解读《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都发展的影响分析2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0
成渝经济区规划提出:四川15市+重庆31区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戴宾介绍,早在2003年,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直未能实施。
2007年4月,川渝两省市联合研究签订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如今一晃也是3年有余。
今年年初,国务院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具体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先后3次召开了规划编制会,并紧锣密鼓地到四川和重庆两地调研,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初稿)》。
用戴宾的话讲,成渝经济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如今破茧待出,应该算是众望所归了。
根据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
十年后人均GDP达4.7万“成渝经济区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
”徐强称,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万元GDP能耗降低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
“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
”徐强称,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城市化率达到60%。
八大产业支撑经济区发展徐强称,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具体讲,就是如下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时政热点专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带之一。
《规划纲要》让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着力重点,为集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考查。
注意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联系。
1.优越的地理位置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该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8724万,分别占中国西南地区的6.6%和3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2.自然环境(1)地形:四川盆地腹地。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土壤:紫色土分布广。
(4)河流: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岷江、嘉陵江纵贯南北。
解读成渝双城:以新经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6年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再次对成渝地区发展做出明确指示,也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名称,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所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名称的变化,也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各自意味着什么?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设立直辖市以来,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之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重庆与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2001年,成都与重庆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时刻各自意味着什么?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就在于要突破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焦。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成都和重庆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挑战,当前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人口流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成渝地区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的县市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分化,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优化和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