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第1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熟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

结合前面学习的有关“文革”的历史史实,评价“两个凡是”方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重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岗村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图片;询问长辈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差异。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歌曲中“新时代”的开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出示《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要点有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独立阅读教材P62第一段小字,找出并标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和影响等知识要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善于抓住知识要点中的关键词加以识记、理解与掌握。

老师按以下层次抽出1至5名不同学习小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并适时完善自己的答案。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拨乱反正工作遇到严重障碍。

(2)经过:(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②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

(3)结果: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学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沦,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教师出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的图片)

(1)1978年的初冬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是什么消息让世界惊叹?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

(2)内容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史》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指导方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讨论得出:中共十一届j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材料二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会作出的工作中心转移的新战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倾错误方针。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其和围争》为什么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学生讨论得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尊重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

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材料三告诉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经济呢?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改革开放。

改革什么?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由材料得出: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开放的目的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生产力。

材料四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这次会议上,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但就确定党的指导思想、决定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唐正芒《中共党史简明教程》政治路线确立了工作中心,如何保障这个中心不动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由材料四可看出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邓小平。

师生共同总结:在思想路线方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一系列错误。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文革”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有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文化学者等遭受打击、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问的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振臂高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它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符合中国国情重大决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说,其对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尝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3)意义

材料一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材料二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l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报道结合材料和教材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小岗村的创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小岗村的创举。实际上学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到l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在中国,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学生讨论得出:

(1)中国农村人口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2)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农村改革以前,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收入不多,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农村改革的目的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得出:由此可见,农村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改革的措施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特点?其基础是什么?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什么?

学生阅读分析得出:措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基础是土地公有制。“责”指“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权”指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利”指“剩下都是自己的”。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1978年12月24日夜里,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了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l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若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遏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l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然无声中分下去了。

材料二小岗农民苦干一年,l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l970年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l978年的20倍……之后,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推广。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小岗村为代表的生产责任制的做法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l8户农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了自己新的劳动之路。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l983年,已经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

材料二改革后的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截至2001年,乡镇工业企业约有672万个。农村经济结构的70%都是乡镇企业创造的。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结合材料和表格分析,上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三年跨了三大步,,证明了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反映了改革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证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正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国家的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它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板书设计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小岗村的创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的目的

3.农村改革的措施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

07-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A.1976年10月 B.1977年4月 C.1978年5月 D.1978年12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他们探究的“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下列内容与该会议不相关的是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 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 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 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 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

07-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 年5 月11 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 A.1976 年10 月 B.1977 年4 月 C.1978 年5 月 D.1978 年12 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他们探究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下列内容与该会议不相关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蒋英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大家日本语第12课教案

教案 一.復習 1.数詞をまとめる 枚薄い物や平たい物を数える台機械や乗り物などを数えるつ物の数を言う人人数を数える

例:紙を三枚ください。部屋にテレビが2台あります りんごを5つ買いました。教室に学生が3人います 2.練習 1)事務所先生46)シャツ2洗います 2)テーブルの上ラジオ27)箱みかん3 3)事務所机68)家冷蔵庫1 4)庭自動車29)昨日80円の切手買いました5)卵10買います10)教室いす何 3.宿題を説明して、間違いをなおす ※日本語で数詞はよく動詞の前に置く わたしは卵を2つ食べました。 二.新しい単語 1.テープを聞いて読む。発音に注意をする 2.意味と使い方の説明 1)どちらも:両方とも肯定、あるいは否定であることを示す 例:日本語と英語と、どちらが難しいですか。どちらも難しいです。 どちらもいいです。どちらもよくないです。 表示两者都怎样。后接续肯定表示两者都,接续否定表示两者都不。 2)ずっと:ずっと多いです。後ろは形容詞、或いは形容動詞である。 昨日は寒かったです。今日はずっと暖かいです。 3)はじめて:はじめて+動詞例:はじめてさしみを食べました。 はじめて日本へ行きます。はじめて王さんに会います。これははじめて見ます。4)「ただいま」家に帰ったときに言う。家にいる人は「おかえりなさい」と言う。 5)すごいですね:ほめるときに使う わたしは昨日4キロ走りました。すごいですね。 6)でも:接続詞、逆接を表す。さしみはおいしいです。でも、高いです。二.新しい文法 1.目標:過去の出来事や経験について、簡単な感想や印象が述べられる。身近なものや、自国と日本などに関しての簡単な比較ができる。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获奖)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课时:一课时)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更易贴近学生实际。 (二)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理论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 1、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

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听讲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历史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历史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发展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有目共睹,因此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史实并不难。但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让他们理解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教法说明

八下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和练习(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时间:1978年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练习 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

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 毛泽东、周恩来 B. 毛泽东、邓小平 C. 邓小平、江泽民 D. 江泽民、胡锦涛 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3.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 党的诞生 B. 曲折探索 C. 历史转折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十二课教案

Lesson 12 Goodbye and good luck New Expressions: 1 luck [l?k] n.运气,幸运 2 captain ['k?pt?n] n.船长 3 sail [seil] v.航行 4 harbour ['ha:b?] n.港口 5 proud [praud] a.自豪 6 important [im'p?:t?nt] a.重要的 Notes: 1. luck: 运气,幸运 bad [hard, ill, tough] luck 不幸, 倒霉 good luck 幸运 We wish you luck. 祝你好运。 Good luck to you! 祝你成功! He came to Beijing to try his luck. 他来到北京,想碰碰运气。 You never know your luck. 你也许会走运的。 联想:(1) lucky: 幸运的,运气好的 a lucky dog 幸运儿 a lucky day 吉日 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个幸运的家伙。 You are lucky to be alive after being in that accident. 你真幸运,经过那场车祸还能生还。 (2) unlucky: 不幸的 Friday is believed to be an unlucky day. 星期五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 You were just unlucky. 你只是运气不好。 She was unlucky to catch a cold on the first day of her holiday. 她太倒霉了,休假第一天就感冒了。 It's considered unlucky to walk under a ladder. 从梯子下面走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2. sail: 航行 Can you sail a boat? 你会驾驶船只吗? The ship sails for Shanghai tomorrow. 这船明天开往上海。 This ship sails for New York on Monday. 这船将于星期一开往纽约。 The fleecy clouds sailed across the sky. 白云飘过天空。 The duchess sailed into the room. 公爵夫人轻盈地走进了房间。 He sailed through his exams. 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3. harbour: 港口 This harbour is a natural harbour. 这个港口是天然港。 They brought the boat into the harbour and dropped (the) anchor. 他们把船开进海港下锚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完美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回顾上个单元: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前期,制订了一五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八大上对国内矛盾做了正确的分析,但是在探索的后期,由于左倾错误这把火越烧越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然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是怎么做的? 大家快速阅读第一段内容(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是不是老师讲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指示你们都要遵循?不是,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啊?要批判,不能盲目跟从,搞个人崇拜,同样道理,两个凡是是文革的继续,是错误的。 在文革后期,人们已经看到文革是错误的,犯了错就要改,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仍然坚持两个凡是这种错误的观点,一时间,云雾笼罩人们心头,我们的行动指南到底是什么?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迷茫时刻,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是一篇什么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与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方针相冲突,对真理的标准有了疑惑 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什么讨论?(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华国锋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一个《解放……..》的重要讲话,(学生读讲话的内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1.时间:1978年12月 地点:北京 2.内容:①思想上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 ①大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中国 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②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中国进入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 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收成在完成上交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 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意义: ①把农民的责、权、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②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 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 化方向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目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意义: ①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

政策的窗口。 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 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③其设立增强了我国与国外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4.改革开放的认识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要建设与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②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学习其他国家与 民族的长处,并加以创新,以推动我国发展。 ③我们青少年努力学习科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提纲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提纲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准备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什么?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开的历史背景: ①“四人帮”被粉碎后,人们要求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 ②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公开退出“两个凡是” 的方针,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4,“两个凡是”的内容——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一方针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个人崇拜,实质上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 5,大讨论展开是在哪一年?【1978年】 6,大讨论的性质是什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7,大讨论的结果?【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思想方面: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方面: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方面: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的三次转移:①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1,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2,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1935年的遵义会议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召开的。 ②都纠正了组织上“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3,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 ①②③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北师大版

11伟大的历史转折 年级_ 八下__ 学科历史时间_ 课题11伟大的历史转折地点 办公室 成员主备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 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 讨,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 导读法、 讨论法、 讲述法、 归纳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变化的资料, 或调查身边亲人,谈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影响和感受,学习从多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 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2.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学习读图、释图 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 的党,敢于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 利。 2.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 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材分析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难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 转折;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 理。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解决重点基本问题) 导入新课 回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伟大的转折”被全党和全国人民称为“社会主义时期的 集体交流 意见 或个人备 注

第11课 《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案(北师版八年级下册)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认定目标】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9—60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左”的错误: (2)邓小平复出: 2.会议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其意义?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书P63第二目完成知识结构) 2. 1.说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2.简述创建经济特区的意义。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2.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初期的责任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 3.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归纳整理】学习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请你完善本课知识树。 1.(2011·海南中考)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2011·广东潮州)右图所示的是1978年12月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其主要内容应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2011·青海西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 .提出了与时俱进 D .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3.(2011·广东湛江)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与这一宣传标语有关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1·呼和浩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 .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 D .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5.(2011·河北中考)“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6.(2011·江苏泰州)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典型代表分别是 A .深圳和浦东 B .海南和天津 C .厦门和南通 D .广州和连云港 7.(2009·宁夏中考)(8分)中国共产党八大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谭远深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①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 个伟大转折。 ②明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要紧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差不多原那么。 ③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妨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1课,与后面的第12—13课存在着因果联系。正因为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才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本课要紧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紧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紧内容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些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卓有成效地开展,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三】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的初中生,通过七年级历史课的学习,对中国历史进展的线索差不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祖辈或多或少还健在,对改革开放的前后的对比感受更深刻,因此学生能够从祖辈、父辈们那儿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周围,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我本节课进行设计的基础。为此,我要紧采纳创设情景问题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同时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紧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要紧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依照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㈡过程与方法 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进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差不多原那么,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鼓舞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听讲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进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 【释疑解难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

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几天前,他们还在农村的田野、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一夜之间,他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