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烛》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春秋三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它艺术特点明显,题材上长于描写战争,语言上简洁而不简单。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烛》一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它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

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充分预习,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知识;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过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辟,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比较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作业:借助工具书,通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第一课时

导学重点:疏通字句,诵读课文(读准;读通)

本文的文言文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的难度,须授之以法(任教学生系普通班学生)。

在第一课时须完成以下四点:

(一)听课文录音时,进行听法指导:1、思想专注;2、在句中停顿处划“/”,在重音下加点;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时,进行读法指导:1、眼到、口到、心到、手到、;2、用不同的语言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三)课堂训练时,强调掌握翻译的要领:信、达、雅

依据“信、达、雅”翻译要领,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原句列表制成“分类式笔记”。(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为“理读”,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文言文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学习时应将分析规律与知识迁移相结合,在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

动)

四、理清叙事脉络

(抓住“课眼”——“退”,结合练习一)

为什么要“退”?

退怎样“退”?

“退”的结果如何?

课文主线的提炼,教学思路的设计,必须依据作者的“文路”、编者的“思路”、学者的“学路”、教者的“导路”综合而成。(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练习一设置,使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得,真正做到有理解、有吸收地诵读。)

附:分类式笔记

一词多义:夫/之

词类活用:军/东/封/西/远/阙/鄙/图/夜/盟/赐/退

古今异义:东道主/行李/去/夫人

通假字:知/共/说/已

敬词:子/君/执事

谦词:寡人

文言句式:(1)省略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宾短语后置句

(5)宾语前置句

Jue 消减、侵损

备注:阙que 古代宫殿门外左相对的高建设物;前面的石碑que 姓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在预设目标时,不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统一在过程、方法这个维度上。以过程、方法为主线,或以探索性的、体验性的、过程性的目标作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

不能简单地说要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而且,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

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感,要讲究逻辑性,表达要规范。

建议这样描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一个行为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来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辨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听课老师(点击幻灯片1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的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难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所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

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认真阅读。

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

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

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

给大家的时间是五分钟

(出示幻灯2)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

(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那里?你怎么点评的?

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1、庄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

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2、锦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

老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突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3、刘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老师补充:(放出秦晋围郑图),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4、晶晶:“邻之厚,君之薄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老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对比”应旁批。

老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厚”、“薄”、“肆”、“唯”、“易”等字。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出示幻灯5)

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再点击幻灯5/2)

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悚(sǒng);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

学生诵读

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

“悚动”—轰动效应“起见”—着想

“层折”—层次“曲折”很有层次感

委婉曲折,不是直统统的,而是绕着弯的。那么这里“国”是指哪个国家呢?

明确:郑国

请学生试着翻译

师:金圣叹、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

出示幻灯6

问题: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发言)

(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情,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

师:金圣叹批注说辞的委婉。烛之武的委婉,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

师: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

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

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四、学生再齐读课文,感受语言之魅力。

(学生读,教师评点)

五、深入探讨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

请看屏幕:出示幻灯7

探讨:(一)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

(二)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学生刘奇、锦宇回答

锦宇: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老师补充:抓住“利”,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

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郑既知亡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以退为进

亡郑晋厚秦薄阐明利害动摇秦军反面说理

存郑君亦无害诱之以利拉拢关系正面说理

援史朝济夕设揭示矛盾瓦解同盟明事寓理

看今阙秦利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析事推理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

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教师补充(相继弹出幻灯8)

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此处补充腠志贤评点)

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让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三好好体会一下

出示幻灯9课后练习三(其中重点字词变为红色)

教师提醒红色字体的词义

出示幻灯10即课后练习三的译文

(依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由学生翻译)

师: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必定深谱此道,把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他手段更见效,《烛》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坐受渔翁之利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秦晋之于晋…….相结之厚也”,像这样长久的“秦晋之好”也可以因为国家的利益而被抛弃,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师就是他抓住了“利”和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说服秦军。其实郑伯说服烛之武也有一个“利”,只不过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合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主;再看晋文公不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不仁”?显然不是,若真的不仁,也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实质是对形势的谨慎判断,假若跟秦军对阵,胜败之数难料。因此,晋文公毅然撤军,可以说晋文公的隐而不发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我们说语言,也是很锋利的武器,试着学习烛之武设计一段谈话劝说你的一位沉溺于网络的好友,思考怎样才

能最大限度打动他。

师:本文主要从烛之武的角度来写说辞的成功,其实这里也还有秦穆公的因素,他善于接纳,假设烛之武找秦始皇呢?那自然是找死,这里布置一道选做题。

六、出示幻灯11(作业)

教师结合着选做的作业简介等单元的每篇文章的学习重点。谢谢大家!(全课结束)

老师评点(依发言顺序)

陈秀萍:课堂完整,看法:语言表达很精彩,小说受史书影响很大,过渡情节:怎样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

王琼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表现《左传》人物语言特点

连燕:有针对性地学习,方法指导很到位

慧端:导语简练明了,展示阅读,联系文本评点学生的回答郑煦:作业学以致用,选择空间比较大

吴丽琼:清楚明了,对文本能了解

李慧:善于引导学生圈点批注,紧扣文本,作业布置有层次,文本练习相结合

丽萍:善于方法指导

陈日亮:这是最近听课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评课什么角度都可以评,但我们要坚持用“教什么”这个标准来评。

这节课的亮点:一是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抓住“利”,说辞有雄辨力量,抓住秦伯心理;二是板书设计很好,经过了一番整合;三是紧扣词语,课堂内容集中。围绕之所以退秦师“原因理解”;四是“研讨与练习”紧紧配合课堂教学,结合练习三,既有扩展,又有效整合了教学内容;五是说辞“艺术”、“委婉”、“曲折”,引用古人的评点也很恰当。

建议:1、“春秋无义战”中“立谈之间”句句悚动,无限层折,“层折”分析得还不够到位,“回天之力”只是结果,逻辑性重点注意到了,但还可以进一步,句子间的联系可以再加强。

2、烛之武说辞句句都很委婉。“焉用亡郑以陪邻”,“君知其难也”,“君亦无害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句句都用启发式,可设计单刀直入。

3、作业的布置:网络游戏有利有弊,学生会写得生硬。不是利害鲜明,时间紧任务多的矛盾在语文教学中十分突出,可布置课后练习三文字翻译,使学生学得更透彻,

陈礼明师:不虚此行,评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读课文发现精彩语句,条理清晰。可加强文言虚词、语气词的学习,可以抓住“焉”、“且”字,“唯”等,再设计一个逻辑性的更强的板书。

林育师:紧扣课程理念,注重文本阅读,紧扣文本特征“利”

—逻辑力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争利、为利背信弃义,课后让学生谈谈对“利”的看法,课后翻译让学生来做。

学生评点:

江为民:本节课整体不错,同学们乐于思考而且观点突出,相互比较,老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堂纪律堪称完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不够积极发言,使课堂有点沉寂。如果使课堂发言多一点,那这节课就相当完美,这节课我给老师评为95分,但对同学评分为80分,整体评分90分。

舒靖:老师讲解《烛之武退秦师》,她先让我们预习课文,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这样做是很好的。使我们对文章有个初步了解,再通过细细的品读,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结构,让我们的记忆更深,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大脑。但我以为讲课还有不足之处:课堂上的步伐太过于紧凑,课堂笔记有些无法全记录下来,我觉得不妨慢一些,效果也会很不错的。其次是四人小组的讨论,应该要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大胆开展讨论、交流可以使问题的答案注入更多不同的新鲜血液。但不管怎么说,那堂课是上得最棒的。使我收益不少,让我们以后再接再厉,把每一堂课都上得一样得好。

刘奇:在上完昨天那堂精彩的文史结合课后,让我学到了课文的精髓,了解了平凡的文言文内蕴涵的内在魅力与无限语

言文化。学到了烛之武对于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在对秦伯游说中分五步,旁敲侧击的步步切入主题,成功的瓦解秦、晋联盟。还有她对人性的彻底剖析与视死如归、忠心爱国的精神。

我认为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个人表现空间。建议:下次是否可以请同学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情景再现。

庄影:在本节课中我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能力。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才能,使我也学会今后在说服别人时要抓住重点,从别人所担心、紧张的方面入手,善于抓住哪一方对对方有利,如何利用这个“利”来对他进行说服。这篇文章也使我们看到春秋说客别具才能的一面。不足的地方:课后文言文翻译应该由我们自己进行思考;如果能够对第三段进行对话,我认为更能切实的体会到烛之武的魅力之处。林伟:“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虽只有短短的七个字,但却蕴涵着令人信服的道理:一旦郑国灭亡只会晋国得利,得势,而使其壮大,相比之下秦国就显得弱了,而这对秦国是不利的,有力的使秦穆公打消亡郑的念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段道出了如果秦国与郑国往来,可以得到不少利益,从根本上让秦穆公打消亡郑的念头。从烛之武与秦穆公对话当中,可以看出烛之武举了一些信服的道理和利益来步步地使秦穆公不要亡郑,而与郑国往交,足见烛之武的智慧、论证、

口才之好。

江晶晶:上完课体会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一个像烛之武这样的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战斗不单是武力间的抗衡,更是智力和口才的较量。学完此课了解到了讲话的语气,方式和顺序是至关重要的。不是信口开河的乱说一通。朗读文言文更注重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要全神贯注的至身其中才能读出韵味。该用反问时就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该是委婉劝说时就要读出表求之义来,只有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人物才能真正的读好此文。

劝说他人还有着十分深远的技巧,就像烛之武那样层层深入,;而不是在一个问题上反复说明,还可以列取一些事实作为自己的论证,“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联想,来说明自己的论点,此文也说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得劝说者相信你其实真的为他着想,相信你。这才是你的目的。

学习此课最大收获就是领略了语言独特的魅力。

听完课后,虽明白了许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希望老师改进之处:教我们怎么朗读之后,再让我们自己试着念一遍看是否有进步;课后第三题的翻译可以是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作业。留时间给同学思考评点的时间要多一点,这样才会有思考的空间。

李立:公开课其实是同学们更好地展示自己优点的平台,是

一种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老师通过公开课可以更好的了解同学的不足之处,发掘出同学的才能和培养举手和积极发言的勇气,而同学们也可以更好的学到知识,可以先花更多的时间去查找资料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如果每堂课都能上成公开课,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一定能有更好的提高和飞跃。

这堂公开课,同学们似乎都还有点拘谨,建议老师傅做讲课前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只局限于几个人。

林鸿亮:我认为这次的公开课是算成功的,因为先前的预习,同学们能较快了融入课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今后说服他人时要抓住重点,要从别人乐于得到听到的入手。也让我看到了春秋时期说客别具才能的一面。虽然这堂课总体来说都不错,但我认为还是有缺点的,老师可以留些时间给同学们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们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能力。

玉铃:这堂课主要内容是讲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三段,此段讲述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说辟。上了这堂课,令我不得不对烛之武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喊一声“服”。烛之武看似处处为秦着想,不由秦伯不动心。实质却是为郑国的存亡着想,同时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一步一步推心置腹,令郑国脱离险境,烛之武的说辞句句戳到秦穆公的痛处,最终使他下定决心。

老师这堂课中起到了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更融洽。

邵诣:今天主要讲的是第三自然段,然而这个自然段也是本文最主要的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过程,我觉得烛之武的说辟真的是言简,句句都是精华,一一地向秦伯简述,而且烛之武的语气十分委婉,缓和了说服时的气氛,我觉得学完这一课,我学会了待人处事时的方式,还有与人交谈时的方式,让我收益匪浅。

赵贞:通过这节语文课学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最重要的部分,让我了解了烛之武是个了不起的说客。他临危受命,巧妙利用三国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君。而且说辞只有短短125字,不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在课上用了点评的方式,让我们对烛之武的说辞有更深刻的了解,如果老师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分析,我想这样会更好些。

小青: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我学到了烛之武是怎样的一步步说服秦伯,动之以情,晓以以利。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了灭郑实际上下班增加了别人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文本叙事波澜起伏,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捏一把汗,而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郑国长期得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负,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一练(教师版)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fàn)南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不知(zhì) B.若不阙.(què)秦秦伯说.(yuè)若舍.(shě)郑微夫(fú)人之力 C.越国以鄙.远(bǐ)设版.(bǎn)戍.守(xù)杞(qǐ)子 D.失其所与.(yù)许君焦、瑕.(xiā)敝(bì)之逢(páng)孙 答案:A(Bquè应为"jué",Cxù应为"shù",Dyù应为"y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特指从属二主)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亡郑以陪.邻(增加) B.郑既.知亡矣(既然)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今急而求子.(对男子的尊称) 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辞.曰(推辞)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D.敢以烦执事 ..(做这件事)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许.之(答应) 答案:B(“既”应为:已经,副词)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A.秦伯说.(通“悦”,高兴) B.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又欲肆.其西封(通“私”,私自) 答案:D(不是通假字,“扩张、延伸”之意)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答案: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副词,还是;余为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共其乏困 ..B.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若不阙.秦 答案:C(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边。A“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B“鄙”名词做动词,把……作为边邑,“封”名词做动词,把……作为疆界;D“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以其无礼于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敢以烦执事 答案:B(A出使的人C那人D对对方的敬称) 7.下列句子中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李之.往来 A.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唯君图之. C.将焉取之.公从之. D.君之.所知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D(A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的”,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C指代土地,指代佚之狐的意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敢以.烦执事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nqnHHl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3、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设计 1、重点 (1)朗读并翻译课文。 (2)烛之武的思想性格。 (3)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2、难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型 多媒体 4、素材 音频、图片 5、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一、关于《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

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二、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 2、正音 fàn yì zhuì gōng quē qǐ páng 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 3、齐诵全文 4、自由诵读 三、赏析第一段 1、齐读。 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2、词句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以,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名——动 3、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 4、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无礼于晋,贰于楚。 5、点拨 此次围郑是晋为了报复郑,与秦没什么利害关系,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并没有驻在一起,为烛之武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又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四、赏析第二段 1、女同学朗读本段。 2、字词 犹不如人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许之许,答应。之,代词,这件事(去见秦君)。 公从之之,代词,代指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 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的活用

必修三《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苏教版《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拿来主义》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 残羹冷灸(zhì)冠冕堂皇(miǎn) B. 鸦片(yā)脑髓(suǐ) C. 自栩(xǔ)玄虚(xuàn) D. 吝啬(sa)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 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 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 一一列举举例举止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1)南京的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 (2)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 (3)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4)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5)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 (6)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7)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 (2)(3)(4) B. (2)(4)(5) C. (4)(5)(6) D. (4)(6)(7)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4)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 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 【助读材料】 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 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 可信的。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 14年(前453)。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 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 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 晋乃秦之敌也。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 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清]韩慕 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 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 都是为秦,而不为郑。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 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战国策士,大半祖此。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清]周大璋《左传翼》 春十一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说话语气,体会人物心理。 3.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语言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研读人物对话,体会其口吻与层次,揣摩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秦君退师和晋君不乘机攻击秦军的原因。 2.准确分析和表述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简述故事概貌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文意 1.研读第一段,体味烛之武的隆重出场 请学生朗读对话,教师加以指导,本段对话诵读的关键字是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虚词(1)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准确把握“矣”“必”的语气:对国家的担忧,对烛之武的信任。 侧面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也可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2)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也”“犹”“矣”“也已”:满腹的牢骚与委屈。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 (3)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自责,情真意切;接着指明利害,晓之以理。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2.研读第三段 (1)分析层次 第一层: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的事实,放低姿态,摆正位置。 第二层: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点明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 第三层: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诱之以利。 第四层:说明晋国忘恩负义,挑拨秦晋关系,彻底瓦解秦晋联盟。 (2)诵读练习,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与语气 第一层第二层,陈述事实,平稳,不卑不亢 第三层,诱之以利,入情入理,高亢,诚恳 第四层,指责,挑拨,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3)问题研讨:烛之武这段说辞的顺序可以调整吗? 第一步,承认现实,放低姿态——正确的态度赢得秦君的好感,为下面的游说赢得机会。 第二步,说明秦晋亡郑的利益分配,进而诱之以利——直击统治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引起秦君的强烈兴趣,同时也为下面挑拨秦晋关系做了铺垫。 第三步,从历史到现实,直言不讳地指责晋国——在赢得好感、讲清利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彻底瓦解“秦晋之好”。 3.研读第四段 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这一段以整句为主,句句在理,思维严密,头脑冷静,应该读得沉稳从容。 (二)研讨人物形象 1.讨论和概括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

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军”“缒”“鄙”“肆”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焉”等文言虚词及省略句式等。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汜.南()夜缒.()而出阙.秦()逢.孙()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夫晋,何厌之有(通,)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5)失其所与,不知(通,) 3.文学常识填空。 1.《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相传为末年国史官所做。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课堂导学】 一、梳理文言 1.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③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语并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越国以鄙远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 ⑥既东封郑 ⑦若不阙秦 ⑧阙秦以利晋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⑩共其乏困 3.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式: 译文: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句式: 译文: ③夫晋,何厌之有?句式: 译文: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式: 译文: 二、理解文意 1.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能用四字概括每段内容吗? 2.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 3.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 导读:本文是关于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希望能帮助到您!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

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以诵带讲,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导语(从文言学习入手): 大家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反复诵读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我们尝试用朗读来带动理解要求:一要读准、二要读熟,读懂、三、读出情感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我们先来听课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读准的呢?看哪些字词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

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设计思路: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落实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根据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的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古人读书主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学会“抑扬顿挫”什么是“抑扬顿挫”呢? 那就要通过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来表其心,抒其意,传其情特别重要的是八个字且把这方法说成“八字诵读法”吧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50

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 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 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分析: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分析: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分析: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寻味。 5.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分析: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但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如何区别,要视具体语言环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

《烛之武退xx》教学设计 《xx》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04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查找资料和分析讨论的方法。 3.了解文中“说辞”的魅力,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说话的艺术。 教学难点: 《xx》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自古以来,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占有重要位置,他们或为民排忧,或为国解难,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他们有的不为人知,有的永载史册。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共同探讨!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关于《xx》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xx《经文考》 [互动设计2]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字词读音 秦军氾(fàn )南夫(fú)晋,何厌之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