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唐书(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五代史(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 《明史》(清张廷玉等)
作用: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4.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①动之以情:作为君王,主动屈尊自责。 ②晓之以理:“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5.分析郑伯的形象。
①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说“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 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 及时、果断。 ②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他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 ③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 之武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的立场劝 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
1.“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照应前文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2、烛之武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不该亡郑的?
①灭郑有害(地理位置):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 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 。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 ②舍郑有利(诱以利益):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 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为他们的东道主,供 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③挑起宿怨 (历史教训):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两地,但 最后违背约定。 ④警以后患 (晋之野心):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 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
(1)志士。 烛之武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 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 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 他 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 的爱国志士。
(2)勇士。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孝经》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二十四史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自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2.开篇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①交代围 郑原因:晋国想报复郑国, 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 利害冲突,那么秦国是可以争取到郑国一边的; ②交代两 军分地驻扎:郑国就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这就为下文 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
3.佚之狐对烛之武劝退秦师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 的形象有何作用?
《尚书》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 西周初至春秋中谷梁传》
重在论议
《周礼》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十 三
《礼记》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经
《论语》 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孟子》 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1.鲁之君子。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 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 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 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 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 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 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
1.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三条理由:“不仁”“不知”“不武” 。 最重要的理由:利益 。
①“不仁”只是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 就不会发兵攻郑。
②“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 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③“不武”也是重要原因。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 之数,难以意料。
(3)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 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
文学常识
• 一、十三经、二十四史 • 二、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 三、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 四、古代姓名的由来
拓展
《周易》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
再读:翻译积累
• 一、笔译课文 • 二、梳理积累: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基本要求:信(准确)达(通顺)雅(优美) 二、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直译:
留(专用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帝号、官名、 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
译字词 删(①发语词;②感叹词;③一些连词;④补足音节或停 顿作用的助词;⑤偏义复词)
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
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 (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 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 薄也。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二)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 写史书的体例。《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
(三)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 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 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 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 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 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 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 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过子 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烛之武退秦师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 巧。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 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春
宋秦楚晋齐 襄穆庄文桓
秋 五 霸
公公王公公 :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初读课文
• 一、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 二、概括各段大意,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秦晋攻郑——开端; 烛之武应允出使秦国——发展;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高潮; 秦晋先后退兵——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烛
烛之武
于秦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于 秦
共其乏困 有
之 说服秦伯 武 (经过) 退 秦 师
晋有野心 (离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益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详略得当。详写烛之武的说辞;简略交代“退秦师”的 前因后果,只作了;不写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 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 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集中笔墨塑造烛 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探究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 还。
•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烛之武)去见秦伯,说:
•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 对您有好处,岂敢用(这件事)烦劳您手下的人。越过晋国把远 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怎么 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 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 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 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 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 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用兵之道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 军也撤离了郑国。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