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史体例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组织史征编总结组织史征编工作总结在中共碑林区委的重视和市委组织部的关怀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广征、核准、精编、严审、及时”的编纂方针和尊重历史,求真存实的原则,坚决按照市委组织部征编工作安排部署,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精心编纂的工作态度,抓住中央党史工作会议召开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快组织史征编工作步伐,经过全体征编人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我区组织史资料第四卷续编工作任务。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提早安排2010年初,我区召开组织史征编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我区组织史第四卷续编工作。
会议印发了《中共西安市碑林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区组织史资料第四卷续编工作的安排意见》,《意见》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党史工作的重要任务。
基于以上认识,区委组织部把组织史征编工作同干部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同等对待,同步安排,同步检查,同步总结。
除一名副部长分管外,还把征编工作列入部务会议议程,不定期的研究讨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今年初,我们及时召开组织史征编工作会议,要求全区所有涉及组织史征编工作的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主管领导到会参加,并指定一名组织史报送资料负责人,落实工作责任,具体工作坚持“三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
全区所有涉及组织史征编工作的部门领导和征编干部,认真学习省委、市委有关组织史征编工作的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二是安排到位。
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指定一名擅长写作,有组织工作相关经验的干部,收集整理组织史资料。
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为组织史征编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确保组织史征编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是落实到位,在组织史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内容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上报格式,同时对各收录单位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解,并对征编工作的任务、体例、收录范围、上报时限提出明确的要求。
为方便各部门、各单位报送报材料,区委组织部征编办将《上报资料撰写格式之一到之六》、《中共陕西省西安市组织史资料第四卷碑林区上报资料》、《组织史资料编辑处理技术的要求》放在碑林党建网上,各单位、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下载使用。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
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3、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1、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年代为序,按年记载历史事件的一种体例。
如《 左传》、 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中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的一种体例。
如司马迁的 史记》。
3、通史。
通史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的一种体例。
如 史记》。
4、断代史。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一种体例。
如 汉书》。
5、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一种体例。
如 通鉴纪事本末》。
著名史书体例
著名的史书体例有以下几种:
1. 年代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例如《春秋》、《史记》等。
2. 编年史:按照年代编排,每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的纪录,例如《资治通鉴》。
3. 纪传体: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纪录下来,例如《左传》、《史记》中的传记部分。
4. 经传体:按照经典教义的逻辑和体例来编写历史,例如《尚书》、《礼记》等。
5. 地方志:以地理位置为主线,记录某一地区的历史、地貌、
风俗、文化等,例如《山东通志》、《广州市志》等。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史书体例,不同的体例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文献,也反映了编写者对历史的不同认识与角度。
正史的体例正史体例是指史书的写作结构和组织形式。
正史是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记录了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反映出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和发展变化。
在编写正史时,历史学家需要遵循一定的体例,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正史的体例通常分为前言、正文、附录和后记四部分。
首先是前言部分,前言主要是对该史书的编纂目的和章节安排进行说明。
编纂正史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记录国家的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后人提供历史参考和教育。
同时,在前言中也会介绍编者的背景和资历,以增加史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其次是正文部分,正文是整个史书的核心内容,它按照历史顺序进行编写,包括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和不同人物的详细记载。
正文通常按照年代或者朝代进行分章节,对于每个章节,会先进行概述,然后详细叙述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发展演变。
在编写正文时,历史学家需要查阅各种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是附录部分,附录是正史中的补充材料,包括各种史料、文献、地图、图表等,用以补充和证明正文的内容。
例如,附录中可以包含国家的教育制度、法律法规、年表、人物谱系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
最后是后记部分,后记是对整个史书的总结和评价。
历史学家会对编纂史书的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指出编纂过程中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同时也会进行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后记还可以提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展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启示,促进历史的研究和传承。
总的来说,正史的体例包括前言、正文、附录和后记四个部分,通过合理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编纂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历史的真实和准确,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
正史体例的准确运用是历史学家编写史书的基本要求,也是史书作为历史研究文献的重要特征之一。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有着多种分类,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书的体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史书体例一、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
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我国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就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北魏元晖的《科录》、隋王劭的《隋书》,是纪事本末体的前驱。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清代的官修(军机处)方略;●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
方略的编纂,始于康熙时;而方略馆的设置,则始于乾隆间。
方略馆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军机处档案的保管。
《四库全书》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
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方略机构:方略馆下设三处两库:文移处、纂修处、校对处、书库和大库(档案库)。
方略的资料来源:一是军机处录付存查的奏折。
二是军机处分类汇抄的关于国家庶政的档案。
三是军机处进呈文书和日行公事文书。
方略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五:一是军务类档案;二是民族类档案;三是宗教类档案;四是镇压革命运动类的档案,包括有关太平军、捻军和秘密结社的史料;五是专案类中的《剿捕档》,多为镇压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记载。
方略的特点:●方略馆所修方略,分草本、清本、呈堂本、进呈本、陈设本5类。
●方略系统而完整地记录了有关战争的全过程;●方略采用档案汇编的形式,仍不失档案的原始性;●方略属于当时人编当朝史,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方略记录的主要内容:●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战争;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清战争;涉及周边国家的战争。
●方略是研究清代边疆史及边疆政策、民族史及民族政策,还有宗教、结社问题等的珍贵史料。
是对19世纪末以前发生在本朝的农民战争的详实记录。
缺点: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史书体例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编年体: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春秋》及其"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和《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作还有《汉书》和《三国志》。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断代史:记述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和《资治通鉴》。
史书的体例有哪几种
史书体例,主要有五种:(1)编年体(2)纪传体(3)纪事本末体(4)国别体:(5)通史。
以上五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1、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3、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5、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历史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组织史资料编写规范第一部分关于资料收集(一)资料范围这次收集资料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机构沿革;二是领导干部名录;三是图表。
对于全区各单位来说,前两个是最重要的,因为图表的上报任务只涉及到全区少数几个单位。
所有这些需要收集资料的时间范围是198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这是《组织史资料》续编的起止时间。
1987年10月是接续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大兴县组织史资料(1930-1987)》内部资料版的下限时间。
1.关于入编机构:(1)入编机构包括中共大兴区党组织、人大、政府、政协、地方军事、统战、群团、企业系统副处级以上的机构;另外,在4月29日培训会上下发的编写规范里,提到"1992年机构改革以前的正科级单位也要收录",这句话说得不够严谨,容易引起歧义。
应改为"1987年以来因机构改革升级为处级单位的正科级单位也要收录"。
所有收录的机构,都以区编办文件为准(地方军事除外)。
(2)1987年以来,因机构改革调整、撤销、合并的原机构的编写工作由新组建、合并后的机构负责。
(3)这次编纂只收录常设机构,临时机构和虚设机构不收录。
2.关于入编人员:(1)入编人员为大兴区区级领导干部以及由大兴区任命和管理的副处级(实职)以上领导干部;另外,1987年以来因机构改革升级为处级的正科级单位要收录一把手。
有这种情况的单位要注意了,在上报材料时要加以注明。
(2)入编人员的任职起止时间,凡实行选举的以选举通过的时间为准,其他均以干部管理权限任免职时间为准。
(3)各乡镇收集材料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乡镇合并的情况外,还要收集20世纪90年代乡镇设有农工商总公司、农业总公司、工业总公司时候的副处实职以上领导。
3.关于图表:图表的上报只涉及到区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组织部、人力社保局这几家单位。
我们初步设计好了图表格式,培训会上没有下发,请以上有关单位给我们联系。
(1)图表我们只设计出了一个阶段的图表,后面几个阶段的图表请参照我们给出的样式自己制作填写。
一、组织史资料的基本体例框架体例框架就如写文章和写书一样,是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骨架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是由体例框架决定的,因此,体例框架是决定组织史资料应该如何编纂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史书,也是一部党建工作的工具书。
它的体例决定了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教育作用。
从1986年开始编纂中共组织史资料,至今已经20年。
通过广大史学工作者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能够准确反映党的建设和组织建设的编纂体例,最后形成了1999年中央组织部下发的《编纂纲目》及各地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的本级编纂纲目。
《编纂纲目》又决定了组织史资料的编纂体例。
一部好的史书,体例是极为重要的。
体例一经确定,就必须用它来严格要求和审定编著者的整个工作过程。
组织史资料编纂体例框架是:收录时限以本级党组织的完整届次为基准划定收编时限;系统安排分为党、政、军、政协、群众团体、企事业组织六大系统,党的系统为主编,其它分别为附编一至附编五;层次排列按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党组和常委、下属组织限级划分;编写体例采取文字叙述、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图表相结合。
它的特点是:第一、符合党章、宪法和其它组织章程规定。
第二、从工具书的角度说,从中央到地方,对如何编纂中共组织史资料有一个基本的统一,已经形成一套基本理论、方法和规范。
从专业角度上讲,其规范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成为必须遵守的共同原则。
第三、比较科学地将中共组织史资料分为主编和附编,既体现了中共党的组织为本书的编纂主体,又兼容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而需记载的政权、军事、政协、群众团体、企事业组织等系统的史料。
第四、组织史资料不仅只记录组织名称和领导人员名录,而且要形成以文字叙述、组织名称、领导人名录、图表四大块结构。
第五、比较统一有序的编排次序,本级组织和其下属组织如何收录、层次应如何编排、文字表述等都有一个其本原则。
这个编纂体例是比较科学的,其科学性表现在:第一、层次结构合理。
这个编纂体例的结构设计得比较清晰,总体上是以省级、市州级、县级的三个层级结构展开记述。
每一层级又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下属组织的结构展开编排。
组织之间的隶属、横向关系在其结构上就得到了反映。
第二、收编范围是科学的。
编纂纲目以组织为主体,继而是由组织引出的领导机构,由领导机构而延伸到领导人名录。
一切与组织无关的内容均不在收编之列。
第三、内容是比较完善的。
全书体例是由文字叙述、组织结构、领导名录、图表四种形式收编组织史资料,四种形式分别起着各自的作用。
文字叙述是对一个时期内组织情况的介绍,组织机构及领导人名录则反映其主要职能和领导机构组成情况,图表则是前三种形式不能表达的统计数字资料。
四种收编形式互补,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史资料。
总之,这个体例正确体现了中共组织与政权、政协、军事、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状况,因而是比较科学的。
二、收录范围以市级组织为主,适当下延下属下辖组织。
(一)党组织系统1、市委领导机构收录第十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委员、候补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委员;市委工作机构收录正科级单位的正副职,副科级单位的正职。
2、市级政权、军事、统战、群团系统中共党组(党委)收录到正副职(含政权、统战系统的成员、军事系统的常务委员),纪检组(纪委)收录到正副职。
3、县(市)、区委领导机构收录某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工作机构收录到正科级单位的正副职、二级单位的正职。
4、开发区委领导机构收录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
5、乡镇、街道办事处领导机构和市级机构一样,收录某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纪检书记。
(二)政权系统1、市级政权组织领导机构收录宜城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宜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宜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宜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
2、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工作机构(含驻宜单位)收录到正科级机构的正副职,副科级机构的正职。
3、乡镇、街道办事处、大雁工业园区、雷河发展区、楚都经济开发区政权组织机构收录到正副职。
(三)军事系统1、预备役炮兵团收录军、政副职以上职务。
2、武警宜城市支队收录到军、政副职以上职务。
3、武装部收录到军、政副职以上职务。
(四)政协系统1、市级政协领导机构收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城市第三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
2、市级政协工作机构收录办公室、各类专门委员会正副职。
3、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协组织机构收录到正副职。
(五)群团组织1、市级群团组织收录到正副职。
2、乡镇、办事处、开发区群团组织收录到正职。
三、技术处理(一)层次序号:层次分章、节、目,序号按一、(一)、1、(1)顺序。
(二)文字叙述1、文字叙述指综述、分述、简述三部分。
2、每个系统要写一篇综述,主要写政治背景、沿革变化、组织建设等内容。
3、每章下写组织的性质、职能变化的隶属关系等内容。
4、每节、目下写组织机构沿革变化的时间、原因、结果和机构职能、编制,以及建撤、分合、升降、更名等方面的内容。
5、文字叙述务必采用陈述性记叙语言,要朴实、精炼、归纳、寓评于述,不用论说体,不用文学笔调,不用宣传广告性语言,慎用抑扬褒贬句。
(三)机构1、各系统所收工作机构,指常设工作机构。
对临时和虚设工作机构可在节下文字叙述中作必要的说明。
2、各工作机构应有一段简短的文字叙述,反映其主要职能、内设机构、机构演变、编制人数等内容。
3、工作机构名称顶头排列,名称后需用括号注明时限。
4、机构名称发生改变的不再另立户头,可在两者间用延续号“——”连接,再用文字说明何时因何原因发生变化,如:中共XX市直属机关委员会——中共XX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5、政府工作机构按政府工作部门和省、襄樊市属驻宜机构顺序编排。
(四)名录1、名录后用括号注明任离职时间的年月。
如,李XX (1995.1—1996.3)。
2、职务和人名之间空两个格,不用“:”号。
两个字的人名,两个字间空1格,与三个字的人名取齐;复姓或少数民族的人名,照实书写,不必取齐。
3、女性、少数民族及兼职等,应在名录后括号内注明。
如,曲XX (女,1997.6—1998.11),或李XX (土家族,1994.1—12)。
4、离职学习或医治养病的不加注。
5、任离职时间,均以干部主管部门任免文件明确的时间为准;须经法律程序认可的职务,均以完成法律程序的任免文件时间为准。
6、在同一卷中出现相同姓名的,须加籍贯或性别、民族,以示区别。
7、同年任免职的,其下限时间应省略年,直接写月。
如:1998.4—1998.9,应写为1998.4—9;同年同月任免职的,其下限时间省略年月。
如:1998.9—1998.9,写作(1998.9)。
8、同一组织、同一领导人,其存在或任职年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限段时,前后两个时限段之间用“;”号隔开,如:XXX(1998.11—12;2001.7—2002.6)。
(五)图表1、各系统下属机构序列表、工作机构沿革表、统计表、示意图均排在各系统之后。
2、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干部情况的统计均以组织部门档案资料为依据。
3、图表设计应简明、科学。
党员、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格式及栏目设置,以市级组织史资料第三卷相关格式及栏目为准。
4、为有利于排版方便,图表一般不大于16开本的一个版面。
(六)标题编排1、标题机构应与文内同一机构相一致,全卷前后要一致,力求实用、准确。
2、卷内所有章、节及冠以层次序号的标题均居中编排。
3、标题不能印刷排列在页末。
4、标题所在页码与目录所标页码要一致。
(七)文字、标点符号1、遣词用语既要科学、规范,又要符合语法,做到用词恰当,语句通顺,段落分明,意思完整,断句准确。
避免使用方言土语,更不能违背语言习惯,硬造词句。
要注意法定语言。
如“选举产生”、“表决通过”有区别,要写清楚选举方式。
要用词准确,现在记述的事,都已成为历史,可省略“了”字。
2、使用经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调整后的简化字(1986年10月修订发布),不使用被废止的简化字和生造字词;不用非规范化的简化字,如“副书记”,不能写成“付书记”;不用正副书记一词,应写成书记、副书记,或正副职。
3、严格按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1990年3月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著作、文章、文件和刊物用书名号,不能用引号。
5、组织名称、事件名称、会议名称不用引号。
用数字简称的会议或事件,都用汉字,不加引号,不加圆点,如八七会议,五四运动。
6、汉字的形似字,如“己已”、“儿几”等等,要注意书写清楚。
7、标题、机构和名录中时限的起止一律用一字线;年、月之间用圆点。
如1987.11—1992.10;文字叙述时,年、月、日的写法为直接用年、月、日汉字。
如,1987年11月1日。
(八)数字用法1、数字按1986年12月国务院7部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执行。
一般采用阿拉伯数字。
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年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3、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不能混用。
如“1989年四、五月间”,应写为“1989年4—5月间”。
4、分数、百分比均用阿拉伯数字。
5、成语、专用名词、固定词组、习惯用语中的数字和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数字,都用汉字,如第一政委、第八次代表大会、三五天时间。
6、4位以上的统计数字,不用分节号,数字不能跨行断开。
不用三位留空分节法,用2.75万,1.75万,7500。
如“轮训干部从1987年的7500人增加到1.75万人”,而不写作“7500人”,“17500人”或“7,500人”,“17,500人”。
7、年份一律用全数,不能省略,不能跨行。
如“1949年”不能写作“49年”,“1949—1999”不能写作“1949—99”;不能将…19”和“49”写在两项的末尾和开头。
(九)时间1、用具体时间,不用“今年”、“明年”、“去年”、也不用“近来”、“最近”等不确定的时间概念。
2、文字叙述中,在同一段落内涉及年月的,同一年不同月发生的事,写“X月”,不写“同年X月”,或“19XX年X月”。
不在同一段落,写“同年X月”或“19XX年X月”。
(十)称谓1、行文一律用第三人称,不能用第一人称。
如不用“我党”、“我省”、“本市”。
又如,表述党的代表大会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共十五大”,不用“党的十五大”。
2、人名一律直书其名,不加同志。
必要时,可加职务。
出席党代表大会的代表,用“代表”两字表述,不用“正式代表”。
3、组织名称一般使用全称。
如果全称太长,而又多次使用,可在第一次使用时用全称,括号注明后用简称。
4、地名出现在文字叙述中时,均冠以上级行政区划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