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顺序控制公开课教案.doc

(完整版)顺序控制公开课教案.doc

《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教案

时间: 2014.11.24学校:教师:班级:机电19班课题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

教学方法1、了解顺序控制电路的种类与用途;

2、掌握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的工作原理;

3、根据电路图正确的选件、装接实物图,要求工艺达标

将电路图或接线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电路的装接难点

图转化为实物图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具实物元器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温习回顾( 5min )

1.回顾上周一起学习的接触器连锁、接触器按钮双重连

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让同学们回忆对正反转控制线路

的理解和对连锁的理解。

2.总结上周为学生的电路评分,分数高的学生继续保

持分数低的学生再接再厉争取赶在前面。

二、引入新课( 5min )

1、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事情都有一个先后顺序,

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实训室,需要先行合上电柜

里面的总闸工作台上才会有电,闭合工作台上面的

开关,接线板上面才会通电;再比如开车的时候先

打火后踩离合再挂挡。

2、工厂还有车间的机器也是如此,都分配有好几个

开关,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对人身安全有一个很高的保障;另外对机器、器械

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

三、新课学习( 35min )

1、顺序控制( 10 分钟)学生跟老师一起回顾上周学习的电路,根据分数明确自己以后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问题并思考作答

顺序控制: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完成的控制方式。

主电路实现顺序控制顺序控制

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跟随教师讲解,进行思考,并在书中作出记录

①主电路实现顺序控制:电动机 M2 的主触头在,

KM1 主触头的下面,因此只有当 KM1 主触头闭合M1 电机运转起来,电动机M2 才能运转。

主电路实现顺序控制

比如: X62W 万能铣床,要求主轴电动机先启动,随后进给电动机再启动。

②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电动机M2 的控制线路先与

接触器 KM1 的线圈并接后再与 KM1 的自锁触串接,这样就保证了 M1 电动机启动后, M2 才能控制启动。

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并且记忆

2

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

工作原理:先从控制线路的常开按钮开始,闭合 SB1,KM1 线圈得电,它的常开触电闭合,接下来按下 SB2 使得KM2 线圈得电, KM2 常开触电闭合形成自锁,

这样两台电动机按照M1,M2 的先后顺序开始工作,

我们发现两台电动机是并行连接的,但是单独按下

SB2 电路是不通的,只有按下SB1,KM1 线圈得电以后,使 KM1 的常开触电闭合,再按下 SB2 电动机 M2 才能正常运转。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电路实现顺序控制的电路和上周学

习的正反转按动按钮上有所不同,正反转是正转→停止

→反转;而顺序控制的电路是:启动→再启动。

2、实物的装接( 20 分钟)

①看图选件

找学生根据电路图选取所需要的元器件:低压断路

器,熔断器 *5 ,接触器 *2 ,热继电器 *2 ,端子。

在安装好元器件的电路板上找出所选元器件,并按照方便走线的原则将元器件进行排布。

② 电路图接线的分析

连接实物图的时候一定要按顺序连接:先作控制线

学生上台选取需要用到的元器件

路的硬线,后做主电路的硬线,最后做接线盒上的软

线;在电路图上从下往上看,在实物电路板上要从上

跟随老师的思往下接线,接线的时候按照5→ 6→ 4→ 3→ 2→ 1 号线的

路一起思考顺序来连接。

把原理图上的元器件拆开来看,一共四个元器件,

按照原理图上面标出的线号一一对应的连接,把电路

图分解开来分析突破难点。

3、注意事项( 5 分钟)

连接主电路的时候要注意走线的位置,注意出线的

长短,要符合接线的工艺和要求,主电路一定要包在

控制线路的外面,但是出线不要太长,有一定的审美

观点。

学生找出自己

的不足之处接线盒要用软线来连接,需要按照电路图中由上到

下,由左及右的顺序来指定按钮的位置,以便更方便的对按钮进行正

确的连接。

同学们在动手接线的时候要注意电路板整体的美观

性,线要作到:横平竖直, 90°的弯曲,主线和控制

线要区分开来,能在一起的线要走到一起。虽说作线要

“上进下出,左进右出”但是为了作图方便、省时、省

力也要将就一个“就近原则” 。

四、板书设计

顺序控制线路

主电路实现顺序控制

顺序控制

控制线路实现顺序控制

正→停→反

启动→启动

五、教学反思

优点:在实训室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把电路拆开几个部分来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理解,重难点问题明确。运用多媒体清晰的将电路整体展示出来弥补了黑板不能让所有学生都看清楚的不足。

缺点:拆开分析电路的过程过于简单,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以后分析改正。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公开课)

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班级:高二(7班)人数: 47人时间:授课老师:宋振华 教材 内容 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正确动作姿势;能记住传球的重点是手腕的弹动。 2、80%以上的同学能做出规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并在行进间做出传接球动作。 3、学生在练习中乐意接受教师指导,并积极配合。 教学重点传球重点:蹬地、伸臂、翻腕、拨指的动作方法。接球重点:迎球、手指放松。 教学难点传球难点:蹬地、伸臂、翻腕、拨指的连贯动作。接球难点:迎球缓冲的动作。 器材场地篮球场器材50个篮球 课的部分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和学练法练习 时间 练习 强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一、集合整队,师生问好。 二、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及 要求。 三、安排见习生随堂听课。 一、慢跑篮球场3圈 二、热身篮球操(4x8) A、单、双手抛、接球 B、伸展运动 C、扩胸运动 D、头、颈绕体练习 E、跨下球绕体练习 组织:全班同学成四 列横队集中练习。 要求:面对学生,声 音洪亮,精神饱满。 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 2、激情口令提示。 3、轻松幽默引导。 教法: 1、教师讲解,引导 学生练习。 2、教师参与学生活 动中。 组织: 按 四列横队集合整队,要求做到“快、 静、齐”。 组织: 1、学生认真模仿老师动作。 2、舒展筋骨,以良好的状态进去基 本部分。 3’ 5’ 8’ 小 小 小 课的课的内容组织教法和学练法练习练习 1

部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强度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三、学习篮球传、接球的方法: 1、篮球传球(以双手胸前传球为 例)(先徒手练习传球的动作) 动作方法:传球时双手持球于胸 腹之间,两肘自然弯曲于体侧, 眼睛平视传球目标。传球时向前 迈一步,后脚蹬地发力,身体重 心前移,两臂前伸,两手腕随之 旋内,拇指用力下压,食、中指 用力拨球并将球传出,球出手后, 两手向下略向外翻。(这种传球特 点速度快)。 动作要点: 蹬(地)、伸(臂)、翻(腕)、抖 (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 双手用力均匀。 2、篮球接球(以双手胸前接球为 例)(先徒手练习接球的动作) 动作方法:接球时两眼注视来球, 两臂迎球伸出,双手自然张开, 手指和手心向球来的方向,两拇 指成八字形,其他手指向前上方 伸出,两手成一个半圆形。当手 指触球时,双手将球握住,两臂 顺势屈肘后引缓冲来球的力量, 两手持球于胸腹之间。 动作要点: 伸臂迎球,在手接触球时收臂后 引缓冲,握球于胸腹之间,动作 连贯一致。 一、放松练习: 1. 传球接力 二、小结 三、师生再见 四、回收器材 二、教法: 1、教师用语言引导、 启发展示传接球的 技术动作。 1)徒手练习 2)一对一练习 3)教师发现、点评 学生展示练习 1、教师用语言引导、 启发展示传接球的 技术动作。 1)徒手练习 2)一对一练习 3)教师发现、点评 学生展示练习。 3)结合运球传接 球练习 1、组织:四组分为 三组,把女生组分配 去其他三组。 2、玩法:分成3列 队伍,女生平均分配 在每个队伍里,排头 的拿球运球在底线 绕过雪糕筒回来在 指定的地点传球给 下个同学继续进行, 直到每个人都完成, 为之胜利。 1、总结课堂情况。 2、及时表扬同学。 3、要求学生课外进 行练习。 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练习。 练习队列(图一): 传球: 接球动作: 1)单人体验传接球练习 2)一对一互相传接球练习队形如 (图一) 3)学生先原地低手运球,听到哨音 后快速传球给同伴,同伴接到球以 后继续低手运球,以此反复 2、小组互评。 游戏: 1、练习队列 1、小组间同学自评、互评。 2、认真聆听和思考。 8’ 8’ 8’ 中 中 小 2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1)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篇】 学习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水平。 活动准备: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操作要点 一、听各种车的声音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警 车和卡车等) 二、观察比较 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 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警车 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说说这些车的功用,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 同的名字。 4、观察这些车的车轮,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

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 们的功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二:风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相关 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 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 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能 够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的萌芽:自动化技术学科萌芽于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进一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被提到了议程。 特点:简单的单一对象控制。 1. 经典控制理论分类 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 2. 现代控制理论 3. 大系统理论 4. 智能控制理论 发展历程: 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 研究单变量的系统,如: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的速度;调整方向盘改变汽车的运动轨迹等。 ?1945年美国人Bode出版了《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 基础; ?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 ?1948年伊万恩提出了根轨迹法; ?1949年维纳关于经典控制的专著。 特点: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率域法,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而对复杂多变量系统、时变和非线性系统无能为力。 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研究多变量的系统,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性指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并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 ?Kalman的能控性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 ?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 ?贝尔曼的动态规划。 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研究“对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等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控制问题。 3. 大系统控制时期(1970s-) 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如:人体,我们就可以看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体温的控制、情感的控制、

人教版(新起点)英语二年级上册Unit5InthePark同步教学教案(2020年最新)

Unit 5 In the Park 教案 2 Lesson 1 I.Teaching aim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new sentences. II.Teaching points New words: boat, lake, hill, tree, grass, flower. Sentence patterns (What’s this? It’s …) III.Teaching materials Flash cards, tape and recorder, word cards IV.Teaching Procedure I. warm-up 1. Daily oral practice T: How old are you? S: I'm seven years old. 2. Review the sentences: (showing pictures) T: Where is Andy going? Ss: He is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II. Presentation Step. Part A 1. T: This is a story about an elephant. What do you see in Picture 1? What do you see in the street ? Help Ss answer: There is… 2. T: Look at Picture 2. 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Let's guess. OK! They are going… Ss: They are going to the zoo. 3. T: Look at Picture 3. What colour is the traffic light now? Ss: Green. T: Yes, the traffic light is green. Let’s go. Step2. Part B Learn and act

篮球优质课教案

精品文档 四年级(水平二)小篮球熟悉球性的练习 本单元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编著。熟悉球性的练习是指用指、掌触球,用手腕做各种压、翻、转的动作,是提高控球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学习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教材很实用,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指、掌触球,手腕做压、翻、转的动作,提高控球能力,为学习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 2.体验和感受球性,尝试学习简单、基本的运球方法。 3.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 4.培养学生勇敢、机敏、果断等心理品质和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理念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限修内容中的小篮球教学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来进行熟悉球性的练习。 四、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篮球的一些知识,但在小篮球基本技术上还是刚刚起步。 2、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一些熟悉球性的练习,但动作还需要规范,质量还需要提高。 3、学生对篮球运动有着的浓厚的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五、教学准备 小篮球41个, 录音机1台。 呼啦圈8个 障碍物4个 六、教学效果预 全课练习密度:45-50% , 平均心率:130-150次/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四年级小篮球熟悉球性的练习教案(水平二) 本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内小篮球:熟悉球性的练 1通过练习,提高指、掌触球能力,提高手腕做压、翻、转动作的能力,为学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 2体验和感受球性,尝试学习简单、基本的运球方法 3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 4培养学生勇敢、机敏、果断等心理品质和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记住熟悉球性方法,全身协调配合完成“按拍”和“推拉”教学重难 教学方法和步预期目组织形时教学程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次课的 兴趣调动习任务和要求,分发教学器材。做篮齐站生积极性操 3提高手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复习原地高低运球掌手腕触练基本口诀:五指自然分,上臂按拍球,臂能力指用力,柔和要缓冲和推球方法2新授原地体前左右手交换运球。 球从体前变方向右手拍球右侧方诀上体换手肩微压,左手柔和接住球新授原地前后拉球。口诀:两膝弯曲3前倾,五指分开手心空,以肘为轴前质拉,柔和按拍要缓冲 游戏抱球接力赛 学生分四队,每队排头同学抱一个球 障碍接力赛放松活动:放松操得到放松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师生道别,归还器材***呼啦篮球小篮场地器障碍录音机45-50% 预计密度 次130-150 预计心率/分。课后反思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原地运球》教学设计说明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李群兵 一、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课程标准》,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遵循运动技术动作形成规律,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参与。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原地运球的学习,熟悉球性,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 2、发展学生灵敏性、协调性、上下肢力量和快速奔跑能力。 3、在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指分开,掌心空出

Unit4Drawinginthepark教学设计

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 教学内容 Story time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draw, picture, park, flower, boat, river, easy, difficult. 2. 能听懂、会读、会说日常交际用语:Good idea!Sure, it’s easy. It’s difficult, but I can try. 3. 能初步用以下句型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来对看到的事物进行交流;初步用句型Can you …? 询问交流会做的事。 4. 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5. 能够较准确的朗读课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表演。 教学重点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draw, picture, park, flower, boat, river, easy, difficult. 2. 能听懂、会读、会说日常交际用语:Good idea!Sure, it’s easy. It’s difficult, but I can try. 3. 能正确理解朗读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较准确的朗读课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 Free talk 1. T: Today, we will begin Unit 4. In this unit, we will go to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Look! Here they are. (出示Park, Theatre, Amusement park, Zoo四个场景图) Which one we will go first? Let’s listen to a song. 2. Enjoy the song: It’s a beautiful day in the park. 3. T: Which one we will go first? Teach: park T: What parks in Nanjing do you know? S: Xuanwu Lake Park, Bailuzhou Park, Baima park, … Step 2. Presentation

初中体育优质课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优质课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任务有:1、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2、激发学生对篮球和体育锻炼的兴趣;3、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锻炼手段;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因此,结合《体育与健康》目标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方法,体验行进间按拍球和控制球的方法,学会行进间运球技术。 2、在各种运球练习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速度、灵敏等体能。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特点 本次课的教材是初中篮球运动的行进间运球技术,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运球是全队进攻的基本保障,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其他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低头运球技术学习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运球接力和小组竞赛主要是为培养动作协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课的学习要点与重难点是:行进间控制球的技术和能力。要求运球时手腕要放松,向下挤压动作拍球,而不是抽打动作;运球时应该抬头,时刻观察场上情况。难点: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运球姿势。 三、教学方法 因为篮球的教学技术含量较高,教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本次课尝试在内容选择安排上进行创新,首先侧重于营造能吸引学生喜欢篮球的氛围,安排了学生篮球游戏,在比较轻松的活动中导入课,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设计了篮球小组竞赛,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第三是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技术进行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我的运球被别人抢断?运球动作要领有那些?等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学生学法及场地器材的分析。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学习、观察法、合作练习以及探究学习法为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为避免学生对运球练习产生枯燥感。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在练习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其他难度动作。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好玩的空气》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经典控制部分)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经典控制部分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2)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 (6)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io学时 (15) 第五章频率特性12学时 (26)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8学时 (36) 第七章非线性系统8学时 (40) 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45)

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 学时 1.本章的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认识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学会利用所学控制原理分析控制系统。 3)使学生学会控制系统的基本分类方法, 4)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本章讲授的重点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本章的教学安排 本课程讲授3 个学时,复习学时3 个。 演示《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进步》及《自动化的应用举例》幻灯片,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反馈控制原理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解。

1.教学主要内容 :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 本讲首先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离心调速器为例, 说明需要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系 统的稳定、 准确、快速等问题。 其次,在讲授控制理论的发展时, 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重点说明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 研究的手段, 强调本课程重 点介绍经典控制理论。 另外,在介绍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时, 应举出控制理论在军事、 数控机 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测试、机械动力系统性能分析、 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与后续课的关系, 激发 同学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介绍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时,先说明本门课的特点,起点高、比较 抽象、系统性强, 然后强调学习本门课程应以新的视角分析和考虑问题, 以系统 的而不是孤立的、 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掌握控制 理论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意结合实际, 为解决工程中的控制问 题打下基础。 3.注意事项: 介绍本门课的参考书及课程总体安排。 4.课时安排: 1 学时。 5.教学手段: Powerpoint 课件。 6.作业及思考题: 借参考书,查阅与本门课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控制理论的 应用及最新发展动态。 [教案 1-2]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本讲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 闭环控 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 [教案 1-1] 第一节 概述 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理论在工程 给出定义,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Unit 5 A Circus in the Park 教案

Unit 5 A Circus in the Park 教案 教学目标: Able to understand and read the new w ords: tasty, bad, good, snowy, spicy, week, yucky…… Able to understand and read the text. Use “Where were you?”, “I was…..” to require what people did in past time.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Grasp new words. 难点:Act out the dialogue. 教学方法: 解释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A calendar, some word cards, tape, etc. 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s 2.Sing English songs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Show a calendar. T: What day is it today? /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What are they? S: ……. T: The days from Monday to Friday are weekdays. Saturday and Sunday are weekends. We call the seven days

week. Today is …. a nd yesterday was… Point to the calendar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what new words mean, write and teach. 2.Put pictures of places under the days. T: Today is….and I’m at school. Yesterday was… and I was at the library/ sick and in the hospital/ …..Where were you? S: …… Encourage students to answer with what they know. 3.Listen to Story Part,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4.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5.Practice the dialogue. 6.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V ocabulary and Target p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7.Tur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he past tense, let Ss be familiar with Past Tense. 8.Have a try. Let Ss try tell the class a story happened in the past or his/her own experi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tense of talking. Step 3 Practice Game---Chain game The first student answers the teacher’s question “where were you yesterday?”, then ask the second student the same question. The other students do the same as it’s their turn. Set a situation for the class, for example, we are in a restaurant, and let them make judgments of the dishes, use the adjectives like yucky, good, bad, tasty, etc. Step 4 Consolidation 1.Make a small survey. 2.Give assessment. 家庭作业: 复习笔记,完成课后练习。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科学公开课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cientific Open Class Teaching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科学公开课教案 班级分析:本次上课的班级是一个混龄班级(混龄不是按照年龄来分,而是按照学习情况,适应状态以及接受情况来分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了解,我对混龄教学中的20名幼儿中的13名跟班学生比较了解,也比较清楚和熟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其余7名幼儿是这个学期才转来的新生,在两个月的相处里我也逐步掌握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幼儿设计了这个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认识水》的第一课时,它是结合生活中实际情况来说明: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但是因幼儿的年龄特征,常常感觉不准确,幼儿特别重视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科学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材料从2方面进行: 首先从水的基本特征“水的颜色、水的味道、水是否透明、水是否流动”。用实验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幼儿经历猜想,

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案,收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然后引出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的用途,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理念: 以探究为中心 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堂课中主要安排4个活动“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材料的开放性:课前为幼儿准备好各种材料,在探究活动中根据需要领取材料。 实验方法的开放性:引导幼儿参与实验,然后幼儿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动。 交流的开放性:幼儿充分的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 对与幼儿,注意教、扶、放的适当安排,放——“用在水的颜色,味道的实验”时,充分发动幼儿的头脑,让幼儿进行

五上Inthepark教学设计

PEP 五年级下册 Unit 6 In the nature park Part A let’s talk & let’s learn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1. 能听、说、读、写单词:forest 、lake 、mountain、hill 、river 。 2. 通过对let’s talk的学习,学会运用句子Is there a river in the forest ? Yes, there is. / No, there isn’t . 能力目标: 1. 能够正确使用上述词汇描述自然公园的情况。 2.能在情境中运用句型Is there ... ? Yes , there is . / No , there isn’t . 询问某处有某物并回答。 情感目标: 能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重点:there be 句型的理解和在情境中的运用。 难点:区分hill 和mountain ,以及river 和lake ;there be 一般疑问句的肯定和否定回答。 教具课件、词卡、句条等。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 一、Warm up准备活动 1、Greeting and talking to students . 问候及师生对话。 T: Good morning , children! How are you ?Today are there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 ? Ss:Yes ,there are. T:Is there a computer in the class ? Ss:Yes , there is .

T:Good , there is a video in the computer . Let’s watch . 设计意图:对话中自然引出there be 句型,引发学生对录像的好奇心,激情引趣。 二、lead-in导入 1. 播放十堰航拍宣传片,并加以介绍:At north laititude 30 degrees ,there are many nature secrets . Burmuda Triangle 、Everest 、Three Gorges and Shen Nong Wild Man .There is also a beautiful city called ShiYan , and there is a famous mountain . 设计意图:以本地名胜宣传片引入,激发学生对家乡美景的热爱和自豪,自然导入本课新词。 2. PPT呈现雪色武当图,问:Do you know where is it ? S1:It’s WuDang Mountain . 2.教师转身在黑板上画山,并板书mountain .运用到句型中交读并练习: There is a mountain . 3.教师迅速在旁边画小山(hill)问:Is this a mountain ? Ss: No , there isn’t . 设计意图:简笔画引发学生兴趣,并能生动地让学生理解词汇。高山和小山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呈现不同,便于学生区分。 4. We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and hills in Shi Yan . And the air is fresh .Live in Shi Yan I feel like I am living a nature park .指着标题带读。 三、Presentation 呈现 设计意图:点明本课主题。 1.指着黑板简笔画说: This is a nature park .Is there a river in the park ?把本句词条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呈现本课重点句。 2.画河流,板书river 教读代入句型中练习。 3.PPT呈现河流与树。T:Near the river , there is a ___ . PPT 呈现两棵树在山上There ___ two trees in the picture .(请大概5位学生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理解there be 句型的复数。 4.PPT呈现森林图问:Are there many trees in the picture? This is a forest .(注意分解,正音) 5.PPT 森林中的动物图T:Is there a panda in the forest?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问答,练习新句型。 6.PPT 人民公园的湖 T:Where is it children ? S1:It’s Ren Min Park .

最新篮球优质课教案

四年级(水平二)小篮球熟悉球性的练习 本单元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编著。熟悉球性的练习是指用指、掌触球,用手腕做各种压、翻、转的动作,是提高控球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学习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教材很实用,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指、掌触球,手腕做压、翻、转的动作,提高控球能力,为学习和掌握传、接、运、投等技术奠定基础。 2.体验和感受球性,尝试学习简单、基本的运球方法。 3.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 4.培养学生勇敢、机敏、果断等心理品质和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理念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限修内容中的小篮球教学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来进行熟悉球性的练习。 四、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篮球的一些知识,但在小篮球基本技术上还是刚刚起步。 2、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一些熟悉球性的练习,但动作还需要规范,质量还需要提高。 3、学生对篮球运动有着的浓厚的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五、教学准备 小篮球41个, 录音机1台。 呼啦圈8个 障碍物4个 六、教学效果预 全课练习密度:45-50% , 平均心率:130-150次/分。

四年级小篮球熟悉球性的练习教案(水平二)

《原地运球》教学设计说明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李群兵 一、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课程标准》,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遵循运动技术动作形成规律,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参与。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原地运球的学习,熟悉球性,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 2、发展学生灵敏性、协调性、上下肢力量和快速奔跑能力。 3、在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指分开,掌心空出 难点:手指、手腕柔和用力 四、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共48人,班级大多数学生喜爱小篮球的活动,对小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差,上课时可能因为过度兴奋而导致注意力分散。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本节课学习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原地运球手法,通过对篮球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五、教学特点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手部游戏“拍拍熊”导入,通过单手上抛、接球,双手交替上抛、接球,两人体前推球,原地体验运球的练习,以学生对球不同位置(正下方、正侧方、正上方)的感知来强化手指分开,掌心空出的运球手法,体会运球时双脚的站位,通过顺口溜、篮球游戏与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在“尝试──体验──合作练习──评价”的过程中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2、组织形式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察示范,相互学习,在原地运球的教学中采用了双半圆弧的队形,通过单人、两人、四人等不同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练、在尝试体验,小组的互助中掌握运球手法。在游戏中采用五人小组集体练习的组织形式,提高练习密度,发展了学生的灵敏、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评价手段 本节课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学生提供展示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的动作概念。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体育课教案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支吸管。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盐、奶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

颗粒状。)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2)出示ppt (奶粉、盐、绿豆、红糖图片))图片上的东西会不会溶解呢?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Unit4DrawinginthePark教案新部编本4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说出有关公园类的物品词。 2. 能熟练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句型进行交际。 3. 能够掌握元音字母e在单词中的读音。 二、教学重点 1. 能熟练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句型进行交际。 2. 学生能够掌握元音字母e在单词中的读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掌握元音字母e在开音节和闭音节单词中的不同发音。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 Free talk 1. Enjoy the song: Row your boat (课前就可以播放继续让学生熟悉) 2. T: Life is interesting. Last lesson, we went to the park, the theatre and the Amusement park. Today, we will go to another interesting place –Zoo. Let’s go. Step 2. Checkout time and song time 1. (和手偶互动) T: Look, this is a picture of a zoo. How beautiful! 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K: I can see… T: Can you …? How many …can you see? K: Yes, I can. … T: Look at … K: How beautiful! ... 2. 结合所给句型,谈论图片。Pair work. 教师用手偶Ken给出评价:Good job! Well done! … 3. T: The picture is beautiful, but there is no animals. Let’s draw some animals on the grass, in river, in the sky or … 让学生拿出笔在图中添画一些动物.

小学篮球优质课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快乐篮球 单位:泗阳县育才双语学校 姓名:张建民

“快乐篮球”课堂教学设计(水平三,五年级)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家大力关注篮球运动项目的良好机遇,以小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项目为载体,结合五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采用主题式教学,通过寻找完成走出迷宫的方法(学习运球方法),层层递进,拉近了篮球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人球合一的关系。在反复练习中使学生初步学会和掌握篮球的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技术动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对篮球项目的运动爱好。在练习形式上通过定量、定时等多种练习,使存在个体差异力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练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极高,它集各种各样的脚步动作为一体,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弹跳力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及其支配各器官的能力。本单元共设5课时,本课为第2学时。正手掌运球技术动作能发展学生的上肢和手腕力量,提高控球能力,发展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正手掌运球是篮球项目的一个基本技术,本课重点是触球手掌的部位,用手掌正面触球;难点是掌握正确的正手掌运球的手掌、手腕的协调用力,提高控球能力。通过第1学时熟悉球性,转球的练习,学生对篮球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课学习,为下个学时的传接球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10)班,共40人,班级大部分同学喜爱篮球活动,对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他们对篮球运动知识了解并不多。该班学生学习力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本着让学生学习一些篮球活动基本知识、简单技术的想法。本节课在第1学时熟悉球性的基础上学习正手掌运球技术,拟通过对篮球单元教学的学习,初步让80%~90%的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篮球活动的一些基本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 四、教学流程 趣味导入“你争我抢”游戏——球性练习——运球练习——“智取迷宫”游戏 本堂课的设计在准备部分当中,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队列练习,富有童趣的“你争我抢”游戏。 进入课的基本部分,我设计了专门性的熟悉球性的练习,原地拍球练习,蹲姿转圈,连续运球练习 用游戏“找朋友”巩固运球技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球练习,学生练习好之后,再集体进行展示评价。 最后,用“智取迷宫”的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意志品质,形成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本课教学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