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东升灌区水田节水增粮行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7.10 KB
- 文档页数:2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资源供给、水资源需求、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水资源供给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是指降水和地表水资源。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降雨、降雪或雾凇等形式返回到地面的过程。
而地表水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经渗流等方式上升到地表的水资源。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某灌区的平均年降水量为X毫米,年降水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X-ΔX毫米到X+ΔX毫米。
该灌区还有一条大江与其相接,大江全年的平均径流量为Y立方米,年径流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Y-ΔY立方米到Y+ΔY立方米。
二、水资源需求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是最大的需求量。
农业灌溉用水是农田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资源。
根据灌区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某灌区的农业用水需求占总需求量的70%,城市生活用水占20%,工业用水占10%。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生长期,农业用水的需求量大致为A立方米/公顷。
三、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在灌区中,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关键。
供需平衡不仅影响到农田的灌溉效果,也影响到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的发展。
通过比较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量级可以得出是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城市居民的生活。
供需平衡的问题还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也会导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供需平衡问题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水资源供给。
在制定供需平衡策略时,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分析1. 引言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是指在灌溉农田的过程中,灌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够满足农田对水的需求,实现灌溉的平衡状态。
本文将对灌区水资源供应与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灌区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灌区水资源平衡的因素。
2. 灌区水资源供应分析2.1 水资源供应方式灌区的水资源供应方式主要包括地表水供应和地下水供应两种形式。
地表水供应通常通过引水渠道或河道进行供水,而地下水供应则通过灌区内的抽水井进行取水。
2.2 水资源供应量分析在灌区水资源供应量的分析中,需要考虑自然水量、引水效率和水资源管理等因素。
自然水量是指灌区水源地本身的水资源量,通过对该水源地的水量调查和监测,可以获得水资源的可供量。
引水效率一般通过管道输水和水泵供水等方式来提高,以确保供水效果。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有助于提高灌区的用水效率,减少浪费和损失。
3. 灌区水资源需求分析3.1 农田需水量分析农田需水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作物类型、生长阶段、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水分特性等。
通过对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进行测算和监测,可以获得灌区的总需水量。
3.2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用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农作物产量。
通过采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和灌区排水系统等手段,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单位用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或农作物产量最大化。
4.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1 水资源供需差距分析通过对灌区的水资源供应量和需求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水资源供需的差距情况。
水资源供需差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灌溉效果和农田的产量。
当供需差距过大时,往往会导致灌溉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4.2 水资源供需平衡策略为了实现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例如,优化水资源供应系统,提高引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田的需水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合理的用水定额制度。
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可在尽量满足农田需水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保持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状态。
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分析一、引言: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分析是对灌区灌溉水资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平衡与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现状:目前,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合理分配。
一方面,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受制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域管理等因素的限制,供应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灌区内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着一些浪费和滥用现象。
这使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影响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因素:1. 气候因素:灌区所在地的水资源供给受到气候变化和降水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从而影响灌溉用水的供需平衡。
2. 地理位置:灌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水资源的获取方式。
灌区位于水源丰富地区,水资源供给相对充足;而位于水资源贫乏地区的灌区则面临更大的供需压力。
3. 灌溉制度和管理:灌区的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直接影响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4. 农业种植结构:不同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灌区内农作物种植的结构将影响灌溉水资源的需求量。
四、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分析:1. 水资源供需量的计算:通过对灌区水资源的供给量和灌溉水需求量的测算,可以得到供需量的具体数据,为灌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提供依据。
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将供需量进行对比,分析供需平衡的现状。
如果供需平衡不足,将会导致灌溉用水的不合理调配,影响农业生产。
3. 水资源供需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情况。
这有助于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挑战: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灌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水资源供需挑战。
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在灌区灌溉管理中,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灌溉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措施以应对这些影响。
首先,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体现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
灌区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用水占据了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部分。
当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时,灌区灌溉管理需要合理规划和调配水资源,以确保农业用水的稳定供应。
这可以通过建立灌溉计划、优化灌溉技术等手段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精确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进行精细调节,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还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灌区灌溉管理涉及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如果供需平衡不良,可能会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对灌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灌区灌溉管理应注意合理分配水资源,保持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水生态功能。
这可以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节水农业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可以采用混合灌溉模式,结合地下水和河水等不同水源进行灌溉,以减轻对单一水源的过度依赖。
另外,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益方面。
当水资源供需平衡不足时,农业生产可能面临严重的影响,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歉收。
灌区灌溉管理需要根据供需平衡情况制定相应的灌溉策略,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这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动态预测模型、发展合理的灌溉排水系统等手段来实现。
例如,可以利用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农田实时监测,根据农作物需水情况进行精确灌溉。
此外,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灌区灌溉管理的影响还包括社会经济效益方面。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灌区灌溉管理需要确保水资源供应,以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同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增加就业机会。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逐步恶化,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出,而灌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灌区水资源的供给角度来说,该灌区的水源主要来自于运河、地下水等,其总供水量大概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
但是,由于供水方式较为单一,且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也导致了该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比较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其次,从灌区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角度来说,该灌区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等,这些作物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
据统计,该灌区每亩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在1400-1600立方米左右,而每亩小麦的用水量则大致在800-1000立方米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总量较大。
综上所述,该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比较紧张,但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还是有一定的缓解空间。
首先,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方式,如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手段,来减少灌溉产生的水资源浪费。
其次,可以在灌区内建设储水池、渠道等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量。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采用节水型作物、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降低农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降雨水资源,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和存储,以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量,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讲,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该灌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实现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某灌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灌区内种植有大量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灌区的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
灌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水源和人工供水。
自然水源包括来自山泉、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而人工供水则是通过水库、引河和水井等设施来进行补给。
根据气候数据和水文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某灌区的自然水源总量存在一定的波动,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地下水补给等因素的影响。
而人工供水则主要依赖于水库的蓄水情况和引河的水量,水井的地下水位也会受到季节和耕种面积的变化而波动。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总体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和年度波动。
接着,我们进行水资源需求的分析。
某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的灌溉需求是主要的水资源需求方。
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灌区的耕种面积,我们可以估算出某灌区的灌溉用水需求。
城镇和工业用水也是水资源需求的另一个方面,城镇居民和工业企业的生活和生产也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城镇、工业用水两个方面。
然后,我们将分析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
通过对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存在一定的平衡问题。
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存在季节性波动,尤其是在干旱季节,自然水源的供给不足会造成灌溉用水的不足。
城镇和工业用水也会对水资源供给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供需平衡不够稳定。
针对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灌溉方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可以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合理利用水库、引河和水井等人工供水设施,确保水资源的平衡供给。
也可以推动城镇和工业用水的节约措施,鼓励使用水资源节约型技术,减少排放和浪费。
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灌区灌溉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是一个关键问题,了解并分析其现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分析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的平衡状况对于灌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对灌区灌溉水资源的供应情况进行分析。
这包括降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方面的供水能力。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灌区灌溉水资源的需求情况,评估农田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种植结构的特点以及灌溉管理的效率等因素。
通过比对供需情况,我们可以评估灌区灌溉水资源供需状况的平衡性,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灌区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评价灌溉系统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灌区灌溉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揭示出灌区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包括灌溉设施的状况、灌溉管理的规范度、灌溉技术的先进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促进灌溉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灌区灌溉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状况分析灌区灌溉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灌区灌溉系统中的节约与保护策略的实施情况,评估现有的节水措施和水资源保护措施的效果。
这包括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灌溉排水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灌区灌溉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方案。
四、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的优化策略根据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灌溉系统,提高其供水能力和管理效率;其次,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区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加强灌溉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加强农民的水资源管理意识,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其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对策探讨(于凤存 刘红 方国华)摘要:本文探讨了灌区供需水平衡分析定量计算方法,给出了灌区缺水的解决对策。
并以沙河灌区为例,进行了灌区供需平衡计算,并针对沙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溉工程老化、灌水技术粗放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策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由于各地区处于不同水文带及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
特别是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1]。
农业用水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而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灌区是一个以水资源为主控制因素且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
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日益提高,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因此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优化配置多种水源,以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当务之急。
为此,本文专门探讨灌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问题和解决灌区缺水的对策。
1灌区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求得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总需水量,再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
其目的是揭示缺水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潜力,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灌区的良好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提高灌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1.1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有本质的区别。
水资源总量是指灌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产水量。
其中地表径流量包括坡面流和壤中流,而不包括河川基流量;地下产水量指降水入渗对地下的补给量,应为河川基流、潜水蒸发、河床潜流和山前侧渗等。
而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以及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2]。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基础资源,而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当前供需矛盾的存在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灌区水资源供需概况某灌区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灌溉是其农业生产的基础。
根据当地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该灌区的灌溉水资源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供水量不足、供水质量不佳、供水稳定性差等问题。
1. 供水量不足由于灌区农业生产的增加,灌溉需求不断增大,而当地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求。
尤其在干旱季节,灌区供水量进一步减少,导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导致水质下降,不适宜于农田灌溉,影响了作物生长。
水质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供水稳定性差灌区供水管网老化、漏水严重,导致了供水稳定性差,农田灌溉效果不佳。
在灌溉季节,由于供水不稳定,常常出现农田干旱、缺水等问题。
三、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水资源管理不合理灌区水资源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对供水量、供水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较为粗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区农业用水存在浪费现象,农业灌溉方式陈旧,灌溉系统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滥用农药、化肥等问题,加剧了灌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水资源供需平衡。
3. 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灌区干旱频发,气温升高,蒸发增大,降水减少,导致了灌区水资源供应量不足,加大了供需矛盾的存在。
为了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对灌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林甸县水利工程项目稽察整改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17.09.22•【字号】黑水发〔2017〕424号•【施行日期】2017.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林甸县水利工程项目稽察整改意见的通知黑水发〔2017〕424号林甸县水务局:2017年5月16日至25日,省水利厅派出稽察组,对你县2015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旱田、水田)、2015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2015年度双阳河平安段堤防护坡修复工程、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林甸灌区(北片)项目等5个项目进行了稽察,现将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意见通知如下:一、2015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旱田)发现的主要问题(一)前期与设计设计存在缺陷。
由中国灌溉排水中心设计的“节水增粮行动”实施方案(2015年度)图册缺少施工技术说明。
不符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二)资金使用与管理1.会计核算主体不规范该项目建设资金会计核算主体是林甸县水务局,不是项目法人。
不符合水利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水建管﹝2001﹞74号)第一条第二款。
<!--[if !supportLists]-->2.<!--[endif]-->建设资金未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法人对该项目没有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不符合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第四条的规定。
二、2015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旱田)稽察整改意见及建议项目法人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核算主体,做到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项目法人要责成设计单位补充施工技术说明。
三、2015年度“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水田)发现的主要问题(一)前期与设计1.设计图纸不规范由大庆市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节水增粮行动”(水田)项目(2015年度)施工图纸未加盖出图专用章。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为了评估该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以及未来可能的短缺问题,以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分析,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供给方面。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来自于河流和地下水。
河流水量的供给受季节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雨水的充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灌区的供水量。
地下水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供给来源,但也容易受到过度抽取和水位下降的问题影响。
需要对河流水量和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需求方面。
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来自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
农业灌溉是最主要的水需求领域,需要用于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在某灌区的农业灌溉中,可能存在着过度使用水资源的情况,需要加强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
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的需求也需要适当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然后,对于供需平衡的分析。
需要对灌区水资源的供需进行数量的对比和分析。
根据灌区过去几年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出未来的供需情况。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可以考虑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分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可以考虑采取节约用水措施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手段,以减少浪费和满足需求。
针对供需不平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可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包括加大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力度,防止水源的污染和破坏;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还可以加强水资源的监控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可以保障灌区的水资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适应情况的调查与建议作者:张志刚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年第10期为了全面了解黑龙江省“节水增粮行动”各种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功效发挥情况、群众接受情况,我们深入有关县(市、区),踏看了项目建设情况,并与项目区受益农户深入交流,详细听取了群众意见。
期间,又分别召开了部分地市片区座谈会,与县(市、区)“节水增粮行动”建设者、管理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建设情况、下一步建设意愿。
根据大量详实数据等情况,本文对黑龙江省“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主要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优势与不足(一)膜下滴灌基本情况。
1.建设投入情况。
“节水增粮行动”中,膜下滴灌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首部、干管、支管、毛管和覆膜,系统中除毛管和薄膜需要每年更换外,其他设施设计使用年限5年,一套系统可覆盖耕地200亩以上。
以当年“节水增粮行动”建成的系统投资计算,每亩需投资620元(水源井除外),第二年每亩还得补充滴管带、覆膜,需要投入资金近200元。
三种灌溉模式中,膜下滴灌设计使用年限内亩均投入最高。
2.主要优势特点。
一是对水源供水量要求比较低。
一套覆盖200亩的系统,要求单井出水量每小时达到30吨即可支持系统运转,就水源条件来讲适合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
二是节水效果显著。
水分直接送达植物根部,覆膜种植又减少蒸发量,以黑龙江省玉米补充式灌溉为例,全生育期每亩多年平均补充灌水量为30立方米左右,仅为喷灌模式的1/2。
三是有效提高积温。
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左右,相当于延长作物生育期10—14天,为种植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的跨区品种提供了保证。
四是增产效果明显。
干旱年份亩增产很显著,雨水充沛年份亩增产400斤左右,而且粮食品质明显优于其他模式灌溉的品质。
3.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污染严重。
残膜回收不彻底,白色污染危害大,残膜长期积累影响土壤透气、透水性能,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结构一旦破坏,多年不可恢复。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加剧。
在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也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将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某灌区的基本情况。
某灌区位于某省中部,耕地总面积为X万亩,其中下游灌区三年平均灌溉用水量为Y亿立方米,经过近年来的监测,灌溉用水主要分布在五个子区。
同时,该区农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加之农作物需求量较大,对灌溉水的需求量也较高。
针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供给面。
简单来说,某灌区的水源主要来源于上游地区、山区湖泊以及降雨等自然因素,但其水源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旱涝灾害。
除自然因素外,水利工程建设也为该灌区提供了可靠的补给。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某灌区先后开展了治超、闸门提高、老渠加固、新渠建设等诸多水利工程建设,可有效增加灌区水源的供给量。
其次,需求面。
某灌区农作物栽种以夏作为主,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对灌溉水的需求量较大。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灌溉设施的改善,该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促进了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
然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设施老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也对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某灌区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在供给面,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增加灌区水源的供给,但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供给面总体仍然比较脆弱。
在需求面,灌溉用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同时灌溉设施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导致水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1.加强供给侧管理。
这方面可以从加强监测、完善水利工程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水源供给的稳定性和效率。
2.优化需求侧管理。
此项工作可以从加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加强设施管理等方面入手,以不断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率。
3.加强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此项工作包括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