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供需平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57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资源供给、水资源需求、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水资源供给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是指降水和地表水资源。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降雨、降雪或雾凇等形式返回到地面的过程。
而地表水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经渗流等方式上升到地表的水资源。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某灌区的平均年降水量为X毫米,年降水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X-ΔX毫米到X+ΔX毫米。
该灌区还有一条大江与其相接,大江全年的平均径流量为Y立方米,年径流量的变化范围在80%的概率下为Y-ΔY立方米到Y+ΔY立方米。
二、水资源需求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是最大的需求量。
农业灌溉用水是农田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资源。
根据灌区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某灌区的农业用水需求占总需求量的70%,城市生活用水占20%,工业用水占10%。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生长期,农业用水的需求量大致为A立方米/公顷。
三、供需平衡与问题分析在灌区中,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关键。
供需平衡不仅影响到农田的灌溉效果,也影响到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的发展。
通过比较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量级可以得出是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城市居民的生活。
供需平衡的问题还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也会导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供需平衡问题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量和径流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水资源供给。
在制定供需平衡策略时,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与可持续利用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来说,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如何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并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
首先,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
在供给方面,应该加大水资源的储备和保护力度。
建设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储存设施,能够有效地调节水资源的供给,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此外,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源污染,以便更好地保障供水的质量。
同时,通过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供水的稳定性。
在需求方面,应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人们应该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减少用水浪费的行为。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供水管网的利用率,减少漏水和输配损失。
同时,应该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如通过水处理工艺,将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次利用,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方面。
此外,还应该加强水价的调节和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水资源的定价和市场化交易,激发用户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并促进用水行为的合理和高效。
其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仅仅满足人类的需求,还需要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的再生产能力。
此外,还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治理,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发展节水技术和水资源的科学评估工具,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力度,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重视。
绥德县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摘要] 绥德县因开发程度不高导致成为缺水地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水资源更是短缺。
因此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变得非常重要。
同时,只有切实地做好水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介绍了绥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科学论证绥德水资源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提醒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
同时简单分析了绥德县水资源的现实问题,提出节水措施,最后详细分析了保护水资源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供需;分析;对策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造成了绥德县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县农牧业生产近2/3受到了影响。
曾经多年积水的无定河、大理河、淮宁河在枯水季节完全断流,农业生产因得不到及时灌水,造成减产。
严酷的现实,引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密切关注。
要想解决好水资源的实质问题,则务必要遵循的原则是: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源与节流、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对任何开发生产项目都应进行水资源论证。
水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保护水资源的目的是科学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绥德县地处陕西省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
全县总面积为1853.47 km2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期长,夏季炎热,春秋温度适宜,四季冷暖干湿分明。
每年降雨量多集中于7—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69mm 。
全县为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二级支流大理河及淮宁河流域所控制,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0.94亿m3 。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0.7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0.23亿m3 ,全县现有机电井24眼,池塘16座,大口井22眼,引水工程12处,截潜工程6处,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4750hm2。
实际灌溉面积4550 hm2。
全县2020年用水总量为2091万m3,其中农田灌溉1446万m3,占69.15%,林牧渔畜108万m3,占5.16%,工业36万m3,占1.72%,城镇公共16万m3,占0.77%,城乡生活用水484万m3,占23.15%;生态环境1万m3,占0.05%。
重庆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以万州为例内容摘要:介绍了重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以万州为例,从万州水资源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其中涵盖了万州及重庆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重庆市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对策;万州一、绪论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不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重庆市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约为1600m3,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3/,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6,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缺水将更加突出。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水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对万州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分析,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力求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政策上研究较多,节约用水主要从采用节水技术、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入手。
而且国家已经出台了实行阶梯水价的政策,但目前具体研究阶梯水价实施办法的不多,真正实施阶梯水价的城市也较少。
二、正文1、重庆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重庆市地跨105°17′—107°14′E、28°22′—30°26′N,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口处,东西长约470km,南北宽约450km,幅员面积8.24km2.市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流域,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分布体系(图1.1)。
水资源供需平衡与水资源配置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需平衡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法。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问题1.1 供需矛盾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供给却相对有限。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1.2 水资源污染加剧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废水和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流入水源地,导致水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
水资源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水的可用性,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1.3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很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例如,农业灌溉方式传统、效率低下,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解决方案2.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供需平衡的关键。
要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水资源的调度、分配和监管等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供需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水资源节约意识教育,培养大众节水习惯,推动形成节水型社会。
2.3 发展水资源的替代利用在水资源供需缺口较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引入替代水资源来缓解供需矛盾。
例如,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转化为可用水资源。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资源,减缓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
三、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法3.1 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可以通过建设水源工程、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等,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地区输送到缺乏的地区,实现水资源的区域均衡利用。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逐步恶化,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出,而灌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灌区水资源的供给角度来说,该灌区的水源主要来自于运河、地下水等,其总供水量大概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
但是,由于供水方式较为单一,且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也导致了该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比较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其次,从灌区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角度来说,该灌区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等,这些作物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
据统计,该灌区每亩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在1400-1600立方米左右,而每亩小麦的用水量则大致在800-1000立方米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总量较大。
综上所述,该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比较紧张,但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还是有一定的缓解空间。
首先,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方式,如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手段,来减少灌溉产生的水资源浪费。
其次,可以在灌区内建设储水池、渠道等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量。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采用节水型作物、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降低农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降雨水资源,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和存储,以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量,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讲,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该灌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实现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是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等问题,中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现状,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水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发布了《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全国平均水资源量占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十分之一。
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需求量日益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水质方面,报告显示全国水质总体呈现持续恶化趋势,化学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河流黑臭、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有所增加。
这直接影响到了水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健康。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问题也日益严重。
报告指出,2019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93毫米,比历史同期(1961-2010年)低77毫米。
对于本已缺水的北方地区而言,干旱问题更加突出。
同时,气候变化对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加剧了水资源管理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应对措施。
首先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供需平衡管理。
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水资源节约,防止浪费。
其次是加强污染源治理,提高水质水量。
加强生态补
偿,改善水生态环境。
第三是推进水资源统筹管理,加强跨流域管理、跨地区协作等,提高整个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总之,《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的发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某灌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灌区内种植有大量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灌区的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
灌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水源和人工供水。
自然水源包括来自山泉、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而人工供水则是通过水库、引河和水井等设施来进行补给。
根据气候数据和水文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某灌区的自然水源总量存在一定的波动,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地下水补给等因素的影响。
而人工供水则主要依赖于水库的蓄水情况和引河的水量,水井的地下水位也会受到季节和耕种面积的变化而波动。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总体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和年度波动。
接着,我们进行水资源需求的分析。
某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的灌溉需求是主要的水资源需求方。
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灌区的耕种面积,我们可以估算出某灌区的灌溉用水需求。
城镇和工业用水也是水资源需求的另一个方面,城镇居民和工业企业的生活和生产也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某灌区的水资源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城镇、工业用水两个方面。
然后,我们将分析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
通过对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存在一定的平衡问题。
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存在季节性波动,尤其是在干旱季节,自然水源的供给不足会造成灌溉用水的不足。
城镇和工业用水也会对水资源供给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某灌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供需平衡不够稳定。
针对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灌溉方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可以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合理利用水库、引河和水井等人工供水设施,确保水资源的平衡供给。
也可以推动城镇和工业用水的节约措施,鼓励使用水资源节约型技术,减少排放和浪费。
水资源需求与供需平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分析其平衡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水资源需求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从生活用水到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水资源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特别是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
1. 工业用水需求增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水需求越来越大。
各种制造业、冶金业、化工业等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
在一些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以工业用水为主的水需求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
尤其是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如石油、钢铁等,更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紧张局势。
2. 农业灌溉需求增长农业灌溉是水资源消耗的重要领域。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行灌溉。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种植业的集约化发展,农业的用水需求逐年增加。
同时,一些地区的干旱和缺水问题加剧了农业灌溉的困难,增大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挑战。
二、水资源供给问题尽管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但有效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相对有限。
因此,水资源供给是水资源平衡问题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资源供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水资源供应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的供给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水资源供给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球上约70%的水资源为海水,只有30%的水资源为淡水。
而淡水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是冰川和地下水,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淡水资源是可供人类利用的。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扰。
2. 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水资源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污染和浪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增多,水资源面临着各种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农田排水、生活污水等。
水资源可供水量与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受到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愈发凸显。
因此,进行水资源可供水量与供需平衡分析,具有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可供水量与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其中一地区水资源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是否平衡。
水资源可供水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其中一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而水资源需求量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其中一地区人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首先,水资源可供水量与供需平衡分析需要了解地区水资源状况。
通过对地区的水文地质、水文气象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获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总量、径流量、补给量等数据。
同时,还需要了解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包括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以及未来的水资源需求趋势。
其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需要建立供需模型。
通过收集和整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和水资源需求数据,建立供需模型,可以将水资源供应量和需求量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
该模型可以考虑不同用水部门的需求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
然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需要考虑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通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和分析,可以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在供需平衡分析中,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措施,包括提高用水效率、发展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最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还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在分析中,要考虑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情况,包括干旱、洪涝和水污染等灾害造成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制定应对措施,包括开展水资源调度、建设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手段,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供需平衡。
总之,水资源可供水量与供需平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摘要:本文简述了烟台市区的概况及水利工程情况,对烟台市区的供、用水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通过需水预测对市区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指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供需分析1 烟台市区概况烟台市区地处胶东半岛北部,位于东经120°6′-121°56′,北纬37°04′-37°38′。
东、南连威海,西接蓬莱和栖霞,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
市区下设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开发区和牟平区,人口178.9万人,土地面积2722.3km2。
烟台市区是烟台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市区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2 水利工程情况烟台市区现有门楼大(2)型水库一座,总库容2.44亿m3,兴利库容1.264亿me;夹河永福园地下水库一座,总库容2.05亿m3,调蓄库容0.65亿m3;中型水库4座,分别为牟平区的高陵、龙泉、瓦善和桃园水库,总库容1.16亿m3,兴利库容0.63亿m3;小型水库166座,总库容9873万m3;拦河闸坝24座,蓄水能力2341万m3;塘坝664座,总库容1823万m3;机电井5274眼。
3 供、用水现状分析3.1 供水现状烟台市区2007~2014年平均供水量为19980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3352万m3、地下水供水量6404万m3、其他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供水量224万m3,分别占总供水量的66.8%、32.0%、1.2%。
烟台市区2014年总供水量18079万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2604万m3,地下水源供水量5475万m3,分别占总供水量的69.7%、30.3%,无其它水源供水量。
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基础资源,而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某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当前供需矛盾的存在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灌区水资源供需概况某灌区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灌溉是其农业生产的基础。
根据当地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该灌区的灌溉水资源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供水量不足、供水质量不佳、供水稳定性差等问题。
1. 供水量不足由于灌区农业生产的增加,灌溉需求不断增大,而当地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求。
尤其在干旱季节,灌区供水量进一步减少,导致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导致水质下降,不适宜于农田灌溉,影响了作物生长。
水质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供水稳定性差灌区供水管网老化、漏水严重,导致了供水稳定性差,农田灌溉效果不佳。
在灌溉季节,由于供水不稳定,常常出现农田干旱、缺水等问题。
三、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水资源管理不合理灌区水资源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对供水量、供水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较为粗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区农业用水存在浪费现象,农业灌溉方式陈旧,灌溉系统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滥用农药、化肥等问题,加剧了灌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水资源供需平衡。
3. 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灌区干旱频发,气温升高,蒸发增大,降水减少,导致了灌区水资源供应量不足,加大了供需矛盾的存在。
为了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对灌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报告的撰写与供需平衡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组织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管理水资源,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撰写水资源管理报告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从水资源现状、需求预测、供水体系规划、资源保护与管理、新技术应用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展开,详细论述水资源管理报告的重要性及撰写要点。
一、水资源现状1.1 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在撰写水资源管理报告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水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工作。
这包括对水源地的地质、气候、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变化趋势以及受到的人类干扰程度。
1.2 水资源利用状况通过对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可以了解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方面的数据。
据此可以评估当前的水资源供应是否能够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
二、需求预测2.1 经济发展趋势在撰写水资源管理报告时,需要考虑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会带来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2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是水资源需求增加的重要原因。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率以及城市化率,可以预测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并及时调整供水计划。
三、供水体系规划3.1 基础设施规划在撰写水资源管理报告时,应考虑到供水体系的规划。
基础设施的规划包括水库库容、输水管道、供水站等方面。
要根据区域的特点和需求来合理规划供水体系,以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水资源分配方案根据各个领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需要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资源,既要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要保证农业、工业的正常运行,是水资源管理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资源保护与管理4.1 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保护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系统,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平衡,可以保证水资源的持续供应,并减少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2015届)菏泽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供需平衡分析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学生姓名:班级:水文一班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副教授2015年6月摘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节水灌溉项目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及供水保证率的分析评价,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它是节水灌溉项目前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概念、内容及一般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菏泽市的水资源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内容可以分为:1.从分析的范围考虑,可划分为:(1)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2)菏泽市整个区域的供需分析;(3)菏泽市河流流域的供需分析2.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可划分为:(1)菏泽市现状的供需分析;(2)菏泽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供需分析3.从供需分析的深度,可划分为:(1)菏泽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一次供需分析;(2)菏泽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二次供需分析4.按用水性质,可划分为:(1)河道外用水的供需分;(2)河道内用水的供需分分析在对菏泽市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后,分析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编制节水灌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还进行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学习,并设计了一个模型,增进了自己对水资源优化的认识。
关键词:供需平衡分析,菏泽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目录目录第1章绪论 (1)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范围、水资源分区及水平年 (1)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第2章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3)2.1 自然地理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水资源量分析 (4)2.3.1 降水量 (4)2.3.2 地表水资源量 (4)2.3.3 地下水资源量 (5)2.3.4 水资源总量 (5)2.3.5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5)2.3.6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7)2.3.7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8)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环境质量 (10)2.4.1 地表水开发利用情况 (10)2.4.2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26)2.4.3 现状供水工程情况及实际用水量 (27)2.4.4 水环境质量 (29)第3章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30)3.1 供水预测 (30)3.2 需水预测 (31)3.2.1生产需水预测 (31)3.2.3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0)3.2.2 总需水量预测成果 (43)3.3 供需平衡分析 (45)3.3.1 分析原则与方法 (45)3.3.2现状供需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规划年供需分析 (46)第4章水资源优化配置 (48)4.1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述 (48)山东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4.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48)第5章结论与展望 (50)参考文献 (51)致谢 (52)菏泽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合理配置研究第1章绪论1.1研究目的与意义菏泽市人多水少,用水粗放,效率低下,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既是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菏泽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菏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1]。
随着菏泽市经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加剧。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菏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因此,对菏泽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对菏泽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指导菏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范围、水资源分区及水平年菏泽市辖地南北长157公里,东西宽140公里,总面积12238.62平方公里。
辖牡丹区、定陶县、曹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8县1区及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节水灌溉项目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及供水保证率的分析评价,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它是节水灌溉项目前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其目的是:1山东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 (1)是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楚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3)是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
本文将运用系统理论与现代方法对菏泽市水资源系统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菏泽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提出合理配置方案。
菏泽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合理配置研究第2章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2.1 自然地理概况菏泽市市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位于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城市人口75万,现建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城市远景规划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古称曹州,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加之旅游资源丰富,美丽富饶,交通便利,曾几度商贸云集、货畅其流,成为中原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当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无霜期年平均213天,年均降雨量650余毫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
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主要特点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
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
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
2.2 社会经济概况菏泽市供水水源有包括本地地表水、地下水、跨流域调水引黄河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引长江水。
菏泽市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51.5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20.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95.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2亿元。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造林面积12056公顷,年末实有农田林网面积736693公顷,年末活立木蓄积量2720.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山东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33.6%。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规模扩大。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 2.32万公顷,全年水产品生产总量13.01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499.68亿元,同比增长17.8%;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1955元,比上年增加2691元,增长14%;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4419元,比上年增加1682元,增长13.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12元,比上年增加765元,增长15.2%。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765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29元,比上年增长6.4%。
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能力增强,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7413.32万吨。
2.3 水资源量分析2.3.1 降水量菏泽市降水量的分布极不均匀,但一般规律是夏季降水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冬季降水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秋季多于春季而少于夏季。
2010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680.0mm(折合水量1065.4亿m3),比多年平均656.0mm偏多3.6%,属平水年份。
从行政分区看,曹县、单县、成武县都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鄄城县、东明县的年降水量都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少;其他县市区与多年平均值相差不大。
数据来源于菏泽市2010年统计年鉴。
2.3.2 地表水资源量菏泽市除黄河滩区外均属淮河流域,总面积1223862公顷,耕地面积695550公顷。
多年平均降水量653毫米,当地水资源总量25.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0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43立方米。
黄河在菏泽境内堤4菏泽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合理配置研究防长度157公里,引黄水资源是菏泽市唯一可利用的客水资源。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当地水资源短缺,历史上曾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依托濒临黄河的区位优势,按照"以河补源、以井保丰"的治水方略,兴建了闫潭、谢寨、刘庄等9座引黄闸,设计引黄流量405立方米每秒;通过闫潭引黄送水干线、谢寨送水干线和骨干河道往下游输送黄河水;利用河道、小型水库、坑塘拦蓄黄河水和地表水,蓄水能力达到3.3亿立方米。
菏泽淡水资源相对丰富,黄河入境水量为256亿立方米,地表水7.7亿立方米。
2.3.3 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
地下水18.63亿立方米。
全市合理开采地下水源,机井保有量达到13万眼。
2.3.4 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河川径流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水资源总量并不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简单相加,需扣除两者重复量(原因是水资源量统计有一个时间上的间隔,此间会产生水资源类别的转换)。
菏泽市2010年水资源总量为25.36亿立方米2.3.5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社会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
有学者认为水资源可开采利用量不能超过水资源的补给量,即水资源开采速率应小于或等于其恢复的速率,并且要扣除生态用水量,即确保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要统筹兼顾相邻地区、上游和5山东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6 下游的用水。
一、区域地表水源概况菏泽市的地表水源工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
蓄水工程指水库和塘坝(不包括专为引水、提水工程修建的调节水库),按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分别统计。
引水工程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
提水工程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引水工程中提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
蓄、引、提工程规模按下述标准划分:水库工程按总库容划分:大型为库容≥1.0亿m 3,中型为1.0亿m 3>库容≥0.1亿m 3,小型为0.1亿m 3>库容≥0.001亿m 3;引、提水工程按取水能力划分:大型为取水能力≥30m 3/s ,中型为30m 3/s >取水能力≥10m 3/s ,小型为取水能力<10m 3/s ;塘坝指蓄水量不足10万m 3的蓄水工程,不包括鱼池、藕塘及非灌溉用的涝池或坑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