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156
水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研究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科学利用。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供需平衡是指水资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
在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可持续性是指水资源的供应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有效性则是指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在于优化配置。
优化配置是指根据水资源供需关系和水资源利用效益,合理分配和配置水资源的过程。
优化配置既包括分区和定额配置,也包括价格和市场机制调节。
分区和定额配置是指按照地区差异和用水需求特点,划定水资源利用的区域范围和定额限制,确保合理利用水资源;价格和市场机制调节是指通过价格手段和市场机制,引导用水主体合理利用水资源,在供需关系中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水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中,还需注意环境保护和节水意识的提高。
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常伴随着水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提高社会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水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
通过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参与节水行动,减少浪费和滥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水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的研究还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效益是指通过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生态效益是指保护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虑这些效益,可以更好地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1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分析项目区用水量分农作物需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及畜牧用水三部分。
(1)农作物用水:项目区建设总规模为890公顷,通过整理项目区耕地面积为751.92公顷,种植作物为冬小麦、夏玉米、花生、地瓜,种植比例为1:1:1:1,复种指数1.33。
按照85%的灌溉保证率,项目区综合灌溉采用PVC管,因此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5。
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单位:m3/ha)注:引用《山东省XX县水长期供求计划》。
W =S×M综/ηx0.85x10000式中:W—需水量,万m3;S —灌溉面积,751.92ha;M综—综合灌溉定额,1633m3/ha ;η—灌溉水利用系数0.95计算得W =152.06万m3(2)农村居民用水:项目区附近居民点人口4830人,则农村生活用水量:农村生活用水量(单位:升/ 人·天)农村生活用水量为:0.04×4830×365/10000=7.05万m3(3)农村畜禽用水:项目区有羊5000头,家禽20000只。
则畜禽用水量:牲畜用水量(单位::升/ 头·天)项目区畜禽用水总量为:=(0.01×5000+0.005×20000)×365/10000=5.48万m3(4)项目区总需水量为:152.06+7.05+5.48=164.59万m32 年降水量分析2.1年降水量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五卷》淮河流域XX水文站1955年-1987年的水文资料1,经过频率分析和计算,可知项目区1975年为平水年,出现频率为50%;1973年为干旱年,出现频率为75%;1981年为特旱年,出现频率为95%。
各典型年月降水量见下表。
XX县典型年月降水量表(mm)为此,根据灌溉率设计标准,我们选择1973年为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典型年。
2.2项目区年地表水可利用量分析项目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p=696.3 mm,可利用地表水主要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满足作物灌溉需要,地表水利用系数α=0.32,汇流面积按项目区整理后耕地总面积计算s=751.92公顷,则当地年径流量:Q=p×s×α×10;Q-每年可利用径流量(万m3)经计算,每年可利用径流量为Q=160.75万m3而项目区的实际汇水面积要比项目区面积大得多,因而项目区年地表水可利用量要远大于160.75万m3。
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平衡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平衡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内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在进行水平衡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水资源的新增供给和减少需求。
本报告将针对某地区的水平衡情况进行论证。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该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情况。
水资源的供给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
降水是最主要的水资源补给方式,通过降水可以满足人类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而地下水是地表降水向下渗透而成,地下水可以通过井泉直接供水。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该地区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资源储备量。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该地区的水资源需求情况。
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人类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是水资源需求中最大的部分,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灌溉。
工业用水主要用于生产活动,如制造、冶炼等。
人类生活用水则包括饮用水、洗浴和厨房用水等。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该地区的农业面积、工业规模和人口数量等因素。
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是指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并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开发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在水平衡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最后,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该地区的水平衡情况是指该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是否能够满足水资源需求的情况。
当水资源供给大于需求时,水平衡状态为过剩。
当水资源供给小于需求时,水平衡状态为不足。
当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等时,水平衡状态为平衡。
水平衡状态的判断可以通过对地区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储备量、农业面积、工业规模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论证该地区的水平衡情况。
如果水资源供给大于需求,那么该地区的水平衡状态为过剩;如果水资源供给小于需求,那么该地区的水平衡状态为不足;如果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等,那么该地区的水平衡状态为平衡。
水资源平衡分析(模板1)水量平衡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确定作物种植结构及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前提。
项目区处于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1灌溉水源分析根据项目区水资源状况,确定采取充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为辅的灌溉水利用方案,在本项目内通过现状节制闸蓄水利用水泵灌溉沿岸地块,但多为季节性河流,干旱季节无法满足全面灌溉的需求,因此还需要充分利用地下水以保证充足的灌溉用水。
2灌溉方式分析a)地表水灌溉方式项目区内南侧的河通过水泵用沟渠引水至田间灌溉。
b)地下水灌溉方式项目区内拥有丰富的地下水,为解决地表水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现状机井及新打机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3需水量计算项目区内需水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农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和生态用水。
项目区村庄大部分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来源为自来水,因此,项目区需水量仅包括农业灌溉用水。
a)灌溉制度根据项目区气候、土壤、农田水利、及当地农业区划、作物布局等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区农田规划后种植制度主要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两季连作,故以冬小麦—夏玉米两季连作作为典型计算灌溉需水量。
根据《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项目区属灌溉Ⅰ区。
在75%的灌溉保证率下,小麦、玉米灌溉定额详见表。
部分作物灌溉定额表b)需水量估算灌溉需水量按下式计算:η/AW⨯=M需式中:W-灌溉需水量(m³)需M-净灌溉定额(m³/亩)A-灌区面积(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综合取0.8项目区灌溉需水量为:小麦:150×XXXX×15÷0.8=XX(万m³)玉米:70×XXXX×15÷0.8=XX(万m³)需水总量为XX(万m³)4供水量计算a)地表水根据水务局提供的数据,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经项目区,在P=75%的年份,项目区可利用地表水总量为150万m³/年。
水资源供需平衡名词解释水资源供需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供应量,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各种类型的水资源;二是水资源需求量,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各种用途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评估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计算。
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供应量评估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水资源供应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降雨情况,以及当地可利用的各类水源(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
2. 水资源需求量评估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水资源需求量同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需要了解当地人口数量和结构,以及不同行业对于用水的需求情况。
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等因素对于用水需求的影响。
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了解了水资源供应量和需求量之后,需要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这一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不同行业对于用水的需求、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供应量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评估出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状态。
4. 水资源管理为了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包括制定合理的用水政策、建设高效的用水系统、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等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总之,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管理。
只有通过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对策探讨(于凤存 刘红 方国华)摘要:本文探讨了灌区供需水平衡分析定量计算方法,给出了灌区缺水的解决对策。
并以沙河灌区为例,进行了灌区供需平衡计算,并针对沙河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溉工程老化、灌水技术粗放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策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由于各地区处于不同水文带及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水资源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和工农业用水结构不相适应。
特别是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1]。
农业用水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而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灌区是一个以水资源为主控制因素且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
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日益提高,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因此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优化配置多种水源,以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当务之急。
为此,本文专门探讨灌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问题和解决灌区缺水的对策。
1灌区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求得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总需水量,再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
其目的是揭示缺水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潜力,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灌区的良好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提高灌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1.1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有本质的区别。
水资源总量是指灌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产水量。
其中地表径流量包括坡面流和壤中流,而不包括河川基流量;地下产水量指降水入渗对地下的补给量,应为河川基流、潜水蒸发、河床潜流和山前侧渗等。
而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以及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