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共120句,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衰落。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权力和命运。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诗歌的灵魂。
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最终却因为权力和政治斗争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以及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诚和依赖。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动人的,但最终却被政治阴谋所摧毁。
这种爱情的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权力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
他为了得到杨贵妃的爱,不惜废黜皇后和太子,甚至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诗歌中的“宫闱深锁”、“翠华摇曳”等描写,表现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最后,命运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们的爱情被政治阴谋所摧毁,杨贵妃被迫自杀,唐玄宗也被迫退位。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诗歌中的“人生如梦”、“世事如棋”等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爱情、权力和命运是《长恨歌》的主要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长恨歌主题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伟大抒情叙事诗,作者白居易在初唐时期创作完成。
长恨歌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词句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它以才女杨玉环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写杨玉环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宫廷,与唐玄宗的相识、相知和相爱,以及最终的离别和衰老,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主题一:时代动荡与政治背景长恨歌虽然是一首爱情叙事诗,但它也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
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他在位时的中国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权力斗争等问题。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玄宗的君主形象和政治手段,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迷恋与矛盾,以及他和杨玉环之间的纠葛。
这一主题突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通过爱情叙事的手法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主题二:爱情与个人命运长恨歌以杨玉环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她从家乡到宫廷的经历和与唐玄宗的相遇、相知与相爱,最终的离别和衰老。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描写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和离别,诗歌展现了深沉的爱情、无奈的命运以及对美好年华的眷恋与追忆。
杨玉环的遭遇和命运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成长、挣扎和迷失不谋而合,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爱情的思索。
主题三:女性与社会地位长恨歌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她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宫廷,最终成为了唐玄宗的妃子。
诗中描写了杨玉环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却也失去了自由和家庭的温暖。
长恨歌通过杨玉环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引发读者对女性地位和性别平等的思考和关注。
主题四:美与哀愁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中通过形容杨玉环的美貌、宫廷的壮阔和花园的美景,展现了壮丽的背景下的美好时光。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主题也开始从美转向哀愁。
唐玄宗的喜悦与烦恼、杨玉环的离别和衰老,诗歌通过渲染哀愁的氛围,深化了美与哀愁的对比,让读者在赞美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遗憾。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诗歌也是有主题的。
《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
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
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长恨歌:歌是文体。
恨:遗憾。
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
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
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
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
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整首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思想
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局部批判的意味比拟明显,后半局部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缺乏。
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的理解一、长恨歌的故事背景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那时候可是皇帝,杨贵妃呢,长得超级美。
他们俩在宫廷里爱得死去活来的。
但是呢,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可不得了,整个国家都乱套了。
在逃跑的过程中,士兵们觉得杨贵妃是祸水,要求唐玄宗处死她,唐玄宗没办法,只能让杨贵妃自缢。
这一段爱情故事就这么被战争和政治搅得支离破碎。
二、爱情主题的体现长恨歌里爱情主题特别明显。
你看,诗里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那真的是很深刻。
他在杨贵妃死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就说晚上看着宫殿里的萤火虫飞啊飞,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灯芯都挑尽了还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杨贵妃。
这就像现在的人失恋了一样,心里空落落的,对爱人的思念都快把自己淹没了。
而且从他们之前在一起的时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也能看出来他们爱得有多热烈,唐玄宗都不想去上朝了,就想跟杨贵妃腻歪在一起。
三、讽喻主题的体现这诗还有讽喻的主题。
唐玄宗作为皇帝,他太沉迷于爱情,不管国家大事了。
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
这就像是在警告后来的统治者,不能因为儿女私情就把国家大事给耽误了。
“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里的“汉皇”其实就是暗指唐玄宗,说他因为看重美色,结果差点把国家都给弄没了。
这就好像是在跟那些统治者说,你们可不能像唐玄宗这样,要把国家治理好,爱情虽然重要,但不能为了爱情不顾其他的一切。
四、双重主题的融合这两个主题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
爱情主题是主线,把整个故事串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动人的爱情。
而讽喻主题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线索,在爱情故事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
如果只有爱情主题,那这诗可能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悲剧。
但有了讽喻主题,这诗就有了更深的意义,让我们思考爱情和国家大事之间的关系。
就像我们现在生活中,也要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生活和工作学习一样。
不能因为谈恋爱就把学习成绩弄得一塌糊涂,或者因为喜欢一个人就不管自己的工作了。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长恨歌主题赏析长恨歌主题赏析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主题赏析1《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
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
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
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
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
通过纵观全诗我们再结合诗人本身的经历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通过此诗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所爱之人的相思意义。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1. 对美好爱情的赞美长恨歌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丽、温柔、深情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真正的爱情也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唐朝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引发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告诉我们,权力与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3. 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它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轨迹。
4. 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我们在追求爱情和权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和缺陷。
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总之,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也是一首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诗篇。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
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
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
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佳作,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诗中包含有唐宪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又有统治者昏庸奢华的生活写照,时局动乱、压抑黑暗的社会现实。
两者兼顾又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交织成一篇千古佳作
《长恨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会比较的复杂,完全有可能会不止突出一个主题
因此,我们认为它在慨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有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的讽刺。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典型诗句和整体的分析来说明,《长恨歌》的主题包含有个方面。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关于作者
白居易,中唐代大诗人。
自幼聪慧,刻苦读书,立志应进士举。
曾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
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在诗坛上极富盛名,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其作品重写实,语言通俗又含强烈的讽喻倾向。
后期作品多为讽喻诗。
后被腐败的官僚势力攻击而遭贬谪。
本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
因此可以看出,本诗中包含有讽喻的意味不无道理。
时局的动荡,社会黑暗,个人仕途上的不顺都可成为诗人下笔的动机。
关于写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
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
后来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此看来,《长恨歌》中的主题中一定包含有爱情的元素。
关于典型诗句,两方面的主题
讽喻典型:
“汉皇重色思倾国。
”
第一句上来点名玄宗对美貌女子的喜爱与看重,暗讽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描写皇帝迷恋杨贵妃而因此荒废国事,从而为之后政治动荡,兵变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笔。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只因杨贵妃一人受宠而使一家门户尽生光彩,不可一世。
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而蒙蔽双眼,任人唯亲,昏庸之态暴露无遗。
也可看出诗人对其作为的反对、讽刺与批判。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这四句和前文“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
进一步描写奢华靡乱的帝王生活。
讽刺和
批判的一位尤其明显,同时也为后来的斩乱打下伏笔。
以上为前段中关于“讽喻”主题的典型描写。
从第一部分中大量的对君王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对杨贵妃这一美丽女子严重迷恋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其沉湎娱乐不理朝政的批判。
虽没有直接描写,但爱情悲剧与国家倾覆的原因不言而喻,讽喻意味极强。
其他部分也有很多此类描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爱情典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
描写杨贵妃的受宠程度,从而体现出唐玄宗对杨的迷恋之深之重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月光的清冷颜色带着感伤,夜里雨中的铃声也是痛心断肠的绝响。
此处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玄宗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自己的心爱之人。
那份情,那份爱,自然而然的在飘着雨的深夜中弥漫。
诉说着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悲剧,哀叹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恋请。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
归来曾经的那宫阙,面对芙蓉、柳叶,如她似花般的娇颜,见之更深思念之情,怎梦不叫人掩面泪流呢?面对繁花嫩柳的灿烂与婀娜,唏嘘那段李杨之间的千古爱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夜晚殿前飞过流萤,一人守着孤灯辗转未眠。
宫中钟鼓声声的响。
现在的夜对此时的帝王来说,好长,好长。
诗中的李杨二人爱情生活的描写极多。
生前的朝夕相伴,歌舞作乐。
贵妃惨死后唐明皇的痛心以及后来重回就地却物是人非而朝思暮想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真实的提
子按出来,对二人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感叹于遗恨也很突出。
因此,爱情必然是诗中要表达的又一主题。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篇,诗句宛转动人,缠绵悠长。
现今多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与歌颂爱情的美好。
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
全诗结尾处的这首短诗再次印证了本文爱情这一重要的主题。
关于题目中“恨”的理解
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分为两个方面,因此,对“恨”的理解也有两层涵义。
“恨”指遗憾、遗恨。
这其中既有对李扬二人爱情悲剧的惋惜,爱情悲剧的遗憾,相爱的两人却天人两相隔,无法再见,幽远的深情又向谁倾诉?
也有对帝王因沉迷于女色还费国事而至的“误国”的遗恨。
批判和鉴戒之情也暗含其中。
爱情造成的政治悲剧从而波及到爱情造成的爱情悲剧,孰是孰非呦该从何计较?
既“恨”两情无法长久,又“恨”国家倾覆的无情与深刻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