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净化说、作者寄托说和时代感伤说等。
而通过百度和中国期刊网检索,笔者共查询到《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共14篇文献。
经过分析,其中9篇文献重点在讨论《长恨歌》有哪些主题。
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即有哪些主题。
对于一个学术界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讲得清楚呢?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偏误。
那么,对于《长恨歌》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选修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阅读知识的积累。
据此,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结论不如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学生《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来领会主题来得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
其中一种是“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
本文就从文学鉴赏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长恨”,以达到“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
二、从叙述重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为“恨”《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两人为叙事对象,描写了“恨”的起因和表现。
全诗共八百四十个字,集中描述的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恨”,即遗憾。
此外,诗歌的题目和结尾各出现了一个“恨”字点睛,前后呼应,凸显了“文眼”,强化了“恨”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我们把全诗的内容用表格分析如下:从上表看,诗歌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解读《长恨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长恨歌》的韵律和节奏。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长恨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和文化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长恨歌》的文学美和情感表达。
理解爱情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诗意和情感内涵。
《长恨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长恨歌》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和结构分析。
《长恨歌》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体验法: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播放《长恨歌》的朗诵视频或音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文本分析:提供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恨歌》的背景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4.2 文本分析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提供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讨论问题,如《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和文化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理解。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长恨歌》说课稿引言概述:《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
这首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爱恋和最终的离别,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长恨歌》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诗歌背景1.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昌盛,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1.2 作品创作背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因而创作了许多抒发情感的诗歌。
1.3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最终却因政治斗争而分离。
二、诗歌结构2.1 诗歌体裁:《长恨歌》是一首长诗,共有约300多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
2.2 诗歌章回结构:诗歌分为五章,每章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不同情感和遭遇。
2.3 诗歌意境:诗歌以长恨愁绪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三、诗歌语言特点3.1 抒情性强:《长恨歌》以抒发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慨为主要目的,语言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3.2 意境深远: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造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3.3 音韵优美:白居易擅长运用音韵和节奏,使诗歌的韵律优美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四、诗歌主题思想4.1 爱情与离别:《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离别的痛苦。
4.2 人生与命运:诗歌通过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遭遇,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4.3 忧国忧民:白居易在诗中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五、诗歌艺术价值5.1 文学价值:《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情感价值:诗歌通过对爱情和离别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情感和人生的共鸣,具有深刻的情感价值。
教案解读《长恨歌》中的诗意与情感交织-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唐朝文学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1.1.2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长恨歌》等作品闻名,其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1.1.3主题概述:《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表达。
1.1.4教学目的:通过解读《长恨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与情感的交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2教学准备1.2.1教材准备:《长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1.2.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1.2.3学生准备:预习《长恨歌》原文,了解基本情节和背景。
1.2.4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1.3教学导入1.3.1引入话题: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1.3.2提问互动:询问学生对《长恨歌》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诗中的情感表达。
1.3.3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1.3.4教学目标重申:强调通过学习《长恨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诗歌结构分析2.1.1结构特点:《长恨歌》采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情节连贯。
2.1.2段落划分:诗歌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2.1.3语言风格: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1.4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
2.2主题思想解读2.2.1爱情主题:诗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剧性。
2.2.2人性思考: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2.3历史背景: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时代的沧桑感。
2.2.4哲学思考:诗歌中蕴含了对人生、命运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共鸣。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歌鉴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八百余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分析并评价《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教学重点:诗歌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宫廷画《长恨歌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背景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诵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并评价《长恨歌》中的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4. 人物形象:唐玄宗、杨玉环、宫女、太监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对比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尚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局部批判的意味比拟明显,后半局部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缺乏。
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长恨歌》主题探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诗,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生平和死后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情的思考和对华丽背后的虚幻感叹。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宿命与无常。
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美人之一,她奉高宗的宠爱,却最终遭到了悲惨的命运。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被杀的场景和她死后的幽魂,以及她一生的挣扎和坠落。
无论杨贵妃如何美丽动人,命运的齿轮是无情地转动的,她最终无力回天。
这给人带来了对宿命的思考,似乎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一切都注定发生。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之二是欲望与迷惑。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她美丽动人的外表和妖媚的风姿总是引发男人们的欲望。
宫廷中权力和阴谋的游戏使得杨贵妃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被欲望所迷惑。
她虽然有着所有女性的渴望幸福和爱情的欲望,但最终却深陷痛苦和绝望当中。
这给人们警示了欲望对人的迷惑力,警示人们不要迷失自我,追逐虚幻的幸福。
第三,《长恨歌》的主题之三是权力的陷阱。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逐渐受到皇帝的宠爱和权力的熏染,她得到了无数荣华富贵,但也赢得了无尽的敌对和阴谋。
权力迷人,但陷阱重重。
杨贵妃身陷宫廷权力的漩涡,最终坠入深渊。
这给人们以深思,权力虽然有着诱人的光华,但也有着巨大的风险,只有警惕和明辨是非才能保持清醒。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之四是华丽与虚幻。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华梦,包括盛装妆饰、花团锦簇、乐舞歌声等。
这个华丽的世界充满了虚幻和煌煌的表象。
而在这虚幻背后,杨贵妃的内心却是孤独和无助的。
她的美丽和荣耀只是一层薄纱,掩盖着她内心的软弱和无力。
这给人们带来了对表面虚幻的思考,背后的真实是否与外表相符,华丽是否孤独和无奈?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生平和遭遇的描绘,以及对命运、欲望、权力和虚幻等主题的探索,展示了人生的脆弱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这篇诗作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内心真实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深思。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分析《长恨歌》中文学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1.1.2诗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宫廷生活。
1.1.3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意象丰富,情感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文学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2.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3.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及其对现代读者的启示。
二、知识点讲解2.1《长恨歌》的文学意象2.1.1意象一:长生殿2.1.1.1长生殿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象征,代表了他们永恒的爱情追求。
2.1.1.2通过描绘长生殿的奢华与虚幻,诗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2.1.1.3长生殿的毁灭象征着爱情的破灭和理想的幻灭,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2.1.2意象二:马嵬坡2.1.2.1马嵬坡是杨贵妃之死的象征,代表了爱情的悲剧和生命的脆弱。
2.1.2.2诗人通过描绘马嵬坡的荒凉和悲惨,表达了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2.1.2.3马嵬坡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黑暗的批判。
2.2《长恨歌》的情感表达2.2.1情感一:爱情的执着与痴迷2.2.1.1诗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和痴迷。
2.2.1.2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2.2.1.3同时,诗歌也揭示了过度追求爱情的悲剧性和毁灭性,引发读者对爱情的深刻反思。
2.2.2情感二:人生的无奈与悲哀2.2.2.1诗歌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2.2.2.2诗人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传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感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代表诗作有《》、《卖炭翁》、《》等。
其中《长恨歌》的主题多年以来存有争议。
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太尉,当时,他与
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二、《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之前,唐玄
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
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了全诗。
[长恨歌主题分析]长恨歌主题长恨歌主题篇1: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下面来看看!《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分析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分析不同的文本。
这样,”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问题的提出
《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净化说、作者寄托说和时代感伤说等。
而通过百度和中国期刊网检索,笔者共查询到《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共14篇文献。
经过分析,其中9篇文献重点在讨论《长恨歌》有哪些主题。
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即有哪些主题。
对于一个学术界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讲得清楚呢?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偏误。
那么,对于《长恨歌》这篇课文,应该教什
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和阅读知识的积累。
据此,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结论不如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学生《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来领会主题来得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一文中指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
其中一种是”教学生欣赏”,就是”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
本文就从文学鉴赏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长恨”,以达到”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
二、从叙述重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为”恨”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两人为叙事对象,描写了”恨”的起因和表现。
全诗共八百四十个字,集中描述的是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恨”,即遗憾。
此外,诗歌的题目和结尾各出现了一个”恨”字点睛,前后呼应,凸显了”文眼”,强化了”恨”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我们把全诗的内容用表格分析如下:
从上表看,诗歌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从开头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恨”的起因。
两个主要角色先后登场,一个”思倾国”,另一个”天生丽质难自弃”,前者”重色”而后者以美色自重,自然地有了后面的相遇、相惜乃至相别。
可细分成三节:从”求不得”(相遇)到”看不足”(相惜),再到”救不得”(相别),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中间统一选用”不”字,三处遥相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后半部分则写的是”恨”的表现。
作者极尽笔墨,描写相别之后,一个因思念而觅魂,另一个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并”重寄词”作为回应,进而引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誓言进行点题,使”恨”的主题升华。
从长度来看,全诗写”恨”的起因总共只用了四十二句,其中有三十二句是写二人的相处;而写”恨”的表现则用了七十八句,其中仅对”思念”的渲染就用了三十二句,写”觅魂”用了三十八句,最后八句则是杨玉环的”寄词”。
从叙述重点来看,全诗重在抒情,诗人用大量的文字铺陈叙述二人的爱情,凸显”恨”的表现――情断之后的相思之情。
相思之浓正反映着爱之浓烈,也更显”恨”之深切,对相思的铺陈渲染凸显了诗歌的”长恨”主题。
从文本本身入手,详细分析《长恨歌》的叙事重点,我们可以判断出全
即点明了的”长恨”。
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相思,正是要使我们感受到二人游离于君主和贵妃身份之外的款款深情,增强”恨”的美感。
三、从押韵特点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仍是”恨”
仔细分析,《长恨歌》的声律和韵脚都有自己的特点。
尤其是在韵脚字的选用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意,作者更是呕心沥血,精心选择,力图使诗歌”晓畅有深意”。
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全诗的押韵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精心选用入声韵,营造紧张氛围,展现”恨”的主题
同样,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用韵情况,学习如何观察与分析,我们把诗歌押韵情况列表如下:
我们注意到,全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地方一共有四个诗节,罗列如下: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④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诗节正好分布在全诗最值得关注的四个地方,分别是全诗起始处、恨的两处表现的起始处,以及故事情节的转折点。
唐朝时口语里面仍保留有入声韵,入声韵末尾的塞音韵尾([-p][-t]或[-k])使得它们发音短,收尾急促,与其他声调(平声、上声和去声)区别比较大,因此,有意使用入声韵有助于调动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短促的音也有助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无形中扩大了文本的表现力。
仔细分析,作者对这四处的处理也略有不同。
①是全诗的起始处,八句一节,下面要做具体分析,此不赘述。
②是全诗的转折点,整首诗歌正是从这里开始由乐转入悲的。
比较特殊的是它是跨语段的,前两句是荣宠的结尾,后两句是死别的开始。
我们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表现诗歌的层次性而刻意安排的。
跨语段的诗节给我们一种新奇的感觉,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更好地强调了”乐极生悲”的突然变化,用隐藏的入声韵部承上启下,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长恨”的主题。
③和④则分别是相思和觅魂这两个恨的表现的起始四句,同样起着标示文章转折、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二)仄起平收,由紧张到舒缓,深化”恨”的主题
作者在诗歌开头连续八句选用”国、得、识、侧、色”五个入声韵,两个主要人物在这紧锣密鼓的`入声韵中先后登场。
前两句以”思倾国”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汉皇”,后六句则以”难自弃”三字向我们介绍了杨贵妃,正是由于一个”重色”,另一个则以美色自重,才会有后面的故事。
所以这个诗节虽为全诗的开始,但其实已经用密集的入声韵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着诗歌最后的结局。
此外,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和”国”均为入声,一句当中刻意使用”色”与”国”两处停延,正符合王国维所说”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人间词话》),使诗歌显得沉郁,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思考。
而全诗的最后,则是连续八句选用”词、知、时、枝、期”五个平声韵,
头的”思倾国”和”难自弃”还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倾向,而这个诗节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评判,纯粹在于写情:”重寄词”三字,自然引出了”长恨”的主题,留下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受,将这宛转动人、缠绵徘恻的诗歌旋律推向了最为动人的境界。
全诗其他部分都是二至四句换一次韵,仅开头和结尾连续八句押同一个韵部,押韵的长度被刻意增加了,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首尾节奏入起平收,前紧张后舒缓,配合了诗意的发展,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情绪,有助于诗意的表达。
(三)平仄相间,巧用换韵,烘托”恨”的主题
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它的韵律感。
从全诗来看,诗歌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形成独特的声韵美,换韵是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
前面叙述的四个入声韵诗节就是成功使用换韵的代表。
此外,在每一个语段中诗人也常常换韵,每二至四句换一次韵,根据语意选择适合表现的韵部,对其”宛转动人,缠
我们从”君王”的角度看”恨”的起因,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君王”先是”求不得”,继而求到了又”看不足”,最后”救不得”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个地方都是采用”1+2”式的音步,都以入声收尾,三处”A不B”的句式有如鼓点遥相呼应,暗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长恨歌》的叙述重点及押韵情况来看,我们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恨”――即李杨二人痛失所爱的遗憾。
上面我们具体展示了《长恨歌》的两种赏析方法,只有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实践,我们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应是这些好的阅读方法。
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后,得以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别的文本,那么,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