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63
试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本文基于学生党员主体性和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涵义,提出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为教育目标,创新党校教育,加强支部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党建工作队伍。
标签:学生党建;主体性教育;党员教育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把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期目标。
然而,这个目标往往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一生追求,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调动和发挥党员主体性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党员教育活动中来。
否则,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该以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发展来衡量党员教育的效果,把培育和发展学生党员主体性作为学生党建工作重要任务。
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其作为党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对党的认同度增加,对自己的党员身份感到自豪,才能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发展自己的主人,才能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学生党员主体性的涵义是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前提1.学生党员主体性首先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功能表现,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1〕。
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多种外在的表现特征。
按照不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最基本表现,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
主动性是自主性的展开和深化。
创造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重要的内涵和最鲜明的表现,强化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
发挥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发挥人的创造性。
培养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本领。
2.学生党员主体性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学生党员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党员以“党员”身份在党内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工作
郑业刚;黄俊会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
【年(卷),期】2014(000)019
【摘要】培养和把握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以及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
更好地施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和需求,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问题。
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教育反映了党的理论、宗旨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改造世界观众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大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在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机会。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出发,挖掘出适合国内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来反观和探讨我国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并对当下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现状做一研究,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最后文章将以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紧迫性入手,从如何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地位以及保障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环境几个方面寻找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总页数】2页(P157-157,158)
【作者】郑业刚;黄俊会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
2.高校党员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工作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高校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是构建社会文明和谐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大学生人格教育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建设,以培养出更多的自主学习者和有责任感的后备精英,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首先,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应以实现大学生的健全发展为核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增强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责任担当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目标。
此外,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也应贯彻社会公德、自律和友爱的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内容应因材施教,注重对大学生感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发展。
首先,注重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其能够承受压力、抗拒外界的恶劣环境等。
此外,也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品味的建构,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知世界,建构正确的价值理念。
此外,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还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困难、个性潜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潜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创新应用的能力,以培养大学生语言、数理化、科技等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增强大学生主体性人格。
最后,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应以宣传和践行社会公德、自律和友爱的价值观为重点。
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化与环保等活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最终建立起真正的主体性人格。
综上所述,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包括有效行使大学生自主权、尊重大学生意志和情感、注重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弘扬社会公德、自律和友爱等内容。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和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建设,培养出更多的自主学习者和有责任感的后备精英。
略说对大学党员的主体性教育方法一、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现状据调查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的学生党员主体性相差不大,而不同专业之间差别较大,表现为文科学生党员的主体性相对较高,而理工科、医科学生党员的主体性相对较低。
这与不同学科接触党的理论和党的知识的频度和深度有很大关系。
理工科、医学因其学科性质,对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相对薄弱很多。
所以,在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其主体性作用,一定要重视党的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关注度。
另一方面,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组织生活频度和支部的民主程度对党员主体性的培养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党支部民主程度的影响最大。
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和大学生党员乐于接受的形式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党员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形式,目前却开展较少;最不受党员青睐的方式,却是最常采用的。
这说明目前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工作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积极创新,开辟新路。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思路要破除把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党员作为被动客体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给他们最大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加主题辩论、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党员在自主活动中充分锻炼和展示主体性,做自己发展的主人。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在对教育影响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的主体能力,塑造自身的主体人格。
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
党支部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科学的党支部设置方式对于党员主体性的提高大有裨益。
应该使党支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参与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锻炼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人格。
另一方面,加强党支部民主建设,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党支部工作,创造人人平等的支部工作氛围,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主体性的最根本措施。
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探讨摘要: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思想主流健康向上,但还存在着意识淡薄、党员教育管理弱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就高校党建工作中如何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党建学生党员主体作用一、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体性的发挥状况1.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学生角色意识往往较重,容易忽略其在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少数学生党员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多数学生党员只在参加组织生活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党员,认为党建工作是党组织的事,是领导、老师的事,于是在工作中总是等着党组织的召唤和安排,仅满足于完成组织或领导、老师交给的任务,缺乏主动性,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这从表面上看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实际上却是没有把自己当作党组织中的主人。
2.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部分学生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律己不严,示他不足,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言行,不能够严肃地指出和批评;为党工作、为集体和他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在实践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把学生党员看作是教育对象、管理对象、被要求发挥作用的对象。
目前少数党的基层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现象,有的学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有的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组织生活不健全。
学生党员所在党支部目前存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党内生活制度坚持得不好。
4.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相对滞后。
目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其时代性与实效性。
二、影响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1.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不够。
2.部分学生党员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改造,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
3.外部环境使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
三、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体性的对策1.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主体性表现1、大学生的主体性的一般表现第一,能动性是大学生能够成为主体根本特征主体之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最宝贵的品质,包括观念的创造和实践的创造。
第三,自主性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界定,是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分为两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殊性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被社会力量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种角色主体,这决定了它必然为自己的角色所制约,它的活动,不是单纯自主的个人行为,而是由社会力量支配的。
这种社会力量在我国的表现就是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党的纲领、路线所武装,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对象的审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否具有素质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管理教育对象,而教育者是否具有相当的资格和能力,教育对象是否会从教育者那里受益,教育者必然受到大学生的审视。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言行是否一致。
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大学生彼此沟通的一个基础。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防御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第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易于和大学生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个前提,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的态度。
第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具体评价如何。
大学生往往会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具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