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版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河颂》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⑶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⑵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黄河颂
【朗读诗歌,揣摩情感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素材积累:
关于黄河的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解黄河的精神象征。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上个单元,我们了解几个杰出人物,他们是: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为衰微中华民族开文化药方的卓越学者,反独裁、争民主的大勇的革命战士闻一多;不遗余力热心帮助文学青年,用生命在写作的鲁迅先生。
他们努力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并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竭尽全力为之付出。
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情怀,那是一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一种朴素情感,它体现在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国家土地的守卫,对祖国尊严的维护,对家乡人民的热爱-----,这些家国情怀表现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第二单元我们将学习表现家国情怀的几篇文章,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么学,请看单元阅读提示,同学们明白教材编者提示我们怎么学吗?重涵泳品味,深入文中,调动体验与想象;体会作品情境,感受作者情感;写下自己的体会。
今天,我们先学《黄河颂》,根据单元提示,我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是:(屏显)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解黄河的精神象征。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诵读课文,了解背景(1)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预设:这首诗写了关于黄河的三方面内容,黄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从三方面赞美了黄河。
其实可用文章的什么,总结这首诗的内容?标题黄河颂标题意思是什么?(赞美黄河,颂黄河)那文章为何不用“颂黄河”为题呢,两者区别是什么?词语的顺序不同,黄河颂突出、强调黄河,这首诗在描述黄河之后,再赞美黄河。
标题既概括了全诗内容,也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黄河?预设:黄河是我们伟大而坚强民族精神的象征。
哪部分内容交待这个?(朗诵词)请一同学朗读朗诵词。
(朗读指导:“英雄”读重音,“伟大而又坚强”读得坚定有力,昂扬自信,“赞歌”读得响亮且延长。
)这朗诵词书上的旁批是“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读后,我们还可加上哪什么旁批?预设:(交待了歌颂黄河的原因。
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依据】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人文要素看,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5篇文学作品,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
《黄河颂》以颂诗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塑造了黄河的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中应作为目标之一,引导学生领悟。
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是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河颂》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任务,这点从课后思考题也能看出,本课对应着单元目标的两个重要教学点:把握抒情方式和学做批注。
本课是一首诗歌,朗读是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手段,预习提示中也明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因此,教学时应注重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作品的感情。
结合以上分析,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线,精读教学与诵读教学结合,以批注的方式为精读和诵读服务。
对于抒情方式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在读诗中把握这首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黄河从小学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认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很清楚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的文明。
但是学生对黄河怎样筑成了我们民族的屏障,怎样哺育了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感受并不深刻,这时可以借助诗歌创作背景、音乐等,涵咏品味具体诗句来帮助学生感受。
做批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读书方法,但对批注的角度并未有系统的、深刻的认识,但是如果把做批注的知识通过讲解的方式落实便会晦涩难懂,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可以淡化知识学习,让它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做批注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习惯。
通过上学期重音、停连等朗读教学,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一定基础,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体验来学习。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精读、批注,感受黄河形象,领悟黄河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2.初步了解抒情方式,把握本文直接抒情的特点。
(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磅礴酣畅的《黄河大合唱》,相信同学们看得心潮澎湃,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学习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诵读与鉴赏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在诵读与鉴赏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塑造了黄河的伟大形象,语言和抒情比较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教师泛读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做点拨分析,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总的来说,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运用换词法和调序法略加点拨,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塑造了黄河的伟大形象,语言和抒情比较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教师泛读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做点拨分析,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新课: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
____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____年____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揣摩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1诗歌分为几部分?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
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
5 黄河颂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课前准备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黄河)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读完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劈.(pī)浊.流(zhuó)巅.( diān )气魄.(pò)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宛.转(w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榜.样(bǎng)一泻.万丈(xiè)(2)理解词义1.气魄:魄力;气势。
2.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3.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4.狂澜: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5.宛转:辗转。
文中指弯弯曲曲地地延伸。
6.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7.体魄:体格和精力。
8.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
9.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10.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11.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12.九曲连环:本义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
现在多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九曲,形容道路弯弯绕绕。
连环,形容曲折的道路一条连着一条。
13.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14.浩浩荡荡:形容声势壮大,规模广阔。
2.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背景探寻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
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国。
整体感知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颂”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4、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可以分为两部分:绘黄河、颂黄河。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即望黄河。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6、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7.“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历史贡献;第二层:地理特征;第三层:自然特点。
文本探究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
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
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
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5.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6.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7.感受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
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8.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例如:(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五)、延伸拓展:1、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说给大家共赏。
2、欣赏歌曲,谈感受:《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观看录像:《黄河是如何变“坏”的.rm?》,自由发言谈感想。
四、布置作业:在班上举办一次《黄河颂》歌唱比赛或《黄河颂》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10、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宋琬《渡黄河》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李白《公无渡河》课后作业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教学反思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
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布置的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