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黄河颂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黄河颂笔记黄河颂是一首对黄河的赞颂之词,被誉为黄河文化之歌。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黄河颂中的诗句和相关知识两方面介绍黄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黄河颂中的诗句黄河颂中的诗句富有诗意,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
下面是部分诗句:1. " 澄清如镜映碧空,波光粼粼顶天立。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水的清澈和波光粼粼的美景。
2. " 滔滔不绝声如雷,震耳欲聋壮观开。
"这句话表达了黄河水势的浩大和威力,给人们带来震撼之感。
3. " 万水千山走遍,只盼身在黄河边。
"这句话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深情和向往,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
二、黄河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孕育了无数的华夏先民,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
1. 潜移默化的影响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孕育和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人们从中获取了养分,更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黄河流域,有着众多文化遗产。
例如郑州商代遗址、安阳殷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壶口瀑布、内蒙古大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河的历史背景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在农业文明初期,黄河地区已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同时,由于黄河流域水文极为复杂,时常洪水泛滥,又促使了河学和水利工程的迅猛发展。
1. 文明之源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明”可谓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之地,长时间的创造和积累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了非常丰厚的资本。
此外,不少文化名城都牵涉到黄河文明,如洛阳、开封、郑州、陕西秦岭等等。
2. 造就良民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已闻名于世。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第五课《黄河颂》
巅diān:山顶:珠峰之~。
劈pī:1.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木柴。
~风斩浪。
2.(木头等)裂开:钢笔尖写~了。
3.(嗓音)变得嘶哑:他喊了半天,声音都快~了。
4.正对着;冲着(人的头、脸、胸部):~头。
5.雷电毁坏或击毙:老树让雷~了。
pǐ:1.分开;分:~成三股。
2.分裂;使离开原物体:~莴苣叶。
3.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
气魄qì pò:1.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2.气势:人民大会堂~雄伟。
狂澜kuáng 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力挽~。
浊流zhuó liú:1.浑浊的水流。
2.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下贱之人。
3.比喻腐朽黑暗的潮流。
宛转wǎn zhuǎn:同“婉转”。
1.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2.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屏障píng zhàng:1.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燕山山地和西山山地是北京天然的~。
2.遮挡着:~中原。
哺育bǔ yù:1.喂养。
2.培育教养: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榜样bǎng yàng: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好~。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笔记整理上七年级的时候,咱语文课上学了那篇气势磅礴的,可给我留下了老深老深的印象!现在我就来好好整理整理关于这篇课文的笔记。
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写下“黄河颂”这三个大字的时候,那股子庄重劲儿就好像黄河的波涛在眼前翻滚。
咱先来说说作者光未然,这位大作家那可是满怀对黄河的深情呐!他写这篇,就是要把黄河的伟大、坚强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开头“啊,朋友!”这一称呼,就像是作者在跟咱面对面地唠嗑,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瞧瞧这描述,黄河立马就成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大英雄!老师当时着重强调了“英雄的气魄”这几个字,说这是黄河给人的总体印象,让我们一定要记住。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几句写得那叫一个精彩!我当时就在想,这黄河的水得多汹涌啊,一浪接着一浪,好像永远都不会停歇。
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黄河的视频,那滚滚的黄水,真就像课文里写的那样,掀起了万丈狂澜。
视频里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打着巨大的漩涡,那场面,真让人震撼!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啥细节。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黄河这一“劈”,多有力量感!感觉就像是一把巨大的斧头,猛地一下把大地给劈开了。
老师说这里体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我在笔记本上赶紧记下了这句话,还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
说到这儿,我想起当时课堂上有个同学提问:“为啥黄河这么厉害呀?”老师笑着回答:“因为黄河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呀,它孕育了咱们几千年的文明,它的力量是咱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听老师这么一解释,我对黄河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这一段,把黄河比作摇篮,太形象了!咱们中国古老的文化就是在黄河的怀抱里慢慢成长起来的。
那些英雄们的故事,就像是黄河水激起的朵朵浪花,数都数不清。
《黄河颂》赏析《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诗歌从“我”望黄河开始,着重颂扬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具体体现在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最后诗人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赞颂,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诗中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极为恰切。
另外,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教学价值有以下几点:1. 诗歌充满了壮志豪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2. 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直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崇敬、赞美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感情。
3. 诗歌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不宜用讲解和说明的方法,也不必展开想象和联想。
需在听读、朗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揣摩诗歌语言的音韵、节奏和音乐美。
有的诗句可适当注意从文字层面作一点评讲和赏析。
当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始终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第5课黄河颂【生字生词】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或强力破开。
气魄:qì pò气势。
狂澜:lán本指大的波浪式,比喻激烈的潮流。
浊流:zhuó水流变得混浊。
宛转:wǎn zhuǎn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píng zhàng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bǔ yù培养。
榜样:bǎng yàng样子,模样。
浩浩荡荡:hào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同步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临行时,母亲倚门翘(qiáo)首的殷殷期盼,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绊和不竭的动力。
B.黄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fǔ)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C.名著中住着有趣的灵魂,读之能使狭隘(ài)的心胸变得开阔,干枯的心灵变得丰泽。
D.面对人生的险峰,我们是半途而废做懦(nuò)夫,还是迎难而上做勇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站在高山之①diān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②péng______湃,掀起万丈狂③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diān______ ②péng______ ③lán_______(2)文中“结成九曲连环”的“曲”读作()A.qǔB.qū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______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____________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__________,投入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吧!A.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4.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黄河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
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
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
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参考答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上学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
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
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
批注。
参考答案:
字词作用的批注,第三处是在提示诗歌的内容层次,第四处是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五处是对结尾特点的评价。
【批注示例】语句: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批注: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
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
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原文及赏析《黄河颂》课文原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课文赏析《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歌,它歌颂了黄河的宏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充满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首先,诗人通过对黄河的生动描绘,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不驯的血性。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黄河的震撼力。
同时,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表现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其次,诗歌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赞美。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这表现了黄河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奋勇抗争,前赴后继。
这种英雄气概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诗歌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发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表现了诗人对黄河精神的崇敬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之,《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歌,它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推荐文章7年级数学上学期的教学计划热度:小学五年级教学工作计划5篇热度: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青岛版热度: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计划5篇热度:小学美术教学个人计划2022【5篇】热度:一说到黄河。
我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黄河汹涌澎拜的画面。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新课: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及教案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领,使教学成效最优化。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原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起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伟人显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格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培养下发扬滋生!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控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诵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进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奉献气力。
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期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掌控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诵,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培养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好像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叹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诞生,湖北光化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