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微课
- 格式:ppt
- 大小:914.50 KB
- 文档页数:13
小学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9-1课《出塞》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下理解“人未还”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1、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2【讲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诵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塞》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金甲小学的钱桂英,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出塞》。
下面我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教材简析。
《出塞》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二、学情分析。
《出塞》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中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诗歌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学生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五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作为教学重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育部一学生一创新课一等奖《出塞》教案该教案是为了支持教育部一学生一创新课一等奖而设计的。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教案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1. 教案简介教案的主题是《出塞》,它是一种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这个教案获得了教育部一学生一创新课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价值和贡献。
2. 教案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出塞》故事的介绍与分析- 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讲解- 小组合作设计与实施创新项目- 创新结果的展示与分享3.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小组合作与讨论,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实践操作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个别指导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4. 教学步骤该教案按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 教师介绍《出塞》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 学生分组设计创新项目,并提供适当的指导。
4.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创新成果。
5. 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5. 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创新项目的成果和实施情况评价-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评价- 学生对故事和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评价教学反馈是为了激励学生继续创新和改进教学设计。
6. 教学资源和材料教学资源和材料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出塞》故事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学生小组设计创新项目所需的工具和材料7. 结语教育部一学生一创新课一等奖《出塞》教案是一份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过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并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个教案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边疆戍卒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代边疆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意思,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感受到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忠诚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意思,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同时,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疆戍卒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对于边疆生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出塞》的历史背景。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出塞》,理解诗中的意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4.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6.情感体验:学生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感受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忠诚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上)《出塞》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单元首页揭示了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见下图:单元导语定下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语文要素定下单元学习目标: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下面正式进入课文: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读通句子,了解古诗大意。
②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及背景材料,了解诗句意思。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把握朗读的节奏,理解诗意。
②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爱国之情。
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
如本文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字面意思是:只要有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从中可以体会到:守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九死一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他们仍希望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出塞》。
它是什么意思呢?嗯,出征到塞外、边塞的意思。
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ei,有同学说了,古时候的边塞是边关,在那里战乱频繁发生。
没错,我们的诗作者王昌龄赴西域写下了这样一首边塞诗,他会写什么,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古诗学习。
2、初读课文:提问:小组合作,讨论古诗大意。
3、精读课文:提问1:“秦时明月汉时光”只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吗?怎么理解这句诗。
提问2:身处边塞的王昌龄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一轮明月?明月蕴含了怎样的秘密?提问3: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和体会?4、小结: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简短的4行,但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