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传导速度病程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主要由高血糖导致的病变,是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类型,它常出现于糖尿病早期,且大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
如对早期临床特征给予分析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早期发现临床患者,及时治疗,尽早运用适合的干预办法可使下肢溃疡的发生率减低 60%,截肢的发生率减低85%[1],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对我院9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电生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经我院临床科室住院及门诊诊断为糖尿病患者90例。
男51例,女39例;年龄40- 85岁,平均52岁;病程几个月-30年;全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标准:(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3)营养功能障碍;(4)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有神经传导障碍;(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2 方法采用加拿大艾泰克公司生产的NeuroMax1004肌电图仪进行检测,检查者在室温保持22-25度安静环境中进行。
患者均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和F波检查,NCV采用表面电极,包括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末端运动波幅,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波幅,感觉传导速度(SCV)和波幅。
NCV的异常指标:(1)引不出电位;(2)运动和感觉电位波幅降低;(3)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4)运动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轻度损害为SCV减慢及波幅下降 20%-30%,中度损害为SCV减慢及波幅下降30%-40%,重度损害为SCV减慢及波幅下降>40%。
F波测定分别刺激正中神经(腕)、尺神经(腕)、胫神经(内踝)、腓总神经(踝背上方),用表面电极分别在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踇展肌、趾短伸肌上。
分别记录各自引出的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及其F波的出现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根病应用电生理检查的价值分析苏俊红【摘要】目的:探究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及与神经根病的鉴别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神经根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各10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无差异。
结果:试验组正中神经的MCV (42.8±3.4)和SCV (40.0±4.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3.9+3.8、51.8±4.3),腓总神经的MCV (40.5±5.5)和SCV (35.9±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9.2±5.8、49.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为60.00%,对照组为44.00%;试验组尺神经F波异常率为40.00%,对照为29.00%。
结论: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能指导后续治疗,改善疾病预后。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4(000)014【总页数】1页(P110-110)【关键词】电生理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根病;诊断价值【作者】苏俊红【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周围神经病在糖尿病中、后期患者中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与患者的病程进展和血糖控制密切相关,鉴于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后期康复治疗的影响较大,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和神经根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的相似之处较多,为明确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损伤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又由于它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常用于辅助临床诊断。
本次研究探讨了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共10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神经内科、骨科收治的颈椎病合并尺神经、正中神经根病变的患者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胫、腓总神经根病变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 糖尿病与并发症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1月糖尿病新世界 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与结果分析钟菊,关海天梧州市工人医院脑电图室,广西梧州 543001[摘要] 目的 观察4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梧州市工人医院脑电图室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有症状组(n =59)与无症状组(n =41),再根据症状的程度将有症状组患者分为轻度(临床症状较轻)、中度(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和重度(临床症状明显且功能受累严重)分别为21例、25例和13例。
对两组患者均予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 )、交感皮肤反应检查(Skin Sympathetic Response, SSR ),统计两组患者的3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结果 有症状组患者MCV (47.20±12.36)m/s 、SCV (42.30±8.58)m/s 、SSR (0.77±0.59)mV 低于无症状组患者MCV (69.14±14.26)m/s 、SCV (53.22±7.36)m/s 、SSR (1.34±0.46)m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神经电生理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MCV 、SCV 和SSR 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随着周围神经病变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神经电生理各指标的越低,可知MCV 、SCV 、SSR 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严重程度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临床表现可以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触觉减退等)、疼痛、肌力减退等症状。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也对诊断疾病起到辅助作用。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和生活方式改变来降低血糖水平,以减轻神经损伤的进展。
缓解症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等,可以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理疗等)、针灸和神经电刺激等,可以帮助恢复神经功能和缓解症状。
防止并发症发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足部护理、预防感染、定期进行神经功能和血管状况的评估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控制血糖、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避免寒冷、受伤等对神经的不良刺激,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提高神经的代偿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本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病变(DPN)患者64例,其中有症状DPN23例,无症状DPN23例,无DPN23例,分析三组NCV指标。
结果:有症状DPN组内患者正中神经MCV指标、正中神经SCV指标、尺神经MCV指标、尺神经SCM指标、腓总神经MCV指标和腓浅神经SCV指标,和无DPN组患者对比,P<0.05;无症状DPN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比无DPN组低,P<0.05;有症状DPN组内患者远端潜伏期明显高于无症状组,波幅低于无症状组,P<0.05;23例有症状患者中H反射异常率为86.96%,F波反应异常率为34.78%。
结论: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式可对DPN实施鉴别诊断,价值高。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检查;糖尿病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DPN作为糖尿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于糖尿病病程中每个时期都存在DPN患病风险,神经损伤会引起患者对温度、疼痛等感觉敏感程度明显的减退,发生交感神经性功能障碍,为引起糖尿病足出现的关键原因。
若是症状严重甚至会引起糖尿病足,造成截肢问题发生,尽早的诊疗DPN疾病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对预后改善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2]。
但是大部分DPN患者并无显著症状,在入院的时候一般会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
有研究指出,电生理检查方式早期诊断DPN价值高,基于此,本文现分析该诊断方式的价值,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本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病变(DPN)患者64例,其中有症状DPN23例,无症状DPN23例,无DPN23例,有症状DPN组年龄(58.16±4.28)岁;无症状DPN组年龄(58.14±4.24)岁,无DPN组年龄(58.12±4.20)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对全部患者应用丹麦维迪肌电诱发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及时的诊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从神经系统病史和神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糖尿病患者在遇到神经病变问题时,应及时就医,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综合治疗策略是最佳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并减少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方法,提高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神经系统、神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综合治疗策略1. 引言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感觉异常、疼痛、麻木、刺痛等症状。
病变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溃疡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需要结合病史、神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影像学检查则可以排除其他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情况和查找其他并发症。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抗炎药等,还可以通过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定制,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糖尿病的控制情况,避免糖尿病的恶化加重神经病变的程度。
浅谈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预后判断的价值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或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缺陷有关,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可以出现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可对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因此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肌电图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肌电图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肌肉电活动来评估周围神经功能的方法。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常见的肌电图异常包括神经传导功能缓慢、神经传导功能阻滞、肌纤维失神经支配及肌肉电活动异常等。
这些异常表现在肌电图图形上,是评估周围神经病变的可靠手段之一。
肌电图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肌电图检查可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发现神经损害程度,并辅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神经损害,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判断病情进展随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进展,肌电图检查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多次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检查结果,判断病情的进展情况。
如若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损害逐渐加重,则提示病情正在向恶化方向发展。
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肌电图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损害程度得到改善,则说明当前治疗方案有效;反之,则提示当前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预测预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
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神经功能的严重程度及恢复程度,帮助医生预测病情的预后和患者的康复时间。
肌电图检查的优势与限制肌电图检查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周围神经功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肌电图检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无创性肌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身体没有任何伤害。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5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按照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中重度损害两组,给予相同的治疗干预,治疗3个月后观察病情变化。
结果经治疗后,周围神经损伤轻的一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损伤重的一组患者。
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预后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电生理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是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为60%~90%,其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公认血糖升高导致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是一个重要原因[1]。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dpn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其对判断dpn的预后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就分别对已确诊的dpn患者进行同一有效治疗方案的前、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以此来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dpn患者,参照who多国家糖尿病神经病变调查标准制定的dpn诊断标准[2]:①确诊为
糖尿病患者;②患者皮肤呈对称性麻木、疼痛,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③患者肢端感觉异常,主要有麻木、蚁行感、发热发凉等,多呈袜子或手套样分布;④肌无力或肌萎缩,走路不稳似脚踏海绵或活动受限;⑤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觉降低,⑥神经肌电图检查: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排除中毒性末梢神经炎及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1.2 分组每个患者均应用丹麦维迪公司生产的肌电图仪进行检测,患者取平卧位, 安静的室内环境,室温25℃左右,肢体表面温度32℃以上,每1例患者测定的神经包括: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
测定电生理参数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复合肌肉a动作电位波幅。
其电生理结果均参照南京军区总医院肌电图正常标准值相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对于异常参数,计算与正常比较相关的百分比,计算方法为(患者数值—正常值均数)/正常值均数(%)。
dpn 运动及感觉神经均受累,但感觉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运动神经,故以感觉神经损害为标准:轻度损害为scv减慢20%~30%或者波幅低于均值70%~80%,中重度损害为scv减慢>30%或波幅未引出及低于均值的80%以上分为a、b两组。
a组为轻度损害组,b组为中重度损害组。
a组30人,b组20人。
1.3 治疗两组均按照糖尿病常规治疗原则。
治疗前对全部患者
进行糖尿病防治教育,严格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5m/s或恢复正常,或波幅增加>60%或基本恢复正常;(2)有效:症状、体征改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但幅度<5m/s以下,波幅增加<60%;(3)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变化,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无变化。
显效+有效=总有效。
1.5 数据分析采用spssll.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与b组相比*p<0.05
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在同等治疗条件下,感觉神经损害程度轻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感觉神经损害重的患者。
3 讨论
dpn患者病理改变主要为周围神经发生节段性脱髓鞘,并常伴有轴索变性。
治疗上主要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促神经代谢及促进神经代谢等方法来修复髓鞘及轴突受损区域,达到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的目的。
从以上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前神经
电生理检查表现为轻度损害组的,治疗后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及波幅恢复明显,表明其预后较为满意,但治疗前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为中重度损害组的,治疗后感觉神经电生理改变不明显,表明其预后差。
对此我们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或延缓dnp的发生及进展。
总之,神经电生理检查为dpn提供周围神经受损依据,为临床医生在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使dpn这一疾病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在判断临床dnp患者的预后方面起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秀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11):417.
[2] 何霞,王杰,朱苹.长春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