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思想史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法制史相关书籍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外国法制史的书籍,那感觉就像是坐着时光机在不同国家的法律发展长河里穿梭,真是一场奇妙又烧脑的旅行。
先说说读罗马法相关部分的感受吧。
罗马法,那可是西方法律的老祖宗。
读着读着,我就觉得罗马人可太聪明了,也太爱较真儿了。
他们对法律关系的界定细致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比如说在财产法里,对于不同类型的物,像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还有各种取得财产的方式,什么先占、添附之类的,感觉就像在玩一个超级复杂的规则游戏。
不过呢,这也反映出他们严谨的思维方式。
罗马法能在古代就发展得这么完备,而且还能一直影响到现代的法律体系,就像是一棵大树,根扎得又深又广,不断地给后世的法律输送养分。
再看看英国法的部分。
英国法那就是个“老顽固”,充满了传统和习惯的味道。
普通法的形成过程就像是一场民间习俗和法官智慧的大融合。
那些法官们就靠着一个个案例,慢慢构建起了庞大的法律体系。
案例法这个东西,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
同样的事情,因为某个细节不同,判决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你要照着食谱做菜,可食谱里有些步骤写得模棱两可,全靠厨师(法官)的经验和感觉。
而且英国法里那些古怪的术语,什么令状、衡平法之类的,读起来就像在破解密码。
但是,这种基于经验和先例的法律体系也有它的魅力,就像一个老房子,虽然结构复杂又有些破旧,但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历史和故事。
还有法国法。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律变革那叫一个波澜壮阔。
法国人像是突然觉醒了一样,要把旧的法律体系彻底推翻,建立一个全新的、符合平等、自由、博爱的理想世界的法律制度。
拿破仑法典那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它简洁明了,把各种法律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
和罗马法比起来,它更像是一个现代法律的样板,把启蒙思想里的那些理念实实在在地变成了法律条文。
读法国法的发展历程,就像看一部热血的革命电影,充满了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色彩。
读这些外国法制史的书籍,让我明白了法律可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条文。
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外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
人们常说,读历史可以明智。
学习历史,我们就像是以一个“局外人”或者“外行人"的身份和眼光对某些事物进行了解和认识,虽然难免见解浅陋,但是因为旁观者的身份,所以往往能揭示出些许事物的实质和特点。
学习外国法制史也是同样的感受。
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了解、学习外国的法制史,不仅仅是需要知道在那个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各个不同国家、地区或者不同年代的法律制度,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从这些制度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至今都闪耀光芒的那些优秀的法制思想或制度,从而得出这些制度中值得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部分。
纵观法制史发展至今,我们步履蹒跚地走到现代,回头看时,汉谟拉比的石头字迹清晰,雅典的广场人头云集,罗马的市井繁华如梦,中世纪“异端”运动沉渣泛起,大革命的烽火颓然熄灭,法西斯的幽灵若隐若现,《独立宣言》的光芒强劲而寂寞,每一个脚印都带着血色。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外国法制史就是外国先人们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历史。
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部外国法制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弱肉强食的历史.那些负载在古老文明上的法系无一例外地被消亡或异化,身不由己地走进了欧美架构的世界中。
强法取代弱法,强权统治弱势,即而今,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不得不与世界“接轨",因为制定规则的不是我们。
为了生存与发展,我们不得不去适应。
对于外国法制史包括资产阶级立法思想,其正确性与科学性是我们不得不心生敬佩的。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宪法至上”,这与中国先明哲人的思想极具相似,光辉灿烂。
但是目前在我国,我们总说要借鉴这些优秀的思想制度,却只是流于形式,未涉及到根本。
要改革,宪法必须崇高,法官必须独立,不参与任何党派,人民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
只有这样,法律才能不顾及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利益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权力才不能随心所欲.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后劲.中国共产党曾经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争取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法学的演进过程。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不仅是法律史上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当代法律体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简要介绍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开端,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国家的基础,法律应当是正义的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法律应当是合理的,符合道德的。
罗马法律思想则以《罗马法大全》为代表,这部法典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法律体系的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法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法律的主要来源,教廷法庭成为了当时最高的司法机构。
此外,中世纪的大学也培养了许多法学家,他们对罗马法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一时期的法学家们开始重视对罗马法的研究,试图从中寻找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的法学家们对法律的理性化、制度化和正规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法律思想开始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启蒙运动的法学家们强调法律应当是以理性和自由为基础的,法律应当是对人的保护和限制的体现。
他们对自然法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法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当代法学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积淀,当代法学家们不断吸收古今中外的法律思想,试图构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
当代法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法学家们正在探索法律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试图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外国法制史读后感After delving into the history of foreign legal systems, a fascinating tapestry of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unfolds.It"s intriguing to observe how various societies have constructed their legal frameworks, reflecting their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s.The diversity in legal traditions offer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civilization"s quest for justice and order.在深入探索外国法制史之后,一幅充满演变与适应的迷人画卷徐徐展开。
各种社会构建法律框架的方式,反映出它们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这无疑是极富吸引力的。
法律传统的多样性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对正义与秩序的追求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The common law system, rooted in English tradition, emphasizes judge-made decisions and precedents, which grant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the law.In contrast, the civil law system, derived from Roman law, relies heavily on written codes and statutes, valuing consistency and a structured approach.Both systems, however, share a fundamental goal: to achieve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society.普通法体系,植根于英国传统,强调法官制定的判例和先例,这赋予了法律灵活性和适应性。
读书笔记之西方法律思想史1.西方法律思想史主要内容:政治思想、理论、观点和学说+法律思想、理论、观点和学说2.西方法律思想史与外国法制史的关系:理论法学范畴、历史法学范畴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一方面反对智者的道德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另一方面又探索伦理、道德政治和法律的客观本性的合理性。
倡导知识,认为知识就是美德,国家应由“知识贵族”来统治,法是正义的表现,也是强者的意志。
把法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就是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人为法就是国家政权颁布的,具有易变性。
强调守法,认为守法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有好处。
4.伊壁鸠鲁学派反对唯心论、有神论,主张唯物论、无神论,继承、发展了原子论,认为快乐是人的最终目的,国家和法律产生于契约,法律就是宣布正义,强调对法律的遵守。
5.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后期的哲学派别,代表人物为芝诺。
他认为,自然界的全部发展过程都是被理性和普遍的自然规律决定着的。
人的本性是整个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人要按照自然生活,要用理性抑制欲念达到寡欲。
国家是自然的联合体,自然规律就是自然法,所有人都应遵守自然法。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最伟大的法律思想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对西方法律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7.二者法律思想的共同特点是:都以正义论作为各自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
8.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柏拉图倾向于人治,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法治。
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最理想的统治者,一个社会如果由掌握知识和智慧的哲学王进行统治,那是最符合正义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柏拉图的人治不是个人专制,他对政体的研究,使得他总是力图选择最好的统治方式,直到后期向法治思想转化。
而亚里士多德自始至终力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全面探讨了法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提出了“法治应当由于一人之治”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定义了“法治”:良法+普遍服从9.波利比是东古罗马传播古希腊政治法律思想第一人。
读古希腊古罗马法制史有感国际商学院2012级7班谢琰古希腊出现了大量关于法律与正义的观念与思想,这些思想影响着当时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历史传承为古罗马、中世纪及近代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渊源之一。
罗马法律文明对后世的影响首推其精致的法律制度。
它是古代欧洲最发达的法律体系。
广义上的罗马法,是罗马在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先后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中,成文法不是很发达,也没有产生独立的法学。
但是,古希腊的哲学、伦理学和政治思想论述了人类法律现象的一些根本问题。
期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思想学派,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智者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等。
古罗马大量继承了古希腊的经济文化、政治,其中也包括了大量法学理论。
而西塞罗就是当时伟大的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同一时期还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先谈一谈苏格拉底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伦理家,是奴隶族贵族派的代表。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三点:一、认识你自己二、美德及知识三、守法即正义。
在那样一个封建的世界观下,他能冲出重围,拥有较当时而言较为进步的思想已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或许伟人总是不被世俗所允许,在民主制恢复以后,他以“腐蚀青年、不信奉雅典城邦的神和发明新神”的罪名而受到指控并被判处死刑。
他虽有机会逃出,但坚持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信条,于公元339年在狱中服毒自尽,年约70岁。
我们无法评判他的对错,因为他们的世界我们无法懂得,他们一辈子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这在他们看来是要用一生去追寻并坚守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东西。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苏格拉底的思想永远影响着人们,还因为他教出了一个好学生——柏拉图。
他最著名的一本书就是《理想国》。
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
西塞罗则是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
他给国家下了一个定义:“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结合体。
关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感想10061072 孙承根一学期的东西方法律文化课已经结束,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老师从很多古代法律案例中分析比较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让我受益匪浅。
从法律性质来看,东方的法律是一种公法,它强调的是群体和国家的利益,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它的制定和实施是根据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工具。
中国古代社会实质是一种人治社会,他不同于西方古代的法治,即统治者自身是第一位的,法律是第二位的,君王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西方法律的起源是古希腊法律体系,它实质是一种私法,它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法律的地位是高于统治者的,所有公民在法律上是人人平等的,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表现了苏格拉底以己之身践行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
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针对的不仅是平民,放逐的对象是包含任何人的。
在古希腊历史上,曾经有数位执政官被陶片放逐法放逐。
中国古代法律作为一种公法,本质上是刑事化的法律体系,即以刑事化的方式来处理刑事和非刑事问题;而古希腊法律本质上是民事化的的法律体系,它以民法和商法的发达为主要标志。
从法制观念来看,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在传统上,中国古代经常将“刑”、“法”、“律”等同起来,以为“法”就是“刑法”所以中国古代通常是刑、法不分的。
而古希腊则不同,他们的刑是刑,法是法,触犯了不同的法律,将会受到不同的处罚。
而中国古代竟然还会发生因上朝迟到而判刑的事,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在量刑方面严重不足。
从法律与思想文化上的联系来看,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儒家思想的法律,西方法律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标榜道德伦理的,导致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是伦理化的,法律变成道德的强制执行工具,而道德则为法律提供理论基础,为法律穿上能被人接受的外衣。
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古代社会维持着儒家封建体制。
西方法律是宗教化的,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宗教力量达到巅峰,自由和权利不再是人人共有,而是上帝赋予的,教廷则是最高的法律制定、解释、执行机构。
论洛克法治思想1.人无法与自由分离,法律是自由的保障他论述到要摆脱绝对的和专断的权力,并把它与维护人类自身密切联系在一起。
他说,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为基础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有遵守来源于理性的自然法才能获得自由。
在进入社会状态,形成国家后,人们按理性的指导以及实在法的规定,随意处置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随意支配,这样才能得到自由。
他认为自由与生命共存,它是人的一种道德责任,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于绝对权力或奴役自己。
进而他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
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个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
他说:“在有政府的情况下,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全社会都承认的,长期有效的法律。
”还说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为前提,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就法律的真实意图来说,与其说它是一种限制,倒不如说它是指导一个自由和聪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不论人们如何误解,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
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状态里,哪里没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因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在没有法律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就突出强调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条件。
2.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思想他从政治社会和政府的宗旨开始论述,指出:人们之所以联合成国家,接受政府的统治,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他还说,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安全、稳定和公共利益。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政府进行合理的权力配置,实行依法治国。
他说:“安稳地享用自己的财产是人们进入社会的重要目的,社会中制定法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径。
”由此可见,运用法律,依靠法律实现社会目的的重要性,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颗粒。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论证到绝对专制权力及没有明确的、长期有效的法律的统治都不符合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文刘嘉鑫让·雅克·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
以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为世人所知。
尽管已过去将近三百年,但他的法律思想仍然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卢梭的学说强烈表现出对民主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平等的希冀和对生活的热爱,鼓舞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
同时,他的著作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封建等级特权,尤其是天主教会,因而成为鞭挞封建君主统治的有力武器,为当时即将到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奠定了理论基础。
拿破仑曾赞赏说:假如从来没有过卢梭,也就不会有法国革命。
卢梭认为国家与法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家与法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他推论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人人平等和自由的“自然状态”。
私有制的出现歹,使杜会产生了贫富之分,然而富人是以少数对杭全体的,他们役有足以自卫的力量,因而便企图建立社会粗织和法律制度来维护自已的利益。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认为“大家都前去迎接他们的枷锁,相信它可以保障他们的自由”。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应当是这样起源的。
”“一种制度,与其说是对他有害的人所发明的,不如说是对他有利的人所发明的。
”他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国家和法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因此卢梭把国家说成是社会契约的产物。
他把私有财产的产生视为人类不平等的贫富对立的根源,把国家和法的产生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法律视作是富人统治穷人的工具。
“公意论”是卢梭法律学说中的核心部分,法律是人民公共意志的体现,是主权者的行为和意志。
它以以下几点为显著特征:一,法律是人民公共意志的体现和记录。
二,法律是公意的行为,这个行为必须以共同利益为目标。
三,法律为国家全体成员规定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的颁布应该履行公开而庄重的程序。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文
鉴于西方法律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论文分析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以哥伦布时期至今的时间跨度为基础,探讨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关键事件。
哥伦布时代和早期殖民地时期
在哥伦布时代和早期殖民地时期,西方法律思想是由欧洲和美洲原住民文化的结合所形成的。
在这个时期,西欧的法律思想受到了宗教,哲学和自然法理学的深刻影响。
同时,美洲土著部族的法律体系又是基于部族的习俗和传统,与欧洲法律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些法律的差异性导致了早期殖民地的法律混乱和复杂性。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
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西方法律思想受到了启蒙主义,自由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这些思想强调个人权利,社会契约和进步思想。
这些法律思想的影响使得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例如发展起来的宪法法律制度和普遍的选举权。
二十世纪中期到现代
在二十世纪中期到现代,西方法律思想又经历了一次显著的演变。
这个时期的西
方国家开始了一个以社会正义为重点的法律革命。
这个过程中,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其他社会运动呼吁在法律制度内推行平等和反歧视,这些运动最终促进了一系列法律改革。
此外,法律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法律制度的大规模重新设计和加强。
总结
西方法律思想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体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改变或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
因此,对西方法律思想的认识应该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更新的过程。
Legal Sys t em A n d Soci et yf叁堕!查塾金三!!!竺!!里生。
li鋈鲞豳蟹翟豳《西方法律思想史》读书笔记商奕瑶摘要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材中的一本,《西方法律思想史》一书吸收了该学科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信息量大又简明扼要,生动而又全面地向读者展现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法律观念的变迁史,作为教科书,能使学生对影响和制约西方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观念之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掌握西方法的精神;作为普通读物,也能使读者徜徉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小径中,接受法律思想的浸染和熏陶。
关键词法律思想史法律观念法律思想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43—0l《西方法律思想史》是西北政法大学严存生教授主编的一本适用于大学法学教育的教利,属于高等学校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t{:_j。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整体定位恰当西方法律思想史实以研究西方的法律观念演化历史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所谓西方,即一般所指的西欧和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史,是指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约三千年的历史。
按理说,与“中国法律思想史”对应的应为“外国法律思想史”,但编者却将书名处理为《西方法律思想史》,笔者对这一做法较为赞同。
因为国内学术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思想史尚欠缺深入的研究,加之西方法律思想在当代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如它是当代最强势的、影响最大的,也是发展水平最高的法律思想,当代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它的指导下产生,因此,了解它也就基本可以理解当代各国的法律制度。
如果生硬地冠以“外国”之名,不免会承担有名无实之嫌。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阶段划分科学编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特别是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呈现着大一统的局面,基本上没有产生其他对立的学派。
在其发展中由于一直维持着封建社会的局面,所以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之读书笔记J.M.凯利是爱尔兰的著名法学家、都柏林法学院教授,1949年他来到都柏林大学研修古典名著,4年后,他前往海德堡开始了对于罗马法的研究。
这一期间的学习为他日后写作此书准备了大量的法学理论和史学知识。
在英语的世界里,《西方法律思想简史》一书是第一本介绍西方法律思想的书。
作者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了法理学,将法理学的发展与过去数千年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法学家的原著,这些人大多是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者把思想的触角延伸到了20世纪后期,以上这些是本书的特点,也弥补了由瑞典学者斯特罗姆霍姆写作于1985年的《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的不足。
此书为作者赢得了盛誉,在学术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由凯利主编的《爱尔兰宪法》,这部宪法耗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至今仍是这一领域最为全面的著作。
纵观凯利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不仅对学术情有独钟,对于实务他也同样的钟爱,而且还先后担任了参议员、国会代表、首席督导员、检察总长及工商部长等职务。
可以说作者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但是作者还是为了学术而放弃了仕途之路。
从结构的层面来看,凯利把从希腊到20世纪后期这几千年的历史划分为十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的写作之前,鉴于历史和法学思想的特殊关系,作者都会先介绍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从而让我们有机会把法学思想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举一个例子说明,当作者谈到十六世纪的法律思想时,作者提到了这一时期的两大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于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以及成立于1540年的旨在阻止新教传播的“反改革”组织被包括进来。
[1]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祥民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则采取了另外的一种结构。
徐祥民老师对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比较模糊,但是却注重了对于法学家及其学术流派的归纳与分析。
[2]两种结构各有利弊,凯利的书让我们领略到了如史书般流畅的法律思想史,徐祥民老师则让我们对于法学家及其学术流派有了更加体系化的了解。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真正的法是与自然契合的正确理性,投映在一切人身上;它连续而不变,召唤着人们依据它的规则来尽自己的义务,并通过它的规则来使人们疏离错误,对正直的人来说,它的要求和禁令从来都不是徒劳无功;但对邪恶的人来说,它的限制和规则就全不起作用。
对于真正的法,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损,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我们不可能通过元老院抑或公民大会的命令来驱除它;我们无须诉诸于任何人来确定和解释它;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在雅典一个样,或者今日之法和明日之法有所不同,它是唯一而一同的法,永恒而不可改变,约束所有时代所有民族;它是神所设计、解释和颁布的,神赋予它唯一而普世的统治者的地位;让它规制万事万物;对永恒的法的违反即是对人自己以及人的本性的违背,因此,谁若违背之,哪怕他逃避了对他的行为做出的其他惩罚,也将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最愚蠢的想法莫过于认为习惯和万民法中的一切规定都是恰当的。
如果法律是由暴君颁布的,……(或者,一项法律规定)独裁者可以不经审判而随心所欲地处死任何公民,那么它还是恰当的吗?正义是最高的法;基于这样的地位,它约束着一切人类社会,是规定了要求和禁令的正确理性的体现……如果正义的立足点是公众的决议、国王的敕令以及法官的判决。
那么在大众经由投票和决议赞同的情形下,正义将会认可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
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法律创设的目的在于公民的安全,国家的防务,以及人类生活的安宁与幸福。
那些最初制定这种法律的的人要人民相信,人民的意愿被写进了规则并使其生效,一旦规则被接受和通过,将会是人民过上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当这样的规则得以制定出来并发生效力的时候,人们就把这一规则称为“法律”。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些为国家制定了邪恶、不公的法律的人,是对诺言和契约的违反,他们颁布的绝不是“法律”。
中世纪早期(至1100年)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4—5世纪,晚期罗马历史中的三个事件应被视为重大事件: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约与此同时发生的罗马接受基督教为官方宗教的事件;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破坏与征服。
外国法制史学习心得通过外国法制史的学习,使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外国法制史是对世界法律发展的追根溯源,是一部完整的世界史。
法律在世界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推衍,逐渐形成两大法系分立的局面,在21世纪的今天又有了相互融合共通的趋势。
世界的进步推动着法律不断修正、进步、淘汰。
法起源于古代东方法,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古代希伯来、古代印度为代表的奴隶制法律体系。
广义上还包括了进入中世纪以后中古时期法律体系,主要代表为伊斯兰法。
大约从公元前3100年起,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都孟斐斯,开创了埃及早王国的第一王朝。
其后埃及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军事民主制和部落国家初期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尚无定型的司法制度。
随着统一国家的出现,习惯法逐步转化为成文法。
在公元前15世纪中叶,阿蒙荷特普三世时期已经产生了成文法典。
由于古埃及法处于法律发展的早期阶段,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伦理等关系十分紧密,且具有诸法合体的特色。
古代东方法的共同特征有三点:一、神意志宗教与法律制度关系密切。
二、权力至高无上,走上专制道路而导致私法缺失。
三、对于权利知之甚少。
鼎盛的发展时期是古希腊法,古希腊法是古代西方法的典型代表。
古希腊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源头,古希腊法也是古代欧洲最早形成的法律体系。
随着希腊文明的逐渐形成和城邦国家的兴起,古代希腊的法律制度也不断得以形成和发展。
古希腊这些早期城邦的法律大多为习惯法,并且带有神权法的强烈色彩。
随着希腊社会的发展,神的法律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世俗法律制度开始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调整机制。
古希腊世俗法律的兴起,体现了古希腊法开始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这以公元前8世纪左右开始的一系列城邦立法为标志。
在克里特岛考古发现的《哥地那法典》是古希腊法保存最为完整的法律文献,对研究古希腊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内容涉及养子、家庭婚姻、奴隶、财产、担保、赠予、抵押以及诉讼程序等。
古希腊法成为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古希腊各个城邦的法律制度,正是在充分和借鉴东方国家立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
对古希腊人法律的感悟
法律思想起源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代表。
古希腊的法律思想,正义是其哲学立基点,强调法治至上,历史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经典的法治阐释模型,之后的法律思想都是在古希腊基础上的扩展与丰富。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良法之治与普遍服从,对今天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环节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汲取古希腊法律思想的精粹,结合法治的本土资源,发展中国的法治理论与实践。
法治作为一种传统,从古希腊开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获得新的注解。
马克思曾说,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在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中获得原料,从而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
由此也就形成了人们历史中的联系,形成了人类的历史。
因此,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为之后的法治理论与实践贡献了充足的养分。
法治至上是古希腊法治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坚持法治至上,但二人强调程度却并不相同。
柏拉图是法治思想的首倡者,亚里士多德全面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法治定义。
可以这样说,直到亚里士多德,法治至上的观点才真正确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们付出心血,为法治赋予新的含义,但无论怎样发展,都是对古希腊法律思想内涵的丰富与升华。
古希腊关于法律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在经历时代更替、岁月变迁后依然熠熠生辉。
可以说,之后不同法系、不同流派对法治思想、法治理论以及法治实践的发展,都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的发展和完善。
西方法律思想史之自然法评价
一、前言
记得在第一节课上老师便有提到,西方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有自然法思想。
这与中国古代道家消极顺应的思想有所不同,是指在实在法之外存在一种基于事物本性的法律,意味着法律的制定并非由个人意志或者群体意志来决定,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段话给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自然法到底为何能够带给西方法律界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社会带来如此重要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一般而言,自然法思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古代早期自然法思想(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自然法思想、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思想、现代新自然法学思想。
二、简述
(一)早期:规律与秩序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学主要围绕“规律和秩序”这一核心命题。
赫拉克利特作为早期代表之一,提出过十分经典的观点,“智慧是对真理的探求,在于认识自然规律并据其行事”。
这一观点经过斯多葛学派处得到发展,其将自然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认为自然是弥漫于整个宇宙的支配原则,其具有普遍理性。
可以这么理解,把握整个宇宙秩序,是十分关键的。
而在智者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其注意点则更多转向社会现实层面。
智者学派由于本身为职业教师,所以其主要为社会约定论的支持者,柏氏和亚氏对于正义都有不同的划分,但都强调道德正义(自然正义)高于法律正义。
至于古罗马的西塞罗、盖尤斯、乌尔比安等人,受到斯多葛学派影响,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在于支配宇宙的理性。
在这一阶段,对于自然法的理解主要在于理性法。
它构成了现实法和正义的基础。
(二)中世纪:神性与人性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为圣·奥古斯丁以及托马斯·阿奎那。
从奥古斯丁将自然法人格化的努力后,阿奎那则更多地偏向集中体现于法律与正义的关系之中,其对于法律的划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自然法是人能够据此推导出永恒法的原则。
虽然这一时期两位主要代表人物仍旧未脱离神性去谈论自然法,但是却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对人的地位的提高——“这种理性动物之参与永恒法,就叫做自然法”,这也为古典自然法学思想的登台提供了一个契机。
(三)近代:理性主义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古典自然法学更加注重人在自然法之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将对自然法的理解与社会契约等理论相结合,所以更具变革色彩,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走向运动,并且在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中都有一定运用。
近代自然法汲取古代自然法学和中世纪自然法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自然法学说中的理性主义因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格劳修斯、孟德斯鸠等人作为代表人物,前者提出,自然法是正当理性批判,即为本性法。
三、评价
自然法所衍生出来的效果是深入而又持久的。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学为后来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等多个重要的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古典自然法学对多国的独立、宪政等国家命运取向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旗帜类的思想及实践指引是其对于西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其在继承古希腊罗马以来民主法治的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出的自然法尤其是古典自然法学,对于西方至今仍旧起着必要和重要的作用。
对于个体而言,西方人权利意识昭彰的历史及文化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自然法的观念。
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等方面的自自然法理念发展而来的系统学说为人们的权利意识、自由观念、法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平、理性、民主、平等是自然法几千年来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要义,也是人们追求正义的不竭动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然法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8世纪,分析法学派等登场时对于自然法学批判的在于自然法学派实际上很难解释法律的因地而异,反对自然法学的学者譬如休谟认为法律只不过是动机和经验的产物,根本没有什么自然法。
二战之后,新自然法学出现,但毕竟与原先的自然法学的思想内核有非常多的不同,也很难再出现古典自然法学及其之前的那种鼎盛时期。
缘由在于,自然法的理论基础较为偏向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很难为实践经验加以证明;同时,其对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使得现存社会秩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与危机。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自然法学的存在,整个人类社会必将在更长时间的黑暗中,在更加崎岖的道路上徘徊更久。
正是自然法学使得正义、平等、法治等理念成为我们如今社会的思想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