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思想史
- 格式:docx
- 大小:24.79 KB
- 文档页数:7
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亚里士多德没有赋予“法治”明确的定义,但他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公民恪守已颁布的法律,另一层含义是公民们所遵从的法律是制订得优良得体的法律”。
而法治的具体实行,则也可以总结为:在立法方面,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与政体相适应”;在司法方面:1健全司法机构,2提出在法庭内部加强分工,3加强执法,裁决纠纷,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在守法方面,普通平民要守法,执政人员更要守法。
2.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间的契约关系。
具体点说,从国家方面看,他要求人民整体拥有最大的权威和力量,要求个人有服从国家的精神赋予国家权力以“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可以迫使他服从。
从个人方面看,他认为经过社会契约,个人以道德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代替了天然的自由,并且获得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既要求国家的整体权威性,又坚持个人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权利,显然他更强调个人与整体同一的一面。
3.哈特的“法律规则说”即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两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体系。
其特色是它可以分为两类虽有联系但却不同的规则: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
并不是说次要规则的重要意义不及主要规则,而主要是两者的关系而言的。
即主要关系是主要的,次要规则是依附或辅助主要规则。
基于主要规则的三种缺陷,哈特又设计了相应的三种补救规则,分别是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
其每一个补救方法都是以属于另外一种类型之规则的次级规则来补充科予义务的初级规则。
1.论述古典自然法学对西方民主,宪政发展的积极作用自然法的传统绵延千年而不绝,一方面是古希腊、罗马以来的民主和法治传统具有连续性,民主、法治理论一脉相承并延续至今,这是由于它们一开始就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后来也以自然法为支撑。
民主:自然法所表现的对正义的追求使自然法具有连续性在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法一直都是用以反抗独裁统治的利器,近代的自然法复兴也出现在德国纳粹的极权统治之时。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指西方世界在法律领域的思想发展历程,它涵盖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律思想、中世纪的教会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法学、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现代西方法学的发展等内容。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演变不仅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开端,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柏拉图认为法律应当服从于正义,而正义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它应当由哲学家统治者来决定。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法律和正义的区别,认为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而正义是客观存在的。
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罗马法大全》中,这部法典为后世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教会法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法是基督教会管理信徒的法律体系,它在中世纪欧洲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教会法的发展为后世的宗教法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世俗法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法学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时期,人文主义法学家们开始重视个体的人权和人的尊严,提出了法律应当以人为本的理念。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法思想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平等,对西方近代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西方法学的发展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实证主义法学、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形式主义等不同的法学流派。
这些法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不同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当代法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总的来说,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它反映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渊源和内涵,为当代法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西方法律思想史绪论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关于“西方”的解读——什么是“西方”?是指基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两大文化基因之上的文化现象的统称,这使之不同于以世界范围为对称的“外国”概念(但不包括马克思主义)。
2、关于“法律思想”的解读是指凝结于法律现象中的思考、思维乃至理论(这使之不完全等同于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
同时,这些思想的表现通常是对于代表性人物或学派理论的解析,这使之也不同于其他要么以某种法律规范,要么以某一法律领域或法律关系为解析对象的法学学科。
总括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西欧和北美等主要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构架1、基本内容(1)政治思想、理论、观点与学说,包括国家学说、政权理论等等;(2)法律思想、理论、观点与学说,包括法律本体、应用法学、流派解析等等。
2、构建方式(1)以人为本——强调代表学者的代表观点,反映突出理论;(2)以史为据——按照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特点搭建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路径。
三、西方法律思想的历史脉络梳理1、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00年)——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鼻祖时期,尤其以国家与政体理论贡献颇大,影响至今。
代表学派有智者学派、犬儒主义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学园派等,其中以学园派最具代表性。
2、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西方法律思想的承启时期,在灿烂的希腊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展了自然法学与实在法学理论,奠定了西方私法制度与概念法学的发展基石。
代表人物为西塞罗以及大量的职业法学家。
3、中世纪(公元476年~文艺复兴之前)——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全盛时期,发展时期与罗马帝国后期与资本主义前期相重合,其影响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思想特点表现为神学思想占据绝对优势,统领各种学科,基督教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不断完善,从而成为西方重要的文化根基与渊源,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西方法律思想史名词1.《理想国》:古希腊的柏拉图的著作。
阐述了理想国家制度,政体制度及其循环等问题。
核心阐述了“什么是正义”,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
2.末日审判说:中世纪神学思想,在圣经中出现的法律思想,从原罪到赎罪再到末日审判是一个过程。
人类出生就是有罪,生活就是赎罪的过程,赎罪是为了重返天堂,当公义审判日到时,上帝按照各人行为施行报应。
3.《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的著作,他对不同地区比较研究,总结出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书中阐述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精神,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性质和原则等问题,提出法制、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
4.市民法与万民法:是罗马法的一种分类。
万民法是为全人类制定的适用于一切民族,市民法是“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每一个国家为自身制定的法律。
5.三权分立(孟德斯鸠):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和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这三权即立法、行政、司法权。
三权相互分立、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
孟德斯鸠是三权分立的集大成者,美国对其应用最广泛。
6.功利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是边沁,将功利原则应用于法学,以“避苦求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原则,“苦”与“乐”既是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立法的目的在于“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7.人性论(马基雅维利):人性恶,人是自私的动物,只注意权力、名誉和安全,否认道德和宗教的作用,取得权力和名誉是人生的首要目标,善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要服从命运,鼓吹人为自己的目标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只有成功是伟大的标准。
8.古典自然法学:认为自然法是高于并指导国家和法律的人类理性,倡导自然法、自然权力、社会契约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分权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得以建立理论基础。
9.自然状态(霍布斯):由人的能力的平等,就产生达到目和希望也应平等。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法学的演进过程。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不仅是法律史上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当代法律体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简要介绍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开端,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国家的基础,法律应当是正义的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法律应当是合理的,符合道德的。
罗马法律思想则以《罗马法大全》为代表,这部法典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法律体系的基础,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法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法律的主要来源,教廷法庭成为了当时最高的司法机构。
此外,中世纪的大学也培养了许多法学家,他们对罗马法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法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一时期的法学家们开始重视对罗马法的研究,试图从中寻找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的法学家们对法律的理性化、制度化和正规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法律思想开始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启蒙运动的法学家们强调法律应当是以理性和自由为基础的,法律应当是对人的保护和限制的体现。
他们对自然法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法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当代法学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积淀,当代法学家们不断吸收古今中外的法律思想,试图构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法律体系。
当代法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法学家们正在探索法律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试图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导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含义所谓“史”是指西方法律思想史是一门史学科,它研究从古希腊罗马到20世纪的法学观点、思潮和学派以及发展的规律。
所谓“思想”是指西方法律思想史探讨的是人的意识形态,以区别于法律的制度史。
制度史研究的是具体是在法律制度发展的进程,而思想史研究的是人们对法律制度认识的发展史。
所谓“法律思想”是指西方法律思想史将其研究领域限定在法律现象之中,以区别于哲学史、伦理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
所谓“西方”是指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基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上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地域上主要包括欧洲和北美。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历史分期按时间顺序,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分为:(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律思想。
这一时期的正义、人治与法治、自然法、国家起源、政体分类理论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罗马法学家;(2)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这一时期的神学法律、法律分类、自然法的理论和实在法的理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中世纪晚期有了君主论和注释法学。
(3)近代的法律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和古典自然法学是西方近代法律的基础;(4)19世纪的法学流派;(5)20世纪的法律思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古希腊罗马法律思想是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以其法律思想著名,古罗马以其法律制度闻名于世。
西塞罗则把希腊法律思想带入罗马。
正义理论方面,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种和谐,个人而言,一个人的理性能支配意志和欲望,此人便是正义的人;就一个国家来说。
每个国家都由国王、军人和劳动者构成,如果三个阶级能各尽其能、各尽其职,那国家就处于正义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中庸,他把正义分为普通正义和特殊正义,特殊正义又分为分配的正义和平均的正义,前者适用于后世的公法领域,后者适用契约、损害赔偿和法审判等司法领域。
人治和法治问题上,柏拉图欣赏哲学王的统治,即人治,晚年重视法律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反对人治。
法治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已成立的法律要获得普遍的服从;第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第一编古代西方法律思想第一章古希腊的法律思想(重点)1.概况2.城邦的定义: 由一个较大的城市及其周围农业地区组成一个城邦, 或称之为城市国家。
(名词解释)3.德谟柯利特的名言: 宁愿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 也不愿在专制统治下享受幸福;正像自由要比奴役那样值得向往。
(单选)第一节前期智者的法律思想在这一节中我们着重掌握的内容是以下几点: (均按单选掌握)1.到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时, 在希腊产生了智者, 他们从批判的角度出发, 对城邦所制定的法律和法律的作用进行了哲学上的论争。
此时很多智者的思想都是比较民主的。
2.智者以"自然"这个概念为前提, 论述自然法, 认为"自然"就是真理或称为"实在", 自然法才是公正的, "绝对正义"是自然法的最高表现。
3.智者是最先在奴隶制社会中提出反对奴隶制思想的人。
4.有一个人物需要知道: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的提出者。
他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5.前期智者的代表人物有: 安提芬、欧里庇得斯、阿基马丹、普罗塔哥拉和卡利克里斯。
在智者中分为两派: 一派赞成奴隶主的民主制, 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一派赞成奴隶主的贵族制, 以卡利克里斯为代表。
6.阿基马丹: "神让一切人自由, 自然并没有使任何人成为奴隶"7.卡利克里斯: "强权即公理"和"弱肉强食", 这是极端反民主的思想。
第二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这一节中的重点是柏拉图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相关内容历来只考过几个单选题。
对于柏拉图思想关键是把握其哲学王思想、前后期思想的变化、政体循环论和他的几本著作。
一、苏格拉底对于苏格拉底的学习我们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均按单选掌握)1.代表保守的贵族阶级的利益, 反对雅典民主制。
2.主张美德即知识, 法律是人类幸福的标准。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又称为法学史,是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学发展历程的学科。
这一领域主要探讨了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起至现代的西方法律思想的演进和法学理论的发展。
希腊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法律应当基于道德原则,将其视为一种达到公正和正义的手段。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不同种类法律的分类体系,并对正义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学家开始发展了一套完善的法学理论体系。
特别是由于罗马帝国的征服和扩张,使得罗马法经历了各种法律体系的融合和发展。
著名的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和贾维尼安努斯等人将具体案例法和一般原则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罗马法学的基础。
中世纪时期,天主教教会的影响力在法律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教会法的发展以及对宗教法律体系的探讨成为法学思想的重点。
托马斯·阿奎纳斯在他的著作《神学大全》中提出了自然法和神圣法的理论,这对后来的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重新塑造了法学思想。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对罗马法进行了复兴和重新研究。
法学家格罗提乌斯和蒙蒂亚诺等人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推动了法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8世纪启蒙运动为法学思想的现代化提供了理性主义的基础。
法学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倡导了人权和法治的思想,他们的著作对法律思想和法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为人类权利和法律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19世纪以后,法学思想进入了现代法学的阶段。
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逐渐成熟,并出现了一系列的法学理论和学派。
其中,草率法学、实证法学、法社会学等学派对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涵盖了古代哲学、罗马法、中世纪教会法、人文主义和现代法学等多个时期和学派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现代法律体系和法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法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①尔思想的主旨:研究社会能够对个人行使权力的正当限度。
“权力能够违背文明共同体成员的意志而对他进行正当干预的惟一目的,在于防止他对他人的伤害。
若说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论是物质上或者道德上的好处,都不成为充分的理由。
②密尔的自由原则:(1)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他人可以对他忠告、劝说以至远而避之,但也仅限于此。
(2)对他人有害的行为,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应当承受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
③密尔论言论自由(1)人类无法掌握绝对真理。
任何人都可能犯错。
我们所反对的意见可能恰好是正确的。
2)只有经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能得出真理的火花。
3)即使公认的、主流的观点完全符合真理,只有通过公开的辩论,才能让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它,而不仅仅是僵化地信守它。
(二)中国古人眼中的法律1、法即刑。
灋,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东汉·许慎《说文》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书·吕刑法者,刑罚也。
所以禁强暴也。
——《盐铁论·诏圣》杀戮禁诛谓之法。
——《管子·心术》2、追求实质正义,缺少程序观念。
3、立法、司法不分,行政机关兼理司法。
4、法律工具主义。
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德治论:1、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末,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义》2、法律与道德冲突时:“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儒家德治、人治观的理论前提——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4、情理法结合的司法能动主义“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本学科关注的主要是西欧和北美的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对法律现象系统思维的结晶,主要是思想家、法学家和法学流派的思想理论(史)从古希腊依赖西方3000余年。
是以研究西方的法律观念演化历史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脉络:(1)古希腊古罗马:前8世纪-476年苏柏亚西塞罗“五大法学家”萌芽产生时期,奠定基本框架时期(2)中世纪:476-1640年奥古斯丁、阿奎那、马丁。
路德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基督教神学。
一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法律思想保留传播并流传至今;另一方面,对基督神学改造,确立人类历史一些重要法律原则。
主权原则、权利平等论(3)近代:1640-19世纪末古典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奥斯丁、哲理法学康德黑格尔、历史法学萨维尼梅因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倡资产阶级的法律主张;17到19世纪,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基本形成,关注现实的法律解释、分析和辩护,实证主义法学应运而生(4)现代:19世纪至今新自然法学、新分析法学、社会法学社会法学成为主流西方法律思想的特点:a.自然意识。
自然与法律的关系成为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源头。
以自然法为切入点,成为西方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
自然法的思想和理论不仅产生了罗马民法,在近代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旗帜。
b.宗教观念。
基督教的观念对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c.流派纷呈。
西方的思想有着较强的整体意识,更多的注重法律学说的整理、归纳以及推陈出新。
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意义:(1)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法律。
法律思想是整个社会法律大厦的上层建筑,起着指导和启示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的作用。
(2)认识西方法律传统和文化的形成。
借以反思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形成与西方相似的传统,并且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传统的特质和精神。
(3)为今后的法律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4)培养正义观念和法制观念,服务于社会。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1.产生了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及法律关系,2.产生了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
1、伯里克利制定的“宪法”性质的法律规定为最高权力机关,为最高军事权力机关。
2、中世纪英国普通法的诉讼程序表现为以为基础的诉讼形式,由此而形成了“”的原则。
3、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国的法典化运动中,纽约州先后起草了五部法典,通称为“”,其中最重要的是《》。
4、英国1834年的《》首开现代委托立法的先河。
1893年,议会又制定《》,对行政法规公布的程序的重要性。
5、在普法法系国家,与作为法律渊源的地位,次于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但仍有一定的重要性。
6、德国法西斯刑法的特点是:完全抛弃“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用“”、“”代替“侵害刑法”、“结果刑法”。
7、法国行政法中的特殊情况理论,指的是行政机构在完全没有的情况下,行使的例外权力。
8、美国《横范刑法典》把犯意具体分为四种精神状态,即故意、过失和。
9、由于对抗制诉讼实行“的原则”和“原则”,英美的诉讼法在正式庭审之前,插入了一个预审阶段。
10、1926年对《苏俄刑法典》的补充和修正,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犯罪的和。
1、:法兰克王国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权威性的法典是()。
A《撒利克法典》B《里普利安法典》C《夏马威法典》D《图林根法典》2、1861年正式签署废除农奴制度特别宣言的俄国沙皇是()。
A伊凡三世B伊凡雷帝C彼得大帝D亚力山大二世3、战后,日本民法修改的重点在()。
A物权篇B债权篇C亲属篇D继承篇4、第一次明确承认并全面规定了法人制度的法典是()。
A法国民法典B瑞士民法典C德国民法典D意大利民法典5、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迫害共产党人或与其有联系的人的法是()。
A《谢尔曼法》B《瓦格纳法》C《史密斯法》D《麦卡伦法》6、美国在1787年宪法制定前的宪法性文献有()。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邦联条例》D《人权法案》7、美国法院最早对宪法中的“弹性条款”作扩大解释的原则是马歇尔法官通过()的判决确立的。
A吉本斯诉奥登格案B马布里诉麦迪逊案C麦克洛诉马里兰州案D普莱塞诉弗格森案8、中世纪英国地产中的完全保有地产分为()。
⏹上编古代⏹第一章古希腊的法律思想⏹⏹当我们言及希腊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不由自主地谈论现在和过去。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cdrich Nietzsche)⏹第一节古希腊法律思想概述⏹一、古希腊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一)“古希腊”——地理文化概念⏹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古代文明,它以爱琴海区域为中心,包括:现在的希腊半岛、爱琴海主岛、小亚细亚沿海、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一带。
⏹(二)古希腊的城邦制⏹1、古希腊城邦制的形成原因⏹(1)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2)特定的历史机缘⏹(3)特定的民族个性⏹米诺斯文明(克利特文明)⏹迈锡尼文明⏹特洛伊⏹⏹2、古希腊城邦制的特点⏹(1)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城邦始终处于“小国寡民”的局面。
⏹(2)在古希腊诸城邦中,由于民主政治的实践,在一些希腊城邦中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3)古希腊城邦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同时与环地中海区域进行贸易往来。
⏹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Athens)——民主制⏹伯里克利在悼念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希腊哲学⏹斯巴达(Spada)——军事贵族制⏹三个阶层:⏹斯巴达人——统治者⏹庇里阿西人——平民⏹希洛人——奴隶⏹◎军事统治:⏹全民皆兵,终身从军。
⏹伯罗奔尼撒同盟以斯巴达为核心。
⏹伯罗奔尼撒半岛诸多城邦的军事联盟。
⏹8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的美塞尼亚战争。
同属多利亚人的美塞尼亚人被征服,沦为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
⏹(三)古希腊城邦的产生和发展⏹1、胚胎时期(BC12世纪——BC8世纪)——前法律时期⏹2、确立时期(BC8世纪——BC6世纪)——成文法出现⏹公元前621年,德拉古立法⏹公元前6世纪早期,梭伦立法⏹3、鼎盛时期(BC5世纪)——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规定严格的修改法律的程序。
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弗拉索斯·苏格拉底(Plato)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应该建立一套能够统治社会的“理想国”。
随后,罗马哲学家塞涅卡(Seneca)提出了“物权”的概念,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应当有一定的自由权利,他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人物。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发展主要集中在中世纪,在这一时期,教皇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将法律概念作为教会的中心,提出了“教宗独立原则”,表明法律的权威性。
此外,威尔士的黑格尔(Hegel)和英国的洛克(Locke)也对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都强调了政府的独立性和宪法的重要性。
19世纪以后,法律思想史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各国出现了不同的法律思想,如德国的活动法思想、美国的普遍法思想以及英国的行政法思想等。
这些法律思想赋予法律更多的深度和内涵,使法律更加灵活,更具体化,使法律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世界各地,并不再局限于欧洲。
例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采用了一系列现代西方法律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的
现代法律思想体系。
从宪法的设计到立法的执行,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
西方法律思想史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尝试利用西方法律思想来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法律abc】外国法律思想史(history of legal thinking in foreign countries)2008年04月26日星期六 15:08法学是一门古老的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作为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史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法学。
它既包括法律理论,又包括法律制度史的内容,一般涵盖法律文化的内容。
所谓外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主要研究除我国以外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法律学说、法律思想以及他们的法律观点。
外国法律思想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缘故,它主要是指西方法律思想史。
它包括的时空颇广,内容甚丰。
研究的范围包括自古至今的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不同的法律思想。
在西方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学家。
他们撰写了大量的体现本人和本阶级意志的世界名著。
他们的理论和学说是人类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思想理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有些理论观点主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法律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列宁说:“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列宁全集》第23卷.第40一41页)。
因此也可以说,法律理论与国家理沦是统一的整体:这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
他指出:“政治学研究政体也研究法律”(见该书第445页)。
孙中山先生也指出,“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所谓政就是众人之事,所谓治就是管理。
”就其实质来说,他讲的政治就包含政治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
所以,研究法律理论必须与研究政治理论结合起来。
这既可以解释政治法律理论的阶级本质,又可以解释政治法律理论的实际效用,从而看出该理论的科学性。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和发展阶段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从公元前8世纪至今2800年的西方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政治法律理论既包括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理论,也包括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主张。
而主要是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政治法律学说和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当然,也不排除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分五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
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著名的法学家梭伦就进行过法律改革。
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哲学家从研究自然科学转而大力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国家和法律问题。
希腊有3位著名的思想家对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们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作为奴隶主贵族思想家,在理论上的贡献一是伦理学,二是政治学。
主张贤人政治。
在法学上提倡理性论的法律观。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是西方第一个对政治法律理论进行系统探讨的思想家。
他认为,政治学和伦理学是不可分的,断定社会伦理学是政治学的重要部分。
他提出了正义论的国家观和法律观。
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勾画的政治理想是: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哲学王统治、公有制和全民教育的主张。
在《法律篇》中改人治为法治。
他的法治理论和混合政体理论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对国家与法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他着重自然论的国家观他对国家产生的原因、国家的目的、政体划分的标准以及政体变更的原因提出了完整的学说。
在法学方面提出了法治理论的含义和标准,强调“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他并且认为,法律的性质是由政体的性质所决定的。
政体有正宗政体和非正宗政体之分。
因而法律有良法和恶法之分。
此外、他对应用法学有科学的论述。
他着重分析了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其纠正的方法。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政治学和伦理学分开的伟大的思想家。
从而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他的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是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3)。
他的主要贡献是把斯多葛派的自然法理论介绍到罗马并加以发展从而适合罗马社会的需要。
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于人的本性(社会动物)自然形成的。
他还认为,人为正义而生存,而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只有符合正义的法律才是真正的善。
他还说,守法就是有理性有道德的表现,这种理性的法律是合乎自然的较高的法律,对“一切人”都起作用。
它是永恒不变的,早在国家产生以前就存在了:正是由于这个自然法则的命令或禁令,人们才去尽自己的一切义务,才避免去干不正当的行为。
此外,他还提倡人类的平等观,主张法律而前人人平等。
西塞罗的政治法律思想不仅直接被罗马法学家们所接受。
面且对中世纪的法律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世纪的政治法律思想西欧中世纪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时期,神学世界观占统治地位。
中世纪影响最大的神学理沦家一是圣·奥古斯丁,二是圣·托马斯·阿奎那。
奥古斯丁(354一430)的理论基础是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圣经”的内容结合的产物。
奥古斯丁又称基督教的教父,是基督教教义的理论权威。
他把基督教的教义归纳为四条,即:创世说、原罪说、三位一体说和末日审判说。
他在《上帝之城》一书中提出两国并存的理论,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并存。
这种理沦以《圣经》为基础,诵扬天国,诅咒世俗国家。
他认为,法律产生于上帝,是正义的体现,是上帝统治人类的工具。
奥古斯丁的政治法律思想以神学为基础为奴隶制辩护,为基督教的传播张目。
他的思想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无论对天主教还是对新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1225一1274)是中世纪最大的经院哲学家、神学政治法律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会》、《论君主政治》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释》,而《神学大全》是基督教神学的经典。
阿奎那利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糟粕,并进一步发展了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教义,使之适应于封建社会的需要。
阿奎那的主要理论贡献,一是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但对国家的目的加上了神学内容;二是对法律的定义和本质作了揭示,认为法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尺度,法并且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他说:“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准则和尺度。
‘法’这个名词(在语源上)由‘拘束’一词而来,因为人们受法的拘束而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径。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文版,第59页)阿奎那使古代自然法理论神学化,他在自然法理论方面对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有重要影响。
阿奎那的政治法律理论在中世纪统治了300年之久。
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理论古典自然法理论是由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1583- 1645)创立的。
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创立了自然法理论;二是创立了近代国际法理论,被称为国际法的鼻祖。
格劳秀斯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第一个较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的人。
他恢复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思想家揭出的自然法理论,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侄桔,使自然法理论成为世俗理论,他借助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赋予自然法以崭新的内容,使自然法原则更加神圣化和权威化。
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人类理性和本性的体现,是永远不变的法则,即使上帝也不能改变。
因为上帝也不能使2乘2不等于4。
此外,他还提出了人类必须遵循的数条自然法原则。
他扩大了自然法理论的范围,把自然法看做是国家与法律产生的理论基石。
由格劳秀斯开创的古典自然法理论经过霍布斯的发展和补充,或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托马斯·霍布斯(1588一1679)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典自然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埋论贡献有以下几个方而:第一,他经典地揭出了自然法理论的内容,即: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命题和界定;第二,霍布斯第一次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社会不平等论,提出了人类平等的理论;第三,他认为,自然法原则在人们进人政治社会以后仍然有效。
他把自然法原则归结为13条之多,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第四,他发展了博丹的国家主权理论,主张无限主权论;第五,他对实在法理论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论断和完整的论述。
可以说,霍布斯在近代自然法学派之中是一位学术最渊博,理论造诣最深的伟大思想家。
他的代表作《利维坦》是关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宗教诸学科的不朽之作。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的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之一,是整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鼻祖。
洛克政治法律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哲学上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政治学上的民主论,自然权利论,议会至上论和分权理论;经济学上的劳动创造价值论;法学上的法治理论;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和宗教上的宽容主义。
洛克的思想理论对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鸿、卢梭和美国的杰弗逊、潘恩、汉密尔顿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文学家和比较法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贡献是:政治学上的政体理论、三权分立理论和对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在法学上他破天荒地全面探讨和分析了法的精神,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的好坏是同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具体国情,包括该国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人们从事的职业等诸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他的这一论断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在社会学方面,他的地理条件决定论是亚里士多德、博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政治家们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他的三权分立理论在多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实施。
分权制度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因此,孟德斯鸡的名字永垂青史。
让·卢梭(1712-1778)是法国最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自然法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的论述、暴力革命的法则、社会契约论的国家观、人民主权理论以及法治理论。
他通过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论述,继洛克之后,从理论上奠定资产阶级民主制即多数人统治社会的内涵。
卢梭的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卢梭的名字作为伟大的思想家载人史册。
从以上对古典自然法理论的概括,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价值,一方而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学流派,这就是19世纪功利主义法学派、实证主义法学派(法律实证主义)和历史法学派这三派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古典自然法理论,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法律思想。
各派的代表人物如下:边沁(1748~1832)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基础是“避苦求乐”,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