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劳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始而出现。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物质利益的反映。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起源有各种不同着法。
宗教神学的伦理学把道德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和启示。
奥古斯丁《天国》认为人间的善恶是按“造物主法则”和“神圣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顺序。
伊斯兰教《古兰经》说,人间的善恶乃真主的旨意。
除独一的安拉以外别无主宰"。
中国古代,董仲舒把天视为最高的人格神,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于天'唯理主义说把道德说成是理念或“天理”的产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断言“善的理念”是“超乎存在之上”的至善或善本身,德行是灵魂对至善的回忆;黑格尔也认为美德是对精神或伦理精神的向我意识;中国宋明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天理”、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良德;另一些伦理学家把道德起源归结为人的先天的“善良意志”或良心。
康德认为道德律令是由“先于经验纯乎自发”的善良意志所产生的,声称: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道德可以认为是一种法律,它从另一个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目的,统治阶级产生的那一天道德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道德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也就是儒家思想顺应统治者的潮流所改编的,比如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也不全是孔子的思想,是后人借儒家之名为了统治而自行将其演化,而道德也不能说是儒家的一部分,因为在儒家产生之前便有了道德,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是经过过滤筛选之后,剔除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儒家思想,比如我们现在就不提倡三从四德,而现在的道德也是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的.。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知识点及练习题重要知识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个人品德及作用练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2.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3.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4.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A.义利之辨B.理欲之辨C.公私之辨D.生死之辩5.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B.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C. 必须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道德予以否定D. 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6.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 土地革命战争前后B.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C. 五四运动前后D. 抗日战争后7.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为政党服务B. 为人民服务C.为军队服务D.为群众服务8.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B.个人主义C.整体主义D.国家主义9.关于集体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等重要C.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利益D. 集体主义就是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10.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具有鲜明的(),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共3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1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特定阶级关系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必须把握它所表达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道德的起源和根据。
人在生产劳动、交往生活中,必须遵循某些规范和原则,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信任、团结、互助、合作、公正、勤劳、正直、诚信等道德价值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感。
道德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表明了社会生活的内在需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生产和交往的结果,是阶级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是旧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因此是虚伪的、反动的、矛盾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则是新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是真实的、进步的、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任务就在于选择、反映和引导社会意识的历史发展方向,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也强调道德的动态性和时代性。
社会生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要求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以符合人类长期利益为基础,以突破现实困局、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为方向,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是人类自身决定的,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应该是自觉的、自由的和自律的,而不是强制的、压迫的和受制于特定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伦理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道德:“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思考题1.从词源学的角度谈谈“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1)“伦理”和“道德”的联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都是社会道德现象。
在西方,道德与伦理是一个东西。
“伦理”源于希腊语“ethos”,义为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
“道德”源于拉丁文“mores”,义亦为品性与风习。
所以,道德与伦理在西方的词源涵义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说到底,就是都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
(2)“伦理”和“道德”的区分:“伦理”则多指一种社会公共生活中外在的客观的理性规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习俗性等特征。
伦理多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指向个人生活中内在的主观的情性品格,具有主观性、情境性、个体性的特征。
道德多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身体力行伦理规范而后有所得。
第一讲传统理论(一)、理论思想传统(二)一、中西方伦理思想的特征(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1.从外在联系上看,伦理学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同时也是伦理学家)2.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3.道德核心内容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4.在道德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有浓厚的宗法色彩;5.在处世态度上,强调中庸、推己及人的处世态度。
(二)西方伦理思想的特征1.在外在联系上,与宗教密不可分。
2.在形式上,注重单一的至善原则。
3.在内容上:(1)在群己关系上,主张个人主义。
(2)在行为原则上,倾向功利主义。
天意神启,轮归道德的起源的基本观点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为了维护和谐关系而约定遵守的行为规范。
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社会交往和传统习俗得以传播和巩固,从而形成了道德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有关道德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神意或天意的产物、人的某种情感或情欲的产物、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然而,这些观点都无法全面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德是人的道德,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的关注点在于人类历史发展和人自身。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综上所述,关于道德起源的基本观点中,符合天意神启论的是道德起源于人之外的某种客观意志。
然而,这一观点并未充分揭示道德起源的实质。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更加科学,强调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道德起源与人类历史发展和人自身的关联。
通过深入了解道德起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文化探析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研究及启示张宁博【摘 要】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关于道德及马克思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道德等研究的论著已经比较多了,然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体系中最本源的问题——道德本质问题却仍缺乏应有重视。
本文即就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目前我国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解读方式进行分析,并就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观的现实意义进行探析,以裨益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道德起源 道德本质 道德实践 现实意义一、道德的起源与基本含义概述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一般所谓的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而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讲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范畴。
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则是在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后,积淀了厚重的道德文化底蕴,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封建糟粕,但更多地是蕴涵人本、和谐、集体与正义等思想的道德精粹,例如我国传统道德观中的“人道仁爱”的人本思想、“和为达道”的和谐思想、“天下为公”的整体思想、“以义统利”的正义思想等等。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依然是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财富。
综合来看,我们现阶段所讨论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入中国之后形成的,实质上就是贯穿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革命、建设时期以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中国的发展的全部过程且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系。
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对于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观的理解不断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的诠释也在不断的走向科学和全面。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思修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石,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科学家都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探讨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以思修的方法分析和阐述这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的阶段。
在人类还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时,道德行为并不以个体自主意识为基础,而更多地是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
这些规范通常由共同信仰、宗教信仰或者部落长老等权威人物来制定和维护。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逐渐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我约束。
这种转变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智力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
许多哲学派别都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
1. 客观主义观点客观主义认为,道德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世性和绝对性。
按照这一观点,道德标准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普遍准则。
这种观点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和不可变性,将其视为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2. 相对主义观点与客观主义观点相反,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是相对的、变化的,不同的个体和文化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
相对主义强调了道德的主观性和文化多样性,它拒绝将某种道德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或个体。
3. 主体主义观点主体主义认为道德是个体意识的产物,道德标准是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的结果。
按照这一观点,道德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所导致的行为准则。
思修的方法和道德问题思修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解答复杂哲学问题的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道德问题上,思修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深入分析的工具。
首先,思修方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观察到道德实践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并且判断道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思修方法强调历史的观察。
道德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观念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变化,并从中寻找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声乐)谭云波11040102025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统治阶级通过本阶级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为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作论证,批判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言论和行为;被统治阶级则运用道德手段,呼吁为推翻与本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而斗争。
道德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2)对大量不触犯法律的人们的态度和言行作出评价,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本阶级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消除本阶级内部的矛盾,并对敌对阶级施加影响。
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观点看似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它宣称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宣称任何一种道德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并且跟一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利益相联系的,宣称不存在永恒的道德真理,宣称每一种道德形式以及像自由、正义这样的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1页),宣称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道德的说教,以及宣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所进行的不是道德的批判而是科学的批判。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则又充满着道德的判断,包括公开的和含蓄的。
从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早期著作中通过对异化的探讨所表现出来的对奴役制的痛恨,直到他在《资本论》中对工厂的条件和不平等现象所进行的猛烈的抨击,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满腔愤慨之情和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热望。
恩格斯和以后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的确,至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大都基于道德的原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
上述的看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比比皆是。
请想一想,马克思对蒲鲁东等人关于正义的呼吁是何等蔑视,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道德的词眼又是多么反感,而同时他却愤怒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对工人所起的骇人听闻的异化作用,还有在他对共产主义的往往是一带而过的看法中,则又提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在“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工作和生活(《资本论》第3卷,第926-927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前一个领域中的道德是固定在思想意识中的(这是值得争论的),因为它是由阶级社会的条件(首先是贫穷和利益冲突)所造成的,可是它对于这种社会的对抗和矛盾既作了错误的描述,而又试图去解决它们。
对于这个意义上的道德,马克思主义所持的观点类似它对于宗教所持的观点:号召人们抛弃宗教幻想,也就是号召人们去消除需要这种幻想的条件。
同样地,消除贫穷和阶级冲突,作为权利、义务等等意义上的道德也就会消亡。
解放的道德就是要求消除需要前一种道德的条件。
这种见解,正如近来一些作者所注意到的,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观点:一是马克思似乎放弃了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看法,二是马克思缺乏一种发展的有关权利的理论。
一般地说,人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感人的道德观,但并没有一种发展的有关道德约束(即采取什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理论。
当然,马克思主义有实现它的目的的理论,而且自从列宁以来就进行了大量的有关策略和战略手段的讨论,但除少数例外,它始终拒绝从一种道德观出发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约束不可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依靠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同时也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道德建设,高尚的道德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高尚的道德,摒弃低俗的、不健康的人格不只是进行正面的引导,还需要自我道德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标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对跨越道德底线的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约束,给予他们的行为进行负评价。
道德的建立需要一个社会在弘扬主流文化、树立自己的道德风尚,对道德缺失的人,即缺德者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给予惩罚,使他们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而目前,由于旧有的道德约束正在被无情地贬损、丢弃,新的道德约束手段还没有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在违反道德底线的时候,出现了约束真空,有时人们往往用法律来约束道德行为,又显失公平。
这种状况的出现,短时期内尚可忍受,时间长了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借用一句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为此,需要重拾道德约束方法。
一,不要丢弃我们旧的约束方法。
记得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流行的一个方法,便是对那些犯有错误的人进行游街,这种延续的几千年的做法,相当有效,在旧社会,对于敢违反道德规范的人,按照乡规民约,把那些“丢人”的人展示出来,“现眼”让大家看,通过侮辱其人格,让其本人悔过自新,同时也杀一儆百,教育群众不要触及道德边际,而今天我们对人格加以了保护,对那些触犯道德的人不在进行鞭挞,使他们得以妄为。
二,不要以文明的借口对“骂街”行为彻底否定。
骂街是有来头的,农村里,谁家丢了东西或者是被别人无端地欺负,而又不拿不到证据,为了防犯再次被偷,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这家的女人,拿了脸盆,一个烧火棍,沿街一路走去,边走边骂,走累了,坐下骂,骂累了躺下,直到骂的全村人都知道为止,让他缺德者没脸见人,久而久之,则骂街的也就销声匿迹了。
三,不要杜绝不文明语言。
中国的骂人话很多,有人拿中文与外文比较,认为中国的骂人话看承世界之最,如果两个人吵架,骂半个钟头不重复,那是常事,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人相当重视道德养成,所以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维护道德的语言,现在有些人把这些骂人的话归结为不文明语言,加以剔除,从而也就造成了在世风日下的时候连如何称道他们的话都没了。
比方对那些卖淫的、作风不正派的女人原称为婊子,贬损之义,昭然若揭,而现在则尊称为“小姐”,和往日的大家闺秀相提并论,这种社会进步必然导致道德沦丧。
所以为了维护道德起见,还是要说些粗话,无非是该粗的时候粗,该雅的时候雅。
四,不要把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混淆。
这点就不说了,总之只要执法机关不乱作为就好。
还有最后一条,就是要每个人都要脸,因为碰到不要脸的厚颜无耻者,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会失效的,可惜的是,当今社会偏偏不要脸的人还特别多,于是满街都是整容美容广告。
第三部分道德和法律----谁更具约束力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可能也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恰恰相反,有许多社会关系需要靠其他调整,比如宗教,比如善良风俗,比如道德。
如果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交给法律来调整,法律明显会不堪重负。
我们要知道,之所以有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来进行调整,是因为这些社会关系是受到损害了的,或者说利益受到损害了的(如果没有利益损害存在,法律也就不会主动调整,更不可能存在诉讼理由,因为法律的调整从来都是被动的,是当事人将相关受到了损害的社会关系主动交由法律进行判断)。
但有的社会关系需要有一个主动的调整,道德明显就满足这个要求——道德作为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所被普遍尊崇的一种“信仰”,其调整性具有主动性。
人性的冷漠,在没有造成任何社会关系的损害之前,是不能由法律调整的,法律也不该主动介入,只能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树立和受到推崇来进行转变,因此对人性冷漠的调整,应该靠道德。
事实上,这也是与道德和法律的分工是一致的。
法律以道德为出发点,它表达道德的要求,它以道德列为自己的要内容,并以道德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正义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它以塑造和提升人的道德性为其主要目的。
自然法就是道德律,法律必须有道德性。
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就是道德性,即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中不妨碍别人的同样追求,不作损人利己的事,这一理性的真谛就是保持个体彼此之间的和谐。
这意味着:一方面,使个人的自由不妨害别人的同样自由,使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不损害整体的统一;另一方面,不仅个体的存在要服从于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而且整体也要关照和服务于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即整体的统一不能压制或剥夺个体的应有的相对独立性。
这二者的统一就是正义,所以正义是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包容性最大的道德价值目标。
法律正是人基于这一道德要求所设计的社会制度。
如法律的普遍性、明确性、公开性、可行性、稳定性、一致性、适用的不溯及既往以及政府官员的以身作则等,都是从道德的角度向立法和司法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人性中既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而且作为因素,它们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种现实。
法律对达不到道德标准的人的行为用惩罚的办法加以纠正,以引导他作合于道德的行为。
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看——实际上是道德法律化的过程。
首先,从法律的制定或立法看,一个新的法律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法学家在脑子里杜撰的,而是来自社会的新发展,以及人们对这些新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当这些新事物在发展中其性质充分展现之后,只有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它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评价之后,新的规制这些事物的法律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