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2.34 KB
- 文档页数:4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逐渐成为了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能力和素质,掌握现代旅游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文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以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选修课程等。
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旅游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设计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包括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二、课程特点1. 实用性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主要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涵盖了旅游企业管理、营销策划、服务管理等实用性强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和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了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经营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与行业联系紧密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与行业联系紧密,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通常会与当地的旅游企业和景区合作,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实习实训、双向选修课程、行业讲座等,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到行业最新的动态和趋势,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工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研究郭昌建;吴晓琴;李正茂【摘要】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论文用模块化的思想对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改革,从而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its teaching, especially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s’ training.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modularization ideas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reform of internet engineer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adapt to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53-156)【关键词】网络工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作者】郭昌建;吴晓琴;李正茂【作者单位】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合肥 230601;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合肥 230601;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G6421 引言目前,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大都借用其它院校,从而导致各校培养的本科人才“千人一面”,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类专注于应用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较为自主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
相比传统综合性院校,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以下特点:1.面向就业的培养目标。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具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其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主导。
2.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鉴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实习相结合、学科交叉等。
3.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联系紧密。
由于就业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较为紧密,经常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
然而,目前存在着以下问题:1.课程目标不清晰。
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简单,只强调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另一些院校过分注重技能训练,但无法提供充足的理论背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特点的确定需要时间,课程设置可能暂时局限于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没有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因此,需要加强跨领域的课程设置和学科性质的转变。
3.缺乏有效的师资力量。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除少数拥有雄厚师资的院校外,大部分师资力量存在着较大的短缺。
同时,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表科研成果的空间和条件,部分师资遇到缺乏激励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值分析”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出发,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模块化的数值分析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模块化;数值分析;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1]。
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合肥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
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改革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内容。
根据我院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扎实有效地推进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如何对数值分析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笔者在多年讲授“数值分析”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模块化的“数值分析”教学改革作了思考与探讨。
1 数值分析的模块化教学观念改革所谓模块(Modul),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
模块内容包括单一课程,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实验课程,或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单元。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
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Input- Orientation )的教学理念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 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Output-Orientation)的教学理念的“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促使教育方式公开化和灵活化,满足高校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灵活性的需求以及实现教学组织更高的透明化及有效性。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定位还有待完善,尤其课程体系仍处于不断探索中。
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准则、价值取向,提出了由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并分析了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的内涵和特点。
标签: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也是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创新意识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而,其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它的价值取向,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来设置课程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专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应该遵循:(1)课程设置多维性。
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又包含职业教育元素,侧重技术、技能及知识的应用性。
(2)课程开发多元性。
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学生特点,构成课程开发多元性。
(3)课程目标定向性。
遵循“鸟型不离卵”原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始终不变。
(4)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
在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
因此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其课程形态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
(5)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由模仿性实践向开发型、智力型、创新型实践转换。
(6)课程体系模块化。
主要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解决知识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矛盾;解决学生个性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矛盾。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本文将介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学科特点分析、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一、学科特点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管理类专业,它主要研究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比如旅游企业的管理、旅游营销、旅游规划和旅游法律等方面。
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也是一个兼具文科和理科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课程的设计上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营销和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商法等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法律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工作中的实践。
3、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来确定的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应该涵盖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选修课程应该是与旅游管理专业密切相关并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
4、实践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这些实践环节可以包括旅游实地考察、旅游企业实习、旅游策划案例分析和旅游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教学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应该与旅游企业或景区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真正地接触和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况。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形式,对于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课程体系构建对于院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每个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临并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应用型课程体系是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设置的一套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其设计应顺应时代背景和教育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具体而言,应用型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理念:1.多元化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满足多重需求,打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际操作能力。
3.创新导向应用型课程体系要以创新导向为基础,开设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具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行业导向应用型课程体系应该针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与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设计一套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需要涵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个层次。
1.基础课程层次基础课程是建立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基础课程要具有学科严谨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科学素质课程等。
专业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核心课程和拓展选修课程。
学科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课程,拓展选修课程提供更多的学科选择和交叉学科能力。
3.实践性课程层次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践技能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近年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兴起,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以应用为导向。
这些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上强调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业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编程项目,
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院校打破了
传统学科的壁垒,设置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
在商务管理专业中,除了管理学科的基础课
程外,还设置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多个学科
领域的综合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还注重与产业对接。
这些院校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
实际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这些院校会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来授课,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以应用为导向、跨学科融合、培养创新能力
和与产业对接等特点。
这些特点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35期本文采用项目模块递进法,项目递进设置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实际要求,模块递进主要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性质、学生知识水平和素质教育理念,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植和个性素质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突破传统教学重课堂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的局面,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基础,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从而提高课时相对较少的课堂教学效率,充分挖掘学生课外点状式时间的应用,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知识结构大幅提高,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应用型本科工程力学教材共14章内容,学院机械类、土木类、能动类、建筑类、采矿类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仅48学时,再加之学生数理基础薄弱,14章课程内容概念公式繁多,理论思维及逻辑性强,与工程实践又紧密贴合,故教好学好的挑战性都很大。
经过一线教学经验及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研究之后,围绕工程力学专业基础课程性质,总结出工程构件受力分析、平衡问题计算以及工程当中四种基本变形、组合变形内力分析等核心基础结构递进内容,设计出精简却又实用的两大教学项目,即:静力学(侧重外力分析及计算———力系类型),材料力学(侧重内力及应力分析———变形类型)。
再依据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所需要的必备专业基础知识,培植能力提升和拓展素质要求,将每个教学模块分解成知识结构模块、能力提升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等三大模块,共计10个素质拓展子模块(如表1)。
表1工程力学课程模块递进化教学体系结构工程力学模块递进化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改与研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王芸1吐尔迪·吾买尔1王宏1(通讯作者)尚志勇1王春耀2(1.新疆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摘要】在当前工程力学教学存在的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怎么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模块化递进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详细分析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影响因素、构建理念和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案例以及课程体系持续优化的对策。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通过对该主题的深入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建理念、模式探讨、课程改革、实践案例分析、持续优化、结论总结、研究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背景十分重要,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构建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未来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探讨构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及结合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推动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
1.2 研究意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体系构建的质量和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了许多学生的热门选择。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其课程体系也需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其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实践性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更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素质。
其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实践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行业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也是如此。
课程体系必须能够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紧跟行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3. 多元化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不仅包括旅游规划、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基础知识,还需要涉及到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课程体系需要保持多元化,兼顾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培养。
1. 课程设置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出实践性、行业导向和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传授基础的旅游管理知识外,还应该设置实地实训课程,如导游实习、酒店管理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还应该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开设市场营销、环境保护、文化传播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培养。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注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行业需求,需要采用更多的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引入专业人士来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行业情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校需要与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受行业氛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围绕这一目标,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愈来愈受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合肥学院等把模块化教学作为其下一步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认识模块式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种先进培训方式。
90年代起,我国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实践模块化教学。
它主要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
[1]具体来说,模块化教学就是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涉及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其内容可以自行一体,各模块主题之间知识谱系层面可不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能独立成为教学单元,但教学单元的目标要有十分清晰的指向性,即重视某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市场营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语言翻译能力等。
模块化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一种“产品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表达、交往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其一是主题模块,主要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必需为考量,整合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技能应用、实验实践课,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专注培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旨在促进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化、专业化;其二是任务模块,主要涉及教学实施、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社会、联系实际、创新操作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学生的技能化、职业化。
从方法论层面上看,模块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联接,迁移应用,加大学生的参与及激励,实现认知和操作的双重目标,从感受-认知-分析-把握-训练-实践等几个环节调动学习者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