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重点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部: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型转变改革2月19日,教育部通过2021新春发布会介绍了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
材料称,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
以下为教育部发布的《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介绍》原文:一、工作情况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
近几年来,教育部通过部门协同、部省合作,持续推动转型改革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迈进。
1.做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2.支持省级试点高校发挥示范作用。
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运用项目建设和试点遴选的方式,从简政放权、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方面对试点高校给予支持,激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以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为例刘道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类型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应用性,在注重学生实操能力和就业技能方面形成特色[1]。
该文以《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为例,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使其能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教学改革;应用性;技术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5-0146-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成为今后鲜明特征和趋势。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必须拥抱互联网[2]。
作为以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安全、有效、便捷工具为目标的产品设计专业也必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1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双一流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存在重合,既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和基础性,也强调知识的应用性,这就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的现状。
换言之,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上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呈现出特色空洞化趋势。
接下来以《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为例论证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应用性”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的工具,简称CAD 。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正文:----------------------------------------------------------------------------------------------------------------------------------------------------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黑教高〔2010〕150号)各相关普通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黑政发〔2008〕68号)文件精神,引导相关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省教育厅决定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是我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2009年10月,确定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院校。
试点实施以来,试点院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我省全面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更好地适应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教育厅决定继续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扩大建设院校数量,带动全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在5年建设期(2011~2015年)内,通过对6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特色建设,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完善紧密联系社会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二○一四年十月目录一、项目建设基础 1二、建设目标 4三、项目建设方案7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7项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10项目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15项目四:应用型科学研究19项目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22项目六、体制机制创新24四、建设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预期成果与示范推广30六、保障措施31七、经费预算33附件一: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实施方案34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34(二)物联网工程专业40(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9(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56(五)财务管理专业65(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71附件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79(一)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79(二)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81 (三)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83(四)盐化工产业研究院85(五)装备制造研究院87(六)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89一、项目建设基础升本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实现了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型。
2013年,学校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
(一)推动转型发展,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走转型发展之路。
先后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等4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
2008年,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定位。
2009年,提出“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性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见》。
2011年,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ep. 2018 / No. 5应用型本科大学40年:历史、特征与变革李 均 何伟光*[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嬗变历程可大致划分为“雏形萌动” “模式探索”“规模扩张”和“转型变革”四个阶段,发展特征体现为:实践驱动的演进路径,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灵活多样的创建模式。
新时代要通过依法确立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社会威信”、探索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新模式、构建“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大格局,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大学;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 增长到2017年的近45%,“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正在“从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迅速迈进”。
a在此进程中,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崛起功不可没。
系统梳理40年来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嬗变历程,分析其发展特征,探讨其变革方向,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一、 嬗变历程应用型本科大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型大学。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模式举办的工、农、医、师等行业类院校也具备应用型大学的属性,但应用型本科大学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即体现“四个为主”:“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
b所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特指改革开放后新建的、体现上述“四个为主”的新型大学。
(一) 雏形萌动(1978—1984)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
由于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尤其是“四化”建设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专门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大学应运而生。
* 李均,教育学博士,深圳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518067;何伟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518060。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97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2 - 23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2020J324)。
作者简介:刘睿,男,四川都江堰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春波,男(哈尼族),云南墨江人,云南民族大学发展改革处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难的问题并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此后,在实践层面,国内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型转型改革实践的热潮;在理论层面,应用型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步,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都要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转型发展道路。
面临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社会需求新变化,2016年以来,云南民族大学推行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收到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文献回顾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刘 睿1,李春波2(1.云南民族大学 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504;2.云南民族大学 发展改革处,云南 昆明 650504)摘要:向应用型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学术界对民族院校的关注还不够。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r——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转型实践与探索为例潘美金;陈国荣【摘要】实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既是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全局要求,也是高校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内涵质量的战略机遇和必然选择.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在应用型的办学顶层设计、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体系、办学特色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转型道路,以真正激发起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身活力.【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转型实践与探索;路径选择【作者】潘美金;陈国荣【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最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向应用型转变,不仅在各高校间达成共识,而且也普遍付之以行动。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从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看,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惑和问题。
尤其是如何有效转型,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急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于2015年作为福建省首批被确定为整体转型的试点高校,立足产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纽带,充分利用福建“六区叠加”的区位优势,坚持学校的整体转型与福建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频共振。
在5个省级服务产业试点专业群的示范下,全面加强各专业群间的融合发展。
在与福建师大本部差异化发展中寻求突破,不断提出新举措、新思路,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整体转型。
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总体要求。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例摘要: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湖南文理学院以让合格毕业生100%就业为目标,贴近市场,建立灵活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1234”教学模式;以切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系列课程建设制度,狠抓课程建设,把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到课程上;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将学生就业与教学质量挂钩,不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以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强化实践教学;以夯实学生充分就业为基础,实施“两个素质提升工程”。
通过改革实践,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历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从2008年年末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该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
湖南文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潜力大”应用型人才,不断拓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湖南文理学院自2009年开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学、学工、人事、招就、财务、国资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务处、学工部、人事处、招就处、财务处、国资处、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教学院院长参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探索进行宏观规划和指导,解决和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相应工作小组,以课程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并取得了显著实效。
一贴近市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型“1234”教学模式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依托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以及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构建了“1234”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监测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全国范围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情况,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进行监测和评估。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近3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总规模超过100万人。
这些学校涵盖了各个省市,并且在部分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中,一些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在规模上有所突破,还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上有着较好的表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相关。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涵盖了工科、理科、文科、商科、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
其中,工科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点发展方向,各种工科专业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开设实习实训课程,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部分学校拥有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具有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
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学校注重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依托科研团队实施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乔明锋戢得蓉袁灿范文教肖猛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7期摘要:在國家双一流、新工科高等教育改革框架下,科学研究反哺教学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利用学校创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在人才、项目、平台方面的优势,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设置科研项目子课题,培育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科竞赛等,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地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达到科学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结合,促进协同发展。
关键词:科研团队;科研反哺教学;四川旅游学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081-04Abstrac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double first-class and new 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scientific research feedback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Taking Sichuan Tourism School as an example, the advantage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 created by the school in talents, projects and platforms were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of students. By setting up sub-top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jects,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industry competitions, etc.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was tim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al courses and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to achiev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omot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cientific research nurtures teaching;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mode双一流、新工科背景下提出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1-2]。
四川旅游学院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侨办批准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四川省本
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是
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论四川旅游学院发展战略(一)——四川旅游学院的定位和奋斗目标
2.四川旅
游学院简介3.四川旅游学院简介4.四川旅游学院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类专业实训基地校园化探讨与实践——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谭雪红;李苏北;吴凯;高明侠【摘要】结合徐州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园林类专业的特点,探讨了园林类专业实训基地校园化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并充分利用校园景观环境,从承接学校绿化养护项目、校园景观改造、校园树木挂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实训基地校园化方面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后提出了园林类专业实训基地校园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期刊名称】《现代园艺》【年(卷),期】2017(000)017【总页数】3页(P169-171)【关键词】园林;实训基地;校园环境【作者】谭雪红;李苏北;吴凯;高明侠【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正文语种】中文园林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级人才[1]。
据2014年度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统计: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000人[2]。
众所周知,园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3]。
然而,不同层次的院校,由于条件限制,其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4]。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经、管、教、艺、体、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近几年来,学校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主线,践行“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办学理念,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全国100所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质量报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00所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建设单位的建设工作。
本文将为您详细阐述这些建设单位在质量提升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建设单位概述全国100所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分布在我国各地,涵盖了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财经院校、师范院校等多种类型。
这些建设单位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二、质量报告1.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建设单位加大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据统计,100所建设单位共有专任教师8万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
此外,各建设单位还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等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2.教育教学改革各建设单位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其次,推广小班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3.科研与社会服务100所建设单位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各建设单位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万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万余篇,申请专利1万余项。
同时,各建设单位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4.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化方面,各建设单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统计,100所建设单位共有国际合作项目2000余项,师生国际交流人数逐年增长。
5.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的建设,100所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作者:游春华刘传辉匡鹏颖来源:《大学教育》 2018年第7期[摘要]该研究通过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内涵的深入解读,比较了当前两种主流的培养模式,分析了应用型人才的特性;提出“理论+实践+理论”的环中环式教学模式,并基于此制订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进,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引言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单一技能的工匠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具有较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然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稳步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
因此,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人才需求旺盛,相关文献[1]研究显示,我国对于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另一相关文献[2]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直维持在85%-100%的高位。
因此,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使命[3]。
我校湖南工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立志建设一流的应用型学院,致力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变革,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土木工程作为我校重点专业,是我校首批实施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专业之一。
一、应用型人才特性分析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特别强调基础。
成熟和适用的知识,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相对忽略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服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面向国家和安徽重大需求,以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协同互动与融合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
紧紧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创改”和“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不断调整和优化院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学位点结构,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办学,特色发展,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突出重点。
标准既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情况,又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彰显个性。
标准不仅要顾及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办学情况,而且要突出高校开拓创新,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各自的层级上争创一流。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着重定量。
在指标设定上,既加强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宏观管理与指导,进行定性的规定,又强调依据事实作出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作引导、以事实来证明,进行定量的规定。
二、基本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内部治理、办学特色,适用于安徽省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二○一四年十月目录一、项目建设基础 (1)二、建设目标 (4)三、项目建设方案 (7)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 (7)项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10)项目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15)项目四:应用型科学研究 (19)项目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 (23)项目六、体制机制创新 (25)四、建设进度安排 (28)五、预期成果与示范推广 (31)六、保障措施 (32)七、经费预算 (34)附件一: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实施方案 (35)(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35)(二)物联网工程专业 (41)(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50)(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57)(五)财务管理专业 (66)(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72)附件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80)(一)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80)(二)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82)(三)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 (84)(四)盐化工产业研究院 (86)(五)装备制造研究院 (88)(六)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 (90)一、项目建设基础升本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实现了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型。
2013年,学校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
(一)推动转型发展,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走转型发展之路。
先后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等4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
2008年,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定位。
2009年,提出“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性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见》。
2011年,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
2009重点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地方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程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学院院长杜卫提出,要培养大批兼具学识素养和应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以更加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杜卫委员分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实际工程技术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而从国家教育政策的角度看,目前比较强调高职学生要具有高技能,但对于大量本科学生却没有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定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重理论型,对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投入不够。
这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部分脱节,满足不了企业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而就业难。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所区别。
” 杜卫委员认为,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以岗位技能适合度为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而本科层次是培养能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行业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为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杜卫委员建议,应从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层面,把应用型院校作为高校的一个类型,加强对应用型院校的“分类指导”,实施“分类
投入”,鼓励办出特色和水平。
国家可以重点资助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分5年建成,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