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 格式:pdf
- 大小:753.49 KB
- 文档页数:24
腹膜后肿瘤概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由于肿瘤部位深在,又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发病初期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肿瘤的增大、压迫或侵及周围脏器及组织时才出现症状,给彻底治疗增添了难度。
分类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恶性肿瘤约占60-80%(据国外报道约占80%,国内为56%),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
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病因病因不清。
病理改变腹膜后间隙的范围颇广,它上达横膈,下至盆膈。
肿瘤可来源于其中的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胚胎残留组织,2/3为恶性肿瘤。
因此,肿瘤的病理分类甚多。
1.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囊性畸胎瘤以及化学感受器瘤。
2.恶性肿瘤淋巴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恶性畸胎瘤等。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的病理分类组织来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一间叶组织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横纹肌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内瘤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肉瘤淋巴管肉瘤间叶肉瘤二淋巴组织假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三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成神经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四尿生殖原性中肾瘤恶性苗勒氏混合性瘤五生殖细胞源性良性囊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癌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六组织来源不明囊肿、腺瘤未分化癌、异位组织癌、未分化内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症状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发表时间:2011-06-01T11:24:17.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许廉文[导读] 其次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肿瘤能切除者应争取整块切除,禁作分块切除和残留部分肿瘤组织。
许廉文(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院 154600)【中图分类号】R7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158-02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疗效。
结果 63例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
结论应当重视临床表现争取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手术范围的重要依据;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手段;术后规律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肿瘤并争取再手术治疗。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诊断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3月~2009年3月共收治腹膜后肿瘤患者63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1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岁。
63例患者中良性48例,恶性15例,经过手术治疗基本痊愈62例,死亡1例,现将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1.2临床表现1.2.1症状腹部肿块早期多无症状,在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腹、背部不适或疼痛较为常见。
多数患者先有腹部不适,晚期始有明显腹痛,少数有背痛、腹股沟区痛,阴囊痛及膝痛。
随肿瘤渐增大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在腹上区可有饱胀感,甚至影响呼吸;耻区易有坠胀感。
肿瘤生长慢适应性较强,症状较轻;肿瘤生长快,突然增大,有出血坏死,则出现胀痛或剧痛。
压迫症状由于压迫脏器而产生的刺激症状,如刺激胃可有恶心、呕吐;刺激压迫直肠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慢性肠梗阻症状;刺激膀胱则出现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则有肾盂积水;侵入腹腔神经丛可引起腰背疼痛、会阴部及下肢疼痛;压迫静脉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CT增强扫描在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许华权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6(0)6
【摘要】目的:探析腹膜后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过我院收治的3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膜后肿瘤病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与CT诊断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CT诊断在腹膜后肿瘤病症诊治中的价值作用.结果:30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14例,恶性肿瘤患者16例,CT扫描检查中肿瘤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9%,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8%,组织类型诊断正确率为48%.结论:CT扫描检查对于腹膜后肿瘤性质以及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相对较高,对于肿瘤病理组织类型诊断局限性较为突出.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许华权
【作者单位】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岱山31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J], 杨永岩;李天然;许有进;吴纪瑞;黄艺生
2.20例腹膜后原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J], 唐宏波
3.CT增强扫描在诊断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 [J], 肖亮国
4.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与MRI影像特征分析 [J], 陈前程; 李莉
5.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CT诊断价值 [J], 孙清荣;文利;邹利光;戚跃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和鉴别诊断(类似研究未见报道,文中包括了我院诊照分析。
孥翼警别诊登篓竺_.孽至垫孥堂雪神经源性肿瘤的结果系统认识、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搜集1996年8月~200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
男26例,女17例。
年龄4~76岁,平均39岁。
腹痛19例,高血压15例,背痛12例,下肢运动减弱9例,下肢感觉下降6例,腹泻2例,呕吐1例。
体检发现9例,其他检查偶然发现4例。
术前分别经单层和多层螺旋CT双期或者三期扫描,双期扫描12例,三期扫描31例。
CT机型:单层螺旋CT(GEhighspeed,USA),多层螺旋CT(Marconi80004层,Holland;SiemensSensation16层,Siemensdefinition128层,Germany;GEVCT64层,USA)。
CT扫描层厚5~10mm,间隔5~10mm,螺距为1~1.2。
双期扫描:CT平扫+静脉期增强。
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单层螺旋CT70S,多层螺旋CT80S。
三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
动脉期延迟时间30s(单层螺旋CT)或者33s(多层螺旋CT),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与前述静脉期相同。
静脉内团注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300mgI/m1),于肘前静脉注射,剂量1.5~2.0ml/kg,注射流率2~3ml/s。
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州I:1顾性对43个病例中良性神经鞘瘤19例(图1),神经纤维瘤2例(图2),恶性神经鞘瘤7例(图3);副神经节瘤9例,其中良性8例(图4),恶性1例(图5),神经母细胞瘤4例(图6),节细胞神经瘤2例(图7)。
28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中(图1~3)神经鞘瘤26例,神经纤维瘤2例。
26例神经鞘瘤中实性9例,囊实性12例,囊性5例。
肿瘤实体部分由较高密度的细胞密集区(AntoniA区)和较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AntoniB区)构成L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