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7.97 MB
- 文档页数:125
儿童肾脏和腹膜后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作者:田志尤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肾脏和腹膜后常见肿瘤的CT成像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更为详尽的参考资料。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8例疑诊肾脏和腹膜后肿瘤的患儿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CT检查,比较儿童肾脏和腹膜后常见肿瘤CT检出情况及成像特点。
结果:128例疑诊患儿将手术病理检测有116例患儿确诊,其中43例患儿为肾母细胞瘤,51例患儿为神经源性肿瘤,12例患儿为畸胎瘤,10例患儿为淋巴瘤,肾脏和腹膜后肿瘤的患儿CT检查检出率为87.9%,准确率为78.13%。
结论:对于肾脏和腹膜后肿瘤的患儿,医师综合分析患儿临床症状及CT检查结果,能有效提高肾脏和腹膜后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儿童;肾脏;腹膜后常见肿瘤; CT诊断;鉴别诊断doi:10.14033/ki.cfmr.2018.3.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073-03儿童肾脏及腹膜后常见肿瘤主要包括肾母细胞瘤、神经源性细胞瘤、畸胎瘤以及淋巴瘤,肿瘤位置较为隐秘,且患儿早期症状不明显,儿童自我表达能力低于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医师鉴别诊断造成一定的困扰,致使临床医师无法把握患儿临床主诉,从而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1-2]。
CT检查时临床最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本次试验通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8例疑诊肾脏和腹膜后肿瘤患儿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儿童肾脏和腹膜后常见肿瘤CT检出情况及成像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8例疑诊肾脏和腹膜后肿瘤的患儿,男78例,女50例,年龄2个月~15岁,平均(12.9±1.2)岁,27例患儿出现腹痛,37例患儿出现尿中带血,5例患儿血压较高,21例患儿出现淋巴结肿大,46例患儿腹部触之有包块,出现临床症状时间3 d~3个月,平均病程(34.9±2.4)d。
腹膜后肿瘤的磁共振诊断笔记(二)临床与病理:少见的神经节来源的良性肿瘤,平均7岁,罕见于成人。
可恶变,临床少数可见儿茶酚胺或雄激素增高。
预后良好。
病理上肿瘤境界清晰,有包膜,内含成熟Schwann细胞、散在成熟神经节细胞及黏液基质与胶原。
MR特点:边界清楚的腹膜后肿物,很少与椎间孔有关。
大小约8cm,T1WI呈低信号(出血为中高信号),T2WI中高信号,无囊变信号。
钙化率为60%。
增强渐进性强化。
恶性者可见转移征象。
讨论:本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一般无内分泌症状。
MR特点是肿块纵向分布,无骨质异常,信号强度取决于瘤内黏液基质的比例,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鉴别诊断:主要是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该肿瘤的特点是恶性度高,就诊是其他部位,尤其是骨骼转移,患儿呈衰减状态。
腹部神经纤维瘤临床与病理:占软组织肿瘤的5%,20-50岁多见,常无症状。
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NF-1):10%NF-1患者有1或1个以上神经纤维瘤。
1/3神经纤维瘤患者为NF-1。
患者较年轻,2-5%发生恶心变。
MR特点:单发或多发梭形肿块,位于腹膜后或脊柱旁,累及脊神经、从椎间孔延伸者呈哑铃状。
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呈一串蠕虫状,受累神经弥漫性增粗。
瘤内黏液基质的比例,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腹部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临床与病理: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0%,常发生于已经有10年以上神经纤维瘤患者。
约10-20%有辐射史。
女性多。
快速生长及疼痛的肿瘤应疑本病。
MR特点:腹膜后梭形肿块、圆形或卵圆形单发肿物,大于5cm,信号不均,不同程度强化,常见瘤内出血与坏死。
腹部与腹壁纤维瘤病临床与病理:罕见,右FAP者患病可见增加1000倍。
散发者以盆腔及腹膜后多见,FAP者以肠系膜多见。
MR特点:T1WI及T2WI呈中低信号,边缘呈浸润特点。
腹部不成熟部分为 T2WI高信号。
愈合不良征象:肠系膜肿物大于10cm,多发系膜肿物,双肾积水,广泛侵犯SB。
9种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一)CT检查的意义及局限性CT检查不像B超那样受肠道气体、骨骼及脂肪的影响,腹膜后和盆腹膜外间隙丰富的脂肪反而更适合CT检查,所以CT已成为腹膜后肿瘤最主要、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前广泛应用的螺旋CT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直径50px以上的腹膜后肿瘤80%~90%可被CT发现,并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密度、边界等特征,能明确显示肿瘤周围脏器、血管的移位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
必要时可以应用对比剂充填肠腔、尿道和血管,对于判断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分析肿瘤来源,术前协助制定手术方案有较强可靠性。
由于许多腹膜后恶性肿瘤不能完全切除,且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所以这些病人需要治疗后追随观察。
CT是一种较好的可选择影像方法,对于腹膜后肿瘤术后病人的随访,CT已被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CT尚可观察腹膜后肿瘤对非手术治疗的反应和有无复发。
多数学者认为,仅根据影像表现很少能诊断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但根据我院多年的经验,腹膜后恶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可有所提示,如侵犯邻近结构或存在远处转移。
肿瘤内有坏死者多见于恶性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也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当然,缺少恶性肿瘤的征象并不就是腹膜后良性肿瘤,有时恶性肿瘤也可边界清楚,还可有假包膜。
大小对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并非可靠的指标。
CT在判断腹膜后肿瘤起源方面有价值。
虽然肿瘤位于腹膜后,但长到一定程度均向腹膜腔突入,甚至占据腹盆腔大部,判断其腹膜后起源还是腹腔起源尚须密切结合临床。
腹膜后肿瘤累及腹膜后脏器者可类似该脏器的原发瘤,而腹膜后脏器的肿瘤有时也类似腹膜后肿瘤,一般而言,腹膜后脏器肿瘤较腹膜后肿瘤发现早。
尽管如此,腹膜后肿瘤仍难与起源于诸如肾上腺、肾脏和胰腺的肿瘤从CT上进行鉴别。
近年有一些文献报道CT引导下行腹膜后肿瘤穿刺,可对多数肿瘤做出组织学诊断,但我们认为该法费用贵、操做复杂,临床医生术前即使没有病理诊断也要进行手术切除或探查。
腹膜后间隙与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No.1解剖定位腹膜后间隙位于后腹部,是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及其内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下至盆腔入口,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及神经组织外,还包括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
根据肾筋膜前后两层,即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及两者在升、降结肠后融合形成的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间隙,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No.1腹膜后肿瘤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和转移瘤。
前者指来自腹膜后间隙间质内的脂肪、肌肉、纤维、淋巴、神经等组织的肿瘤,但不包括腹膜后各器官所发生的肿瘤。
后者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以外全身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肿瘤,并以腹内脏器的原发肿瘤和睾丸肿瘤较常见,多数沿淋巴系统扩散,少数为肿瘤沿筋膜或间隙的直接延伸。
恶性淋巴瘤是全身性疾病,可首先或单独累及腹膜后淋巴结,也可其后扩散至腹膜后淋巴结。
原发腹膜后肿瘤临床少见,但种类繁多,其中绝大多数为恶性,占 85% 左右,且以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以及恶性畸胎瘤等最常见。
腹膜后良性肿瘤少见,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淋巴管瘤等。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较小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当病变增大到一定程度而影响邻近器官时才会出现相应症状,如腰背部胀痛或胁腹部不适伴腹部包块。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定位:依据肿瘤的大概位置,是否推移相邻脏器、大血管和脏器、大血管移位的方向,以及与脏器间的脂肪间隙是否清晰,可判断肿瘤位于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哪个位置。
1、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CT、MRI:①可明确肿瘤所在腹膜后间隙的解剖部位、范围和大小。
肿块常巨大,根据腹膜后间隙内脏器的移位及病变与筋膜的关系,不难判断其位置及所处的解剖间隙。
②可判断肿瘤的病理结构和类型,MRI 采用不同序列或脂肪抑制技术在诊断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