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
- 格式:docx
- 大小:13.71 KB
- 文档页数:1
血小板抗体测定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反应板中已包被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悬液经离心洗涤后可在反应孔底部形成血小板单层。
加入血清或血浆,在孔中经过孵育后,若该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则该抗体与反应孔中的血小板单层结合,未结合的成分通过洗涤被去除。
加入抗人及人致敏红细胞(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指示红细胞通过抗人的桥连与血小板单层上的血小板抗体结合,因此阳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平铺在反应孔底部表面。
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反应孔底部中央。
【试剂组成】1、反映板2、低离子强度溶液3、抗人IgG4、25×浓缩洗涤液5、阴阳性对照6、指示红细胞7、冻干血小板8、生理盐水【样本要求】新鲜血清或血浆样本,4℃可保存7天,若需长期保存应-20℃冻存。
样本检测前经离心5分钟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实验前准备】1将试剂盒平衡至室温(18-25°C)2、25×浓缩洗涤液用纯化水按1:24体积比稀释成洗涤工作液。
【适用仪器】平板式离心机。
离心力和离心转数的换算公式为Rcf(g)=1.119×10-5×r×(rpm)2(r为离心半径,单位cm)。
【检测步骤】(一)抗体检测1、制备血小板悬液:可将商品化的冻干血小板稀释后直接使用;也可自己制备三人份等比例混合型血小板悬液(将有效期内机采血小板用生理盐水进行5-10倍稀释后混合;或采血当天8小时内或枸橼酸钠抗凝全血经离心10分钟,取上层2/3富血小板血浆混合)。
血小板悬液应贮于塑料容器中,保存并在8小时内进行检测。
2、根据检测量出反应板条,标记患者、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孔,未使用的板条应储存于自封袋中,加入干燥剂密封后,2-8℃储存。
3向反应孔中加入1滴(50ul)上述血小板悬液,轻摇反应板约10秒钟。
4、用平板离心机将反应板以50g离心5分钟,使血小板固定在反映孔底部。
5、倒出反应孔中的液体,并用滴管滴加洗涤工作液清洗3次,洗涤过程中轻摇微孔板,然后轻轻甩掉洗涤液。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发布时间:2023-03-03T13:56:35.44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0月20期作者:荣坤奇[导读]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荣坤奇(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抽选,院内2021年1月-12月期间,首次输血患者50例为对照组,多次输血患者50例为研究组,对两组SPE-SA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阳性患者配合型输注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研究组抗体检测阳性率相对高于对照组(P<0.05);交叉配型输注后1h、24hCCI水平、有效率,相对高于随机输注(P<0.05)。
结论: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会逐渐增加,对输注效果造成影响,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提高输注效果,临床价值明确。
关键词:多次输血;血小板抗体检测;配合型输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血液科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组成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血小板输注是输血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用于血小板不足引起的出血和血小板功能障碍[1]。
血小板的输注是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预防大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如果长期大量的输血,会导致血小板抗体增加,从而影响到血小板的输注。
如果输注无效,则会导致输注费用的增加,而且还会影响到输注的效果,有些病人还会出现紫癜的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进行调查和研究。
详细内容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抽选,院内2021年1月-12月期间,首次输血患者50例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均值(46.25±2.45)岁;多次输血患者50例为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均值(46.19±2.38)岁;对比研究前获得患者基线信息P> 0.05。
流式细胞仪法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许先国;何吉;刘晋辉;洪小珍;金蕾;傅启华;严力行【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年(卷),期】2003(16)3【摘要】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
方法利用血小板抗体阳性、阴性血清探寻FCM法实验条件,血小板经血清致敏,洗涤后,加入荧光标记鼠抗人IgG反应,由FCM获取和分析。
52人次正常人血清经FCM法检测后,统计界定正常值范围。
1份阳性血清经9个稀释度倍比稀释,分别用FCM法和固相ELISA抗体筛选法检测。
31名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用FCM法和抗原捕获酶免分析法(MACE)进行102人次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结果FCM法检测正常值为荧光强度比值R<1.156,9个稀释度的阳性血清检测表明,FCM法最高可检稀释度为86.67,固相ELISA法最高可检稀释度为56.34(抗-HPA)和67.25(抗-HLA)。
102人次血小板交叉结果显示,FCM法和MACE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FCM法可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配血,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新方法。
【总页数】4页(P161-164)【关键词】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相关抗体,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作者】许先国;何吉;刘晋辉;洪小珍;金蕾;傅启华;严力行【作者单位】浙江省血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R331.143【相关文献】1.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血小板相关抗体、网织血小板联合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J], 林丽娥;姚红霞;王述文;杨剑国2.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 [J], 王红梅;廖艳秋;朱梅红3.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用于血小板减少症辅助诊断 [J], 关向宏;王家银;孙培玉4.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意义 [J], 陈葆国;干灵红;李伯利;罗文达5.用固相红细胞吸附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及交叉配合试验的探讨 [J], 韩玉凤;张洪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小板抗体筛检和交叉配型试剂盒操作流程血小板抗体筛检:将机采三人份新鲜O型血小板血浆(注意:72小时内采集,室温震荡保存,无聚集。
)混合均匀,用生理盐水调整血小板浓度为100-200*109个/L,将血小板加入反应板孔中央,每孔50µl(注意:移液器枪尖不要触碰反应板底部和周边)。
50g离心5min用洗液(蒸馏水30倍稀释)洗涤反应板3次,每次静止放置半分钟,以除去未与反应板上包被的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结合的血小板(注意:洗液要逐滴加入并轻轻甩去沾干不能拍板)。
向每个反应孔中加入2滴(100µl)低离子介质,并向相应的孔中分别加入1滴(50µl)待检患者血清(血浆)、阴性、阳性对照。
37℃水浴孵育30min用洗液洗涤反应板5次(方法同上)立即加入1滴(50µl)抗人IgG试剂和1滴(50µl)指示细胞,振动混匀。
200g离心5min肉眼判读结果血小板交叉配型:将机采三人份新鲜O型血小板血浆混合均匀,用生理盐水调整血小板浓度为100-200*109个/L。
同时将供者和受者富含血小板血浆3000rpm 5min离心,使血浆和血小板分离,移出上层血浆至另一试管中备用,用生理盐水将血小板调整至上述浓度。
将血小板分别加入标记好的反应板孔中央,每孔50µl(注意:血小板为72小时内采集,室温震荡保存,无聚集;移液器枪尖不要触碰反应板底部和周边)。
50g离心5min用洗液(蒸馏水30倍稀释)洗涤反应板3次,每次静止放置半分钟,以除去未与反应板上包被的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结合的血小板(注意:洗液要逐滴加入并轻轻甩去沾干不能拍板)。
向每个反应孔中加入2滴(100µl)低离子介质,并向相应的孔中分别加入1滴(50µl)供受者血浆阴性、阳性对照。
37℃水浴孵育30min用洗液洗涤反应板5次(方法同上)立即加入1滴(50µl)抗人IgG试剂和1滴(50µl)指示细胞,振动混匀。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临床输注中的应用分析杜玮璐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000)028
【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需输注血小板患者120例,其中50例无输血史患者为对照组,70例有多次输血史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
测血小板抗体,并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比较血小板输注后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43%和14.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
照组(P<0.05);多次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
小板配型输注1 h、24 h时CCI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随机输血患者(P<0.05)。
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杜玮璐
【作者单位】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心血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血小板输注患者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 [J], 张咏芳
2.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 [J], 陈晓军;孙景春;段生宝;聂荣国
3.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配型输注的临床应用分析 [J], 袁志军
4.血小板输注患者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的临床意义 [J], 张咏芳;
5.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 [J], 杜容;施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4 卷第 8 期 2023 年 8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交叉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移植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完晓菊 陈洋 曹媛 李寅坤 李娟 雍家慧 韩丹丹 张媛媛 王慧茹 周明 蒋光明 廖艳秋刘会兰[摘 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匹配血小板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过allo-HSCT 后发生免疫性PTR 患者16例,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53次。
根据血小板输注前交叉配型试验结果进行分组,结果阴性为配合性输注组(37次),阳性为非配合性输注组(216次);其中13例HLA-I 类抗体阳性患者,根据输注前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分为HLA-I 类抗体阳性配合性输注组(28次),HLA-I 类抗体阳性非配合性输注组(158次)。
以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校正后增高指数(CCI )为衡量指标,分析不同输注策略对allo-HSCT 后PTR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
结果 16例PTR 患者,其中HLA-I 类抗体阳性13例,HPA 抗体阳性3例。
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输注24 h-CCI 和有效率分别为7.188(1.035,11.900)和62.16%,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3.546)和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HLA-I 类抗体阳性的PTR 患者配合性输注组24 h-CCI 及有效率为7.722(2.118,13.410)、71.43%,明显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648,4.522)和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交叉匹配的血小板输注可以明显提高allo-HSCT 后免疫性PTR 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输注无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交叉匹配;血小板输注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3.08.00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allo-HSCT )是目前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及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 ,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进行研究。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与不合亚组、相合亚组。
对比各组PPR、CCI水平,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阳性组患者PPR、CCI低于阴性组(P<0.05)。
相合亚组患者在PPR、CCI高于不合亚组(P<0.05)。
PPR、CCI与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与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呈负相关性(P<0.05)。
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对反复输血患者输注效果具有正面影响,能有效的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合理运用血液资源奠定良好基础,且更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血液病;输血;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患者,经过血小板输注促进患者恢复身体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完善,血小板输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出现不良输血反应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以血小板输注无效最为多见[2],对需要长期依赖输注血小板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院对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所收治的血液病患者中,抽取120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40例)、阴性组(80例),与不合亚组(231次)、相合亚组(471次)。
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为(45.5±2.3)岁。
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血小板抗体筛选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选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造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输注血小板患者90例为对象,将其驱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出血小板,观察组在对患者进行输注前检测血小板抗体。
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输注血小板,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首先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然后输注血小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患者在进行血小板输注之前需要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选,血小板抗体为阳性的患者要进行交叉配型,可以有效提升血小板输注效果。
标签:血小板抗体;血小板;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引起的血液性疾病最主要的办法。
近几年,大部分研究证明,有一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抗体,而导致输注的血小板迅速破坏,输注血小板无法产生效果[1]。
现阶段,我院在部分患者输注血小板前筛选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为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后进行血小板输注,可以有效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现将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的对象选取的是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来输注血小板的患者90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1.9±6.5)岁。
将其驱组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5例。
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3.7±5.6)岁;13例患者为慢性白血病,5例患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0患者再生贫血障碍,14例患者急性白血病,其他类型患者3例;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9±5.3)岁;11例患者为慢性白血病,7例患者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9例患者为再生贫血障碍,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他类型患者3例。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措施,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遍,但多次输血或输多次及多人份的血小板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中HLA-I类抗原及ABH抗原在血小板输注中具有临床意义。
供者与受者之间HLA抗原不合可能产生HLA抗体,而HLA抗体是导致PTR最常见的免疫性原因。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常和HLA抗体共存,但作用不强,单独由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引起的PTR极其少见。
由于ABO、HLA、HPA等抗原不合是引起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因此对于存在HLA和HPA抗体的患者,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案是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随机血小板输注。
一、临床意义
1. HLA抗体检测
(1)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检测血小板HLA I类抗体,可以协助医生寻找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2)指导医生为HLA I类抗体阳性的病人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方案,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对于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定期测定血清中的HLA抗体可以预测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及时发现导致病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因素。
2. 血小板交叉配型
(1)区分病人血小板抗体的类型。
(2)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通过进行血小板配型,可以为病人选择相对应抗原阴性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二、检测说明
采用不抗凝的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
标本要求无溶血,无乳糜,无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