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检验科) -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53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
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
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
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
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
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
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临床实验室血小板抗体类型血小板抗体是指人体内产生的针对血小板表面抗原的抗体,它对于血小板功能的调节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临床实验室通过检测血小板抗体类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一系列血液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阵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及其意义。
一、IgM型抗体IgM型抗体是最常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之一。
它通常与免疫机制异常相关,包括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等。
在实验室中,通过抗人全血球血清抗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方法可以确定其存在。
血液检测结果显示IgM型抗体阳性,可能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临床医生通常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IgG型抗体IgG型抗体是另一常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
与IgM型不同,IgG型抗体对血小板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
它可以绑定到血小板表面,并导致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测IgG型抗体常采用抗人全血球血清抗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方法。
检测结果阳性提示血小板破坏增加,临床上可能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疾病。
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血小板抗体。
它与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实验室检测抗磷脂抗体主要采用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磷脂抗体,可以协助诊断APS并评估疾病活动性。
抗磷脂抗体阳性还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血栓性疾病相关,因此临床医生还需针对血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四、HS型抗体HS型抗体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它与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等疾病相关。
HIT是一种因使用肝素类药物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抗体检测项目(固相凝集法)一、基本原理:血小板抗体检测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血小板的免疫性抗体,包括三类:1.ABO血型系统和HLA系统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产生的特异性抗体,3.药物所致的血小板抗体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一)在临床辅助诊断中的作用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的临床症状很重要,但仍为排除性诊断。
如结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则对ITP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2、血液系统疾病辅助诊断: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有辅助诊断意义。
3、孕期流产风险评估:血小板抗体筛查可对孕期流产风险做出评估,尤其适用于有多次妊娠史、习惯性流产史以及不孕不育情况查因。
(二)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1、预防红细胞输注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阴性者,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采取干预措施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降低,极大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2、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多次输血后出现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检测血小板抗体对提高血小板治疗效率和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血小板抗体检查的筛查对象1、血液肿瘤科病人:评价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障、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2、需治疗性输注血小板患者:特别是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建议提前筛查血小板抗体,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3、妇产科孕检:评价孕期流产风险,尤其适用于有多次流产史患者查因。
四、血小板抗体在临床病例中的验证。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付谦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25期摘要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文章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杭体检测技术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分输血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输注血小板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输血治疗手段,尤其是对治疗血小板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功能性障碍具有重要价值。
但临床上常面临的问题是血小板输注无效或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血小板抗体,对外来血小板造成破坏m,特别是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血小板输血性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重度出血等,给临床治疗带来了难度,并且对血液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
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有效改善输血效果,特别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几种常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抗原、抗体:人类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系统较复杂,可以分为两类:①血小板自身特有的抗原,如GP、HPA等;②与其他机体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如HLA-Ⅰ、ABH等。
无论是共有抗原或自身抗原,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产生大量血小板抗体,这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首要原因。
致使外来血小板破坏增多、功能减低、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多次输血患者中,55%的患者会出现PTR或(和)PTP[2]。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由血小板表面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复杂的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抗体包括针对GP抗原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B IgG)和针对HLA-Ⅰ类抗原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 IgG)两类。
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或输注量的不断增加,体内血小板抗原被不断刺激,导致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上升,引起输注无效及非溶血性输血的可能性也相应增高。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May Hegglin综合征等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电泳术(黏附受体GPⅡb/Ⅲa、GPⅠb,激动剂受体P2Y12、GPⅥ);④基因分析采用分子生物技术;⑤其他(超微结构)。
血小板抗原系统关键检测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血小板抗原系统关键检测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血小板抗原系统。
血小板抗原系统是人体的一种免疫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抵御外来的病原体。
而关键检测技术则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检测出血小板抗原系统的技术。
那么,这些技术到底是如何创新研究出来的呢?它们又有哪些临床应用呢?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我们来看看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创新研究出来的。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做饭一样。
我们需要了解食材的特点和需求,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
同样地,在研究血小板抗原系统的关键检测技术时,我们也需要先了解它的特性和需求,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也可能需要我们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总有一天会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创新研究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它们的临床应用。
其实,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在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时,医生就需要借助这些技术来帮助患者确定病情。
这些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案。
当然了,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这些关键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
比如说,在研究血小板抗原系统时,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来进行观察;在开发关键检测技术时,我们需要借助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手段来进行研究。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止探索和研究。
血小板功能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作者:丛玉隆李祖兰来源:检验世界网自2002年卫生部文件建议“废除Duke法检测出血时间、玻片法检测凝血时间,建议应用PT、APTT替代作为术前出血筛查”以来,凝血试验检测在国内发展迅速,使用凝血仪器的档次在国际上也处于很高的水平,但在临床应用上距离国际水平还相差太远。
我们现在所说的凝血检测在绝大部分医院中指的仅仅是凝血四项,或再加D二聚体检测。
实际上,凝血因子检查远远不止这些。
以我科开展的项目为例,凝血因子检查大约有几十项。
另一方面,血栓的形成与血管、血小板、凝(抗凝)血因子、血液粘稠度等因素都有重要的联系,特别是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在临床上有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国内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项目的开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实验室的临床服务意识、实验室知识结构、方法学质量控制等因素限制了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国内的开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老年时代也随之而来。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疾病谱发生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传染病,之后为肿瘤;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上升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多半的机制都是血栓的形成,如因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脑血栓等等都是由血栓引起的。
同时,形成血栓的核心因素及第一要素就是血小板。
当前,年龄大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血脂等的变化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多老年人都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那么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应该为多少合适呢。
剂量过小不会获得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容易导致血小板功能的过分抑制,导致自发性出血。
但是目前80%-90%的医院对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监测项目开展的很少,大大影响了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凝血过程及血小板形成血栓的病理生理基础正常情况下,血液每天都在血管内流动,为机体输送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新陈代谢、抗炎等,而不会出现血栓的现象。
血小板抗原血清学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血小板血型抗原是一种通过同种免疫抗体检测而来的血小板表面抗原,一种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定型方法要求抗血清对待抗原要有活性。
目前,在许多实验室中,抗体检测相关抗原的表型定型方法是较实用的血清学方法[1]。
使用整个血小板进行实验比较易于操作。
但是,当HLA类抗原在血小板定型时出现强表达时,要用氯喹或酸进行预处理,去除血小板上的HLA抗原。
此方法操作简易、方便、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下面以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为例介绍血清学检测方法。
1.原理SEPSA试验在U型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将血小板抗原固定在U型孔壁上,与被检血清反应后洗净,以抗IgG(或抗IgM)细胞指示反应结果。
如果血小板上结合了抗血小板抗体,则致敏在指示细胞上的抗IgG(抗IgM)与血小板抗体结合,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被阻滞,广泛覆盖在固定的血小板单层上,为阳性结果[2]。
如果血小板上无抗体,则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不受阻,聚集在孔底中央,呈扣状,为阴性结果。
2.操作2.1直接测定法:即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的血小板抗体。
受检者血小板固定于反应孔底。
各孔加入25μl抗IgG致敏红细胞。
反应板置于湿盒内,室温静置3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
2.2间接测定法:即测定受检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
弃去受检者血小板孔内的生理盐水,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 25μl。
各孔加入受检血清25μl,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再用pH7.2、0.05%吐温-PBS洗涤5次。
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25μl及抗IgG指示细胞25μl,室温湿盒静置3 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3]。
2.3交叉配血试验:用以选择配合的血小板供体。
将所需筛选的献血者血小板分别再反应板孔中固定后,把受检者血清25μl加入各孔中,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然后用p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