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检验科) -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53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
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
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
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
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
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
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抗体的检测与临床应用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的蛋白质分子,它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抗体的检测与临床应用是现代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抗体的检测方法和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抗体的检测方法1. 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体检测方法。
它通过在试验纸条上固定抗体试剂和抗原试剂,利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抗体的存在,常用于急性感染病毒抗体的检测。
2. 免疫测定法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的抗体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敏感地检测出目标抗体,被广泛用于实验室诊断、疾病筛查和药物监测等领域。
3. 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一种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抗体检测技术。
通过对样本中的抗体进行荧光染色,观察其在荧光显微镜下是否结合到特定抗原上,可以达到检测抗体的目的,被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的诊断。
二、抗体的临床应用1. 疾病诊断抗体的检测在疾病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定抗体水平,判断其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患有某种特定疾病,如HIV抗体检测、乙肝抗体检测等,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利用抗原引起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形成免疫保护的一种预防性医学措施。
在接种疫苗前,医生通常会先对患者进行抗体检测,以确定其免疫状态,从而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以及疫苗的接种剂量。
3. 疗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检测患者体内特定抗体的水平,来评估治疗的疗效和疾病的病情变化。
比如在肿瘤治疗中,通过监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抗体的水平,来判断肿瘤的生长状态和预后。
4. 输血安全在输血过程中,抗体的检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抗体进行检测,可以减少输血后的不良反应,保障输血的安全性。
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背景血小板输注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关键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可能出现血小板反应或无效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患者造成危害。
血小板抗体是一种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因此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从而判断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前,血小板抗体筛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同的筛查方法可能会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对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方法、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意义以及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安全性。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和手术后出血等情况,由于受体的变异性和抗体的产生,血小板输注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通过血小板抗体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的抗体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和血小板制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成功率和疗效。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血小板输注方案,减少输注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通过深入研究血小板抗体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为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正文2.1 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方法血小板抗体筛查是通过检测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增敏症。
目前主要的血小板抗体筛查方法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gG)、抗人球蛋白G试验(IgGsubclas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Western blotting 等。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将待测血浆与已知具有抗体活性的抗人球蛋白进行反应,观察形成的聚集或凝集现象来判断是否存在抗体。
临床实验室血小板抗体类型血小板抗体是指人体内产生的针对血小板表面抗原的抗体,它对于血小板功能的调节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临床实验室通过检测血小板抗体类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一系列血液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阵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及其意义。
一、IgM型抗体IgM型抗体是最常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之一。
它通常与免疫机制异常相关,包括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等。
在实验室中,通过抗人全血球血清抗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方法可以确定其存在。
血液检测结果显示IgM型抗体阳性,可能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临床医生通常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IgG型抗体IgG型抗体是另一常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
与IgM型不同,IgG型抗体对血小板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
它可以绑定到血小板表面,并导致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测IgG型抗体常采用抗人全血球血清抗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方法。
检测结果阳性提示血小板破坏增加,临床上可能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疾病。
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血小板抗体。
它与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实验室检测抗磷脂抗体主要采用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磷脂抗体,可以协助诊断APS并评估疾病活动性。
抗磷脂抗体阳性还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血栓性疾病相关,因此临床医生还需针对血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四、HS型抗体HS型抗体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抗体类型,它与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等疾病相关。
HIT是一种因使用肝素类药物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付谦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25期摘要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文章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杭体检测技术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分输血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输注血小板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输血治疗手段,尤其是对治疗血小板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功能性障碍具有重要价值。
但临床上常面临的问题是血小板输注无效或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血小板抗体,对外来血小板造成破坏m,特别是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血小板输血性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重度出血等,给临床治疗带来了难度,并且对血液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
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有效改善输血效果,特别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几种常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抗原、抗体:人类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系统较复杂,可以分为两类:①血小板自身特有的抗原,如GP、HPA等;②与其他机体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如HLA-Ⅰ、ABH等。
无论是共有抗原或自身抗原,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产生大量血小板抗体,这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首要原因。
致使外来血小板破坏增多、功能减低、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多次输血患者中,55%的患者会出现PTR或(和)PTP[2]。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由血小板表面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复杂的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抗体包括针对GP抗原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B IgG)和针对HLA-Ⅰ类抗原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 IgG)两类。
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或输注量的不断增加,体内血小板抗原被不断刺激,导致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上升,引起输注无效及非溶血性输血的可能性也相应增高。
㊃论著㊃不同性别㊁临床科室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分析*陆乐1,李平1ә,刘婷婷1,王树亚1,周勤2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输血科,江苏南京210008;2.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目的调查血小板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阳性率,分析血小板抗体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及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保障临床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有效性与安全性㊂方法选取2019年3-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有输血可能的入院患者82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抗体㊂计算抗体阳性率,并利用R3.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㊂结果女性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0%)显著高于男性患者(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风湿免疫科㊁血液内科和中医科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临床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女性患者及血液病㊁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应重视血小板抗体筛查,以便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避免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㊂关键词: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安全D O I:10.3969/j.i s s n.1673-4130.2021.03.002中图法分类号:R446.6文章编号:1673-4130(2021)03-0263-04文献标志码:AA n a l y s i s o f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y s c r e e n i n g r e s u l t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g e n d e r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s*L U L e1,L I P i n g1ә,L I U T i n g t i n g1,WA N G S h u y a1,Z H O U Q i n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B l o o d T r a n s f u s i o n,G u l o u H o s p i t a l A f f i l i a t e d t o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0008,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M a t h e m a t i c s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s,J i a n g s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X u z h o u,J i a n g s u221116,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y i n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p a t i e n t s,a n a l y z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y b e t w e e n g e n d e r s a n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c l i n i c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s,s o a s t o f u r t h e r e n s u r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 s a f e t y o f p l a t e l e t t r a n s f u s i o n i n c l i n i c a l p a t i e n t s.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8250h o s p i-t a l i z e d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b l o o d t r a n s f u s i o n i n G u l o u H o s p i t a l A f f i l i a t e d t o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 r o m M a r c h t o M a y2019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a n d t h e i r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i e s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s o l i d p h a s e a g g l u t i n a t i o n m e t h o d.T h e a n t i b o d y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w a s c a l c u l a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b y R3.4.1s o f t w a r e.R e s u l t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y i n f e m a l e p a t i e n t s(6.6%)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m a l e p a t i e n t s(4.43%),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T h e r e s u l t s o f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a n t i b o d y i n r h e u m a t o l o g y d e p a r t m e n t,h e m a t o l o g y d e p a r t-m e n t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d e p a r t m e n t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o t h e r d e p a r t m e n t s,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C o n c l u s i o n F e m a l e p a t i e n t s a n d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e m a t o l o g i c d i s e a s e s a n d r h e u m a t i c i mm u n e d i s e a s e s s h o u l d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y s c r e e n i n g,s o t h a t p o s i t i v e p a t i e n t s c a n c a r r y o u t p l a t e l e t c r o s s m a t c h i n g b e f o r e p l a t e l e t t r a n s f u s i o n t o a v o i d i n e f f e c t i v e p l a t e l e t t r a n s f u s i o n.K e y w o r d s:s o l i d p h a s e a g g l u t i n a t i o n;p l a t e l e t a n t i b o d y;i n e f f e c t i v e p l a t e l e t t r a n s f u s i o n;t r a n s f u s i o n s a f e t y血小板是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在伤口愈合㊁止血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㊂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提高,血小板输注已成为提高临床㊃36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2月第42卷第3期I n t J L a b M e d,F e b r u a r y2021,V o l.42,N o.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71178);江苏省输血协会英科新创科研基金项目(J s2018028)㊂作者简介:陆乐,女,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输血免疫学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g l y y s x k@163.c o m㊂本文引用格式:陆乐,李平,刘婷婷,等.不同性别㊁临床科室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3):263-265.患者(特别是血液疾病和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防止出血最为快速㊁有效的方法,是现代成分输血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1]㊂通过输注血小板可以有效降低血小板疾病导致的病死率,对于临床上反复输血的患者,其体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2],经常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㊂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3]㊂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包括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非免疫包括发热㊁感染㊁脾大等[4],免疫因素为血小板抗体[5],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血小板同种抗体㊂现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8250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3-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有输血可能性的入院患者,排除临床诊断不明确㊁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共计8250例为研究对象㊂其中男性3975例,女性4275例;发病年龄1~101岁,平均(51.0ʃ18.26)岁㊂1.2试剂与仪器1.2.1试剂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㊁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㊁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均购自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㊂1.2.2仪器T D58低速离心机购自长沙湘智离心机有限公司,P W-812全自动酶标洗板机购自深圳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㊂1.3检测方法1.3.1标本前处理采集患者2m L左右静脉血,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1500ˑg离心10m i n㊂1.3.2固相凝集法(1)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平衡至室温(18~25ħ),制备洗涤液,将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按1ʒ24体积比稀释㊂(2)稀释商品化的冻干血小板,每支血小板冻干粉加入0.5m L生理盐水,溶解混匀㊂(3)反应板条上标记患者编号㊁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㊂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滴(50μL)血小板悬液,轻摇反应板10s㊂(4)平板式离心机50ˑg离心5m i n,将血小板固定在反应孔底部㊂(5)轻轻倒出反应孔中的液体,洗涤液清洗反应板3次㊂(6)每个反应孔中加入2滴(100μL)低离子强度溶液,并按编号向相应反应孔中加入1滴(50μL)患者血浆㊁阳性对照液及阴性对照液㊂(7)用封口胶将反应孔封好,混匀,平放入湿盒中,37ħ温浴30m i n后,弃封口胶,清洗反应板5次㊂(8)加入1滴抗人I g G及1滴指示红细胞试剂,混匀,观察记录结果㊂1.4统计学处理利用R3.4.1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以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聚类分析对临床科室进行分组;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不同性别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比较本研究中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0%)显著高于男性(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78,P<0.05)㊂见表1㊂表1不同性别的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比较性别检测例次(n)阳性例次(n)阳性率(%)男39751764.43女42752826.602.2不同临床科室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不同临床科室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13,P<0.05)㊂见表2㊂表2不同临床科室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编号科室检测例次(n)阳性例次(n)阳性率(%) 1产科232198.19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93244.873风湿免疫科671725.374妇科760516.715感染科3738.116骨科1399755.367呼吸内科3026.678急诊中心1417.149老年科6035.00 10泌尿外科869424.83 11男科800.00 12内分泌科5135.88 13普通外科1477664.47 14烧伤整形外科7745.19 15神经内科800.00 16神经外科458183.93 17肾科7556.67 18疼痛科100.00 19消化内科1030545.24 20心胸外科665375.56 21心血管内科1317.69 22血管外科182105.49 23血液内科1121715.18 24中医科17211.76 25肿瘤科4424.55 26重症医学科7122.82 2.3聚类分析利用最长距离法对表2中的所有临床科室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聚类分析㊂依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样本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血小板抗㊃46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2月第42卷第3期I n t J L a b M e d,F e b r u a r y2021,V o l.42,N o.3体阳性率高的科室,包括风湿免疫科㊁血液内科和中医科;第二类为其他科室,即这些科室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低㊂比较第一类样本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7,P>0.05);比较第二类样本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36,P>0.05)㊂说明聚类后,每一类中的各科室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别㊂聚类后对两类样本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利用均值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6,P<0.05),表明第一类科室(3个)和第二类科室(23个)聚类后两类间存在明显差异,即第一类科室风湿免疫科㊁血液内科和中医科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同时也表明聚类是有意义的㊂见图1㊂注:图中两个矩形内的科室分别归类为两类样本,数字代表科室编号㊂图1不同科室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聚类树状图3讨论血小板表面存在着复杂的抗原系统,一般可分为血小板相关抗原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㊂血小板相关抗原主要有红细胞血型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 L A)㊂红细胞血型抗原包括A B H抗原,此外还有其他血型抗原,如L e a㊁L e b等㊂血小板膜表面表达的H L A主要为H L A-Ⅰ类抗原,包括H L A-A㊁H L A-B 和少量的H L A-C㊂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㊂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主要分布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构成血小板膜结构的一部分,同时还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㊁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等㊂妊娠㊁骨髓移植和反复输血都会刺激机体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㊂这些抗体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血小板抗原抗体免疫反应[6],当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时就可能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㊂特别是有些反复多次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明显增高,呈正比关系[1,7]㊂根据原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8]中成分输血指南的规定,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必须进行A B O同型输注,因此,避免了因为A B O血型抗体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但H L 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导致的输注无效尚无法避免㊂固相凝集法中的血小板筛检细胞上同时有H L A抗原和人类血小板抗原,可以及时检测出患者体内对应的血小板同种抗体,从而提示可能出现的血小板输注无效㊂本次试验选取8250例住院患者检测体内血小板抗体,临床科室基本覆盖㊂结果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临床科室分布有显著差异,风湿免疫科㊁血液内科和中医科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科室,这与临床科室患者疾病有关㊂本次研究中血液内科患者均为血液肿瘤患者,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18%,略高于董晓锋等[9]报道的血液肿瘤患者的阳性率(10.02%)㊂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治疗原发病反复输注血液制品有关,输注的血液制品(包括血小板)刺激自身免疫系统产生除A B O血型抗体外的抗-H L A或抗-H P A等同种抗体[10]㊂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11-12]㊂有研究报道,当患者免疫力低下时抗原抗体反应减弱,即便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也会有效果[13]㊂在本研究中,风湿免疫科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达25.37%,高于血液病患者,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排在前3位的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㊁干燥综合征㊁类风湿关节炎㊂其他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也有阳性患者,如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㊁弥散性(混合性㊁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及系统性硬皮病等,但这些病例数较少㊂国内较少见对风湿免疫科患者血小板抗体的研究,此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容易导致存在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使其血小板数量低下,引起出血风险,应引起重视㊂中医科患者样本例数少,在此不作讨论㊂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妊娠史密切相关㊂妊娠是女性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原因[14]㊂在我国二孩政策下,妊娠次数的增加会使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也增高[15]㊂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与女性患者流产也有相关性,随着流产次数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也会相应升高㊂在统计数据时,男科㊁神经内科和疼痛科这3个科室的样本量很小,而样本量的大小可能会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估计㊂如删掉样本量低于30例的临床科室数据,重新考虑上述问题,总体结论与之前一致,即临床科室之间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别,而性别依然会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㊂血小板抗体的存在会导致临床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㊁输血后紫癜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免疫反应,当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后,可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判断输注无效的原因是否由免疫因素引起[16]㊂女性,风湿免疫疾病㊁血液病的患者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前应考虑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一步做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从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供者血小板,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㊂(下转第269页)㊃56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2月第42卷第3期I n t J L a b M e d,F e b r u a r y2021,V o l.42,N o.3内的高凝状态影响了胎盘的正常血供,从而导致不良的结局㊂R O 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 c y单独检测预测难免流产的灵敏度最高,为96.70%,但是其特异度较低,仅为55.70%,所以H c y单独检测用于难免流产的预测价值较低㊂C A125单独检测预测难免流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88.69%和88.66%,其A U C为0.946㊂但是β-H C G㊁C A125㊁H c y㊁D-D㊁F I B联合检测预测难免流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50%和98.50%,A U C为0.997,均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㊂参考文献[1]毕艳慧.先兆流产孕妇同型半胱氨酸㊁叶酸及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39(5):22-25.[2]廖琪.凝血功能㊁同型半胱氨酸㊁B族维生素与早期先兆流产相关性[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12): 1600-1603.[3]黄烨,陈纬,刁军成.C A125㊁H C G和P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预测的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 41(3):253-258.[4]林涛,沈晓露,潘豪杰,等.D-二聚体在孕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临界值的探讨[J].生殖医学杂志,2018, 27(4):339-344.[5]谢幸.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8-49.[6]W A D A H.P r e-t h r o m b o t i c(h y p e r c o a g u l a b l e)s t a t e/h y p e r c o-a g u l ab l e d i s e a s e[J].R i n s h o B y o r,2015,63(5):1405-1411.[7]WA N G Y,L I N X,WU Q,e t a l.T h r o m b o p h i l i a m a k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e c u r e n t e a r l y m i s c a r i a g e[J].C l i n L a b, 2015,61(8):1787-1794.[8]N E L E N W L,B U L T E N J,S T E G E R S E A,e t a l.M a t e r-n a l h o m o-c y s t e i n e a n d c h o r i o n i c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i n r e-c u r e n t e a r l y p r e g n a n c y l o s s[J].H u m R e p r od n,2000,15(4):954-960.[9]叶贵诚,王冬娥,程立子,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与先兆流产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4):443-445.[10]滕海燕,许忠波,陈晓勇.血清C A125和β-h C G水平检测对先兆流产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4):4037-4039.[11]尹莉莉,杜叶平.C A125与妇科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8):781-782.(收稿日期:2020-05-02修回日期:2020-08-17)(上接第265页)参考文献[1]林晶晶,郑艳梅.469例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5):2198-2200.[2]林奕斌,冯矞,谢金颖.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4):69-70.[3]吴玉敏,张慧,赵志红.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及其与输注治疗效果的关系分析[J].内科,2017,12(3):390-391.[4]孙春玲.探究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型对预防免疫性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7):1080-1082.[5]李双玉,董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临床应对[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57-59.[6]王卓,王修银,黄桢,等.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差异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34(4):528-529. [7]谢军花,叶菲,吴莉莉,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8):661-663. [8]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E B/O L].(2000-06-02)[2020-01-06].h t t p s://w e n k u.b a i d u.c o m/v i e w/e3e962f f 777f5a c f a1c7a a00b52a c f c788e b9f e0.h t m l.[9]董晓锋,邵树军,兰帅奇,等.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11):1295-1297.[10]袁慧铭,邓永乐,陈志龙,等.血型,性别及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关系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7):742-744.[11]柯浩珍,徐静,葛雪微.西宁地区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及其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 2018,28(2):57-60.[12]张妍杰.输血治疗对反复输注血小板血液病患者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4):84-86.[13]A G A RWA L N,C HA T T E R J E E K,S E N A,e t a l.P r e v a-l e n c e o f p l a t e l e t r e a c t i v e a n t i b o d i e s i n p a t i e n t's r e f r a c t o r y t o p l a t e l e t t r a n s f u s i o n s[J].A s i a n J T r a n s f u s S c i,2014,8(2):126-127.[14]庞桂芝,张趁利,娄白敏,等.无偿献血者与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2):191-192.[15]金琪,叶宏辉,徐凤娟,等.孕妇产检中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2):145-146. [16]周文杰,金民,王峰.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7, 23(5):795-797.(收稿日期:2020-05-11修回日期:2020-08-26)㊃96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2月第42卷第3期I n t J L a b M e d,F e b r u a r y2021,V o l.42,N o.3。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5期203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检验·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配型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窦广刚(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 检验科,江苏 苏州 215000)0 引言血小板输注是当前临床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或者血液性疾病放化疗的重要支持治疗方法,Rh 血型以及ABO 血型同型输注是当前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输注制品,但是部分患者在骨髓移植、妊娠、输血之后,会产生HPA (人类血小板抗原)、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1]。
临床有研究表明:将近30-70%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接受多次输血之后,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紫癜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出血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
由此可知,对于血小板输注患者在输注之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配合性血小板输注,对于提升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临床资料,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纳入该时间段内本院接受的200例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将无输血史100例作为甲组,有输血史100例作为乙组。
甲组女性、男性病例数之比分别是42:58,年龄在3-74岁,平均(38.52±6.25)岁。
乙组女性、男性病例数之比分别是44:56,年龄在4-73岁,平均(38.49±6.21)岁。
一般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 方法。
仪器、试剂:TD5 台式低速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型号:BC6900;生产企业:深圳迈瑞科技有限公司),试剂均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血小板抗体检测:①制备血小板悬液:对冻干血小板稀释处理之后,即可直接使用,浓度在50-150×109,贮于塑料容器中,在20-25℃环境下保存8 h 待检。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May Hegglin综合征等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电泳术(黏附受体GPⅡb/Ⅲa、GPⅠb,激动剂受体P2Y12、GPⅥ);④基因分析采用分子生物技术;⑤其他(超微结构)。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
集功能检测、血小板凝集素检测和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等。
1. 血小板计数:通过血液学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反映血小板的总体功能状况。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血小板对特定
药物或刺激物的聚集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光聚集法和阻力
变化法。
该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判断血
小板功能异常是否存在。
3. 血小板凝集素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素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通过测定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含量或活性来评估血小板释放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ELISA法和免疫斑
点法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通过上述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凝集素水平和释放功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
2. 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些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心血管病等)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
3. 评估血小板功能与出血倾向之间的关系: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指导相关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小板功能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作者:丛玉隆李祖兰来源:检验世界网自2002年卫生部文件建议“废除Duke法检测出血时间、玻片法检测凝血时间,建议应用PT、APTT替代作为术前出血筛查”以来,凝血试验检测在国内发展迅速,使用凝血仪器的档次在国际上也处于很高的水平,但在临床应用上距离国际水平还相差太远。
我们现在所说的凝血检测在绝大部分医院中指的仅仅是凝血四项,或再加D二聚体检测。
实际上,凝血因子检查远远不止这些。
以我科开展的项目为例,凝血因子检查大约有几十项。
另一方面,血栓的形成与血管、血小板、凝(抗凝)血因子、血液粘稠度等因素都有重要的联系,特别是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在临床上有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国内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项目的开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实验室的临床服务意识、实验室知识结构、方法学质量控制等因素限制了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国内的开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老年时代也随之而来。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疾病谱发生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传染病,之后为肿瘤;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上升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多半的机制都是血栓的形成,如因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脑血栓等等都是由血栓引起的。
同时,形成血栓的核心因素及第一要素就是血小板。
当前,年龄大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血脂等的变化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多老年人都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那么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应该为多少合适呢。
剂量过小不会获得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容易导致血小板功能的过分抑制,导致自发性出血。
但是目前80%-90%的医院对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监测项目开展的很少,大大影响了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凝血过程及血小板形成血栓的病理生理基础正常情况下,血液每天都在血管内流动,为机体输送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新陈代谢、抗炎等,而不会出现血栓的现象。
士垦匡药整由2Q Q!生!旦箜§墨笺!§塑Q逝4£Q££bi堕§M!也!i n£,△M g坚12Q Q8,些鱼,奠Q:!§浅谈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及应用谭海燕414【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及应用;方法根据资料列举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临床应用。
结果血小板的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出凝血疾病的病因检测,除应注意常规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检测外还应重视新指标的检查,某些新的检测指标更有科于出凝血疾病的病凼检测。
【关键词】血小板;枪验;血液;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正常血循环中血小板在静息状态下呈双凸碟形,由细胞膜包裹着含少量颗粒的物质,平均直径2.4pm,平均容积7.2n,寿命7d~10d。
1血小板数量检查1.1目测计数法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1.2.1电阻抗法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 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血小板功能检查3.1血块收缩试验(C R T)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月的血板枯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
血小板抗原血清学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血小板血型抗原是一种通过同种免疫抗体检测而来的血小板表面抗原,一种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定型方法要求抗血清对待抗原要有活性。
目前,在许多实验室中,抗体检测相关抗原的表型定型方法是较实用的血清学方法[1]。
使用整个血小板进行实验比较易于操作。
但是,当HLA类抗原在血小板定型时出现强表达时,要用氯喹或酸进行预处理,去除血小板上的HLA抗原。
此方法操作简易、方便、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下面以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为例介绍血清学检测方法。
1.原理SEPSA试验在U型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将血小板抗原固定在U型孔壁上,与被检血清反应后洗净,以抗IgG(或抗IgM)细胞指示反应结果。
如果血小板上结合了抗血小板抗体,则致敏在指示细胞上的抗IgG(抗IgM)与血小板抗体结合,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被阻滞,广泛覆盖在固定的血小板单层上,为阳性结果[2]。
如果血小板上无抗体,则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不受阻,聚集在孔底中央,呈扣状,为阴性结果。
2.操作2.1直接测定法:即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的血小板抗体。
受检者血小板固定于反应孔底。
各孔加入25μl抗IgG致敏红细胞。
反应板置于湿盒内,室温静置3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
2.2间接测定法:即测定受检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
弃去受检者血小板孔内的生理盐水,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 25μl。
各孔加入受检血清25μl,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再用pH7.2、0.05%吐温-PBS洗涤5次。
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25μl及抗IgG指示细胞25μl,室温湿盒静置3 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3]。
2.3交叉配血试验:用以选择配合的血小板供体。
将所需筛选的献血者血小板分别再反应板孔中固定后,把受检者血清25μl加入各孔中,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然后用pH7。
血小板抗原系统关键检测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血小板抗原系统关键检测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血小板抗原系统。
血小板抗原系统是人体的一种免疫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抵御外来的病原体。
而关键检测技术则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检测出血小板抗原系统的技术。
那么,这些技术到底是如何创新研究出来的呢?它们又有哪些临床应用呢?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我们来看看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创新研究出来的。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做饭一样。
我们需要了解食材的特点和需求,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
同样地,在研究血小板抗原系统的关键检测技术时,我们也需要先了解它的特性和需求,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也可能需要我们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总有一天会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创新研究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它们的临床应用。
其实,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在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时,医生就需要借助这些技术来帮助患者确定病情。
这些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案。
当然了,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这些关键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
比如说,在研究血小板抗原系统时,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来进行观察;在开发关键检测技术时,我们需要借助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手段来进行研究。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止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