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龟兹国在史籍上的记载是什么样的它在文化上的特色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史籍记载魏书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
去代一万二百八十里。
其王姓白,即后凉吕光所立白震之后。
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子床,所居城方五六里。
其刑法,杀人者死,劫贼则断其一臂并刖一足。
税赋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钱。
风俗、婚姻、丧葬、物产与焉耆略同,唯气候少温为异。
又出细毡,饶铜、铁、钅公、麖皮、氍毹、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良马、犎牛等。
东有轮台,即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所屠者。
其南三百里有大河东,流号计式水,即黄河也。
东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阗一千四百里,西去疏勒一千五百里,北去突厥牙帐六百余里,东南去瓜州三百里。
其东阙城戍。
寇窃非一。
世祖诏万度归率骑一千以击之,龟兹遣乌羯目提等领兵三千距战,度归击走之,斩二百余级,大获驼马而还。
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入官。
土多孔雀,群飞山谷间,人取养而食之,孳乳如鸡鹜,其王家恒有千余只云。
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饣弟餬,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
自后每使朝贡。
梁书龟兹者,西域之旧国也。
后汉光武时,其王名弘,为莎车王贤所杀,灭其族。
贤使其子则罗为龟兹王,国人又杀则罗。
匈奴立龟兹贵人身毒为王,由是属匈奴。
然龟兹在汉世常为大国,所都曰延城。
魏文帝初即位,遣使贡献。
晋太康中,遣子入侍。
太元七年,秦主苻坚遣将吕光伐西域。
至龟兹,龟兹王帛纯载宝出奔,光入其城。
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城等,室屋壮丽,饰以琅玕金玉。
光立帛纯弟震为王而归,自此与中国绝不通。
普通二年,王尼瑞摩珠那胜遣使奉表贡献。
文化特色语言龟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Centum语组的吐火罗语方言B,用印度的婆罗米文字(Brahmi)书写。
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Satem语组的印度-伊朗语(Indo一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Centum语组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
龟兹石窟图案艺术研究刘金明内容提要:龟兹石窟图案艺术主要分布于龟兹各个石窟区尚留存有壁画、雕塑及部分出土文物上,可辩识的纹样种类有79种,早期图案纹样多承袭外来因素,中期本地风格趋于成熟,中晚期吸受内地艺术,中原汉风与龟兹风格交融。
图案绘制采取打样绘制,直接描绘或溻印等方法,绘制艺术特点或根据窟形,或根据窟内装饰需要,或根据纹样骨式,自由配置,多种形式灵活运用,龟兹艺术家深谙图案艺术之“适应、概括、抽象、均衡等规律,融汇东西艺术,创造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词:龟兹石窟图案艺术研究在龟兹石窟佛教美术造型艺术中,图案艺术为一个大类,从现存的情况看,图案美术(除壁画中绘制的图案纹样艺术外,尚有浮塑图案、木雕图案等美术形制)主要分布于尚留存有壁画、雕塑的各个石窟区及部分出土文物。
以下,本文就龟兹石窟图案艺术诸问题,从几个方面试作探索分析,以求教于各位学者。
图案纹样艺术在各窟区的的分布经几年来的调查,龟兹石窟图案艺术主要分布于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森姆塞木石窟、玛扎尔巴哈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托乎拉艾肯石窟和阿艾石窟。
其中克孜尔石窟由于石窟数量大,保存的图案纹样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以下分别叙之。
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图案,从谷西区、谷内区,到谷东区和后山区,无论是中心塔柱支提窟内,还是毗珂罗窟内;无论是窟内前后室、中心柱和佛龛,还是拱券顶,平棋顶、穹窿顶、套斗顶,皆有图案。
除有的壁画完全脱落的石窟外,现可以辨别的图案纹样计有七十余种。
下面,将克孜尔石窟各区域内壁画上存有图案的种类及石窟分别列出,以供参考。
1、四方连续菱格图案。
此种图案分布最广,是龟兹石窟壁画的主要特点之一。
多作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比喻故事的背景,象征菩提树、莲花和须弥山。
谷西区第4窟左右甬道券顶,第八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4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7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见图一),第34窟主室拱卷顶左右两侧,第38窟主室拱券横左右两侧(见图二⑴⑵),第63窟主室券顶(残存),第69窟主室券顶两侧(残存),第80窟主室拱券顶两侧、后室券顶。
唐宋之际龟兹地区的文化转型问题龟兹在西域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区,有其重要原因。
首先,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对龟兹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古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在上古时代的某个时刻,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迁入龟兹及其左近,在这里定居下来。
他们的语言属于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的Centum语组,学者们将其定名为吐火罗语(Tokharian)。
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印度一伊朗语(Indo—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
这使得库车成为古代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
此外,龟兹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
它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站。
龟兹人鸠摩罗什在佛经翻译与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古代龟兹独具特色的乐舞,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西汉时龟兹为西域36国中之大国,曾与匈奴建立了密切关系。
唐代除咸亨年(公元670-674年)到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的约20年间外,这里自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一直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
贞元(公元785—804年)初,其地人吐蕃。
此后为回鹘所居。
入宋以后,我们看到龟兹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不再使用吐火罗语而改操突厥语,放弃佛教改宗伊斯兰教,即语言上的突厥化与宗教上的伊斯兰化。
本文拟先讨论龟兹地区的突厥化进程,继而研究高慧超所见之龟兹汉僧佛寺,然后再考察这一地区的伊斯兰化的早期过程。
一、吐火罗语的消失问题——突厥化浪潮北朝时代,中原人对塔里木河的上源有了相当科学的了解。
《周书》描述塔里木河之南源和田河时称:(于阗)“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
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俱北流,会同于计戍。
”1《通典》有大致相似的记载:“首拔河,亦名树拔河,或云黄河也。
散文龟兹乐舞(原创实用版)目录1.龟兹乐舞的起源与发展2.龟兹乐舞的特点与影响3.龟兹乐舞的传承与创新正文龟兹乐舞,源于古代西域的龟兹国,是我国古代乐舞文化的瑰宝。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推动下,龟兹乐舞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龟兹乐舞的起源与发展。
龟兹国位于今天的新疆库车地区,是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国家。
龟兹乐舞起源于当地民间,受到印度、波斯等西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
在汉朝时期,龟兹乐舞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逐渐传入中原,成为宫廷乐舞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龟兹乐舞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乐舞作品,如《龟兹舞》、《疏勒舞》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龟兹乐舞的特点与影响。
龟兹乐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它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既有印度舞蹈的柔美,又有波斯舞蹈的刚健。
此外,龟兹乐舞还融合了中西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龟兹乐舞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对唐代乐舞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宋、元、明、清等历代宫廷乐舞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龟兹乐舞也对我国民间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等。
最后,我们来谈谈龟兹乐舞的传承与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龟兹乐舞几经变迁,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加强,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开始研究和挖掘龟兹乐舞,力求恢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在传承的基础上,龟兹乐舞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作品和表现形式。
如今,龟兹乐舞已成为新疆地区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总之,龟兹乐舞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我国乐舞文化的瑰宝。
它的起源、特点、影响以及传承与创新,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的文化画卷。
龟兹古国龟兹,又称库孜、柯善,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
龟兹古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
虽然现在龟兹只是一个废墟,但它的历史和文化仍然让人们着迷。
龟兹古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是丝绸之路经过的一个节点。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龟兹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商人们经过龟兹可以将东方的丝绸、茶叶和其他奢侈品带到西方,同时也可以将西方的石油、宝石和其他珍贵物品带到东方。
这使得龟兹成为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
除了贸易,龟兹还是一个富有文化的中心。
在古代,龟兹是汉、葱郁、西域、回纥等各个民族的交汇处,这里的人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
这种文化多元性使得龟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碰撞地。
各种宗教信仰如佛教、印度教、拜火教等在这里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龟兹古国的最鼎盛时期,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壮丽的宫殿。
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龟兹城的城墙、宫殿和寺庙。
尽管这些建筑物已经受到时光的侵蚀,但仍然能够想象到当时的辉煌景象。
除了建筑,龟兹还以其布艺和陶器闻名。
龟兹的织物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这些织物常常被用来作为贸易品,远销到远方。
同样,龟兹的陶器也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图案而著称。
这些艺术品为龟兹带来了繁荣和声誉。
尽管龟兹在古代是一个繁荣的城市,但它在7世纪末和8世纪初遭受了一系列的劫难。
最重要的是回鹘人的入侵和城市的毁灭。
这场灾难让龟兹逐渐衰落,最终成为了废墟。
如今,我们可以在废墟中看到城市的遗迹和古代文明的痕迹。
尽管龟兹古国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
龟兹的历史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窥视古代丝绸之路的窗口。
它向我们展示了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亚地区的繁荣和辉煌。
龟兹古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繁华的城市也可能会衰落。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以免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
神秘消失的古国——龟兹龟兹——影响了中原的西域文明“假如有通往东方的道路,那就是库车……假如有通往北方的道路,那就是库车……”这是一首维吾尔族诗歌中的两句,这里的库车就是历史上的龟兹。
龟兹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它北通乌孙;南连于阗;东西有丝绸之路中道贯穿,龟兹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
在伊斯兰化以前,龟兹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
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
龟兹王的浪漫爱情塔里木沙漠的边缘,许多个绿洲被丝绸之路串联在一起,像一串珍珠项链。
龟兹绿洲正是这串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
它并不是最大的绿洲,但却绝对是一个有特色的重要绿洲。
从龟兹绿洲向西南走,是阿克苏、喀什,向东经过轮台,则可到达焉耆、楼兰。
龟兹绿洲的独特之处在于龟兹河。
从龟兹河逆流而上,就可进入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并,继续前进,则是开阔的伊犁河谷。
龟兹国就位于这样一个丁字路口之上。
龟兹的历代先王都没有留下姓名。
第一个将名字留在史书里的龟兹王,叫做绛宾。
他的父亲是上一任龟兹王,在史书中有记载,但姓甚名谁,没有人知道。
绛宾的父亲在位的时候,正是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时期。
当时,西汉将军李广利率领大军讨伐大宛获得胜利后,经由龟兹国班师回朝。
在龟兹国休整的时候,李广利发现龟兹国竟有不轨行为。
原来,在龟兹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小国,叫扜弥。
扜弥当时正臣服于龟兹,并且将王子赖丹送到龟兹作为人质。
当时,龟兹和扜弥都是向西汉称臣的。
李广利认为,两国都是大汉的臣民,龟兹竟敢擅自将扜弥作为自己的附属国,是冒犯了大汉的天威,是有不臣之心的表现。
在指责了龟兹王之后,李广利将赖丹王子带回中原。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根据桑弘羊的建议,派赖丹王子带领一支小部队到轮台屯田,挂汉印,称校尉。
赖丹原来在龟兹做质子,地位等同于奴仆,现在却成了汉帝国的官员,可以对龟兹颐指气使,这让龟兹人感到屈辱。
于是,龟兹王在大臣姑翼的建议下,偷袭轮台,将赖丹杀死了。
丝绸之路与龟兹乐的形成和传播作者:孙振民来源:《音乐探索》2019年第04期摘要:龟兹乐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龟兹凭借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优势,广泛吸取了中原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中的音乐元素,最终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龟兹乐。
这种“混合性”特征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既能迅速融合到当地文化中,又能迅速向外传播。
关键词:丝绸之路;龟兹乐;苏祗婆;《平凉乐》中图分类号: J60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4 - 0036 - 05DOI:10.15929/ki.1004 - 2172.2019.04.006兹乐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广泛吸收和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的艺术形式,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称赞龟兹乐“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
龟兹乐能获此殊荣,固然与本地区艺人不懈的努力分不开,但在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地处中西交通要道,有利于积极吸收中外各种优秀的音乐元素。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兴起,来自印度、希腊、中原地区的乐舞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龟兹乐舞艺术;因此,龟兹乐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一、丝绸之路与龟兹乐的形成龟兹乐源自何处,历来是有争议的。
这些争议大致可归为“印度说” “中原说” “综合说”三类。
“印度说”认为,龟兹乐是印度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是印度音乐沿着丝绸之路随着宗教在龟兹传播和发展的结果。
“中原说”则认为龟兹乐是汉代音乐传入龟兹地区,到后来又返回到中原地区的结果。
但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综合说”,认为龟兹乐是在龟兹本土拥有深厚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天竺佛教音乐和中原音乐以及其它音乐形式而融合为一体的音乐形式。
这些争议看似分歧较大,但实则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龟兹乐的形成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这在龟兹乐的乐器、乐曲和乐理等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一)乐器在龟兹乐的乐器中能看到外来乐器对龟兹乐的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天竺乐器。
重新审视龟兹文化的历史地位作者:柴剑虹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霍旭初著作《滴泉集》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从龟兹文化的源流、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学术进步。
[关键词]龟兹学;《滴泉集》;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107-04霍旭初研究员数十年潜心研究龟兹佛教文化及其石窟艺术,成果丰硕。
2008年出版的《滴泉集——龟兹佛教文化新论》,是他2002~2007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结集,30万字的篇幅,无论宏观概论,抑或微观剖析,均放眼高远、立论精审、条缕细密,如滴泉甘露,沁人肺腑,启益心智,堪称龟兹学研究之精品佳构。
捧读霍著,不禁使我想起季羡林先生晚年开始撰写《龟兹佛教史》(后改名《西域佛教史》)时,一定要购得霍先生等新疆学者的龟兹学著述后方能动笔的往事,确实是慧眼识珠之举。
遗憾的是霍先生的相关论文与这本著作印行后,国内学界关注不够,这与人们对龟兹学(尤其对龟兹佛教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关,也还有研究队伍相对零散、宣传薄弱等方面的原因。
《滴泉集》全书虽由20多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无论是包括音乐、舞蹈艺术在内的龟兹石窟艺术纵览综论,还是具体图像的辨析探究,实际上贯穿着一个主题:如何认识龟兹佛教文化的特性及其对西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将它分解并推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龟兹文化的“源”与“流”;第二,龟兹文化的特质;第三,龟兹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笔者虽曾在新疆工作十年,近三十年来也参与普及与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相关的一些工作,而对于龟兹学实在是尚未入门。
四年前,我曾在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论著的启示下,撰写了《龟兹学与国学》的短文参加研讨会,得到同行们的肯定与指教;今写作本文,也仅是尝试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将学习霍先生《滴泉集》的一些粗浅体会写出来,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龟兹乐舞的文化背景及教学中的实践研究1 龟兹古国的历史文化源头龟兹从公元前2世纪起直到公元14世纪,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明交流的通道。
龟兹古国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了来自东方的印度文化、伊朗文化、中原汉文和来自西方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形成了独具有特色的龟兹文化。
在东西文明交流的大潮中,佛教是满载中世纪古典文化的大船,龟兹是佛教文化东传最大的渡口和中心驿站。
龟兹佛教的鼎盛时期是在公元4世纪至5世纪。
龟兹基本上属于一个小乘佛教国家。
小乘佛教将如何解释呢?公元1世纪中叶,大乘佛教兴起于西北印度,“乘”即“承载”的意思,大乘佛教把自己比作一条大船可以运载众生到菩提的涅槃彼岸。
为了夺得佛教的正统地位,它把原始佛教以及包括上座部在观点、注重个人修行、以取得罗汉果为目标,求的是个人解脱。
小乘内的原部派佛教贬低为小乘,小乘佛教的显著之处是“普度众生”的佛教与大乘佛教不同有很多,如;小乘只信仰释迦牟尼,大乘还信仰十万方佛;小乘只讲普渡众生,小乘认为人本世最多只能修得阿修罗身,大乘认为人一生可以修炼成佛。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争论的关键问题在于须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才可能成佛。
小乘比较传统且加忠于释迦牟尼创教时的思想,人要经过累世修行,积累功德,才能成佛。
大乘空宗是针对小乘的过于清苦和戒律严格应运而生。
因为大乘空宗不要求累世修行的艰苦努力,只须归依三宝,礼拜如来就能达到目的。
随之佛教传入龟兹后,由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因素,逐步得到传播与发展,成为西域佛教中心地之一。
龟兹早在公元前就是西域36国中的一大国。
魏晋以后,发展成了西域5大国之一,到了唐代龟兹更发展成了更大范围西域的政治文化中心。
经济基础的伏越决定着文化的发达,繁盛的音乐舞蹈艺术是龟兹文化发达的突出代表。
从16国起到北魏、北齐、北国、隋、唐、辽、宋都有龟兹乐舞流行中原的行踪,尤其是在隋唐时代,龟兹乐的影响极为深远。
古有西域36国、52国的说法。
但所谓“國”,并不是今天国家的概念,“國”即为有一个大致的边界,有土地、有人口、有军队,这即是古代的国。
夏商时代曾有300多个国,这些都是西域的地方诸侯,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国家,构不成独立外交权,被中央控制,这些小国都是靠丝绸之路将它们连接起来的。
“龟兹国”(拼音qiū…cí,梵语Kucina),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
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
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
西汉时隶属于匈奴。
公元前77年,龟兹服从于汉。
公元前60年,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
王莽时重又隶属于匈奴。
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
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
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
隋代时,龟兹臣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
公元615年,曾遣使入朝。
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
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
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龟兹古国它扼守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之咽喉,连接东西方之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现今这里保存着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番、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研究、发掘龟兹石窟的文化艺术内涵,将对中亚、西亚、及至东亚古代文化渊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龟兹石窟处在葱岭以西的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和新疆以东诸石窟群之间,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包括6个主要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
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有编号的洞窟达236个。
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分析古代西域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是中华文明与中亚、西亚、南亚文明交汇的重要地带。
这里的文化在历史上曾是独具特色的,甚至出现了许多在中华文化中不曾出现的现象。
本文将从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代西域文化的特点:1. 民族多元化古代西域地区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例如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这些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入这个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
因此,西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特点。
例如,古代绿洲城市,吸收了波斯、印度、希腊、汉朝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2. 独特的地理环境古代西域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同时又是中亚、西亚、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由于其高海拔、临近沙漠、缺乏水源等地理条件,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此地区发展起来。
例如,阿姆河流域的龟兹古城中出土的佛教文物,其中包括了欧洲罕见的“石窟寺”。
3. 多元文化交流古代西域地区是中亚、西亚、南亚文化的交汇地带,这里的文化融合早已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汉代时期,大量的中国商品、文化和外来文化进入了西域地区,并经过交流糅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绿洲文化。
古代西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 佛教文化佛教是印度文化影响非常深远的一种文化,而在古代西域文化中佛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曾向印度派遣使节,将佛教和龟兹文化引入到中国。
古代龟兹文化是佛教文化、汉文化、印度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龟兹地区因为信仰佛教,形成许多石窟寺、佛教雕塑和佛教壁画。
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丝绸之路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如今的敦煌、甘肃、宁夏等地发现的壁画、石雕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这种文明交流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古代西域的文化交流也对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影响。
龟兹国引言龟兹国,曾经是一个位于现在的中国新疆地区的古代国家。
在公元1至4世纪期间,龟兹国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本文将探讨龟兹国的历史、文化和遗址,以及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历史龟兹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它最初是一个小国,然而在公元1至4世纪期间,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龟兹国的繁荣主要归因于丝绸之路的建设和贸易活动。
作为一个位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的国家,龟兹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繁荣。
在龟兹国的黄金时代,国家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天的新疆地区和邻近地区。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龟兹国有着多样化的文化和宗教影响。
佛教传入后,成为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
龟兹国的统治者也是佛教的信奉者,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护。
文化和艺术龟兹国的文化和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龟兹国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才华。
龟兹国的壁画呈现了华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细节,这些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壁画中的主题通常是与佛教相关的,描绘了佛陀的生平故事、佛教经典中的场景以及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和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线索。
遗址在新疆地区有许多保存完好的龟兹国遗址,这些遗址为研究龟兹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中最著名的遗址是龟兹故城。
这个古城遗址位于今天新疆库尔勒市附近。
龟兹故城是一个庞大的城市遗址,有着复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
城市里有许多庙宇和佛寺,它们保存了许多雕塑和壁画作品。
这些作品展示了龟兹国丰富的文化和佛教信仰。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与贸易有关的遗物,如陶器、布料和金银饰品等。
这些遗物不仅证明龟兹国曾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而且还提供了了解当时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龟兹国扮演着连接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重要角色。
世界对龟兹的评价
龟兹,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它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对于世界来说,龟兹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龟兹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龟兹曾是一个繁荣的城市国家,吸引了来自东西方的商人和旅行者。
这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融合了中亚、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多种文化元素。
龟兹的壁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龟兹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沙漠和湖泊。
在龟兹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下的牧场和草原,以及奔跑的野马和骆驼。
这些自然景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空间,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
龟兹的人民也是这个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勤劳、善良、友好。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依靠农耕和畜牧为生。
龟兹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包容性,使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然而,龟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给龟兹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威胁。
同时,全球化也让龟兹在文化和经济层面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变革。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龟兹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保护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龟兹的精神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龟兹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水墨丹青70龟兹壁画艺术语言探析■ 丁莹莹 曲阜师范大学〔摘 要〕龟兹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商贸,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其石窟壁画艺术受到了希腊、波斯、贵霜等多种文明的影响,因此形成龟兹壁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龟兹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龟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研究东西方文明互相融合发展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龟兹壁画;艺术语言;文明融合中国的石窟壁画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将佛教引入中国,自此中国的佛教石窟壁画艺术开始发展,至隋唐达到黄金时期。
龟兹古国作为“西域佛教”的中心,龟兹佛教石窟是新疆最大的石窟群,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石窟群之一,其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石窟壁画艺术饮誉世界。
龟兹石窟壁画的绘画风格比较统一,绘画风格在艺术上相当成熟,学者们把这种绘画风格称之为“龟兹风格”或“龟兹样式”,这种风格是以龟兹当地的本土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印度、波斯和中原等等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龟兹石窟壁画艺术概况龟兹在今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一带,位于中亚腹地塔里木盆地北缘,是中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个大的邦国。
龟兹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塞,它不只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集中地。
龟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中原文化四大古老文明的交汇,聚集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独特的龟兹艺术风格,并与新疆其他艺术共同构成灿烂的新疆艺术。
龟兹壁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可以归于两个方面:一是植根于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
龟兹壁画的艺术风格大抵分为三种:龟兹风格、汉式风格、高昌回鹘风格。
这三种风格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龟兹风格出现的比较早,汉式风格产生于汉朝政权掌管龟兹时期,而高昌回鹘风格出现在高昌回鹘时期,回鹘风格可以说是龟兹风格和汉式风格的结合体。
这三种壁画风格相互影响,总的说来,龟兹风格以克孜尔石窟为主,汉式风格主要出现在库木吐拉石窟,回鹘风格则在伯孜克里克等石窟表现得比较明显。
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龟兹旅游文化研究学号:姓名:班级: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部:工商管理系指导老师:起止日期: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龟兹克孜尔伎乐壁画的内容和布局 (2)(二)佛教传入龟兹的饿时间以及对此产生的影响 (2)(三)龟兹音乐和当时生活之间的关系 (3)(四)龟兹文化的资源价值或审美价值。
(3)参考文献 (8)摘要: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与旅游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龟兹有深刻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旅游文化价值。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挖掘龟兹旅游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属于龟兹的旅游文化品牌。
关键词:旅游文化克孜尔石窟审美价值旅游动机文化动机旅游文化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旅游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和阐释。
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的过程认为,旅游文化是包含了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在旅游过程中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的观念,行为及其产物的总合。
不含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文化对某一个区域的旅游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旅游活动的对象划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表现,内涵与环境的解读与塑造过程的总和。
而下面将重点对新疆龟兹这一旅游客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分析和研究。
龟兹是中国古代西域重要的城邦国之一。
时间跨度自西汉至元明,空间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南疆的库车、拜城、沙雅、新和、阿克苏、温宿、巴楚和轮台等县。
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均设在龟兹,龟兹一度是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同时,龟兹作为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其文化呈现出多元荟萃的特征,我们可以在龟兹文化中看到地中海文明、南亚次大陆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影子。
但是龟兹文化有一个重要的“本土化”过程,在本地文化的土壤里,吸收外来文化因子,最终造就了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龟兹文明。
龟兹石窟艺术元素与中外文化交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但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龟兹石窟中的波斯艺术元素再现了波斯精致奢华的城市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优雅、富丽的波斯艺术特质。
龟兹石窟中对波斯文化的模仿与移用,体现出龟兹古国对波斯工艺的追捧和生活的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波斯物质生活的巨大诱惑力和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蓬勃。
龟兹石窟中的波斯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构图、装饰纹样、器皿造型、乐器形制和祆教题材等几个方面。
一、龟兹石窟中所见波斯艺术元素(一)人物形象龟兹石窟中的世俗供养人,身穿长至膝部的长袍,一对夸张的大翻领,腰部束带显出腰身的纤细,足蹬护小腿的皮靴,整个形象显得挺拔而修长,在体型和服饰装束上体现出波斯的特征。
同时,他们的站立姿势也是独特的:与人物体型不成比例的、又尖又小的双脚,脚跟向内、脚尖向外,以类似芭蕾舞的姿势脚尖点地站立。
这种造型源于波斯,波斯银盘中骑士的脚就是这样表现的。
因为萨珊人的坐骑没有马镫,所以成就了这种独特的足部造型,脚前伸紧绷,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无镫的马背生活。
波斯金银币中表现火坛祭司的场景中,也有很多人物是以这种姿势站立的。
龟兹石窟中武士的装束也来自波斯。
早在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已装备了由铁甲片编缀而成的鱼鳞甲,在幼发拉底河畔杜拉•欧罗波发现的遗迹中就有头戴兜鍪身披铠甲的骑士。
在波斯文化范畴内的粟特所发现的穆格山皮盾囊上的骑马图,与克孜尔14窟智马本生图相比,人物的装束、骑马的动态、画面表现的角度都很相似。
武士所着的横条纹的甲胄,弓箭袋的大小和放置方法,马匹的形态,以及身上的装饰,都显示出二者的渊源关系。
龟兹石窟中有的金刚神形象,也借鉴了波斯货币上的头像。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龟兹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流通的货币就是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
克孜尔207窟金刚神造型无疑包含着丰富的波斯艺术元素,人物头冠两侧的双翼、头后两条卷曲的飘带、联珠纹的耳饰和项链,都具有波斯艺术的典型特征。
浅谈龟兹石窟的外来文化影响
作者:郭倩倩
来源:《卷宗》2013年第06期
摘要:西域的龟兹古国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连接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古印度、希腊、伊朗、汉唐等外来文化涌入龟兹地区,对龟兹地区的本地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比方法,介绍了克孜尔14窟中外来文化影响因素,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下散发独特魅力的龟兹文化。
关键词:龟兹;文化交流
班固所撰的《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
……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龟兹国,这一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第一次详尽的被记录在中原地区的文献里。
龟兹古国,以库车县为中心,东起轮台,西邻巴楚,北依天山山脉,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部位,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龟兹拥有着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复合型文化结构,这种东西合璧,灿烂辉煌的龟兹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拥有着独特的位置。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明屋塔格山断崖上。
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废至于公元8-9世纪,是我国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
克孜尔石窟以壁画闻名于世,其拥有丰富的壁画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德国探险家勒库克曾经称赞说,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是他们“在中亚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优美的壁画”。
克孜尔14窟是龟兹石窟中壁画保存较为完好,典型的龟兹风格,外来文化影响因素较为明显。
1 印度文化的影响
由于地域原因,古印度很早就和龟兹有过很密切的关系。
至少在公元2世纪时佛教传入龟兹地区,并在此繁盛起来。
佛教艺术也从而传入龟兹地区,从龟兹石窟来看壁画题材,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从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克孜尔14窟的东西两侧壁共绘有16幅佛传故事,券顶部均会有本生故事,现残存18幅。
印度的巴尔胡特大塔和桑奇第一塔中都存在佛传故事,而最早以本生故事为艺术题材是巴尔胡特大塔,其柱的贯石面和立石面上均有佛本生故事浮雕。
本生故事还是后期建立的阿旃陀石窟的主要题材内容。
本生故事有大量的动物形象,例如大象、狮子、猴子,孔雀等等,这些原不属于龟兹地区的动物形象也随之出现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上。
14窟券顶的本生故事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猴子、狮子、大象等动物形象。
印度的秣菟罗文化对龟兹石窟有过影响。
在印度的秣菟罗文化中,佛像的右肩都是裸露的、菩萨坐像往往左手作施无畏印的姿势。
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造像的固有模式。
在龟兹石窟壁
画中,袒裸右肩的佛像和左手作施无畏印姿势的菩萨坐像非常的普遍。
在克孜尔14窟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像都是袒露右肩的。
从克孜尔14窟的人物绘画技法上不难看出,龟兹画匠们采用了晕染法,来体现人物的立体感。
而这种方法恰恰是由印度的“凹凸法”演变过来的。
2 伊朗文化的影响
龟兹一直与伊朗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古代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诸国中曾经有伊朗人居住。
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也有观点指出,伊兰人居留的地方延续到了塔里木盆地北边一带地方。
那么,龟兹地区的文化必然受到了伊朗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人物绘画形象来看,克孜尔第14窟左券腹的“智马本生”中绘着一个身穿条纹铠甲骑在白马上的武士。
其足部不成比例的细小,跨坐于马上,没有脚蹬。
这种造型与伊朗萨珊文化遗存银盘中的武士像极为相似,其条纹铠甲也为典型的伊朗式。
再从14窟的建筑形制来看,14窟为纵券顶的方形窟。
拱券顶在安息王朝时期,是宫殿和庙宇的顶部结构,而且作为一种主流建筑形式延续到萨珊王朝以后,它作为一种典型性的伊朗式建筑被沿袭至今,。
在龟兹石窟中,这种伊朗式的券顶、穹庐顶随处可见。
可见,当时伊朗文化对龟兹文化影响之深远。
最后,在14窟壁画人物的项链、头冠、服装和壁画背景装饰中,发现了大量的联珠纹图案。
联珠纹、联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现存的萨珊王朝遗存的青铜器、建筑、陶瓷等上面都可以看到以联珠纹作为装饰。
这种花纹传到龟兹地区,受到了龟兹皇室和贵族的喜爱,做出了大量波斯式的装饰物。
那么,在为表示自己虔诚之心的壁画上一定少不了联珠纹的存在。
3 希腊文化的影响
说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一定要谈到是“犍陀罗艺术”。
在公元前1世纪,希腊文化在犍陀罗地区与印度佛教文化不期而遇,两大文化迸发出了新的火花—佛教视觉艺术。
佛的形象出现了,正如哈拉尔特·因格霍脱所说:“在较老的印度雕刻中,佛只是用象征物来表现,然而在犍陀罗,它被描绘成人的形式……即应该把第一个佛的形象的起源归功于希腊文化影响……”。
龟兹石窟中,佛的形象基本保持了犍陀罗艺术风格,体型健美、鼻子高挺且与额相连、大眼、薄唇紧闭,唯独发髻不同,肉髻上已看不到原有的波浪发丝。
克孜尔14窟现存壁画的16个佛陀形象无一例外都是这一风格。
犍陀罗文化与龟兹文化在龟兹石窟壁画中体现出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犍陀罗艺术中佛陀的形象又来源于希腊神话阿波罗的形象。
可以说,希腊文化的东进过程,是一个不断与当地本地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克孜尔14窟中,另一显著的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内容是绘画表现形式。
窟内壁画不论是佛传故事还是本生故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几乎很少有山川植物为背景,即使有一两个植物,也是屈从于本生故事内容而存在的。
这也和古希腊绘画中以人为本,忽略自然景观的特征较为
相似。
这和印度文化中将自然奉为神灵的文化特征截然相反。
这一希腊化的艺术特征在龟兹后期的石窟中慢慢减弱。
希腊文化对于龟兹石窟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犍陀罗艺术间接的传入,对于像克孜尔14窟这样的中早期洞窟,有着较为深厚的影响。
龟兹石窟在多元文化交汇体系之中,吸收和融汇了希腊、印度、伊朗等文化的精髓,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孕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是所谓的龟兹文化。
它是欧亚大陆上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硕果,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同时它的存在也对西域及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韩翔、朱英荣.龟兹石窟[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135.
[2]羽溪了谛.西域佛教之研究[M].贺昌群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181.
[3]满盈盈.龟兹石窟波斯艺术元素与中外文化交流考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03):53-58.
[4]朱英荣.龟兹文化与犍陀罗文化 [J].新疆大学学报.1988(0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