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_霍旭初
- 格式:pdf
- 大小:236.46 KB
- 文档页数:5
敦煌壁画粉本对龟兹石窟艺术影响———以阿艾石窟“药师佛”图像为例摘要:唐代安西大都护府设立,龟兹佛教艺术出现“回流”现象。
本文以阿艾石窟和敦煌西千佛洞第5窟“药师佛”图像为例,探讨敦煌壁画粉本对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
同时兼谈两者所依据的佛教典籍,从美术粉本画稿、艺术表现手法和译本流传等方面印证敦煌与古龟兹地区在文化艺术上的频繁交流。
关键词:粉本敦煌西千佛洞阿艾石窟“药师佛”图像新疆艺术学院/吕晓楠艺术研究 认知与解读 2020·2一、引言药师信仰图像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主要表现题材之一,形成有不同的地域风格。
然新疆古龟兹地区阿艾石窟“药师佛”图像带有鲜明以敦煌地区为代表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属中原佛教艺术“回流”至龟兹地区的产物。
通过分析、比较敦煌地区西千佛洞第5窟与阿艾石窟“药师佛”图像间联系,探讨其美术粉本画稿问题。
《药师经》作为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譹訛在中国佛教史上传播广泛,存有多种汉文译本,分别是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本(317—322),刘宋慧简译本(457),隋代达摩笈多译本(616),唐玄奘译本(650)和义净译本(707)。
譺訛药师信仰图像则始于唐代时期大量绘制,尤以敦煌地区为盛。
然阿艾石窟位于安西大都护府府治龟兹地区,包括“药师佛”图像在内的壁画风格与敦煌地区相似度很高,其营造背景应与当时大量汉人涌入有密切关系。
据《旧唐书》记载:“则天临朝,长寿元年,武威道总管王杰、阿史那忠节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3万人以镇之。
”譻訛可知当时往来与此地的中原汉族官员、使节、安西大都护府各级官员的家属等为数不少,加之当地的驻守士兵三万多人,他们远在异乡,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希望国家稳定,家人平安,早日团聚。
譼訛《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依前所说供养之法,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隐:风雨顺时,谷稼成熟;一切有情无病欢乐;于其国中,无有暴虐药叉等神恼有情者;一切恶相,皆即隐没。
克孜尔110窟佛传故事画中的龟兹文题记解读摘要:一、克孜尔110窟简介二、佛传故事画概述三、龟兹文题记解读四、画面细节分析五、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正文:【克孜尔110窟简介】克孜尔110窟是新疆克孜尔石窟中一座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洞窟。
这座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窟内壁画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礼仪等多个方面,其中以佛传故事画最为著名。
【佛传故事画概述】在克孜尔110窟中,佛传故事画占据了显著位置。
这些画作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佛陀从诞生、出家、修行、成道到涅槃的一生经历。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丰富,有佛陀、菩萨、弟子、国王、百姓等,各种场景生动逼真,展现了古代龟兹地区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龟兹文题记解读】在克孜尔110窟的佛传故事画中,有一部分画面附有龟兹文题记。
这些题记为研究克孜尔石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通过对题记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创作时间、作者以及部分故事情节等内容。
例如,其中一幅画面的龟兹文题记表明,这幅画作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耶输陀罗的女子而创作的。
【画面细节分析】在克孜尔110窟的佛传故事画中,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了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将一个个佛教故事呈现得栩栩如生。
例如,在描绘佛陀出家的一幕中,画家通过对比佛陀与家人的悲伤表情,生动地展现了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决心。
在另一幅画面中,画家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突显了佛陀成道时刻的庄严氛围。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克孜尔110窟的佛传故事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些画作见证了古代龟兹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这些画作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卓越才华,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总之,克孜尔110窟的佛传故事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龟兹石窟壁画佛学思想研究二题——说一切有部菩萨观、佛
陀观探微
霍旭初
【期刊名称】《吐鲁番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龟兹石窟是龟兹佛教的“表法”艺术形式。
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是龟兹石窟的思想基础。
说一切有部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意识形态。
以往对龟兹石窟的研究,成果显著,但佛学思想研究比较薄弱甚至有所偏颇。
本文以说一切有部理论体系中的阿毗达磨,即“毗昙学”的观点,对龟兹石窟壁画中两则反映说一切有部菩萨观与佛陀观的故事题材,作专题考察与研究。
揭示龟兹石窟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特征,进而认识龟兹佛教的属性和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总页数】10页(P79-87,F0003)
【作者】霍旭初
【作者单位】新疆龟兹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起信论》之争后梁启超的佛学思想探微——暨论佛教的无我观背景下如何建立道德主体
2.说一切有部的法身观“十八不共法”——兼论它在龟兹石窟中的图像
表现3.说一切有部的法身观(一)——兼谈它在龟兹石窟中的反映4.探析龟兹石窟壁画\"赋彩\"观5.龟兹石窟中的佛陀、声闻、缘觉和菩萨造像及其反映的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传入龟兹时间考
霍旭初
【期刊名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01
【摘要】佛教传入龟兹时间问题,久而未决.文章拟通过中外学者已经发表的观点,并利用已有的新旧材料,开拓思路,从文献记载、文物遗存入手,发掘更深的内涵与背景,对佛教传入龟兹的时间问题作一些考析.经过考析,综合各方学者的意见和观点,得出一些新的概括认识.
【总页数】9页(P89-97)
【作者】霍旭初
【作者单位】新疆龟兹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45
【相关文献】
1.佛教传入西藏时间考 [J], 仲布·次仁多杰
2.凌山已渡龟兹通川r——清季西北史地学巨擘徐松的龟兹行旅著述 [J], 郑骥
3.释读龟兹壁画形象再现龟兹乐舞姿容 [J], 王泳舸
4.汉代上郡龟兹故城考——兼与《昫衍抑或龟兹》商榷 [J], 王兴锋
5.我国龟兹语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龟兹石窟题记》评介 [J], 陈菊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霍旭初[1]
作者机构: [1]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西域研究
主题词: 说一切有部;佛陀;有漏;龟兹石窟
摘要:部派佛教时期,在佛陀观上发生过激烈的辩论。
佛陀生身'有漏'、'无漏'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命题。
说一切有部依据'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根本理论,主张佛陀的生身是有'漏'的,在论辩中举出佛陀的一系列事迹来证明。
龟兹佛教长期奉行说一切有部,龟兹石窟保存相当数量反映佛陀'有漏'内容的壁画。
通过与佛经对应,龟兹壁画可以印证说一切有部的佛陀观。
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龟兹石窟的佛教派属关系。
对深入研究龟兹佛教历史有所裨益。
重新审视龟兹文化的历史地位作者:柴剑虹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霍旭初著作《滴泉集》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从龟兹文化的源流、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学术进步。
[关键词]龟兹学;《滴泉集》;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107-04霍旭初研究员数十年潜心研究龟兹佛教文化及其石窟艺术,成果丰硕。
2008年出版的《滴泉集——龟兹佛教文化新论》,是他2002~2007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结集,30万字的篇幅,无论宏观概论,抑或微观剖析,均放眼高远、立论精审、条缕细密,如滴泉甘露,沁人肺腑,启益心智,堪称龟兹学研究之精品佳构。
捧读霍著,不禁使我想起季羡林先生晚年开始撰写《龟兹佛教史》(后改名《西域佛教史》)时,一定要购得霍先生等新疆学者的龟兹学著述后方能动笔的往事,确实是慧眼识珠之举。
遗憾的是霍先生的相关论文与这本著作印行后,国内学界关注不够,这与人们对龟兹学(尤其对龟兹佛教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关,也还有研究队伍相对零散、宣传薄弱等方面的原因。
《滴泉集》全书虽由20多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无论是包括音乐、舞蹈艺术在内的龟兹石窟艺术纵览综论,还是具体图像的辨析探究,实际上贯穿着一个主题:如何认识龟兹佛教文化的特性及其对西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将它分解并推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龟兹文化的“源”与“流”;第二,龟兹文化的特质;第三,龟兹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笔者虽曾在新疆工作十年,近三十年来也参与普及与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相关的一些工作,而对于龟兹学实在是尚未入门。
四年前,我曾在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论著的启示下,撰写了《龟兹学与国学》的短文参加研讨会,得到同行们的肯定与指教;今写作本文,也仅是尝试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将学习霍先生《滴泉集》的一些粗浅体会写出来,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克孜尔石窟帛舞壁画图像在龟兹乐舞教学中的探索研究新疆艺术学院/杨婷摘要:龟兹舞蹈种类丰富,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手持道具的舞蹈形象尤为丰富,龟兹帛舞是古西域热土上的一部分。
文章借由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开设专业技能课程“龟兹乐舞”,在教授组合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出于使教学内容更为完善丰富的目标,将对克孜尔石窟83、77窟壁画中帛舞形象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帛舞造型的研究、完善道具组合帛舞课程教学内容。
关键词:龟兹帛舞动态探索教学实践艺术研究|艺术教育龟兹乐舞在古西域乐舞史上是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以“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著称,克孜尔石窟壁画就是一部再现古代龟兹乐舞的巨幅画卷。
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龟兹舞蹈的动态原型现已无迹可寻,这使得探寻龟兹帛舞的动态风貌十分艰难,帛舞的原型动态也已经无迹可寻,但是龟兹石窟中千姿百态的伎乐舞人却为笔者提供了无限遐想。
一、克孜尔石窟帛舞图像考释“我国隋、唐时期宫廷用于宴享典礼的成套乐曲包括《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而龟兹乐便是这些乐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历代的君王纳入国乐之中,加以修整为己所用并以各种方式流传于中原各地。
”由此可见龟兹乐舞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龟兹舞蹈种类丰富,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手持道具的舞蹈形象尤为丰富,龟兹帛舞是古西域热土上的一部分,在克孜尔石窟77窟、83窟及86窟等均有壁画记载。
克孜尔石窟83窟内甬道侧壁图像,舞者双手持帛在头顶舞动,倾身出胯,向右侧首,身体呈“S”体态,左脚后翘脚,呈现与现今古典舞小射燕下肢舞姿相同的体态,低头回眸,似在跳跃,舞姿优雅动人。
又如克孜尔石窟77窟帛舞图像,舞者上肢动态与83窟帛舞相似,同样是双手持帛舞动,腆腮出胯,唯一不同的下肢体态呈右脚前端腿,动势似在旋转,舞姿动态感十足。
壁画所记载的帛舞形象并不是画师自己的臆想,必然是对世俗社会现实生活中所见的一个呈现,可见帛舞壁画图像的频繁出现,便是对当时的龟兹帛舞普遍存在的一个有力依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囵叠一譬
万方数据
敦煌佛教艺术的西传--从新发现的新疆阿艾石窟谈起作者:霍旭初作者单位: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新疆,拜城,842300
刊名:
敦煌研究
英文刊名:DUNHUANG RESEARCH
年,卷(期:2002(1
参考文献(15条
1.孟凡人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 1990
2.吴焯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的风格演变与古代龟兹的历史兴衰 1993
3.宁强敦煌佛教艺术:第5章 1992
4.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及其特点简述
5.常青略论唐代长安佛教造像艺术样式 1998(13
6.宿白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 1996
7.史苇湘敦煌佛教艺术的基础 1984
8.贾应逸吐峪沟第44窟与莫高窟北凉洞窟比较研究 1988(02
9.李静杰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 1999(z1
10.释道成释氏要览
11.段成式寺塔记:卷上
12.段文杰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艺术 1988
13.贾应逸;买买提·木沙历史画廊--库木吐拉壁画研究
14.郦道元水经注
15.库车阿艾石窟第1号窟清理简报 1999(0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hyj200201005.aspx。
“丹青赋色、线晕传神”——试论克孜尔(龟兹)石窟壁画艺术
表现中的“线、晕、色”
冯晓娜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8)1
【摘要】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汇所产生的艺术瑰宝,其独到的"线、晕、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性。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
宝贵遗产,克孜尔石窟的壁画独到的艺术融合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值得我
们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和借鉴。
【总页数】5页(P28-32)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龟兹文化
【作者】冯晓娜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韩国大漆艺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从克孜尔石窟壁画看龟兹地区粟特艺术的传播 [J], 郭萍
2.克孜尔石窟壁画色彩晕染方法的探究——以临摹38窟为例 [J], 叶慧;刘亚运;
3.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开发 [J], 陈强英
4.克孜尔石窟帛舞壁画图像在龟兹乐舞教学中的探索研究 [J], 杨婷
5.滴线原子核中的晕现象——中子晕、超子晕、巨晕和形变晕 [J], 孟杰;吕洪凤;张双全;周善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 study of monastic dressing in Kucha Murals
作者: 霍旭初
作者机构: 龟兹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龟兹石窟;僧衣;著衣法式
摘要:僧衣是佛教信徒形象的标志,又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还有成就功德的内涵。
佛教对僧衣有严格的轨制要求。
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部派佛教时期,为了区分不同派别,易于识别派属身份,各派在僧衣颜色和样式上各有自己的特征。
说一切有部比较考究僧衣标识,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式样标准。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和佛教故事中的比丘僧衣,充分反映出说一切有部的僧衣特色。
本文通过佛教文献和龟兹石窟壁画对照,并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说一切有部“著衣法式”等记载,对龟兹石窟僧衣的相关问题作探索与考证。
克孜尔石窟菱格故事画“降伏魔军”考论欧阳晖摘要佛教艺术中表现释迦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图像一般为“降魔变”。
如克孜尔第98、110、175窟绘有大幅的“降魔变”,画面以坐佛为中心,周围人物众多,气势恢宏。
但是,在克孜尔石窟菱格故事画中有一类图像,同样为描绘释迦降魔成道的事件,画师却采用了简洁概要的形式,大都表现为佛受到一鬼怪袭击的场面。
这是“降魔变”的简化形式,属于菱格故事画中的佛传情节,可称之为“降伏魔军”。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降伏魔军旷野鬼“降魔成道”是佛传故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当释迦在菩提树下即将悟道之时,魔王为阻碍其成道,先派自己的三个女儿去诱惑释迦,失败后又率领魔军前来围攻,但所有的攻击都无法伤害释迦。
释迦最终打败了象征欲望、烦恼的魔王,成就了无上正觉。
在克孜尔第98、110、175窟绘有大幅的“降魔成道”图(或称“降魔变”),位于主室前壁或正壁的突出位置,画面以坐佛为中心,四周绘魔王、魔军等(图版肆,1)。
关于图像内涵及其与犍陀罗雕刻的关系,霍旭初、中川原育子已有较多的论述①。
除了大幅的降魔图之外,在克孜尔石窟菱格故事画中也有佛被鬼怪攻击的画面,前人定名为“众魔怖佛”②。
此类图像可视为降魔变的一种简化形式,目前尚未有专文探讨。
本文对菱格画中“降伏魔军”的图像作了系统收集、分类,并与构图完整的降魔变作了相关的比较研究。
一、魔王、魔兵攻击佛陀按照图像特征,克孜尔石窟菱格故事画中的“降伏魔军”图可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画面中出现了魔王、魔兵,仅见于克孜尔第34窟主室券顶右侧。
该菱格画下部残损。
画面中,坐佛面向右,佛右下方有一束发髻、白肤色,上身袒裸身披长巾的人物,其上方绘一蓝肤色夜叉,头发蓬起呈①可参见霍旭初:《克孜尔石窟降魔图考》,《敦煌研究》1993年第1期,第11~24页。
中川原育子:《キジル石窟の〈降魔成道〉について》,《宮坂宥勝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京都:法蔵館,1993年,第1315~1348頁。
龟兹金刚力士图像研究
霍旭初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龟兹石窟壁画中存有丰富的金刚力士的图像.近年研究发现,龟兹金刚力士主要有两大类型--密迹力士和金刚力士.本文探讨了两类金刚力士的起源、演化、发展脉络和在龟兹的造型特征及其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霍旭初
【作者单位】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5
【相关文献】
1.龟兹壁画“佛说力士移山图”释读 [J], 任平山;
2.龟兹壁画“佛说力士移山图”释读 [J], 任平山
3.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猴子骑动物图像--兼论于阗与龟兹的比较 [J], 广中智之
4.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密迹金刚力士会”考释——兼论西夏时期的金刚力士形象 [J], 张映晖
5."东方拉奥孔"——隆兴寺金刚力士形象研究 [J], 贾晓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孜尔110窟佛传壁画的意义
雷玉华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其壁画以大量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克孜尔壁画的意义.古龟兹地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及以西的犍陀罗等区域内的佛传故事有差异,差异的原因有地域的差异,亦有历史和民族的差异以及和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关.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雷玉华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5
【相关文献】
1.克孜尔石窟之壁画——佛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和佛传画 [J], 李小红
2.“装饰霸道”——克孜尔第84窟佛传壁画释义二则 [J], 任平山
3.克孜尔第一一○窟的佛传壁画——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札记之一 [J], 丁明夷
4.克孜尔千佛洞第17石窟壁画的人物造型艺术研究 [J], 陈鸣宇
5.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图像叙事与古龟兹文化传播——克孜尔千佛洞壁画造型中乐舞艺术形态研究之一 [J], 甘庭俭;杨凡;张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