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探查术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12
8例胆总管探查术后T型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摘要】胆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胆管探查术后行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可促进炎症消退,有利愈合。
在此期间T型管护理质量的好坏与减少术后并发症,甚至手术的成败有直接关系。
现将我科8例行胆道手术术后留置T型管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关键词】T型引流管护理固定无菌【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83-0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8例胆石症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置T型管引流术,8例病例术后由于我们加强了T管的护理,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满意疗效,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体会2.1妥善固定,防止滑脱:这是避免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的一个重要环节。
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接无菌引流袋的T管固定在床旁,胶布再次固定T管,勿使引流管扭曲、受压,以保持引流通畅,如患者下床活动,应用别针将引流袋固定在衣服上,以防不慎脱落。
2.2保持引流通畅、无菌:每天更换引流袋并检查有无破损,注意无菌操作。
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
如胆汁引流不畅、疑有阻塞时,用无菌盐水缓慢冲洗,勿加压冲洗,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2.3观察与记录:每天观察与记录引流胆汁的数量和性质,并对引流袋进行床旁交接班,如有无鲜血或碎石等沉淀物,同时要观察患者的体温及有无腹痛、大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正常胆汁为黄色或黄褐色,清亮较粘稠,术后1-2天胆汁引流较少,24小时后T型管引流每日约300-500ml,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600-700ml,以后胆汁引流逐渐减少至200ml左右,对胆汁过多或过少,颜色过深或稀薄,都表现为梗阻或肝功能受损,要及时汇报医生。
2.4T管周围皮肤护理:如发现患者胆汁渗透漏皮肤,应及时更换敷料,量多有腐蚀皮肤者,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防止胆汁刺激和损伤皮肤。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护理常规一、定义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是在电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窥视下,通过腹壁的 3-4 个戳孔将腹腔镜器械插入腹腔进行胆囊切除后,再切开胆总管前壁,直视下取石的手术。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病情观察:若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腹痛、黄疸等情况,应考虑发生急性胆囊炎,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减轻或控制疼痛: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及指导病人深呼吸放松等,给予消炎利胆解痉或止痛药3.降低体温:控制感染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必要时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饮食指导:给于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5.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禁食,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者,通过肠外营养途径给予补充。
6.防止皮肤受损: 保持皮肤清洁,皮肤瘙痒时不要抓挠,瘙痒剧烈时用外用药。
7.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受损者肌肉注射维生素KI 10mg,每日 2 次,纠正凝血功能,预防术后出血。
8.术前皮肤准备。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情况,评估有无出血及胆汁渗漏。
2.饮食指导:参照肝胆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3.防止皮肤受损,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常规。
4.T 管引流护理:见 T 管护理常规。
5.活动:参照肝胆外科疾病般护理常规。
6.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1)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可能发生在腹腔或胆管内。
腹腔内出血,多发生于术后 24- 48 小时内,可能与术中血管结扎线脱落、肝断面渗血及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胆管内出血,术后早期或后期均可发生,多为结石、炎症引起血管壁糜烂、溃疡或术中操作不慎引起。
胆肠吻合口术后早期可能发生吻合口出血,与胆管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相似。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腹腔引流管引流大量血性液体超过 100ml/h、持续 3 小时以上并伴有心率增快、血压波动时,提示腹腔内出血;胆管出血表现为 T 管引流出血性胆汁或鲜血,粪便呈柏油样,可伴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T管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T型管,主要目的是胆道减压、预防术后胆漏、预防术后狭窄及术后经T管处理胆道残余结石。
二、护理:
1.保持T型管引流通畅,用别针固定,防止牵拉脱落。
引流管不能扭曲、受压,平卧时引流袋低于腋中线,下床活动是引流袋应低于切口以下。
2、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量。
正常胆汁颜色呈深黄色澄明液体,24小时引流液约300~500ml,以后引流量逐渐增加。
3、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引流袋,更换时常规消毒接口。
4、注意观察及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如有胆汁侵蚀可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5、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黄疽、食欲情况及大便颜色,以了解胆管通畅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
6、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如有寒战高热、腹痛、反射性腹肌紧张,提示有感染或胆汁渗漏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
7、T型管引流时间约7—14天,拔管钱应先试行夹管实验,开始每日夹闭2—3小时,无不适逐渐延长时间至全日夹管。
如无痛、黄疽
、腹胀,遵医嘱行T管造影,造影显示胆道通畅,开放T管一天后拔管。
拔管后可能有少量胆汁漏出,2—3天可自愈。
继续观察腹痛、发热、黄疽、食欲及大便颜色变化。
胆道探查术后T管早期夹管的护理发表时间:2012-10-31T14:19:06.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蔡武[导读] 胆道手术T型管引流按常规2周后窦道形成,经造影胆道正常,夹管24 h后无不适,方可以拔管。
蔡武 (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 438400)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胆道手术T型管引流按常规2周后窦道形成,经造影胆道正常,夹管24h后无不适,方可以拔管。
但长时间T管开放引流,大量胆汁、电解质及消化酶丢失,阻断了肝肠循环,影响了疾病的治愈和健康的恢复[1]。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101例,并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我们将T管夹管时间提早到4 d—7 d,腹部拆线后带管回家,4周后回院行造影,拔管。
现将胆道探查术后T管早期夹管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101例,男34例,女71例;年龄19岁—76岁,平均41岁。
单纯胆总管结石1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4例,合并胆囊结石31例,合并胆囊炎11例,同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20例,胆总管蛔虫症1例。
术前均行B 超和CT检查证实。
1.2 T型管置管及夹管患者在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置T管引流。
术后3 d—5 d开始抬高T型管,持续24 h,观察T管引流出胆汁是否澄清且无泥沙样结石,有无脓性胆汁排出。
若无上腹部胀痛不适、发热和黄疸等异常,术后4 d—7 d予以T管夹管,夹T型管满48 h未诉异常则正式夹管,术后4周,T管造影证实胆总管下段通畅后按常规拔管。
2 结果124例患者无1例发生胆漏。
“T”管夹管后出现上腹部不适10例,出现畏寒、发热4例(均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经开放“T”管和间歇“T”管夹管后持续夹管,上述症状消失。
胆囊摘除、胆总管探查术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
2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3胆症石急性发作应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
注意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术后护理
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 T形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脱落,保持T形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囊水平以下。
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
夹闭管道时,观察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不适。
健康指导
1饮食要少油腻,宜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病人对异常现象的观察:若持续存在或有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白陶土大便、茶色尿液等不适或伤口红、肿、热、痛等应及时就诊。
影响胆道探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胆道探查术是临床中针对胆囊外科疾病患者展开诊断和治疗处置干预过程中应用的基本手术形式,做好针对患者在围术期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工作,对于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到最佳临床结果具备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影响胆道探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与对策展开了简要的综述分析。
【关键词】胆道探查手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影响因素;原因与对策;探讨分析在最近十几年间,伴随着胆道探查手术操作技术的日渐发展成熟和广泛引入运用,围术期护理工作的组织开展质量对患者临床治疗处置结果的影响作用正在引起广泛关注。
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本文将会围绕影响胆道探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与对策展开简要的综述分析。
1胆道探查术研究现状概述1.1胆道探查术的整体概述遵照目前已经获取的基础性临床医学研究报告分析资料,针对人体内部胆总管生理组织结构实施的外科手术处置干预过程,是一种同时涉及胆管下段组织病理改变、Oddi括约肌组织病理改变、胰腺器官病理改变、肝门胆管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肝内胆管病理改变的,同时具备诊断性和治疗性应用功能的手术技术方式。
1.2胆道探查术的麻醉方式选取特点在现有的临床医学事业实践发展背景之下,外科医师在针对人体胆囊疾病患者展开诊断与治疗手术操作过程中,通常选取和运用的麻醉处置方式包含全身麻醉模式和硬膜外麻醉模式两种具体化的表现类型,且硬膜外麻醉方式在具体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比率通常明显高于全身麻醉方式。
1.3胆道探查手术的术前准备要点在胆道探查术患者的术前准备环节过程中,临床医师和护士应当注意控制和把握好如下所述的几个基本要点:第一,在胆囊极其周围组织疾病患者入院就诊之后,护士在协助临床医师完成患者的入院常规查体环节基础之上,要借由调取患者以往病例记录资料,询问患者自身以及患者家属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认识和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信息,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处置的既往病史,是否存在常规类型的药物过敏病史,以及是否存在以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为代表的严重慢性疾病的临床既往病史,为临床医生制定和实施针对特定胆囊疾病患者的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处置方案,构筑和提供稳定且扎实的支持和保障条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