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2.职业内涵重点不突出3.职业成长路径不畅三、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的对策1.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2.突出职业内涵重点3.畅通职业成长路径4.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正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数量、素质和职业化程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辅导员队伍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发展方向的趋势。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
尽管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部分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不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缺乏信心。
2.职业内涵重点不突出。
当前,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健康、班级管理等多个方面。
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突出重点,导致职业内涵不够明确。
3.职业成长路径不畅。
辅导员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职业晋升通道不畅,导致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明确规划。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的对策1.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扶持力度,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辅导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
2.突出职业内涵重点。
学校应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聚焦核心工作,使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突出重点,提升职业内涵。
3.畅通职业成长路径。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政策,拓宽职业晋升通道,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4.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职业化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走向,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也是解决辅导员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从高校辅导员目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在实践上的成功尝试三方面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内涵的解析,指出了当今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转变观念和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体制,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目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指挥员和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臂力论文网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意识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高校体制改革、学生扩招、学分制的实施等,使学生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明显增加。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流动性强,学历层次和含金量不高,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取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格,学历专业结构搭配不甚合理,年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比例不协调,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够高,等等。鉴于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社会的各种压力、残酷的就业竞争以及各种外界思潮,很容易使阅历尚浅的高校大学生迷失方向。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卑、胆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恋爱、网络游戏等方式来逃避现实。在此情况下,他们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事务性管理,而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要求不是任何一名专业课的任课老师所能胜任的,也不是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辅导员必须成为专业化、职业化人员,承担起思想政治引导员、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素质教育师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实践上的成功尝试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借鉴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机构,用以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辅导等。正因为这种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使每位辅导员都可以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某一方面的工作,既提高了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又使实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河科技学院自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来,要求每名辅导员都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这一措施,使辅导员自发地开始关注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二、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内涵的理解 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的过程。也就是指职业人员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职业人员所具备的一些内在指标,专业素质和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就业指导方向、素质教育方向等。辅导员一旦选择了一定的方向就要努力学习该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辅导员就要学习心理学知识,争取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专家型辅导员。实际上,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过程就是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过程。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态度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来讲,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是指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工作,符合职业的从业标准,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终身事业来从事,在其工作岗位上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其含义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要把辅导员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和职业;第二是要具备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对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认识,即专业化的要求。 根据以上对“职业化”和“专业化”内涵的界定,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 “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由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专业化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要提高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如果说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从业者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进入职业有相当高的壁垒和标准,那么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而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辅导员能够存在,也会表现为辅导员职业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并不是冲突和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三、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 转变观念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不仅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1.高校各级领导须要转变观念 学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尚未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没有给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不能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致使辅导员自信心不足、归属感不强,甚至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失去工作的兴趣和乐趣以及工作的安全感。 因此,尤其是学校的领导层,要确实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的观念,改变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忙起来忽视”和“遇到重大事件就觉得重要,事情过后就觉得可有可无”的现象。一直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反差。这就需要各级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认识到思想教育是一门学科,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职业,光荣而艰巨;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辅导员,即“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难度不亚于做一名专业课教师,其知识、能力、素质、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是需要长时间的,甚至用一生去学习、提高、锻炼和积累的。 2.辅导员自身须要转变转念 辅导员普遍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辅导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工作上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缺少热情。 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首先要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来说,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荣,才可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反之,如果对工作缺乏兴趣甚至感到厌恶,则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热情,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社会、家庭都对其寄予厚望。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从内心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去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然后辅导员还要有学习的观念,做终身的学习型人才,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 (二)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体制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根本 破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使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同时更加符合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