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太网通道配置

以太网通道配置

以太网通道配置
以太网通道配置

以太网通道配置

2011-05-05 13:06

以太网通道

以太网通道

负载均衡实现

1.提高带宽

2.实现冗余

最多可以捆绑八条物理链路

以太网通道要求:

1.参与捆绑的端口必须属于同一VLAN

2.如果端口配置的是中继模式,那么,应该在链路两端将通道中的所有端口

配置成相同的中继模式

3.所用参与捆绑的端口的物理参数设置必须相同,同样的速度和全/半双工模

式设置。lacp要求端口只能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

Pagp(端口汇聚协议)和LACP(链路汇聚控制协议)

Cisco交换机提供了两种进行协商以太网通道的协议:端口聚合协议Pagp和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

Pagp是Cisco专用的以太网通道协议

模式有开启(on),关闭(off),自动(auto),企望(desirable)

LACP是IEEE802.3ad标准协议。

模式有开启(on),关闭(off),被动(passive),主动(active)

1.所用主机和服务器都属于VLAN20

2.交换机之间接口配置为Trunk模式

配置过程:

Sw1配置vlan 20 和端口加入vlan20

Switch>en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host sw1

sw1(config)#vlan 20

sw1(config-vlan)#exit

sw1(config)#int range f0/3 -4

sw1(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1(config-if-range)#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1(config-if-range)#exit

配置Pagp以太网通道

sw1(config)#int range f0/1 -2

sw1(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 t

channel-protocol pagp (LACP)

sw1(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on(auto \ desirable) sw1(config-if-range)#end

sw2配置

创建vlan 20

Switch>en

Switch#conf t

Switch(config)#vlan 20

Switch(config-vlan)#exit

配置Pagp以太网通道

Switch(config)#int range f0/1 -2

Switch(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 t

channel-protocol pagp(LACP)

Switch(config-if-range)#channel-group 1 mode on(auto \ desirable) Switch(config-if-range)#exit

端口加入vlan 20

Switch(config)#int f0/3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

Switch(config-if)#exit

Switch(config)#exit

sw1(config-if-range)#exit

P:表示正常

D:表示端口没有连接或处于关闭状态I:表示没有协商成功

实验五 SDH实验(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实验五SDH实验(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利用ZXONM E300网管组建传输网络,了解SDH传统业务组网配置和网元的配置;(2)掌握以太网业务配置 二、实验器材 (1)ZXONM E300一台; (2)实验终端电脑一台。 三、实验内容 1.以太网业务配置 四、实验原理与步骤 (1)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CSMA/CD)机制。以太网中节点都可以看到在网络中发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说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 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 1、监听信道上收否有信号在传输。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2、若没有监听到任何信号,就传输数据 3、传输的时候继续监听,如发现冲突则执行退避算法,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执行步骤1(当冲突发生时,涉及冲突的计算机会发送会返回到监听信道状态。 注意:每台计算机一次只允许发送一个包,一个拥塞序列,以警告所有的节点) 4、若未发现冲突则发送成功,所有计算机在试图再一次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最近一次发送后等待9.6微秒(以10Mbps运行)。 (2)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ZXONM E300网管、ZXMP S325网元设备和ZXMP S200网元设备共同组成了光传输平台。实验室采用了“3+2”模式,拓扑结构如图7-1所示,即在5个网元节点中,3个网元采用ZXMP S325网元设备,2个网元采用ZXMP S200网元设备。

图7-1光传输平台拓扑结构图 实验说明:以太网业务从NET05的FE1端口进入,经过NET01、NET02,从NET04的FE1端口全部全部下业务,带宽为10M。 图7-2 以太网业务流向 以太网业务配置。 (1)业务配置 左边OL1[5-1-4] 与右边的TFE[5-1-7]连接,12(1)与12(1)相连,点击[确认],全部配置好后点击[增量下发],[关闭]

目前以太网接入方式主要方式

目前以太网接入方式主要有3种:固定IP,DHCP,PPPOE,而PPPOE+VLAN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宽带接入方式。 1、宽带接入网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 宽带接入网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管理 掌握用户的信息,在用户进行通信时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使合法用户方便快捷地接入网中,杜绝非法用户接入,防止非法用户占用网络资源。 (2)安全管理 合法用户在通信时要保障其数据的安全性,隔离带有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包,对于主要的网络设备防止其受到攻击而造成网络瘫痪。由于用户终端是以普通网卡与网络设备相连,在通信时会发送一些广播地址的帧(如ARP,DHCP消息等),而这些消息会携带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用户的MAC地址),如不隔离这些消息让其他用户接收到,容易发生MAC/IP地址的仿冒,影响合法用户上网。对于运营商来说,保护其系统设备的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是十分重要的。 (3)业务管理 需要为保证QoS提供一定的手段。为了保证业务的QoS,网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带宽控制能力,例如保证用户的最低接入速率,限制用户的最高接入速率等。 (4)计费管理 接入网要能够对用户进行灵活的计费,根据用户类别、使用时长、用户流量等数据进行计费。 2、固定IP,DHCP,PPPOE 3种宽带接入方式的比较 2.1用户管理和开销方面 固定IP方式:对IP地址管理不易,用户恶意更改或者尝试自行设置自己的IP地址,都会造成管理上的麻烦,增加运营商的额外开销。 DHCP方式:一方面DHCP存在较多的广播开销,对于用户量较多的城域网会造成网络运行效率下降和配置困难;另一方面,仍然无法解决用户自行配置IP地址的问题。

以太网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以太网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以太网的发展,带宽从最初的2Mbps增长到目前的10Mbp,已经增长了千倍以上,对现有的SDH 网络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用户带宽和网络稳定性要求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的传送方式、传送功能和组网方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各种组网方式。针对我公司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以太网业务对我们在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以太网业务 SDH VCTRUNK 近年来,通信网络技术因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而飞速发展,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视频点播、网络生活等的需求不断地增长,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业务量迅猛增长,互联网的用户数呈现指数增长的规律,对带宽的需求永无止境。与此同时,作为基础传送网的SDH,其关键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的SDH设备具有高集成度、对ADM 集成和灵活的业务调度能力、多业务传送能力、智能化管理的特点,它采用灵活可变的带宽来适应以太网业务的实际传送。SDH将在业务汇聚层起到协议透明传输和带宽管理的作用,很好地发挥现有网络的功能,配置和控制带宽,动态地从包交换和TDM业务中直接分配带宽,提供逐渐增长的数据带宽。 一、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传送 1.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传送方式 传统的SDH传送网络主要针对语音业务,缺乏面对指数型增长的带宽需求和以IP数据为主流的网络所需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在可预见的未来,面向TDM业务的SDH传输体制将继续存在。但数据业务的增长使得业务提供商和运营商们正在寻求一种方案,从现有的静态TDM复用时代过渡到动态IP业务网时代。 基于下一代SDH的多业务传输平台灵活可变的带宽来适应以太网业务实际传送带宽变化范围大的需求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ML-PPP,灵活捆绑多个VC-12/VC-3通道传送以太网帧;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多个VC-12/VC-3、VC-4级联或虚级联通道来传送。因为虚级联可以兼容传统的SDH网络,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2.基于SDH的以太网业务传送功能 1.1透明传输功能 以太网业务透明传送功能是指将来自以太网接口的信号不经过以太网交换,直接映射到SDH的虚荣器(VC)中,然后通过SDH设备进行点到点的传送。 基于SDH的具备以太网业务透明传送功能的业务传送设备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⑴链路带宽可配置。 ⑵接收的正常数据帧必须能完整的映射到虚容器中,应保证以太网业务的透明性,包括以太网MAC帧、VLAN标记等的透明传送。 ⑶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应采用PPP协议或者LAPS协议和GFP协议。 ⑷数据帧可以采用ML-PPP协议封装或采用VC通道的连续级联或虚级联映射来保证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以太网汇聚业务(VLAN划分)

以太网汇聚业务操作 业务需求: 项目的实际业务情况如下:在工行中心机房有一台S325设备,直接与城域网上S385对接。在城域网上下挂有31台S200设备。工行要求将31个S200的业务上传到工行机房S325上,经过汇聚,业务通过S325上汇聚板的GE光口与工行中心机房的中心路由器相接。 但是工行路由器的光口为多模方式。S325无法提供多模的光模块与之对接。因而局方希望我公司能提供一台能支持多模接入的设备。我方提供一台A80,提供GE多模光口与工行路由器对接,并完成汇聚业务。 解决方案: A80板卡配置如下: 配置方案为:利用A80设备STM-4上每个VC4的1-60时隙,实现与中兴S325的业务对接。我们使用4块FE06板进行汇聚及VLAN划分,最后直接从GX01A的GE口中出一条光路,与工行路由器对接。 操作过程:

首先,将基层节点的传送的以太网业务交叉到FE06板卡的对应时隙上。本次传输侧的第一个VC4的1-40时隙为60-67号VLAN基层节点的以太网业务,每个节点的FE业务带宽为10M,将这40个

时隙交叉到8号槽位FE06的1-40时隙上;传输侧的第一个VC4的41-60,第二个VC4的1-20时隙为67-75号VLAN基层节点的以太网业务,每个节点的FE业务带宽为10M,将这40个时隙交叉到9号槽位FE06的1-40时隙上;传输侧的第二个VC4的21-60时隙为76-83号VLAN基层节点的以太网业务,每个节点的FE业务带宽为10M,将这40个时隙交叉到10号槽位的FE06的1-40时隙上;传输侧的第三个VC4的1-40时隙为83-91号VLAN基层节点的以太网业务(为后期扩容方便,我们此次多配置了一个10M带宽)。每个节点的FE业务带宽为10M,将这40个时隙交叉到12号槽位FE06的1-40时隙上。 注: 1.考虑到充分利用板卡,及业务开通情况,在时隙的利用上需与上联的MSTP设备工程人员进行沟通。本次业务中,为配置操作方便,我们本打算每个板卡只使用1-40时隙,但中兴工程人员认为如此会浪费S325的时隙,要求我们每个VC4需利用1-60号时隙。 2.跨设备汇聚业务需与S325上各时隙完全对应。 3.我司设备的VC12编码方式与其他公司设备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配置业务前需确认上联设备的编码方式并加以更改对应(中兴设备为Tributary方式,华为设备为TS方式)。 4.监控通道的时隙绑定一般在业务配置时,应与上行设备工程人员沟通,上行设备一般会存在大量闲置时隙,如此次业务中S325和我们的A80每个VC4只用了1-60时隙,剩余的3个时隙闲置。我们可要求对方工程人员划出其中一个或两个时隙,作为我们设备网管信息的透传通道,这样无需在后期网管搭建上再费周折。 时隙划分操作界面:

宽带接入终端设备节能认证技术规范

宽带接入终端设备节能认证技术规范 (申请备案稿)编制说明
一、制定该技术规范的目的及意义 1.产品简介
宽带接入终端设备是宽带用户用于接入公众网络,与局端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包括家 庭网关、ADSL接入设备、VDSL接入设备、家用低端路由器、EPON终端、GPON终端等设备。 其功能和应用场合参见图1.
图1 宽带接入终端设备的应用场合 典型的宽带接入终端设备由如下几种类型的端口或模块: WAN接口是设备与上一级网络连接的端口。目前,在我国,宽带接入技术进步较快,目前形成 了多种接入手段并存的局面,因此对应的WAN接口的种类也较多,目前较常见的主要包括:ADSL、 VDSL、百兆以太网接口(快速以太网接口) 、千兆以太网接口(吉比特以太网接口) 、EPON接口、 GPON接口; LAN接口是设备与计算机或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如打印机)相连接的接口,主要为:百兆以太 网接口(快速以太网接口)或千兆以太网接口(吉比特以太网接口) ; 如果产品具有无线功能,则会带有无线模块以及天线; 部分产品还具有话音接口、USB端口等其他端口。 目前,我国宽带用户稳定增长,宽带速率不断提高。2011年上半年,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 入用户已经达到了1.42亿户, 其中接入速率在2M以上的宽带用户已经超过了80%。 宽带接入终端设 备是实现宽带接入的硬件基础,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其销售量逐年递增,且目前具有多台计算
1

机的家庭越来越多,部分家庭或小型企业可能需要多台接入设备。 虽然单个宽带接入终端设备耗电量并不大, 但随着宽带的普及,其使用基数也日益庞大,能 耗总量非常可观。目前,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针对此类使用量大,整体能耗大,且 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产品的产品制定技术规范,具有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对于局端设备或骨干网设备,宽带接入终端产品的入门门槛比较低,低端的产品,以及低 劣的产品还存在于市场上。能耗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2.技术发展趋势
宽带接入终端产品的发展受传输技术发展的影响,有某种宽带接入方式,就会有对应的宽带 接入终端。 目前,DSL接入仍然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接入方式,其借助旧有的电话网络,无需新增线路, 运营商无需投入线路改造或新增设线路的成本,另外,随着三网融合的铺开,借助有线电视网络 的宽带接入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但这两种接入方式受速率,目前发展速度已经开始减缓。 随着宽带用户对高带宽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受云计算概念的影响,用户对高速率、高带宽、 高稳定性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强,因此光纤通讯得以迅猛发展,未来将会成为有线接入的主流。 而部分用户对于接入方式的移动性和便捷性要求较高,因此,未来无线接入也会是接入技术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国内外市场的情况
(1)国际市场
宽带接入设备的市场情况与宽带普及率正相关 近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经济统计局(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简称 ESA)和电信信息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简称 NTIA) 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美国宽带普及率已从 2009 年的 64%增加到了 2010 年的 68%。
根据日本总务省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 年第三季度日本宽带用户数达 2143 万户,普及 率达 68%。实际上,日本非常重视宽带发展,在其 e-Japan 国家战略计划中,宽带发展是其中的 核心目标之一。E-Japan 第一阶段计划中提出 2005 年建成 3000 万个高速率宽带接入家庭,1000 万个超高速率宽带接入家庭; e-Japan 第二阶段计划中又提出了基于宽带的 7 个 IT 使用优先领域, 包括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融资、知识、就业和劳动力及政府服务等。 欧盟 2009 年以前家庭宽带上网率将达 46%。欧盟信息协会执委蕊汀 Viviane Reding 表示,有 望到 2010 年超过一半的欧洲人使用高速互联网。
2

以太网业务g属性

外部端口和内部端口 以太网单板的外部端口用于提供用户侧业务的接入,内部端口用于将业务封装映射到传输网络侧进行透明传输。 以太网单板的外部端口即外部物理接口,也称为客户侧接口或者用户侧接口,用于接入用户侧的以太网业务。 以太网单板的内部端口端口即内部VCTRUNK(Virtual Container Trunk)接口,在某些应用场合亦称为系统侧接口或背板侧接口,用于将业务封装映射到SDH侧。 VCTRUNK是通过VC容器实现的传送通道,可以用相邻级联技术实现,也可以用虚级联技术实现。在网管界面上,通过绑定通道来为VCTRUNK端口指定不同颗粒度的带宽。 图1 以太网单板的外部和内部端口

TAG属性 数据帧进入或离开以太网单板的端口时,端口的TAG属性将影响端口对数据帧的处理方式。以太网单板端口的Tag标识分Tag Aware、Access和Hybrid三种。 表1 各种TAG标识的端口对数据帧的处理方法 方 向 数据帧类型处理方式 Tag aware Access Hybird 入端口携带VLAN标签 的帧 透传丢弃透传 没有携带VLAN 标签的帧 丢弃添加包含“缺省VLAN ID”和“VLAN优先级”的VLAN标签后 透传。 出端口 携带VLAN标签 的帧 透传剥离VLAN 标签后发送 ?如果数据帧中的VLAN ID是“缺省 VLAN ID”,剥离VLAN标签后发送。 ?如果数据帧中的VLAN ID不是“缺省 VLAN ID”,透传。 说明: 只有满足以下2个条件时,设置TAG标识才有意义。 ?端口属性值为PE或UNI。 ?已使能入口检测。当以太网交换单板工作在以太网透传状态时,因为禁止了入口检测,所以无论进入端口的数据帧是否携带VLAN标签,端口都将透明传输。 根据Tag Aware、Access和Hybrid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端口TAG标识的设置原则。 ?如果确定对接设备发出的数据包一定带有VLAN Tag,则可以设置为Tag Aware。 ?如果确定对接设备发出的数据包一定不带有VLAN Tag,则可以设置为Access模式。 ?如果不确定对接设备发出的数据包是否带有VLAN Tag,则可以设置为Hybrid模式。

SDH网络组网、配置、操作和管理及以太网业务配置实验

专业实习 题目:SDH网络组网、配置、操作和管理及以太网业务配置 实验 2016-5-13

一、实验目的 (1)利用ZXONM E300网管组建传输网络,了解SDH传统业务组网配置和网元的配置 (2)创建网元,并完成各网元之间的业务配置 (3)完成时钟源和公务配置,修改网元网元状态、下载网元数据 (4)掌握以太网业务配置 二、实验器材 (1)ZXONM E300一台; (2)实验终端电脑一台。 三、实验内容 (一)SDH传统组网配置及网元配置 (1)按照ZXONM E300配置手册将设备与PC机互联; (2)连接网管 ①使用交叉网线连接网管计算机和网元A子架接口区的网管接口Qx(此步骤跳过)。 ②修改网管计算机IP地址为193.55.1.5、掩码为255.255.255.0、网关为193.55.1.18。 (3)创建网元 表6-3 各网元信息表 网元 A B C D E 参数 网元名称NET01 NET02 NET03 NET04 NET05 网元标识 1 2 3 4 5 网元地址196.1.1.18 196.1.2.18 196.1.3.18 196.1.4.18 196.1.5.18 系统类型ZXMP S200 ZXMP S325 ZXMP S325 ZXMP S3325 ZXMP S200 设备类型ZXMP S200 ZXMP S325 ZXMP S325 ZXMP S325 ZXMP S200 网元类型ADM® ADM® ADM® ADM® TM 速率等级STM-4 STM-16 STM-16 STM-16 STM-4 在线/离线离线离线离线离线离线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自动建链配置子架主子架主子架主子架主子架主子架(4)安装单板 ①在客户端操作窗口中,双击拓扑图中的网元图标,进入单板管理对话框 ②所有网元单板安装完成保存后,再次双击该网元,各网元的单板管理对话框中的模拟子架应显示所安装单板 (5)建立连接

以太网接口和框图详细讲解

实时嵌入式系统 以太网接口及应用

网络层次模型

以太网层次模型

以太网层次功能 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输与接收所需要的光与电信号光与电信号,,线路状态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时钟基准,,数据编码电路等编码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准接口。。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提供寻址机制提供寻址机制,,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数据差错检查,,传输控制传输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

IP 层IP 数据报 以太网的MAC 帧格式在帧的前面插入的8 字节中的第一个字段共7 个字节,是前同步码,用来迅速实现MAC 帧的比特同步。 第二个字段是帧开始定界符,表示后面的信息就是MAC 帧。 MAC 帧物理层 MAC 层以太网V2 MAC 帧 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数据FCS 6624字节 46 ~ 150010101010101010 10101010101010101011前同步码帧开始 定界符7 字节 1 字节… 8 字节 插 入 为了达到比特同步,在传输媒体上实际传送的要比MAC 帧还多8 个字节

以太网接口的构成 从硬件的角度看,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 MAC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sical Layer Physical Layer,,PHY PHY))两大部分构成两大部分构成。。 嵌入式网络应用的两种方案 处理器加以太网接口芯片处理器加以太网接口芯片。。芯片如芯片如RTL8019RTL8019RTL8019、、RTL8029RTL8029、、RTL8139RTL8139、、CS8900CS8900、、DM9000DM9000等等,其内部结构也主要包含这两部分部结构也主要包含这两部分。。 自带自带MAC MAC MAC控制器的处理器加物理层接口芯片控制器的处理器加物理层接口芯片控制器的处理器加物理层接口芯片。。如DP83848DP83848、、BCM5221BCM5221、、ICS1893ICS1893等等。

以太网接口PCB设计经验分享

以太网口PCB布线经验分享 目前大部分32 位处理器都支持以太网口。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 MAC 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sical Layer ,PHY )两大部分构成,目前常见的以太网接口 芯片,如LXT971 、RTL8019 、RTL8201、RTL8039、CS8900、DM9008 等,其内部结构也 主要包含这两部分。 一般32 位处理器内部实际上已包含了以太网MAC 控制,但并未提供物理层接口,因此,需外接一片物理层芯片以提供以太网的接入通道。 常用的单口10M/100Mbps 高速以太网物理层接口器件主要有RTL8201、LXT971 等,均提供MII 接口和传统7 线制网络接口,可方便的与CPU 接口。以太网物理层接口器件主 要功能一般包括:物理编码子层、物理媒体附件、双绞线物理媒体子层、10BASE-TX 编码/ 解码器和双绞线媒体访问单元等。 下面以RTL8201 为例,详细描述以太网接口的有关布局布线问题。 一、布局 CPU M A RTL8201 TX ± 变 压 RJ45 网口 器 C RX± 1、RJ45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应当尽可能的缩短. 2、RTL8201的复位信号Rtset 信号(RTL8201 pin 28 )应当尽可能靠近RTL8021,并且,如果可能的话应当远离TX+/-,RX+/-, 和时钟信号。 3、RTL8201的晶体不应该放置在靠近I/O 端口、电路板边缘和其他的高频设备、走线或磁性 元件周围. 4、RTL8201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尽可能的短。为了实际操作的方便,这一点经常被放弃。但是,保持Tx±, Rx±信号走线的对称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RTL8201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约10~12cm。 5、Tx+ and Tx- (Rx+ and Rx-) 信号走线长度差应当保持在2cm之内。 二、布线 1、走线的长度不应当超过该信号的最高次谐波( 大约10th) 波长的1/20 。例如:25M的时钟走线不应该超过30cm,125M信号走线不应该超过12cm (Tx ±, Rx ±) 。 2、电源信号的走线( 退耦电容走线, 电源线, 地线) 应该保持短而宽。退耦电容上的过孔直径 最好稍大一点。 3、每一个电容都应当有一个独立的过孔到地。 4、退耦电容应当放在靠近IC的正端(电源),走线要短。每一个RTL8201 模拟电源端都需要退耦电容(pin 32, 36, 48). 每一个RTL8201 数字电源最好也配一个退耦电容。 5、Tx±, Rx ±布线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Tx+, Tx- 应当尽可能的等长,Rx+, Rx- s 应当尽可能的等长; (2) Tx±和Rx±走线之间的距离满足下图: (3) Rx±最好不要有过孔, Rx ±布线在元件侧等。

MSTP设备间开放以太网专线业务配置规范

附件1. 不同厂家MSTP设备间开放以太网 专线业务配置规范 1.SDH配置规范 1.1 时隙对应关系 省际间开放以太网专线业务时,TU12的时隙顺序应以表1中时隙结构1为准,如采用时隙结构2(华为厂家设备),需调整为时隙结构1的排列方式。

表1. 时隙对应表

1.2 开销字节设置 1.2.1 C2、V5信号标记字节 高阶信号(如VC4映射)模式下,C2字节为0x1B。 低阶信号(如VC12映射虚级联)模式下,V5字节的应发和应收都应为0x0D。 1.2.2 J0字节 部分厂家设备要求J0字节的期望值与应收值一致,否则会产生告警,并向对端回告RDI告警。在调测过程中如遇到此类问题,需将期望值与对端发送值改为一致。 1.2.3 J1、J2字节 部分厂家设备要求J1、J2字节的期望值和应收值一致。 注:一些厂家采用J1、J2值进行环回测试,如果对端返回的J1、J2值和本端设备的发送值相同,会导致设备环回检测而将端口阻塞,造成业务中断。 1.3 GFP字节设置 如无特殊要求GFP字节不需处理,互通时使用默认值即可。 GFP规范字节如下:

表2. GFP字节设置

2.以太网配置规范 2.1 FCS选项 FCS选项应为“0”,即“检验字节长度”应设为“没有” 2.2 LCAS选项 启用LCAS功能 3.路由器设置 MSTP设备与用户端路由器相连时,需要注意端口协商模式,对应关系表如下: 表3. 端口协商模式对应表 建议采用手动设置速率及双工模式的方法。当用户租用10Mbps、100Mbps带宽线路时,把所有的传输端口都设置为10Mbps全双工或者100Mbps全双工。当配置完成后,若与对端端口无法配合工作,则把此端口配置成自适应,如果仍旧无法满足要求,则需进一步手动修改配置,直到速率和双工模式匹配。

以太网的技术

以太网的技术 1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由于其简单、成本低、可扩展性强、与IP网能够很好地结合等特点,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从企业内部网络向公用电信网领域迈进。以太网接入是指将以太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相结合,作为公用电信网的接入网,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IP的多种业务的传送通道。以太网技术的实质是一种二层的媒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在五类线上传送,也可以与其它接入媒质相结合,形成多种宽带接入技术。以太网与电话铜缆上的VDSL相结合,形成EoVDSL技术;与无源光网络相结合,产生EPON 技术;在无线环境中,发展为WLAN技术。 以太网技术作为数据链路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技术,以其为核心,与其它物理层技术相结合,形成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EoVDSL方式结合了以太网技术和VDSL技术的特点,与ADSL和(五类线上的)以太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WLAN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EPON技术的研究开发正取得积极进展。随着上述“可运营、可管理”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将在宽带接入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同时,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在向城域网领域扩展。IEEE802.17RPR技术在保持以太网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引入或增强了自愈保护、优先级和公平算法、OAM等功能,是以太网技术的重要创新。对以太网传送的支持,成为新一代SDH设备(MSTP)的主要特征。10G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范围内的广泛应用,WAN接口(10Gbase-W)的引入为其向骨干网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bp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Ⅱ、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

以太网端口配置命令

一以太网端口配置命令 1.1.1 display interface 【命令】 display interface[ interface_type | interface_type interface_num | interface_name ] 【视图】 所有视图 【参数】 interface_type:端口类型。 interface_num:端口号。 interface_name:端口名,表示方法为interface_name=interface_type interface_num。 参数的具体说明请参见interface命令中的参数说明。 【描述】 display interface命令用来显示端口的配置信息。 在显示端口信息时,如果不指定端口类型和端口号,则显示交换机上所 有的端口信息;如果仅指定端口类型,则显示该类型端口的所有端口信 息;如果同时指定端口类型和端口号,则显示指定的端口信息。 【举例】 # 显示以太网端口Ethernet0/1的配置信息。 display interface ethernet0/1 Ethernet0/1 current state : UP IP Sending Frames' Format is PKTFMT_ETHNT_2, Hardware address is 00e0-fc00-0010 Description : aaa The Maximum Transmit Unit is 1500 Media type is twisted pair, loopback not set Port hardware type is 100_BASE_TX 100Mbps-speed mode, full-duplex mode Link speed type is autonegotiation, link duplex type is autonegotiation Flow-control is not supported The Maximum Frame Length is 1536 Broadcast MAX-ratio: 100% PVID: 1 Mdi type: auto Port link-type: access Tagged VLAN ID : none Untagged VLAN ID : 1 Last 5 minutes input: 0 packets/sec 0 bytes/sec Last 5 minutes output: 0 packets/sec 0 bytes/sec input(total): 0 packets, 0 bytes 0 broadcasts, 0 multicasts input(normal): - packets, - bytes

以太网通道+VLAN+STP+HSRP+3层交换配置

以太网通道+VLAN+STP+HSRP+3层交换配置 由于水平有限,不对的地方还望高手指教,这里先谢过了。由于cisco的PACKET TRACER 5。2还不支持HSRP ,所以只写出了配置步骤。 1.先上拓扑图。 1.路由器RA的配置步骤,这里没有涉及到路由器的很多配置,都是很简单的基本配置,不在详细说明,直接上SHOW R RA#show s % Ambiguous command: "show s" RA#show r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838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RA ! ! ! ! ! ! ! ! ! ! no ip domain-lookup ! ! ! ! !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ip address 192.168.2.1 255.255.255.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1/0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Serial2/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Serial3/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4/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5/0

华为以太网通道配置

sys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user view with Ctrl+Z. [Huawei]vlan batch 10 Info: This operation may take a few seconds.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done. [Huawei]port-group Apr 17 2015 14:54:30-08:00 Huawei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 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4,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 Error:Incomplete command found at '^' position. [Huawei]port-group group-member e 0/0/4 [Huawei-port-group] Apr 17 2015 14:55:00-08:00 Huawei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 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5,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Huawei-port-group]port link-type access [Huawei-Ethernet0/0/4]port link-type access [Huawei-port-group] Apr 17 2015 14:55:20-08:00 Huawei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 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6,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Huawei-port-group]port default vlan 10 [Huawei-Ethernet0/0/4]port default vlan 10 [Huawei-port-group] Apr 17 2015 14:55:40-08:00 Huawei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 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7,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Huawei-port-group]q [Huawei]int eth-trunk 1 [Huawei-Eth-Trunk1]q [Huawei]int e 0/0/1 [Huawei-Ethernet0/0/1]eth-trunk 1 Info: This operation may take a few seconds.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done. [Huawei-Ethernet0/0/1]

04-第4章 配置以太网LAN业务

目录 第4章配置以太网LAN业务.................................................................................................4-1 4.1 工程需求................................................................................................................... 4-1 4.2 工程准备................................................................................................................... 4-2 4.2.1 网元侧............................................................................................................. 4-2 4.2.2 OptiX iManager T2000侧................................................................................. 4-2 4.2.3 文档检查 ......................................................................................................... 4-2 4.3 工程规划................................................................................................................... 4-3 4.3.1 SDH组网图..................................................................................................... 4-3 4.3.2 以太网业务组网图............................................................................................ 4-3 4.3.3 各网元的单板信息............................................................................................ 4-4 4.3.4 SDH时隙分配图 .............................................................................................. 4-6 4.3.5 以太网业务连接关系对照表............................................................................... 4-6 4.3.6 各网元的业务配置图......................................................................................... 4-7 4.4 步骤.......................................................................................................................... 4-9 4.4.1 创建单板 ......................................................................................................... 4-9 4.4.2 创建以太网接口板.......................................................................................... 4-10 4.4.3 创建出子网光口 ............................................................................................. 4-10 4.4.4 配置以太网接口 ............................................................................................. 4-11 4.4.5 创建VB、配置Label标签 .............................................................................. 4-14 4.4.6 配置绑定通道................................................................................................. 4-20 4.4.7 创建VLAN过滤表.......................................................................................... 4-23 4.4.8 配置SDH路径............................................................................................... 4-24

宽带接入技术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 接入网最初的原型是用户环路,仅仅是一种专用设施,附属于电话网甚至附属于特定程控交换机。正确 2. 接入网的竞争给运营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正确 3. 传统的三网指的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融合是必然的趋势。正确 二、选择题 1.“最后一公里”可理解为( A) A: 局端到用户端之间的接入部分 B: 局端到用户端之间的距离为1公里 C: 数字用户线为1公里 D: 数字用户线为1公里 2. “fist mile”可理解为(A C) A: 用户端到局端之间的接入部分 B: 用户端到局端之间的距离为一公里 C: 对接入网的形象称呼 D: 专指数字用户线部分 三、填空题 1. last mile 和first mile 都是对______的称呼,表示______和______之间的接入部分。接入网,核心网,用户驻地网 2. 接入网是将______连接到核心网的网络。接入网可以只连接一台具体的用户设备,也可以连接由多台用户设备组成的______。用户设备,用户驻地网 3. AN的英文全称是______,对应的中文名称是______。Access Network,接入网 4. 现代通信网络的两大基本部件是______和______。核心网,接入网 5. 接入网所具有的______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运营商的竞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6. 接入网的概念最早是由______提出的。英国电信BT 四、问答题 1. 接入网的市场竞争给通信运营商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接入网的市场竞争给通信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会。挑战主要体现在:a、争抢用户,满足多业务需求; b、提高服务质量; c、提供新业务; d、发展各种宽带接入技术e、可能会被淘汰机会主要体现在:a、给新运营商带来契机;b、庞大的市场、高额的利润。 2. Last mile和First mile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从位置关系理解接入网,Last mile是从网络指向用户方向,最后一公里;First mile 是从用户指向网络方向,最初一公里。 3. 推动接入网发展有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参考答案:需求牵引,技术推动,规制开放,竞争激励. 第二章 一、判断题 1.对于电信接入网,用户可以通过信令选择不同的SN。错误 2. IP接入网允许用户动态选择不同的ISP。正确 3.电信接入网具有交换功能。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