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以太网通道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05.00 KB
- 文档页数:27
Catalyst 2950系列交换机•概述•特性和关键优点•技术规范•环境条件和电源要求点击下载•管理机构的认证•服务和支持•订购信息概述固定安装的线速快速以太网桌面交换机Cisco Catalyst 2950系列,可以为局域网(LAN)提供极佳的性能和功能。
这些独立的、10/100自适应交换机能够提供增强的服务质量(QoS)和组播管理特性,所有的这些都由易用、基于Web的Cisco集群管理套件(CMS)和集成Cisco IOS 软件来进行管理。
带有10/100/1000 BaseT上行链路的Cisco Catalyst 2950 铜线千兆位,可为中等规模的公司和企业分支机构办公室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以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的5类铜线从快速以太网升级到更高性能的千兆位以太网主干。
Catalyst 2950系列包括Catalyst 2950T-24、2950-24、2950-12和2950C-24交换机。
Catalyst 2950-24交换机有24个10/100端口;2950-12有12个10/100端口;2950T-24有24个10/100端口和2个固定10/100/1000 BaseT上行链路端口;2950C-24有24个10/100端口和2个固定100 BaseFX上行链路端口。
每个交换机占用一个机柜单元(RU),这样它们方便地配置到桌面和安装在配线间内(图1)。
图1 Catalyst 2950系列10/100/1000交换机以线速性能将终端工作站连接到LAN由于Catalyst 2950具备8.8Gbps的交换背板和最大4.4 Gbps的数据吞吐率,所以在它把终端工作站和用户连接到公司的LAN上时可以在各个端口提供线速连接性能。
Catalyst 2950交换机支持性能增强特性,如Fast EtherChannel(快速以太通道)和GigabitEtherChannel(千兆位以太通道)技术,可在Catalyst 2950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之间提供最大4 Gbps的高性能带宽。
计算机网络快速以太网到1993年,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 Ethernet Hub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才正式得以应用。
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设备。
1995,IEEE 802工作组也通过了IEEE 802.3u标准,将以太网的带宽扩大为100Mbps。
这样快速以太网的时代才正式到来。
从技术上讲,IEEE 802.3u并不是一种新的标准,它是对现存IEEE 802.3标准的升级,其基本思想是:保留所有旧的分组格式,接口以及程序规则,只是将位时从100ns减少到10ns,并且所有的快速以太网系统均使用集线器。
快速以太网除了继续支持在共享介质上的半双工通信外,在1997年IEEE通过IEEE 802.3x标准后,还支持在两个通道上进行的双工通信。
双工通信则进一步改善了以太网的传输性能。
另外在快速以太网中所使用的网络上设备与10Mbps所用的网络设备相比也不贵,致使100Base-T快速以太网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
100Base-T快速以太网定义了100Base-TX、100Base-FX和100Base-T4这三种物理层规范。
1.100Base-TX100Base-TX采用两对5类UTP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或两对1类STP双绞线(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
其中一对用于发送数据信息,另一对用于接收数据信息。
其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对于5类UTP来说使用RJ45连接器;对于1类STP来说使用DB9连接器。
另外,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1类布线标准。
100Base-TX采用了一种运行在125MHz下的被称为4B/5B的编码方案,该编码方案将每4bit的数据编制成5bit的数据,挑选时每组数据中不允许出现多于3个0,然后在将4B/5B 码进一步编成NRZI码进行传输。
以太网的技术1以太网的发展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
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
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
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
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
由于其简单、成本低、可扩展性强、与IP网能够很好地结合等特点,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从企业内部网络向公用电信网领域迈进。
以太网接入是指将以太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相结合,作为公用电信网的接入网,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IP的多种业务的传送通道。
以太网技术的实质是一种二层的媒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在五类线上传送,也可以与其它接入媒质相结合,形成多种宽带接入技术。
以太网与电话铜缆上的VDSL相结合,形成EoVDSL技术;与无源光网络相结合,产生EPON 技术;在无线环境中,发展为WLAN技术。
以太网技术作为数据链路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技术,以其为核心,与其它物理层技术相结合,形成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
EoVDSL方式结合了以太网技术和VDSL技术的特点,与ADSL和(五类线上的)以太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
WLAN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EPON技术的研究开发正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上述“可运营、可管理”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将在宽带接入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同时,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在向城域网领域扩展。
IEEE802.17RPR技术在保持以太网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引入或增强了自愈保护、优先级和公平算法、OAM等功能,是以太网技术的重要创新。
对以太网传送的支持,成为新一代SDH设备(MSTP)的主要特征。
10G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范围内的广泛应用,WAN接口(10Gbase-W)的引入为其向骨干网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通常我们所说的以太网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IEEE 802.3—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Mbps;1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10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0Mbps(1Gbps)以太网以其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虽然其它网络技术也曾经被认为可以取代以太网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络管理人员仍然把将以太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解决方案。
为了使以太网更加完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局限,一些业界主导厂商和标准制定组织不断的对以太网规范做出修订和改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太网的扩展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以太网所采用的传输机制仍然是目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虽然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早在70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IEEE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1980年制定。
以太网版本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s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以太网/IEEE 802.3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
以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
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撞进行检测。
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站的网卡当中。
1)拨号接入方式·使用56K调制解调器通过公共电话网(PSTN)拨号,通常上行和下行速率依据线路状态自动适配调整为28.8K、33.6K、45K等;·使用ISDN终端适配器(TA)通过ISDN(2B+D)网络拨号,如果指定使用一个B通道,则达到64K速率,如果用2B通道,可达到128K速率。
2)专线接入方式·DDN专线,速率为64K~2M.其租用价格只有单位用户才能承受得起;·GPRS和3G技术,是移动电话的相关技术,号称能“时刻在线”,但不太适合家庭日常使用。
近年来陆续开发出一系列的以面向家庭用户为主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DSL(Digital Subscriber Loop)数字用户环路DSL是基于普通铜线(包括电话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技术,因此对于充分利用现有覆盖千家万户的电信线路有很实际的意义。
DSL经常被表达为xDSL,因为DSL 技术是一个“家族”,其中x=A/H/S/C/I/V/RA等。
DSL也是调制解调技术的家族成员,而表中罗列的各种DSL实现类型的特征表明:xDSL比PSTN上的传统Modem更加高速,同时也更加复杂。
有时候。
技术的复杂性会成为普及应用的巨大障碍,但是无论如何,xDSL 的速率指标毕竟是十分诱人的。
2)CM(Cable Modem)Cable Modem自然是适用于同轴电缆(Cable )传输体系的调制解调器,它与普通的调制解调器有联系、也有区别。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试图在模拟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因此都以Modem命名。
而Cable Modem主要面向有线电视网,即所谓的CATV/HFC网络,传输速率可达几兆到几百兆。
这里,传输介质的区别不仅仅是双绞线和电缆的简单差异,我们注意到,普通 Modem的传输是点对点进行的,换言之,一对通信的Modem“独占”了一条线路,而Cable Modem而无法得到这样的“待遇”。
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通常我们所说的以太网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IEEE 802.3—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Mbps;1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10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0Mbps(1Gbps)以太网以其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虽然其它网络技术也曾经被认为可以取代以太网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络管理人员仍然把将以太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解决方案。
为了使以太网更加完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局限,一些业界主导厂商和标准制定组织不断的对以太网规范做出修订和改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太网的扩展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以太网所采用的传输机制仍然是目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虽然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早在70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IEEE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1980年制定。
以太网版本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s 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以太网/IEEE 802.3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
以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
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撞进行检测。
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站的网卡当中。
ZXC10 3GCN后台组网介绍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参考资料2●参考资料3目录第1章组网原则 (1)1.1 总体原则 (1)1.2 组网设备 (1)第2章MGW/MSCe组网规划 (3)2.1 端口划分 (3)2.2 级联端口 (3)2.3 VLAN端口 (3)2.4 路由端口 (5)2.5 端口工作模式 (5)第3章HLRe组网规划 (7)3.1 端口划分 (7)3.2 级联端口 (7)3.3 普通端口 (7)3.4 路由端口 (9)3.5 端口工作模式 (9)i第1章组网原则知识点●组网原则●组网设备1.1 总体原则本着安全、节约、可扩展的原则,3GCN后台组网采用MSCe和MGW联合组网、HLRe单独组网的方式,并采用双网增加安全性。
目前各网元包括MSCe、MGW、HLRe。
后台组网最少采用2个Switch,组成双网双平面。
1.2 组网设备以Cisco的2950为例,24端口。
当用户数少于150万时,建议配置24口的switch。
1第2章MGW/MSCe组网规划知识点●端口划分●各端口分配●端口工作模式2.1 端口划分MSCe和MGW后台采用联合组网,共用一对交换机,交换机端口划分为3部分。
1.级联端口,端口号为1~3,两个交换机级联使用。
2.VLAN端口,端口号为4~23,给各网元连接前台或后台使用,不同的网元划分到一个VLAN中。
3.路由端口,端口号为24,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接口。
2.2 级联端口1.级联技术采用cisco的专有技术—快速以太网通道(FEC)技术,单向300Mbps、双向600Mbps的带宽,同时提供冗余链路,确保两个交换机之间有高可靠性的连接。
2.级联方法以太网交换机之间桥接端口使用交叉网线互联,桥接的端口分别是端口1、端口2、端口3。
2.3 VLAN端口在端口4~23中给每个网元划分一个VLAN,对应网元的所有对外连接线都必须连接在规划的Vlan中去。
以太网详解1.以太网是什么?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1980年DEC、Intel和Xe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了初版Ethernet规范—DIX 1.0,1982年这三家公司又推出了修改版本DIX 2.0,并将其提交给EEE 802工作组,经IEEEE成员修改并通过后,成为IEEE的正式标准,并编号为IEEE 802.3。
虽然Ethernet规范和IEEE 802.3规范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Ethernet和正IEEE 802.3是兼容的。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以太网分为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s)千兆以太网(1000Mb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这些以太网都符合IEEE 802.3是兼容的。
2、标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最早期的以太网,其传输速率为10Mbts,也称为传统以太网。
此种以太网的组网方式非常灵活,既可以使用粗、细缆组成总线网络,也可以使用双绞线组成星状网络,还可以同时使用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组成混合网络。
这些网络都符合EE8023标准,EEE8023中规定的一些传统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如下。
①10 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
②10 Base-5: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
③10 Base-T:使用双纹线,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④10 Boad-36:使用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
⑤10 Base-F:使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为2000m,传输速率为10Mb/s。
以土标准中首部的数字代表传输速率,单位为Mbis;末尾的数字代表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为100m);Base表示基带传输,Broad表示宽带传输。
3、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项网络技术的普及,标准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络数据流量和速率的需求。
1993年10月以前,人们只能选择价格昂贵、基于100Mbs光缆的FDD技术组建高标准网络,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百兆网络接口卡Fast NIC 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到应用。
第一章.园区网络总体设计原则 (1)1.1 开放性原则 (1)1.2 可扩充性原则 (1)1.3 可靠性原则 (1)1.4 可管理性原则 (2)1.5 采用主流厂商产品 (2)1.6 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原则 (2)1.7 优化的网络层次结构 (3)第二章.网络主干设计分析 (5)2.1 核心层分布层主干技术的选择 (5)2.2 交换式路由网络设计 (6)2.3 VLAN 方案设计 (7)2.4 网络管理方案设计 (8)2.5 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8)第三章.IP 网络规划 (10)3.1 网络IP 地址数量规划 (10)3.2 规划网络子网(VLAN) (10)3.3 XX 基地网络结构及IP 规划 (11)第四章.网络设备及网络管理方案4.1 网络设备选型分析 (13)4.1.1 核心层主干交换机 (17)4.1.2 分布层主干交换机 (17)4.1.3 接入层设备 (19)4.2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21)第五章.网络结构综述5.1 网络结构分析 (29)5.2 网络特点分析 (30)第一章.园区网络总体设计原则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结合XX 基地网络布线系统及实际网络应用的需要和发展进行网络系统总体规划,注重考虑整个网络的包交换能力、可扩充性、易管理性等综合功能和总体性能。
在设计网络时,我们将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构建42 基地园区网络系统.1.1 开放性原则随着开放互边连标准的制定,只有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系统才能能够实现多厂家产品的互边连。
目前已成熟的国际标准包括: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 网、令牌环网、千兆以太网、ATM(异步传输模式)等,并具这些网络系统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在国内也被广泛地采用。
目前主流的采用100M/1000Mbps 交换网络。
1.2 可扩充性原则网络系统要能够灵活地扩充,能够通过扩充支持千兆网甚至10G网络。
什么是FCoE?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它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便利与好处?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技术综述文/杨小朋目前,数据中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企业级应用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Web服务成为企业面向客户的核心策略,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以及多媒体等在内的数据量不断增多,等等。
此外,法规遵从要求数据作较长时间的保存。
所有这些要求使得运行一个数据中心变得日益复杂和昂贵。
与此同时,数据中心通常运行多个独立的网络:一个以太网网络(LAN)用于客户机到服务器和服务器到服务器的通信;一个光纤通道的存储区域网络(SAN)用于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通信。
为了支持各类型网络,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需要为每种网络配置单独的接口,即以太网网络接口卡(NIC)和光纤通道主机总线适配器(HBA)。
并且服务器通常还具有其他专用的网络接口,用于管理、备份和虚拟机即时迁移。
对这些接口提供支持需要大量接口卡、布线、机架空间、上行交换机。
多种并行的网络架构增加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和电力、冷却方面的开支以及空间的消耗,使得数据中心管理更加困难,削弱了业务灵活性。
网络融合是数据中心应对上述挑战的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
FCoE便是一种网络融合的技术,可以使得FC和以太网共享一个单一的,集成的网络基础设施。
FCoE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显著的业务优势: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通过为LAN/SAN流量提供统一交换网络,融合网络能够整合并更有效的利用以前分散的资源,通过消除不必要的交换基础设施,将服务器的I/O适配器与线缆的数量减少多达50%,大幅减少电力和冷却成本。
同时,简化的基础设施还可以降低管理和运营的开支。
强大的投资保护:FCoE可以和数据中心现有的以太网及FC基础设施无缝互通,使用户享受融合网络带来的优势,同时延续以太网和FC网络领域的架构,管理和运营最佳实践。
增强的业务灵活性:FCoE使得所有的服务器均能访问存储设备,在虚拟机移动的情况下可为虚拟机提供一致的存储连接,这样也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 应用中任意一节出现故障都会导致网站的巨大损失,因此总是的解决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如数据备份,服务器的硬件冗余、软件容错,以及网络设备的部件冗余和结构(链路)冗余等,以保障整套系统的万无一失。
下面将主要介绍CISCO公司交换机产品所支持的几种容错技术,使用户了解其对故障恢复所带来的好处。
Fast/Gigabit Etherchannel(快速/千兆以太网通道)---- 以太网通道技术不仅起到容错作用,更是链路带宽扩容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可在100M(快速以太网通道,简称FEC)或1000M(千兆以太网通道,简称GEC)以太网端口间实现,用于将多条并行链路的带宽叠加起来。
这样多条链路被用途单条高速数据通道,通道中部分线路的故障不会影响其它线路的带宽聚合,从而也保证了网络的可靠性。
---- 以太网通道技术也体现了产品的可扩充性能,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思科公司的全线交换机产品和带快速以太网端口的路由器都可以实施以太网通道技术,并且还可与多家厂商(Intel、Xircom、Adaptec等)的网卡构造以太网通道,在交换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高速连接。
Uplink-Fast(快速上联恢复)---- 当交换机结成冗余回路时,若未启用Fast/Gigabit Etherchannel,则Spanning-Tree(生成树)协议将起作用,通过计算自动将优先级较低的连接屏蔽,使其作为备份,只在优先级较高的主线路断线时才激活它,因此在线路容错中Spanning-Tree也是一项有效的技术;但传统的Spanning-Tree在链路切换时经历阻塞-侦听-学习-数据转发等诸多过程,耗时较长,从故障到恢复一般需历时40秒左右,对正在传递大量数据的服务器和工作站而言,这段时间是能明显觉察的,并且极可能导致连接超时而中断应用。
而思科公司提出的Uplink-Fast技术是对Spanning-Tree的改进,它省却了链路切换过程中的侦听和学习阶段,使备份端口直接由阻塞进入到转发状态,从而使网络收敛时间从40秒大大缩短至5秒以内,这样的延迟是应用程序可以接受的,用户几乎觉察不到这一过程,互联网公司业务不会受到故障影响。
以太网的介绍以太网,属网络低层协议,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操作。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太网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哦!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网、FDDI 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的总线争用技术。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 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LANs)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对DEC, Intel,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token ring)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