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39.68 KB
- 文档页数:2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产钳是一种常见的助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助产中。
它通过夹持胎儿头部,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本文将对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优势和风险。
一、产钳助产的应用产钳助产适用于以下情况:1. 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供氧和营养不足,常见的原因包括胎盘功能不全和胎儿畸形等。
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可能无法通过自然分娩顺利生产,因此需要借助产钳来辅助分娩。
2. 分娩进展缓慢:有些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面临分娩进展缓慢的问题,如宫口开张不全或产力不足。
产钳可以帮助加速分娩进程,保障母婴安全。
3. 快速分娩需求:某些情况下,如胎心异常或突发并发症,需要迅速完成分娩。
产钳助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顺利分娩,有效预防并减少可能的风险。
二、产钳助产的优势1. 减少剖宫产率:剖宫产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紧急分娩方式,但它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子宫破裂、感染等。
产钳助产可以帮助产妇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减少相关风险。
2. 提高分娩效率:产钳能够增加产力,加速分娩进程。
对于那些分娩进展缓慢的产妇,使用产钳可以有效地提高分娩效率,缩短产程。
3. 保护母婴安全:产钳助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
在正确使用产钳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护母婴的安全,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三、产钳助产的风险1. 头部外伤:错误使用产钳可能导致胎儿头部外伤,如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等。
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产钳时必须非常小心和谨慎,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2. 会阴撕裂:使用产钳时,可能会导致产妇会阴组织的损伤,增加会阴撕裂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临床医生需要注意操作技巧和分娩力度的掌握。
3. 母婴感染:在使用产钳时,如果材料没有得到有效的消毒或操作时不洁净,可能会引发母婴感染。
因此,医生在使用产钳前需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材料的无菌性。
四、产钳助产的操作注意事项1. 选择适应症:产钳助产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正确使用。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胎头吸引与低位产钳是常用的助产方式,它们都能够帮助顺利完成分娩。
本文将比较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胎头吸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助产方式,使用吸引器将胎儿头部与产妇阴道相连接,通过吸力来协助分娩。
这种方法在应对产程进展迅缓或胎儿心率异常等情况时特别有效,能够快速地完成分娩。
胎头吸引对产妇的创伤较小,恢复较快,同时对胎儿头部的损伤也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低位产钳助产是一种侵入性的助产方式,需要通过在胎儿头部上放置顺产钳来提供额外的力量帮助分娩。
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将产钳插入到产妇阴道内,所以对产妇和胎儿都会造成一定的创伤。
而且,低位产钳助产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否则可能增加产妇和胎儿的风险。
但是低位产钳助产在胎儿位置不良或产程长时间无进展的情况下特别有效,能够快速地完成分娩。
胎头吸引与低位产钳都是常用的助产方式,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优势。
胎头吸引适用于产程进展迟缓或胎儿心率异常等情况,而低位产钳适用于胎儿位置不良或产程长时间无进展的情况。
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助产方式,并在操作时注意避免产妇和胎儿的风险。
为了确保助产的成功和安全,医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
低位产钳助产的并发症分析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我曾参与过无数次低位产钳助产手术。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这项技术虽然能够有效促进分娩,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低位产钳助产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产道损伤是低位产钳助产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产钳需要紧紧地抓住胎儿头部,因此在分娩过程中,产钳可能会对产道造成一定的损伤,如会阴撕裂、宫颈损伤等。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出血及感染等症状。
胎儿损伤也是低位产钳助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产钳对胎儿头部的压迫可能导致胎儿头皮损伤、颅内出血等。
产钳还可能通过对胎儿颈椎的压迫,引发颈椎损伤。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伤能够得到及时修复,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
第三,产后感染是低位产钳助产手术可能会导致的并发症之一。
产道损伤、产钳污染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产后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母婴生命安全。
第四,产后出血也是低位产钳助产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产钳对产道的压迫可能导致产道血管损伤,从而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胎儿头部压迫产道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产道血管损伤,引发产后出血。
第五,新生儿窒息是低位产钳助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由于胎儿头部受到压迫,可能导致胎儿呼吸道受阻,从而引发新生儿窒息。
虽然及时的抢救措施能够缓解窒息症状,但部分患者仍可能留下后遗症。
第六,臂丛神经损伤是低位产钳助产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产钳对胎儿颈部的压迫可能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留下长期残疾。
第七,子宫破裂是低位产钳助产导致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生风险较低,但一旦发生,将对母婴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子宫破裂的原因主要包括产钳过度用力、产道异常等。
第八,产钳脱落是低位产钳助产过程中的另一种并发症。
产钳脱落可能导致胎儿头部再次受到压迫,从而引发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后果。
第九,母婴心理创伤也是低位产钳助产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正确使用低位产钳助产术在临床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02-08T14:46:23.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杜峰[导读] 探讨低位产钳助产术在临床的应用。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产科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探讨低位产钳助产术在临床的应用。
方法:对本院近4年的低位产钳助产术106例进行讨论分析。
结果:施行低位助产指征为胎头不正、胎儿宫内窘迫、宫缩乏力等。
结论:正确使用低位产钳助产术可以缩短产程,减少母儿损伤。
【关键词】低位产钳助产术;母儿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330-02 近年来剖宫产率的连续上升,对新生儿的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常有报道,故现提倡自然分娩,在自然分娩中合理正确的使用低位产钳助产术可使产程缩短,产钳是第二产程助产的重要手段,应尽快结束第二产程,只有正确使用产钳才能保护母亲及婴儿的健康。
产钳是一种产科的器械,产钳术是指使用产钳牵拉胎头帮胎儿娩出的手术。
操作简单,且优点突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产钳助产也有风险,若操作不当,易导致产妇或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并正确使用,可使风险降低。
目前中高位产钳因会带给母儿较重并发症,已逐渐被日益成熟的剖宫产取代,我们仅实施低位产钳。
现将本院低位产钳助娩的106 例产妇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产钳条件及方法1.1 资料院自20011年1月—20014年12月共进行低位产钳助产术106例,占同期分娩总数3506例的2.785%,孕妇年龄20~38岁。
孕周37+3~41+6周,单胎,头位,其中早产2例,初产妇85例,经产妇21例。
新生儿体重2700~4200。
1.2 产钳的施术条件及指针胎头已经衔接,无明显头盆不称,S+2cm或以下,阴道检查胎头颅骨无明显重叠,其矢状缝与出口前后径一致或接近;宫口开全;胎膜已破;先露为顶先露、枕先露或面先露的颏前位,或臀位后出头。
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记录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
结果:在产妇并发症方面,本次所有产妇均成功分娩,9例产妇有并发症出现,占19.56%。
其中5例产妇阴道裂伤,2例产妇产后出血,2例产妇宫颈裂伤,1例产妇感染;在新生儿并发症方面,本次助产新生儿中,8例新生儿窒息,其中2例新生儿属于重度窒息,发生率17.4%,7例新生儿面部存在有擦伤,发生率15.2%,4例新生儿头皮存在血肿,占8.7%,未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
结论:低位产钳术能够实现对母婴健康的有效保护,应用地位产钳术,严格控制低位产钳术适应证,选择经验丰富临床医师,做好头盆位置判断,可以在保证母婴安全前提下实现对分娩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低位产钳术;应用;母儿;影响【中图分类号】R7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72-0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剖宫产率越来越高,但并不意味着医疗技术水平有极大的提升。
当前临床上针对头位难产产妇,仍选择产钳术等处理方式。
尤其在分娩过程中,如果有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或者头盆不称等情况出现时,产钳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实际应用中以低位产钳以及出口产钳为主,有着非常高的可靠性,不会对母婴有过大影响。
本文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进行研究,探讨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最短孕周36周,最长孕周42周,平均孕周(39.3±1.7)周,新生儿体重4.5~8.2斤,平均体重(6.2±0.8)斤,产妇年龄最小18岁,最大39岁,平均年龄(29.4±3.2)岁。
低位产钳助产术和剖宫产术在临床应用的比较目的探讨低位产钳助产术的适应证和术后母婴并发症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施行低位产钳助产术的产妇40例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结果对母体的影响会阴裂伤发生率7.5%;阴道壁裂伤的发生率为5%;宫颈裂伤发生率为2.5%;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7.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5%。
对于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为5%;面部皮肤擦伤发生率为7.5%;头皮血肿发生率为5%,锁骨骨折发生率为2.5%;臂丛神经受损发生率为2.5%。
结论低位产钳助产术作为解决产科难产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安全性和成功率都比较高。
不但能挽救母婴生命,还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低位产钳助产术;阴道分娩;剖宫产术我国近年来剖宫产率一直呈上升态势,行剖宫产术大大增加了产妇并发症发生,而对于新生儿的并发症出现并没有进一步减少[1]。
产钳助产特别是低位产钳助产能够满意的解决一部分难产问题,尤其是胎儿的双顶径位置已经处于坐骨棘的下方时。
低位产钳助产能够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剖宫产造成的胎儿及产妇损伤。
正确使用产钳助产术使产妇产程大大的缩短,有效遏制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行低位产钳术和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低位产钳术和剖宫产术对母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施行低位产钳助产术的产妇40例为研究组;同样抽取在我院同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0例为对照组。
研究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30.6±6.2)岁;孕周37~42w,平均孕周(38.20±0.57)w,其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14例。
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6±5.2)岁;孕周37~41w,平均孕周(37.91±2.59)w,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
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低位产钳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低位产钳的适应证及对母婴的影响,从而探讨低位产钳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51例低位产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应用指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手术指征胎心异常102例,继发性宫缩乏力37例,异常胎位25例(枕横位15例,枕后位10例),第二产程延长2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
产妇并发症有宫颈裂伤10例,产后出血8例,会阴切口裂开1例,新生儿并发症有新生儿轻度窒息28例,面部损伤3例。
新生儿及产妇均无明显不良结局。
结论正确使用低位产钳,对母婴的创伤较小,可降低剖宫产率。
低位产钳在阴道助产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位产钳;阴道助产;适应证;并发症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增高,阴道助产技术下降,但并未减少围生儿死亡率、发病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反而剖宫产儿湿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儿[1]。
降低剖宫产率、重视阴道助产、降低头位难产是产科的难题。
中高位产钳对母儿的损伤较大,已经被剖宫产所替代[2],现绝大数是低位产钳及出口产钳在临床中应用,现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151例低位产钳患者进行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151例低位产钳患者,经产妇16例,初产妇135例,产妇年龄17~41岁,孕周33~41+6周,新生儿体重2300~4400 g。
1. 2 产钳肋产的先决条件①胎头必须衔接;②胎儿必须是顶先露或颏先露的面先露;③必须清楚了解胎头的方位,这样才能正确放置产钳;④应用产钳之前,宫口必要完全扩张;⑤产钳应用前胎膜必须破裂,这样钳叶才能牢固的握持胎头;⑥胎头大小与骨盆入口或中骨盆没有不称。
1. 3 操作方法孕妇导尿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会阴消毒,铺巾,阴道指诊确定胎方位,双合诊检查胎头高低及胎位。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切开会阴。
左手握左叶,钳径与地面垂直,凹面向着会阴部,经阴道后壁轻轻插入,在右手引导下,逐渐移向产妇盆腔左侧,此时钳径与地面平行,助手扶住钳柄。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胎头吸引助产是一种常见的助产方式,适用于胎头已经下降至骨盆口或更低的位置,但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成功完成分娩的情况。
而低位产钳助产则是在产程中使用产钳辅助分娩,适用于胎儿头位较低,但骨盆直径不适或产程较长无法顺利推动的情况。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助产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下面将对比这两种助产方式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需要从适应症和禁忌症来分析。
胎头吸引助产适用于胎头位于产道口以下,但产程延长、产程不规则、母体努力不足等情况;而低位产钳助产适用于产程延长、产程较短但产妇力气不足等情况。
禁忌症方面,胎头吸引助产禁忌于胎儿死亡、胎儿头位畸形以及骨盆狭窄等情况;而低位产钳助产禁忌于骶骨后突已向下移位、产程过长等情况。
可以看出,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都是适用于产程延长的情况,但具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所不同。
从操作方法来看,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区别主要在于助产工具的不同。
胎头吸引助产主要使用的是吸引器,通过负压吸引胎头从产道中提出来;而低位产钳助产则是通过使用产钳将胎头从产道中夹出来。
由于操作方法的不同,这两种助产方式对助产工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胎头吸引需要具备良好的吸附性能,而低位产钳则需要具备良好的夹持性能。
在使用这两种助产方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助产工具,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接着,从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胎头吸引助产相对而言更安全一些。
胎头吸引助产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产科撕裂伤、颅内出血、头皮裂伤、皮下血肿等,但由于操作比较简单、创伤较小,因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比较低;而低位产钳助产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胎儿颅骨骨折、颅内出血、母体会阴裂伤等,由于操作相对复杂,因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从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胎头吸引助产相对更安全一些。
从婴儿和母亲的预后来看,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区别主要在于产程和恢复时间的长短。
低位产钳助产分析什么是低位产钳助产?低位产钳助产是一种应用特殊产钳的助产方式,适用于母体自然分娩难度较大的情况。
一般来说,低位产钳助产需要在产程中,孩子出生部分已经通过母体产道,但仍需要帮助提升头部。
这种方式适用于头胎母亲或者胎儿头部过长等特殊情况。
低位产钳助产的注意事项产钳的材质和品质产钳是低位产钳助产的关键设备,因此,选择产钳时需要注重材质和品质。
一般来说,优质产钳会有更好的指向性和握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分娩过程。
相对于铁钳,不锈钢钳更为优质,因此需要选择不锈钢材质的产钳。
孕妇的选择和检查低位产钳助产需要检查孕妇分娩的情况和体质,以便确定是否有需要使用产钳。
孕妇需要接受低位产钳助产前的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其是否适合低位产钳助产。
技术掌握和操作注意事项低位产钳助产的操作需要在技术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必须保证。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在正式操作前进行充分的技术训练和针对性操作练习。
同时,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环境卫生和使用消毒材料等注意事项,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低位产钳助产的优势和风险低位产钳助产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风险。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优势1.微创性:低位产钳助产是一种微创性的产程,在孕妇的疼痛程度上比较低。
2.效率高:低位产钳助产相对于其他产程方式来说,效率更高,能够更快地帮助孕妇分娩。
3.成功率高:低位产钳助产成功率较高,能够有效帮助分娩过程,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风险1.受伤风险:低位产钳助产相对于其他产程方式来说,受伤风险更高。
医护人员需要仔细掌握技术,遵守注意事项,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2.氧供不足:低位产钳助产会造成孩子头部受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氧供,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进行观察。
如何选择低位产钳助产低位产钳助产是选项之一,并非所有孕妇都需要它。
选择低位产钳助产需要根据孕妇的情况和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在考虑使用低位产钳助产时,有些情况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孕妇是否经过全面的检查,并且母体已经开口达到7-8cm,孩子头部已经过去。
低位产钳助产术在产科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分析目的分析低位產钳助产术应用于产科分娩过程中的效果及其并发症。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头位难产产妇8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助产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4例)与对照组(n=45例)。
其中,观察组44例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术分娩,对照组45例产妇行剖宫产术分娩。
观察比较两组不同助产方式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软产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两组新生儿面部擦伤、头皮血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等,比较两组产妇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面部擦伤、头皮血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产后使用抗生素比例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剖宫产术比较,低位产钳助产术可有效降低产妇及新生儿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母婴预后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提高安全分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midwifery by low position forceps in the process of obstetric delivery.Methods 89 puerpera with dystocia of cephalic presenta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ccording to different modes of midwifery,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4)and the control group (n=45).Among them,44 puerper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midwifery pregnancy by low position forceps.45 puerpera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maternal cesarean delivery.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postpartum hemorrhage,puerperal infection,soft birth canal injury,as well as the occurrence of neonatal facial abrasions,scalp hematoma and neonatal asphyxia in the two groups of puerpera receiving different modes of midwifer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length of stay and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of puerper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puerperal infection and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after the surg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neonatal facial abrasion,scalp hematoma and neonatal asphyx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roportion of postpartum antibiotics us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esarean section,midwifery by low position forcep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maternal and neonatal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effect of maternal and child prognosis,shorten the hospital stay,reduce the use of antibiotics,and improve the safe delivery,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application.[Key words]Midwifery by low position forceps;Obstetrics;Dystocia of cephalic presentation;Vaginal delivery头位难产主要是指因胎儿胎头位置或胎头俯屈不良所导致的分娩困难[1]。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后感染与新生儿免疫功能的作用分析改良式低位产钳术是一种常见的产妇生产辅助技术,它可以帮助产妇顺利分娩,并且降低了产妇产后感染的风险。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后感染和新生儿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读者能够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改良式低位产钳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是一种利用产钳辅助产妇顺利分娩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缩短分娩时间,减少顺产过程中劳动时间过长对产妇的伤害。
与传统的高位产钳术相比,改良式低位产钳术的操作更加简便,对产妇和新生儿的伤害更小,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后感染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
产后感染是产妇在分娩后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它可能导致产妇身体的不适和疾病的发生。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可以缩短分娩时间,减少产钳操作对产道和子宫黏膜的损伤,降低产后感染的风险。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还能减少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用力次数,减少了产妇产后感染的可能性。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在降低产后感染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一些生理变化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而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可以缩短产妇的分娩时间,减少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和焦虑,从而减轻了产妇的压力。
通过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辅助分娩,新生儿能够更快地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了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还可以减少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减少了产妇分娩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可能性,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也是有利的。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后感染和新生儿免疫功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技术,以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和风险。
在进行分娩辅助技术时,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产妇的病情及分娩过程的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分娩方式和技术,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是常见的产科手术操作。
两者都是为了解决难产或胎儿宫内窘迫的情况而进行的。
下面将比较这两种助产方式的临床效果。
胎头吸引助产是通过使用胎头吸引器来帮助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它通常适用于胎儿头部已经下降至骨盆入口的情况,但无法顺利通过产道的情况。
胎头吸引助产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安全,对母婴伤害较少,并且可以快速解决难产问题。
低位产钳助产是通过使用产钳来夹住胎儿的头部,然后通过旋转或牵引的方式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低位产钳助产的优点是可以在胎头没有下降到骨盆入口的情况下使用,适用范围更广。
缺点是操作相对复杂,需要医生有一定的经验,同时对母婴伤害的风险稍高一些。
两种助产方式在解决难产问题的效果上也有所不同。
胎头吸引助产可以快速解决难产问题,通常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而低位产钳助产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因为操作相对复杂。
胎头吸引助产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可以达到80%以上。
而低位产钳助产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在50%左右。
选择胎头吸引助产的情况下,产妇可以更快地顺利完成分娩。
两种助产方式在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上也有所差异。
胎头吸引助产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颅内损伤、软组织损伤等。
而低位产钳助产的风险包括头皮、颅骨、面神经等的损伤。
虽然两者均有一定的风险,但胎头吸引助产的风险相对较小。
胎头吸引助产对母亲的伤害较小,恢复较快。
而低位产钳助产由于操作复杂,对母亲的伤害较大,恢复时间也较长。
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是常见的产科手术操作,两者在临床效果上有所差异。
胎头吸引助产操作简单安全,快速解决难产问题,成功率高,对母婴伤害较小。
而低位产钳助产适用范围更广,但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对母婴伤害较大。
在选择助产方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综合考虑,并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19T15:38:51.7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期作者:朱明艳
[导读] 探讨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
朱明艳
(甘肃陇南武都两水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心医院甘肃陇南 746010)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记录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
结果:在产妇并发症方面,本次所有产妇均成功分娩,9例产妇有并发症出现,占19.56%。
其中5例产妇阴道裂伤,2例产妇产后出血,2例产妇宫颈裂伤,1例产妇感染;在新生儿并发症方面,本次助产新生儿中,8例新生儿窒息,其中2例新生儿属于重度窒息,发生率17.4%,7例新生儿面部存在有擦伤,发生率15.2%,4例新生儿头皮存在血肿,占8.7%,未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
结论:低位产钳术能够实现对母婴健康的有效保护,应用地位产钳术,严格控制低位产钳术适应证,选择经验丰富临床医师,做好头盆位置判断,可以在保证母婴安全前提下实现对分娩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低位产钳术;应用;母儿;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72-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剖宫产率越来越高,但并不意味着医疗技术水平有极大的提升。
当前临床上针对头位难产产妇,仍选择产钳术等处理方式。
尤其在分娩过程中,如果有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或者头盆不称等情况出现时,产钳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实际应用中以低位产钳以及出口产钳为主,有着非常高的可靠性,不会对母婴有过大影响。
本文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进行研究,探讨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最短孕周36周,最长孕周42周,平均孕周(39.3±1.7)周,新生儿体重4.5~8.2斤,平均体重(6.2±0.8)斤,产妇年龄最小18岁,最大39岁,平均年龄(29.4±3.2)岁。
7例经产妇,其余为初产妇。
所有患者宫口全开后均出现有第二产程延长等情况,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前位以及后位。
1.2 低位产钳的适应证及要求
低位产钳的适应证:(1)在第二产程或者减速期胎儿发生宫内窘迫;(2)存在有子宫收缩乏力、持续性枕横位等第二产程延长表现;(3)产妇存在有心脏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病症。
产钳助产要求:(1)胎头衔接;(2)胎头不存在明显变形;(3)不存在明显头盆不称等情况;(4)胎先露为面先露或者顶先露;(5)对胎头方位有清除了解;(6)胎膜破裂、胎儿未死亡。
1.3 低位产钳的禁忌证
低位产钳的禁忌证包含有宫口未全开、死胎、阴道不能分娩等。
1.4 低位产钳方法
(1)膀肤截石位,做好产妇外阴消毒,导尿;(2)检查阴道,确定宫口全开,对胎头方位进行检查,如果胎头位置不正,用手旋转为正枕前位或枕后位;(3)行会阴侧切术;(4)左手握左钳柄,钳叶向下,右手中指进入胎头与后阴道壁间,左叶钳深入右掌与胎头间,右手指向内侧移动,左钳向左前移,钳柄逆时针方向旋转,左钳叶至胎头左侧,保持钳柄与钳叶水平;(5)放置右产钳,右手握右产钳柄,左手中指深入阴道后壁与胎头间,阴道右钳叶向胎头右侧方移动至与左侧相对应位置;(6)钳柄合拢,产钳到达指定位置后,产钳锁扣吻合,柄面对合,如果锁扣前后存在一定的错位,适当移动钳柄;(7)对钳叶位置进行检查,深入阴道,对钳叶与胎头进行检查,判断是否有宫颈组织被夹持;(8)牵拉,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钳柄合拢之后迅速拉出,左手握钳柄,向外牵拉,胎先露部着冠时,产钳撤出,胎头自然分娩,当情况较为紧迫时,阵缩时牵引;(9)将胎体牵出。
2.结果
2.1 产妇并发症情况
本次所有产妇均成功分娩,9例产妇有并发症出现,占19.56%。
其中5例产妇阴道裂伤,2例产妇产后出血,2例产妇宫颈裂伤,1例产妇感染。
2.2 新生儿并发症情况
本次助产新生儿中,8例新生儿窒息,其中2例新生儿属于重度窒息,发生率17.4%,7例新生儿面部存在有擦伤,发生率15.2%,4例新生儿头皮存在血肿,占8.7%,未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
3.讨论
3.1 产钳术应用价值
产钳术最早应用是在16世纪末,胎头通过产钳牵引,帮助胎儿分娩,应用产钳术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与剖宫产术相比,能够显著缩短胎儿出生时间,避免胎儿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使新生儿预后质量有显著改善,在难产处理方面,产钳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产钳术的应用方面有较为统一的意见,将高位产钳以及中位产钳等对产妇以及胎儿有严重损伤或者操作难度大手术方式放弃,保留低位产钳以及出口产钳等安全性高的手术方式。
3.2 产钳术中母婴损伤
本次产钳术病发有感染、宫颈裂伤、产后出血以及阴道裂伤等并发症,其中宫颈裂伤比3点和9点为主,多表现轻度裂伤,阴道裂伤顺阴侧切口粘膜上伸。
在完成手术之后,必须要提高在产道检查方面的重视度,做好产道的处理,产后出血与母体凝血功能异常、软产道裂伤、宫缩乏力等因素有关,患者在产前就已经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存在。
本次新生儿并发症有8例新生儿窒息,其中2例新生儿属于重度窒息,发生率17.4%,7例新生儿面部存在有擦伤,发生率15.2%,4例新生儿
头皮存在血肿,占8.7%,未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
面部擦伤患儿护理后创伤愈合良好,未出现有后遗症。
头皮血肿主要原因为胎儿头部在产道挤压时间过长,采取保守治疗措施治疗后愈合。
胎儿窒息与宫内窘迫有关,采取抢救措施后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低位产钳术能够实现对母婴健康的有效保护,应用地位产钳术,严格控制低位产钳术适应证,选择经验丰富临床医师,做好头盆位置判断,可以在保证母婴安全前提下实现对分娩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曹云庚,张茗,杨永华.低位产钳术319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57.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1.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