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1 (新版)华东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99.01 KB
- 文档页数: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梳理:1、音叉是发声的物体,又叫声源。
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没有了。
2、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等物质传播,而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
在月球上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存在,所以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无线电传播和转换后才能进行交流。
3、声音具有能量。
当人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人给了音叉能量,音叉作为声源就振动起来,并且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这种振动的传播形成声波。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2019秋•江阴市期中)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3、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鼓声立刻消失,这是因为()A.手使鼓面跟空气隔开了,挡住了声音的传播B.鼓面的振动停止了C.鼓的振动频率变小了,鼓的音调变低了D.鼓的振动幅度变小了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4、小明晚上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此现象能说明()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色比在空气中好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5、(2019秋•薛城区期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立即消失B.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6、(2019•江阴市模拟)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4、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习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是不是物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自学课本32页到37页,写下疑惑摘要:(1)—————————————(2)———————————(2.试分别写出2个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例子声音的产生:(1)————————————(2)————————————声音的传播:(1)————————————(2)—————————————二、自学、合作探究:(1)相信自己,回顾旧知识: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声音的知识2、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哪些有关声音的现象同学们讨论后总结1、——————————————2、————————————2、[自学新知识]: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举例: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蟋蟀翅膀振动,发出鸣叫声想一想:我们平时还知道哪些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器材:播音的扬声器、小纸片、音叉、有水的烧杯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完成下列问题: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2、将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什么现象?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3、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同学们对上述问题通过实验、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课前延伸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340m/s。
3.能分析回声的形成,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重点 1. 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 关于回声的有关计算。
难点 1. 设计探究的实验。
2. 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预习导学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速大小与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大小规律是。
课内探究(一)我们自己说话时喉头部分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四)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1.老师讲课声是怎样传到耳朵的?2.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3.声音向外传播时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似)4.实验探究: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的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 甲和乙B. 丙和丁C. 乙和丙D. 甲和丁2.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
拉紧棉线,将一固定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B. 晃动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C. 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 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3.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A. 空气、水、铜B. 铜、空气、水C. 水、铜、空气D. 铜、水、空气4.如图所示,在一个水槽底部有一个透明密封玻璃罩,其中放有一个音乐闹钟。
当闹钟开始闹铃时。
往水槽内加水直到浸没玻璃罩,此时( )A. 看见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B. 看见闹钟振动,听到音乐C. 看不到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D. 看不到闹钟振动,听到音乐5.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A.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 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慢C. 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D.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6.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 )A.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B. 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7.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 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B. 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 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D. 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8.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 ”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动一.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1.5/2≈255米。
总结本节课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要区别原声和回声至少需要0.1s,人要距离障碍物多远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2.人站在峭壁前某处大叫一声,经过3s听到回声,求人离峭壁的距离3级。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在这些实验中用到的探究方法是。
2.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
此现象表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小提琴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中的振动产生的;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4.如图所示,没有产生声音的是( )知识点 2 声音的传播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的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小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6.如图所示,在做真空能否传声的实验时,先让电铃发声并将其放入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听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填“变大”或“变小”)。
假如罩内空气被完全抽出,则,可知这个实验用到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是。
然后再让空气重新回到玻璃罩中,则。
此实验说明。
7.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尘埃。
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儿声响,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撞击不发声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听不到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D.原因不明知识点 3 声音的能量8.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A.百米跑计时员不根据发令枪声计时B.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C.飞机飞过时,活动的窗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D.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彼此的声音9.侦察兵为及早发现敌军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敌人的骑兵。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B.声音可以由土地传播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大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得出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回声定位是利用了声音具有能量12.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雷声到达左耳和右耳的时间不同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D.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13.将耳朵贴在充满水的较长钢制水管一端,在另一端用锤重击一下钢管,可听见三次声音,则( )A.最先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B.最先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C.最先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D.最先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14.“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 m/s,那么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声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这说明了。
1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
一、要点梳理
1、声音是物体的————————产生;
2、振动停止时,发声也——————;
3、——————物体振动时都能发声;
4、声源是——————的物体;
5、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目的是将音叉的振动现象————,以便于观察。
二、温馨提示
1、一切物体(包括固、液、气体)振动时都能发声;
2、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
3、物体停止振动时就不再发出声音,但由于声音能向四周传播,且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有时物体不发声了但还有余音传入耳中。
4、发声物体的振动有时是不易察觉的,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将这个振动现象放大。
三、解题指导
[例题1]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 B C D
[解析] A、吹着的哨子,空气柱在振动,产生声音
B、真空罩里响铃的闹钟在振动,尽管听不见,但声音已经产生了。
C、收音机可以产生声音,但关闭了,所以不振动了。
D、敲击水瓶琴,瓶子在振动,产生声音。
[答案] C
[例题2]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
中不正确的是( )
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解析]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
确,不符合题意;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B正确,
不符合题意;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
不符合题意;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可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D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2
四、同步训练
1、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2、(声音的产生)下列乐器中依靠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竹板 B.笛子 C.小提琴 D.锣
3、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4、有四个实验现象:不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 )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C.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
曲的图象
D.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
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的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
6、下列四个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
A、发声的音叉把球弹开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C、扬声器发声时纸片跳动 D、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声音不同
7、下面几个小实验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声音明显减弱
B.在鼓面上撒些纸屑,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
C.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布包好放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
D.少儿玩的土电话
8、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 )
A.用手机拔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来电号码,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9、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事实依据是( )
3
A.按住发声的音叉,音叉产生的声音消失
B.不断抽去真空罩里的空气,罩中音乐片发出的声音变小
C.增大击鼓的力度,鼓声的响度增加
D.随着发声吸管长度被剪短,声音的音调、音色均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