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材料作文写作导引 一

新材料作文写作导引 一

新材料作文写作讲座(一)

【新材料作文一】

因为可以选择,有人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可以选择,有人做事没有耐心,遇到挫折就拐弯,不愿坚持到底;因为可以选择,有人总是挑三拣四,患得患失;因为可以选择,有人变得贪婪,什么都想拥有,什么都不想失去,既要熊掌,又想要鱼翅……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心得】

【审题心得】

我们最好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学会从细小的事件中寻找切入点。像考试作弊、父母吵架、同学误会、师生对话等内容,就是很好的素材。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多种文体进行写作:写记叙文,要学会设置悬念,让情节波澜起伏,如通过考试作弊时紧张的心理反映对诚实的选择,通过师生之间的误会反映出对理解的渴望;写童话寓言,则可以通过一条鱼对死亡的选择,反映自然环境的恶化,可以通过一朵花开放的艰难历程,表现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写议论文,则可以把屈原面对国难选择投江殉国,闻一多面对血腥镇压选择拍案而起,徐才厚面对金钱却选择贪赃枉法的故事进行佐证。另外,要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格言,像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是很好的论据。

选择的过程,也是心灵激烈斗争的过程,因此,细腻的心理是文章出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尽量挑选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有意义的细节,综合运用动作、肖相、语言等手法,形象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贵的捐赠

在去捐赠的路上,不少人都沉默着,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不说话,脚步却在不断地加快。“5·12”大地震,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我拉了拉有些松掉的绳子,叹了口气,转头却撞上了一对母女。母亲将一大床崭新的被子放在地上,低着头似乎在跟女儿说些什么。因为好奇,我放下了我的赠品,凑了过去。

小女孩涨红了脸,手指不停地摩挲着她怀里的洋娃娃,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

“发生了什么事?”我探头问道。

母亲抬起头,无奈地看了我一眼:“你看这孩子,明明说好要把自己最喜欢、灾区儿童最需要的东西拿来捐了,可她却只拿了一个旧的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到:“现在的孩子,真的是……”未等我继续想下去,小女孩开了口:“可是,灾区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舍不得送给他们呀。”

“有什么舍不得呀?”母亲似乎很生气了,“地震让他们失去了那么多,你只是捐一样心爱的东西,有什么呢?妈妈以后再给你买呀。”

“可是,可是……”小女孩擦着眼睛,小脸越来越红,小嘴撅着,一直说不出话来。

我有些看不下去了,接着母亲的话说:“是呀,小妹妹,灾区的小朋友多可怜啊,他们没有了家,甚至也没有了亲人,而我们只是把自己身边的一些东西捐给他们罢了。即使是你不要了的东西,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帮助呀。”

谁知我刚说完,小女孩急了,“什么不要了呀,那样东西是我一直都要的!要的!”她跺着脚,满脸通红地说。

“要的也不行,走,回家拿去!”母亲喊道。

小女孩被她妈妈吓了一跳,低声说:“真的要捐那样东西吗?”母亲和我认真地点了点头,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头来,说道:“那……不用回家拿的,走吧。”

到了捐赠点,母亲把被子拿给志愿者后,低声对小女孩说:“你的东西呢?”小女孩抬头看着妈妈,过了好久,把妈妈拉过去。

“叔叔,”小女孩对志愿者说:“我捐妈妈。”

全场哗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了头,小声地哽咽道:“地震后,好多小朋友没有了妈妈,他们好可怜啊。我想,他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妈妈呀……”说着,眼泪掉到了地面,溅起的灰尘形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母亲跪了下去,紧紧地抱住了女儿,抱得好紧好紧。

【名师解读】

【名师解读】

文贵“在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篇作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像魔术师抽出盖在红绸子下面的折扇一样——那么一抖,折扇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当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地震带来的巨大悲痛之中的时候,当我们都倾力献出物质和精神的时候,这个看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却比我们想到了更深的一层——她清澈的眼波已经看清、她细腻的心已经体察:失去家园后,最需要关怀的幼小心灵急需什么。是啊,世界上,还有比母爱更伟大、更弥足珍贵的情感吗?这篇文章,很简单、平实的讲述,没有半点花里胡哨的描摹、渲染,但却因为出其不意的角度,分外令人感动。

延迟法: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的进展,在捉迷藏式的设疑中,一环扣一环地揭示谜底。

本文中,母亲劝孩子捐出洋娃娃,小女孩迟疑不动,这是第一次延迟;妈妈生气,小女孩急红了脸,噘着嘴巴不说话,这是第二次延迟;“我”误会了小女孩,小女孩跺着脚,急得满脸通红,这是第三次延迟;母亲要小女孩回家去拿捐赠的物品,小女孩说不用回去拿,磨蹭着来到捐赠点,这是第四次延迟。

这一次又一次的延迟,让读者为小女孩在捐与不捐之间的欲言又止所吸引,急于知道其中的缘由,文末得知小女孩为灾区捐出妈妈后,她之前所有的迟疑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她舍不得捐妈妈,又想让灾区的小朋友快乐。

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最难的选择”?

【新材料作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

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

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

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住。

于是我选了另一条,不比那条差,

也许我还能说出更好的理由,

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

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心得】

【审题心得】

1. 可以从“人与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谈路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路的关系是一种辩证,是人选择了路,而路又决定着人的未来,人在选择路的时候并不知道路的状况和路的终点。人拥有选择路的权利,而一踏上路就不能轻易更改。

2.可以从“成功因素”的角度来谈勇于创造的重要性。在两条岔开的路面前,勇者选择了那条“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的路,而拥有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有新的领域里的不断成功。成功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勇气必不可少。

3. 可以从“选择”的角度谈人生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从诗歌中来看,一条是畅通无阻的路,一条是长满绿草的路。这两条路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境遇,一种是非常顺利,毫无阻碍;一种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应该如何作出选择,答案并不唯一,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选择。

【新材料作文三】

命运的殿堂里坐着两位长者,他们正在观看一个普通人——吉奥的人生。

故事的主人公吉奥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此时此刻,他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他正在犹豫。

“你猜他会选哪一条路呢?”一位长者发问。

“一定是左面这条,”另一位指了指命运罗盘上左边的一条小路,不假思索地说:“金钱、名利和权势——每个人的追求,不是吗?”

没有人知道吉奥最后的选择是什么,除了这两位命运的长者。但不论他选择了什么,都必须放弃另一种可能的生活。一种是他选择了金钱、名利和权势而富贵、空虚,一种是他选择了诚信、良心和坦荡而一生贫苦而平凡,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将是他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懂得必须放弃其他可能,要学会平静地放弃。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心得】

【审题心得】

选择,意味着取得,也意味着放弃。要有所得,必须要有所弃。人生道路上面临许多难题,要求我们作出选择,选择了一个答案,就必须放弃其余的。就像苹果树要得到满枝硕果,就必须放弃曾经带给它美丽的鲜花。人生没有只赚不赔的事,因此人生必须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寻找平衡。人选择放弃捷径通途,不是偏爱崎岖曲折,而是为了通达成功之路;放弃安逸舒适,不是不会享受生活,而是为了坚守自己的志向;放弃功名富贵,不是为了选择贫困穷寒,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放弃生存,不是为了获得死亡,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只有放弃才能更好的得到。

生活在社会上,我们会面临一个个的十字路口。当父母为了家庭的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时候,你会选择亲情还是选择正义呢?当老师误会并伤害到同学的时候,你会选择容忍还是选择沟通呢?当自己的话语不小心伤害到朋友的时候,你会选择固执还是选择道歉呢?不言而喻,选择存在高尚与庸俗之别、健康与颓废之差。选择结果的不同,反映的思想境界也不一样。选择对了,哪怕面前是万丈悬崖,也许前途会光明一片;选择错了,即使眼前是灿烂辉煌,前途却会荆棘重重。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选择什么角度,都应该力求反映当代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美好的心灵世界。

南非哲学家与社会学家蕾娜塔·莎莉塞曾说过:“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就是人生方向的主宰者,因为我们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可以理性地作出最明智的决定……但是,问问你自己,你感觉更幸福、更满足了吗?”

不一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作出的选择深受所处社会文化和群体环境的影响,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择更需要智慧、勇气、毅力,很多时候,还要学会坚持和忍受。

【深度思考】

选择需要高深的思维功底,选择需要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选择需要谨慎的态度,选择需要果断的决断,选择需要充足的时间。

选择是主动的,自主的,可以尽情地选择;选择又是被动的被迫的,不得不选择,不能不去选择或者是说别无选择。选择是双方的,既要选择又要被选择。

有空间宽裕的选择,有余地狭小的选择,有轻而易举的选择,有要付出代价和牺牲的选择。世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选择,但是世间万物正是在选择中进化,缺少选择就缺少生命和历史,就会缺少发展的韵律。我们渴望选择,我们拥有选择。

如何选择的相关话题,彰显出极强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照。这一热点话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优选素材

名言佳句

●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秦文君

●最大的悲哀是生活中缺少选择的机会,人到老年所以迟暮,也在于他们已经无力选择了。

——周国平

●越是主动的选择,对选择者来说就越不容易,因为他要为这选择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

——王晓明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毕淑敏

●对人类事务的任何研究都必然带有选择性。

——[英]汤因比●一次冷静的判断胜过上千次仓促的讨论。

——[美]伍·威尔逊●选择幸福并不可耻,可是只图自己幸福却是可耻。

——[法]加缪●如果需要在正确和错误的外表之间进行选择的话,理性对此是无可挑选的。

——[法]蒙田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

——柳青

●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

——[美]艾略特

●在选择面前不作任何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谚语

●生活往往只给我们在坏事中的选择,而不是好事中的选择。——佚名

●社会给予每个人的选择越多,人们做出选择的难度就越大。因为任何一项自主选择同时又是一种自我限制——一种选择会自动排除其他所有选择。——佚名

●你是你今天所做选择的总和,而不是过去所做选择之产物。——佚名

●我们往往更多地为自己所放弃的事而感到后悔,而不是为自己所选择的事而感到庆幸。

——佚名

●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必须以放弃和推动某种事物为前提,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

——佚名

●生活的难处就在于选择。

——[爱尔兰]穆尔

●一个人怎样思想,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作何种选择,他就是何种人。

——[美]爱默生

●蜜蜂总是绕着好花飞。

——俄罗斯谚语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我让旁人去嘀咕,自己却干自己认为有益的事。我巡视了我的领域中的事,认清了我的目标。

——[德]马克思

●不要急着决定,因为你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会涌现出更好智慧。

——[俄]普希金

●两只坏苹果之间,没有什么选择。

——[英]莎士比亚《驯悍记》●在筑围墙之前,我先要弄清,我把什么围在墙外,什么围在墙里。

——[美]弗罗斯特

●即使在没有肯定的可去之处时,也有必须动身离开的时刻。

——[美]威廉斯《大路》

●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是假如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向那头熊迎面走去了。

——[英]莎士比亚《李尔王》

人物事例

1.苏格拉底三个弟子的选择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向老师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块麦田,要求他们沿着田埂直线前进,不许后退,而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枝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枝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了下来。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枝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好将就着摘了一个。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1/3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枝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枝,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

【素材运用指导】

对于选择,每个人总想选出最满意、最完美的结果,然而有时候,过早或过晚选择以及其时机的合适与否,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人生没有预选,在不成熟时作出选择,很可能会抱憾终身。因为心中期待完美,而放弃了最合适的选择时机,那么,留给我们的,只能是越来越少的选择空间和越来越差的选择结果,而且我们没有机会再重新选过。

2.三个人的不同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一人提一个要求的机会。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素材运用指导】

不同的选择会有不用的结果,不同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不同的有人生体验。所以,做好自己的选择,让自己今生无悔。

3. 活生生饿死的贪官蔡京

蔡京是北宋神宗时期的高级官员,曾先后四次任相。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可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比肩。

然而,这位令人佩服的才子却是贪赃枉法。他在任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人称他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宋钦宗即位,蔡京被贬岭南。在流放途中,因沿途民众不卖给他食物而被活生生饿死。

【素材运用指导】

一个人的才华如果用在正道,那他将是对人类有用的人。反之,将会被历史唾弃。所以,我们要做好选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4. 蝗虫与青虫

不懂得选择与放弃只有死路一条。

一位祖父用纸给孙子做了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只能容纳几只半大不小的蝗虫慢慢地爬行过去。但祖父捉过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此,尽管它们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随后,祖父又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再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默默地爬了出来。

蝗虫的死是因为它们只知道不停地挣扎,不懂得选择,也不懂得放弃;而青虫却恰恰相反,它们懂得放弃,知道如何去选择,所以活了下来。

【素材运用指导】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差,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慢慢地选择好一个方向,也没有勇气要将这个纸龙般的阴影咬破。

5. “单飞”,她选择属于自己的“娜扇窗”

2009年初,网球成为体育职业化的先锋,这一年,李娜和郑洁、彭帅、晏紫等网球“金花”率先在中国职业化的体育界大胆走上“单飞”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负盈亏”的职业选手,自主训练、参赛,比赛奖金主要归个人所有。

国家体育总局为她们的“单飞”开了绿灯,这完全称得上是中国体育职业化的一大突破。可喜的是,这些花朵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并没有凋谢,反而以今天的成功为网球职业化之路做好了开路先锋。李娜以前常说自己总是充当“开路人”,没想到“法网”的夺冠更让她成为网球大满贯的中国第一人、亚洲第一人。

李娜的“单飞”成功表明,在传统体育培养体制之外,还可以大胆地选择开辟另一条道路,即职业化之路。

【素材运用指导】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命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按部就班的训练中,勇敢的李娜走在了前头,独树一帜地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为体坛上的一个开路人。

6. 李开复:用冷静掌控选择

补充: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现已移居中国北京市。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创业者和电脑科学的研究者。曾在苹果、SGI、微软和谷歌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2009年9月从谷歌离职后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当你碰到危机的时候,要做最坏的打算,保持冷静,寻找机会。另外,当你要做一个选择时,我劝各位用概率的方法来看待问题。”李开复建议,面临选择时最好将问题的利弊量化,然后再用心决定选择哪一个。

1998年,他决定回中国工作时,分析了一下利弊。利是可以利用对中国青年影响的机会,实现他父亲的遗愿,拥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研究环境。弊是职位不是很理想,搬家也很麻烦,缺少在中国工作的经验和关系等。而留在美国创业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自主权比较大,也可以避免迁居的麻烦。但是其实他并没有创业的欲望,因为创业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也要承担倒闭的风险。他用概率的方法衡量了这两种道路后,发现回中国工作是自己真心的希望,并且他的计算告诉他,回中国工作不仅不存在失败的机会,反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事实证明:如果他当时没有冷静的分析判断,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

【素材运用指导】

情急之下的选择与经过冷静思考后的选择,其结果将会大相径庭。人生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存在,有的选择不容思考(比如救人),有的选择则可以经过深思熟虑(比如换一份工作等等),对于前者,人皆有本能,但对于后者,许多人容易出错,不是犹豫不决,就是操之过急,所以,李开复的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佳作范例一

心在刀刃上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而我却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