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抓住两点:语文味、综合性。

在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展过三次这种以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老师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本次“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分两个活动版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教材编排的形式是一样的,首先有一个“活动建议”,后面是“阅读材料”。

对“成长足迹”,有如下教学建议:

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主题,激发兴趣。

2、阅读活动建议,各自列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3、围绕“怎样制作班级纪念册”制定班级活动计划。

4、成立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小组的计划。

5、按计划实施,课内外结合,教师要注意随时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6、完成班级纪念册的制作并进行活动小结。

这几个环节中,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围绕“怎样制作班级纪念册”制定班级活动计划。这个计划,老师在没上课就应该把它先列出来,等到课堂讨论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除了班级活动计划,还有小组活动计划,最主要是针对课外活动的那部分制定的。这个制定权完全由小组成员自行讨论安排,但是要围绕班级计划展开,是班级计划的附属。

计划制定好以后,基本上就按计划实施了,整个过程下来,感觉最困难的,就是收集以前的资料这一块,要么大家都有,要么大家都没有,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比较匮乏。这是我的建议:

1、“阅读材料”是引子,千万不要当成阅读课去教学课文,这里用两课时来浏览、交流已经很够了。教学时可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某些情境,谈谈感受。最后用比较的方式,探究一下文章在取材、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为后面的写作做好铺垫。

2、孩子收集的资料是良莠不齐的,老师要注意过程监控,多询问各组小组长活动的进程,全班交流的时候,要对各组进行辅导和检查,督促孩子在课外按计划正常开展活动。

3、一定要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小组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要努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因为在开展的过程中,我曾经接到家长的电话,说孩子这段时间老往某某同学家跑,家长开始不太理解,也担心路上会不安全,所以一定要教育孩子,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安全问题,不要把活动安排得过于频繁,每次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最好是周末时间。

另外,全班分组这一步也很关键,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要保证组与组之间的能力总和基本相等,要不然,有的小组是完不成任务的,每个组的小组长也很关键,一定要请能力比较强而且比较负责的孩子来担任。一般一组六个人左右就好了。

“依依惜别”的整个活动过程和上面差不多:

1、阅读活动建议,各自列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围绕“毕业联欢会”制定班级活动计划。

3、成立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小组的计划。

4、按计划实施,课内外结合,教师要注意随时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5、召开“毕业联欢会”并进行活动小结。

有几点跟“成长足迹”不同:

1、这次活动落在一个“情”字上,制订好整个计划后,教师要放手一点,让孩子自己来策划操作,让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2、临别赠言的书写要好好引导一下,现在孩子泡网的比较多,网络语言泛滥,写出来的句子非常“时髦”,虽然说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但也要提醒他们: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还是很有区别的。

3、如果可能,请给每个孩子写一句临别赠言。这一点我觉得老师应该提早做好准备,像我自己就比较措手不及,刚好那些天忙着复习迎考了,所以孩子让我写,很多都是草草了事。我现在反思,其实应该在孩子没有互相写毕业赠言前,老师先写,这样能对孩子起到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并且也不至于给孩子留下敷衍了事的感觉。

“难忘小学生活”活动计划

第13 周总第 69 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设计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走进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之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回味难忘的小学生活吧!

2、师生共同回忆上学期进行过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吧!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让你感觉最快乐和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4)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快速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对方可以读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三、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1、指导: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好的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定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教材123、135页。

2、学生自由读12

3、135页的“活动建议”,思考以下问题:

(1)从活动建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主题。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指名汇报读懂了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这些活动。

4、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中难忘的、或活动。

(4)制作班级纪念册。

(5)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6)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写建议书、倡议书等)

5、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小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中不一样的内容,如有需要或质疑,可以向汇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五、作业。

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课后反思:

“成长足迹”版块

1 难忘的启蒙

第13 周总第 70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3、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

你们也写过“我的老师“之类的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沙健孙写的《难忘的启蒙》一课比较一下,看看你写的文章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真情实感。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启蒙“是什么意思?

(2)文章重点回忆了年哪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教育?

(4)划分文章结构,并指出哪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

(“启蒙”指开发蒙昧,使初学者得到最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

(4)课文要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

“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5)“宽”指对日语科宽容,“严”指老师对作文、写字要求严格,从中可以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拓展延伸。

播放魏巍的《我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四、说说你对启蒙老师的印象。

1、提出要求:选择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说说这件事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组织学生互评。

五、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事例说事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板书设计

1 难忘的启蒙

“骗人”的演讲——机智勇敢、爱国

严厉的批评——求真求实

宽容的日语课——民族气节

课后反思:

2 老师领进门

第13周总第 7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猜测一下作者身份吗?

介紹作者。

二、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老师,心情如何?他们的交谈中,大作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2、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多媒体出示)

“……仍然像当年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

4、田老师培养了一名大作家,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6、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自主交流)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1)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同学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指导学生朗读、谈体会。

7、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他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又该如何理解呢?

这几种解释都正确,如果要你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他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种?

学生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8、出示:指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2)“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又如何理解?

(3)请你加上“因为、、、、、、所以”把上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学生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三、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名成名作家对老师的感激。那么,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呢?因为什么让你对他有如此深的印象?先打腹稿,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课后反思:

3 新来的王老师

第13周总第 72 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老师帮助过你们。下面让我们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起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王老师提问蔡林的时候,蔡林为什么不回答?同学们为什么会哄堂大笑?

(3)王老师送给蔡林的“差生档案”中写的是什么?

(4)想象:蔡林看完这份“差生档案”之后,心里会怎样想?

(5)在你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引起你怎样的回忆?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明确:

(1)文章写了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2)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差生”,同学们也认为差生不能回答问题。

(3)这个“差生档案”中记载的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

(4)学生想象,自由发言。

三、交流体验,教师总结。

1、在你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老师帮助过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和同学们交流。

2、总结: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四、布置作业。

作业: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板书设计

3 新来的王老师

“差生档案”——鼓励

教学反思:

4忘不了的笑声

第14 周总第73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写作切入点——通过笑声写出一个个同学的特点。

2、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写作切入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几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写同学的。让我们看一看作者事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留恋的。

二、整体感知。

1、文章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明确:文章都写了“我”小队的队员,有余晓、鲁珊、方萍、陈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笑。

2、除了写上面这几个人的笑声,文章还写了哪些笑声?

明确:还写了野炊时候的笑声、春游时的笑声、智力竞赛得胜时的笑声、早会评比获奖时的笑声。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合作研讨。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若有不同的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参考:

1、作者认为,这些笑声都是什么样的笑声?

2、作者的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

1、最后一段中表明。都是快乐的笑声、团结的笑声、充满理想的笑声。

2、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四、小结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抓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表现同学的特点,表现了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情景。我们写作文也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抓住特点,表现某一主题。

五、作业。

1、把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

2、回忆六年生活中给印象最深的同学,并把他的特点写下来。

课后反思:

5 作文上的红双圈

第14 周总第 75 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4、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课后反思:

《我的启蒙老师》写作指导

第14 周总第 76 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特点,使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

2、理解写人必须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来刻画、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3、通过对老师的回忆,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4、感受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抓住特点,塑造人物。

教学准备

范文、歌颂教师的歌曲。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还记得你的启蒙老师对你的教诲吧。现在,就让一起来回忆我们的启蒙老师,再一次感受他他(她)对我们的关爱吧!

出示作文题目:我的启蒙老师

二、探究质疑。

1、解题:从题目来看,这篇作文有什么特点?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老师前面有两个定语“我的”、“启蒙”不要随意漏掉一个定语。

2、可以写哪些老师?

凡是初学一门知识,使你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的人,就是启蒙老师。可写文化课的老师,也可写科技小制作的启蒙老师,唱歌跳舞的启蒙老师,体育运动的启蒙老师、、、、、、

3、在文章中我们都可以写些什么?怎样写?

可以写记忆中启蒙老师那些最使自己感动的事,通过这些事情来说明是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诲,才将你领进门的。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刻画启蒙老师。

三、设置情景。

1、播放歌颂教师的歌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

2、学生找到最理想的“老师”后,同组互相说一说“老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四、指导写法,再现“我的启蒙老师”。

1、引言:每位同学都找到了“我的启蒙老师”。请大家认真构思,想好习作的内容和语言。

2、阅读例文,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五、交流评议,共享“我的启蒙老师”。

1、个人自评自改。

2、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3、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互评互议时,教师要认真巡视个别情况,及时发现典型习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各小组推荐一篇较好的习作在全班交流,全班同学相互点评。

4、学生5修改习作。

六、作业。

将《我的启蒙老师》修改、誊清。

课后反思: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2、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3、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介绍照片中的“我”

第14 周总第 77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写。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第14 周总第 78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小作文。

课后反思:

“依依惜别”板块

1给老师的一封信

第14 周总第79 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老师的辛苦,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劳动、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引导学生通过读、悟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分析文章,体会情感。

1、指导理解语句:“是啊,我是您亲手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桃李”比喻学生。作者是顾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沐浴”,比喻受阳光雨露滋润。“阳光雨露”在句中指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怀和传授知识。“无不”可换成“都”,但用“无不”更能体现老师的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好“是啊”二字。

2、指导理解语句:“您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不,是领进了知识的大门。”(板书:领进大门)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知识的大门怎么领进?

指导学生理解:受到老师的启发教育,从此遨游在知识的宫殿就是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2)、这句话该怎么读?指导反复朗读

(3)、从哪儿能看出老师把“我”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3、指导理解“您总有办法…..也总有办法……“和“您的本领简直比魔术师还大”。

什么叫魔术?关于魔术师你知道些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理解句意:老师丰富的知识,得法的教育,使一个无知的小孩渐渐获得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崇高的形象。

4、指导理解语句:“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板书:仙子)

(1)、仙子是什么样的?他有什么本领?

(2)、课文把顾老师比着仙子,她有什么本领

5、指导理解“日记中长出了小草,开出了小花,小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游”及“带回了写日记的灵感”。

“灵感”在句中指写日记时产生了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理解句意:顾老师以自己的一颗童心指点学生细心观察,展开想象,倾注感情,进入情景,把所见所闻写“活”。文中的“日记充满生机”就是这个意思,拓展:顾老师还会为他的学生做些什么?

6、指导理解语句:“只有您头上·······见证。”(板书:银丝、皱纹)

指导明确:“谁也说不清、、、、、、谁也数不清、、、、、、”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

二、了解写作意图。

读到这儿,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教师节前给老师写这封信吗?

回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几件事,抒发对老师的感激几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回忆部分。这篇文章是一封信,作者回忆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三件事:1——————,2——————,3——————,抒发了她对顾老师的——————之情。

四、布置作业。

毕业了,请你仿照本文,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她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课后反思:

2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第14 周总第 80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写演讲稿。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关爱,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指导学生学写演讲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陕旅版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6 A School Sale 教学设计

陕旅版六年级下册Unit6 A School Sale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单元总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生活话题——校园义卖。学生们参与校园爱心义卖活动,用得来的收益去帮助那些贫穷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培养他们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本单兀的主要功能结构有:There will be a sale at our school. What will you sell? What shall we do with the ... ? We’ll give it to ...要求学生能理解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功能语句完成会话及相关的语用练习。本单元教学一定不能忽视的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否则就失去了本单元的话题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分为4个课时。第一课时以Part A中Warming-up部分的活动引入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学具,再进一步学习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第二课时学习Part A中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内容,学习综合运用含有将来时态的的各种功能结构并进行会话;第三课时主要学习Part B中的Let’s learn more部分,本部分是语篇教学,通过语篇中的描述,进一步学习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综合运用,加强和拓展运用本单元功能语句;第四课时进行知识巩固,完成本单元Part C部分的其余检测活动。 【单元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一、能听、说、读、写以下词汇: notebook, magazine, glue, story book, model plane, toy car, a pair of scissors。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下列句型: 1. There will be a sale at our school. 2. —What will you sell? —I will sell some ... and ... 3. —What shall we do with the ... ? —We’ll give it to ... 情感目标 一: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陕旅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Lesson 1 Xi’an is a beautiful city. 本课谈论的是旅游方面的话题,对话内容侧重于旅游前的准备活动。通过学习使学生乐于并能主动和别人用英语谈论旅游的话题。学生要掌握一些和旅游活动相关的句子和短语,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Who will take you there?\Are you

ready for your trip?\ Shihuang’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The Bell Tower; the Great Wall; the Weat Lake. 3.理解会用一般将来时态的两种表达法:I’m going to …\ I will… 4. 会说会用常用语:take a picture of…\ be ready for \ ticket. Why are you ticket, too. B: Where are you going? A: I’m going to go to Sichuan.

B: Who will take you there? A: My brother. Where are you going? B: Beijing. I’ll visit my grandparents. 教师利用CAI课件上的景点图片或是照片讲解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 1)景点词汇教授。 教师播放CAI让学生感知图片,然后出示各个景点照片一一教授。教师用简单

的句型描述一个景点,让学生们猜猜那是什么。 e.g It’s very famous and great. It’s in Xi’an. It’s about the Qin Dynasty. 从而引出秦始皇兵马俑,教师教授英文单词----- Qin Shihuang’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The Bell Tower 钟楼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陕旅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陕旅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PartA》 (2)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通用) (6) Unit 2 What Would You Like《Part A》 (14) Unit 2 What Would You Like《PartB》 (18) Unit 2 What Would You Like(通用) (23) Unit 3 Who’s That Man《Part A》 (27) Unit 3 Who’s That Man《Part B》 (31) Unit 3 Who’s That Man《Part C》 (34) Unit 4 At the Sports Meeting《PartA》 (37) Unit 4 At the Sports Meeting《PartB》 (41) 《Revision 1》 (46) Unit 5 What Is He Like《Part A》 (50) Unit 5 What Is He Like《Part B》 (54) Unit 6 A School Sale《Part A》 (56) Unit 6 A School Sale《PartB》 (61) Unit7 Shanghai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PartA》 (64) Unit7 Shanghai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PartB》 (67) Unit7 Shanghai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PartC》 (70) Unit 8 What's Your Dream《PartA》 (73) Unit 8 What's Your Dream《PartC》 (77)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018年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全册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 y? 单元总目标: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观察、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怎样用英语打电话,即电话用语教学,以及怎样合理使用手机的话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话用语 难点:怎样在话题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在打电话情境中学会使用电话用语与人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共分4课时。第一课时P art A。第二课时Part A、B 。第三课时Part A 、B、C第四课时Part B、C。 知识目标: 一、能听、说、读、写词汇: mobile phone, make a phone call, go on the Internet, send a message, read an e-book, send an e-mail。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下列句型: 1. --- Hello, may I speak to…? --- Sorry, … is out. This is …speaking. Can I take a message? --- Sure. 2.---Hello! Is that…? ---Yes. This is… speaking. Who is that? 3. I won’t use it to go on the Internet or read e-books. I’ll only use it to make phone calls and learn English. 情感目标: 一、引导学生认识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懂得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二、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善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其树立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能律己、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四、能够通过情景交际,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2015最新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 共有 4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May I speak to kitty?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说会用会写以下单词和短语 Mobile phone.Make a phone call.Go to the Internet.Send a message. Read an e- book. book.Send an e-mail. 2、能准确理解本课内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和别人进行打电话练习。 教学重点: May I speak to…? This is … Is that…? Kitty is out. Ask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Sounds good. 教学难点: 能准确理解本课内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和别人进行打电话练习。 熟练运用短语:Mobile phone.Make a phone call.Go to the Internet.Send a message. Read an e- book. book.Send an e-mail. 教学准备: 教师资源包 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模式。 教法:情景教学法,趣味游戏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Number the following things from one to five. I… every day. 二、新课展示

Mobile phone.Make a phone call.Go to the Internet.Send a message. Read an e- book. book.Send an e-mail. 2、学生试读 3、引出句型 May I speak to…? This is… 4、讲述知识点 Watch TV.Listen to the radio.Listen to MP3.Play games on the computer. Use a mobile phone. 三、Look and choose What news.Play games and.Listen to music Send an e-mail. Take photos.Call your friends. 四、Let's talk. 1.Kitty is out.Send out. 2.Hello,may I speak to…? 3.This is… 4.Could you please ask… to… 5.I'll tell her when she comes back. 6.Is that…? 7. Who is that? 8. I will use it to make phone calls and send messages. 五、拓展延伸 1、Read the words and the dialogue . 2、Preview part B.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