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
- 格式:ppt
- 大小:46.30 MB
- 文档页数:46
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上一期写了宁波人写的“洋泾浜语”书《英话注解》,许多人来信说“蛮有趣的”,现在写一篇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
▲曹骧编译的《英字入门》,申报馆同治十三年(1874)印行。
全书分十则:英字源委;单字门;二字拼法门;三字拼法;四五六字拼法;七字以外拼法(言语附);数目字门;点句勾股及异体字考;学语要诀;补论英语六则等“洋泾浜语”作为一般的商业口语,一般交流上不至于发生太大的问题,如果涉及到签订条约或公文往来,那问题就大了。
近代以后的若干年里,中国缺少精通英文的人才,于是,中国政府或上海地方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或公文往来,通常由外国人拟定英文稿和中文稿,由中国人审核修订,中文稿与英文稿会有失偏颇,于是误会不少,纠纷也不少。
于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
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此次约定,汉、英文字详细校对无讹,亦照此例。
《天津条约》签订前,英国人与中国签订条约使用英文,中文文件由英国人帮助翻译,《天津条约》生效后,中国政府必须选派学生学习英文,条件成熟后,英国人不再帮助中国政府翻译中文文件。
于是,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所谓“同文”就是“书同文”,也就是使用相同的文字,当然就是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字;翌年,上海广方言馆成立,所谓的“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的中国人把外国话称之为“方言”。
上海广方言馆聘请外国学者担任英语教习,学生在学校接受严格的、系统的英语教育,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人工部局或上海道署任职,从事翻译工作。
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教何伯森(John Hobson)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主要吸收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校——英华书院(English-Chinese College),培养了一批英语人才。
洋泾浜英语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作者:官悦陈曦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摘要】十八世纪的中国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期,在殖民者的影响下,上海作为通商口岸,为了发展经济,出现在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各界多称之为“洋泾浜英语”。
本文将着重探讨洋泾浜的概念,特征以及作为英语学习者如何正确对待和避免在二语学习中出现洋泾浜英语。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概念;特征;如何对待和怎么做;英语学习【作者簡介】官悦,陈曦,山东科技大学。
一、什么是洋泾浜洋泾浜英语可追溯到18世纪,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最终以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得名。
它的英文名称是Pidgin,是business这一词被读错而形成的。
词典释义中,它是不懂其他语言的人们为了交流而使用的混杂语言。
结合当时的背景,上海在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加上各个租界的影响,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飞速发展也是必然的结果。
Pidgin是为了跨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在上海洋泾浜中,更具体点说,它是人们为了进行贸易活动而产生的语言,大多是“惯用语”或是“行话”,且说洋泾浜英语的人多是一些从事商业贸易的小商贩和市民这一类中下层人员。
虽然洋泾浜英语在那时极为流行,但毕竟不是主流语言,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洋泾浜英语也走向衰落。
二、洋泾浜的特点从发音方面来看,洋泾浜英语一般只以口头形式存在,缺少正规的书面形式。
而它的发音特点受到汉语发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第一,在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后面加上元音。
比如,make[meik]读成[meiki:],将much变为Muchee。
第二,用辅音[l]代替[r],比如,将room[ru:m]读成[lu:m]。
第三,直接由汉语发音创造出新的英语单词,比如chow-chow表示吃的动作或是吃的东西,而英语中则是eat。
从词汇方面来看,它的单词量在700个左右,而正因为有限的单词量,在洋泾浜英语中,一个单词会被重复使用,且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或形容词。
梦回上海滩:公共租界的桥梁和码头桥梁一、苏州河桥梁鸦片战争前,苏州河上桥梁有重建于1672年的三洞石老闸桥(今福建路桥处)和建于1737年的新闸桥。
除此之外,两岸来往都靠船渡,最多时渡口有22处。
1856~1889年间,工部局于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1座木桥。
20世纪初至20年代,工部局陆续拆除木桥,改建为钢桁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桥。
由于租界内工商企业分布的不同,影响到苏州河上桥梁分布极不平衡,新闸桥以东至入黄浦江河口2.88公里河段,建桥10座,平均相隔320米即有桥三座,而新闸桥以西至中山西路10.15公里河段,却只有5座木桥。
1.外白渡桥1848 年,苏州河之北虹口美租界开辟后,苏州河两岸往来频繁,靠渡船摆渡甚不方便,1854年英商韦尔斯和宝顺、兆丰洋行的韦勃、霍格等人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在外滩北端苏州河头摆渡口之东筹划建造一座木桥,以“韦尔斯”为桥名。
韦尔斯桥于185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10月竣工。
桥长450英尺(137.16米),宽23英尺(7.015米),桥下打入许多木桩,桥面用木板铺成。
由于桥梁高度不足以让大型船只通过,在靠近虹口一侧的中跨设活动桥面,在船只驶过时吊起。
该桥耗资1.2万元,分作125股,掌握在以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手中。
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为收回投资,经向上海道台申请,获得在苏州河上架桥30年的专利。
桥建成后,即开始向过桥行人收取过桥费,每人每次铜钱1文,车马加倍。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又将过桥费提高1倍。
洋行往往一年支付一次,英国领事馆一年支付5镑。
1866年,工部局对苏州河上交通已有所考虑。
最初的打算仅是租下韦尔斯桥,免去外人及其马车的过桥费,对华人利益并未顾及。
由于此议没有成功,1869年工部局又与桥主谈判,并达成协议,商定从1870年1月1日起,10年内凡外侨及其交通工具、仆役等均可免费过桥;桥主应于18个月内在苏州河上另架1座铁桥,并负责桥梁的养护与维修,在合同期内工部局每年付给桥主1500两。
洋泾浜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嘿,你知道洋泾浜语吗?这可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啊!洋泾浜语啊,就好比是语言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比如说,你想象一下,一群来自不同地方、说着不同语言的人聚在一起,为了能交流,他们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语言,这就是洋泾浜语呀!
它不是那种正儿八经、规规矩矩的语言,而是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组合和变通。
就好像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一点!你想想看,英语里的单词、汉语里的语法、还有其他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都被揉在一起啦!
咱举个例子啊,“long time no see”,这就是典型的洋泾浜语呀,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吧!这可不是正规英语里的表达哦,但却在很多场合都被广泛使用呢。
这多有意思呀!
洋泾浜语的产生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贸易港口啊、移民聚居地啊之类的。
人们为了能尽快沟通,就不管那么多规矩啦,怎么方便怎么来。
这就好像是在语言的大森林里开辟出了一条特别的小路,虽然不那么整齐,但走起来也挺顺畅呢!
它的特点也很鲜明呀,语法比较简单,词汇也相对有限。
但可别小瞧它,它在特定的情境下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呢!洋泾浜语就像是语言世界里的游击队,灵活多变,适应性超强!
洋泾浜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哦,有时候它还会发展、演变呢。
可能
一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交流用语,但慢慢地,它可能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
哎呀,这真的是太神奇啦!
总之呢,洋泾浜语是语言世界里一个独特的存在,它虽然不那么正统,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多样性
和创造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交流的无限可能!所以啊,可别小
看了洋泾浜语哦!。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语言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世界历史中各个民族发展历程。
在世界史上,原先没有接触的,不同的社会会因为之后开始的贸易进行文化交流。
会因迁徙或战争与海外殖民等方式形成了地域上的邻居与杂居。
法国语言学家,《语言》一书的作者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说过:“使得语言不受任何外来影响而不断发展的理想几乎从来没有实现过,相反,相邻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中常常起重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
”在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方式而导致的接触深度的不同使得语言的接触有了不同的结果。
而世界语言的发展则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语言接触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语言的接触的主要类型语言的接触可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首先,是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也叫作外来词,指音与义都是借用外族语言或者方言的词。
由于这些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的不相邻,所以一般的接触只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多为数量有限的借词。
如“石榴”、“苜蓿”等是汉代从西域借来的词;“佛”、“菩萨”等则是汉代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用语。
“胡同”、“站”则是元代借入的蒙古词汇。
在鸦片战争之后,日常词汇中借词数量不多,但涉及面积却很广泛。
如sofa为沙发,curry为咖喱,jeep为吉普等等。
第二种则是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有着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中许多的人口会成为双语或者多语者。
各个民族的词汇会大量借用,在音系上与语法上会相互感染与趋同。
但是各个语言仍保持着较多数量的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
第三种是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语言替换是不同的民族即氏族与部落等社会共同体之间深度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替换是一个残酷的过程,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着相通之处。
但是在替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愿替换与被迫替换这两种情况。
被替换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称为“底层”。
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①周 毅提 要 在晚清,随着英美殖民主义者在广州、上海成为最主要的贸易者并逐渐取代葡萄牙老殖民主义者,中英混合语———“洋泾浜英语”随即应运而生,中葡混合语———“澳门葡语”或“广东葡语”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
“广东葡语”是后来“广东洋泾浜英语”的母体,而“上海洋泾浜英语”则源自“广东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诞生、存在、兴旺和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西交往的轨迹。
本文将着重探讨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广东洋泾浜英语与上海洋泾浜英语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洋泾浜英语 近代中国 混合语言概 述据历史记载,近代第一批来华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强行上岸租占了澳门。
为了生活与做生意的需要,他们必须与当地人进行交往,而交往的必要工具便是语言,由此产生了最早的中西混合语言,即“广东葡语”(Cant āoPortugu ēs )或“澳门葡语”。
“广东葡语”只限在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所用。
从19世纪初到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英美殖民主义者在广州、上海成为最主要的贸易者并逐渐取代葡萄牙老殖民主义者,作为一种优势媒介语的英语自然取而代之,中英混合语(Sino 2Anglohybridlanguage )即“广州英语”(CantonEnglish )应运而生,“广东葡语”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
②据考,“广东葡语”是后来“广州英语”或“广东英语”③的母体。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英国在中西贸易中地位的上升,“广东英语”逐渐代替了“广东葡语”。
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广州英语”先在华南一带流行,以澳门、香港和广州为中心;到19世纪中①②③在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中译本里,“广州英语”被译为“广东英语”,部分原因是英译汉所导致的:西方人常常将Canton 一词既指“广州”又指“广东”;部分原因是早期洋泾浜英语决不仅限于广州市区,清初的所谓“广州口岸”实际上包含整个广东沿海地区。
洋泾浜英语在教学中的运用洋泾浜英语是指非正规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英语。
它起源于鸦片战争时期的上海,它是当地人和外国商人、水手、传教士接触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
外国人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往往简化自己的语言,同时夹带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当地人在接受这种语言的同时又把母语的一些规则渗透进来,因此它成了母语与外语在语法、语音、词汇体系上的妥协的特殊语言形式。
它的产生及流行说明了采用这种妥协的方式是学习、使用外语的一种速成的方法。
最起码,它对外语学习,尤其是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洋泾浜英语词汇的特点是:1. 简化发音的复杂性。
2. 仿照汉字的特点,增加了词汇的分析性。
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讲,它消除或是减少了负迁移的影响,同时增加了正迁移的作用。
消除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正是人们梦想中的最佳学习方式。
一、语音方面往往用l 代替r 。
比如room说成loom, all right 说成all light;辅音收尾的词加上元音,如make 说成makee, much 说成muchee;在动词后面加lo,如:“死了”说成“die-lo”,“付钱”说成“pay-lo”。
这种不规范的发音方式与我们的学生在发音上所犯的错误有着很相近的特点,那就是受到了汉语发音规则、言语习惯的影响。
不同的是,洋泾浜把这种不规范将错就错,而学生的发音错误往往是多次纠正而没有奏效。
允许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码,这将是我们从洋泾浜英语中得到的第一点启示。
在语言教学上不要急于求全求精,应该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规纳为:错——局部错——大部分对——全对。
如英语中you damned fool.(该死的傻瓜),开始可能会读成“又登夫”,对学生记忆这句话来说是极其容易的。
教学过程中在教授正确读音的同时,不妨输入“又登夫”这一类似的信号,可以起到提示与帮助记忆的作用,再如“cinema”读成“新奶妈”。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音上对学生刻意求全求精,使词汇记忆、学习的难度加大,趣味性降低,不利于词汇的积累,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洋泾浜”是因为语言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洋泾浜原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叫做洋泾浜的河流(现已填没)和黄浦江的汇合处。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一带成了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
他们和当地没有受过外语训练的平民接触,相互迁就对方的语言,于是产生了一种支离破碎的外语,人们称之为“洋泾浜”。
外国语言学界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个学名,叫pidgin,意为“支离破碎”。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作出让步,在自己的语言中夹杂着一些当地语言的结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了当地人模仿学习的榜样。
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自然会受到自己语言的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它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被外来者接受,最后,双方仿佛在语言上达成了一种“协议”,产生了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
因此,“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的“特产”,是世界上好多通商口岸常见的现象,语言学界通常把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叫“洋泾浜”。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语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来指称事物。
“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赛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介语理论被介绍到中国。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刘珣对中介语做了更为详细的界定。
高教论坛洋泾浜英语浅析王晓为瞿康莉(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1发音洋泾浜英语一般只以口头形式存在,缺少正规的书面形式,它拥有自身独特的发音方式。
由于英语为多音节语言,而汉语为单音节语言,对于沿海地区的中国人来说,想学习并使用标准的英语无疑难上加难,他们无法读出拥有三个以上音节尤其是含有多个辅音的英语单词,所以他们往往通过简化发音来达到与外国人沟通的目的。
这些简化了发音的词汇是在地方性方言和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洋泾浜英语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初到那里的外国人很可能听不懂他们所创造出的洋泾浜语言。
其原因不难理解,洋泾浜英语本就是各个地区说汉语的中国人和说英语的外国人在交流中随机创造出来的,所以它有很多变体,自然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形式。
这种简化的发音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原有单词后面增加尾音:在洋泾浜英语中,以辅音结尾的词的后面通常会再加上一个元音,例如make[meik]读成[meiki:],将much变成了muchee。
再次是变音,因为汉语的不少方言中只有[l]的语音,而没有[r]这一语音,所以,在洋泾浜英语中常常用[1]来代替[r],比如当时的人们习惯将room[ru:m]读成[1u:m],同样将allright读成[с:lait]。
最后一种情况是直接由汉语发音创造出英语词汇,例如:最常见的两个汉语词chin-chin被用来打招呼或发出邀请;chowchow被用来表示吃的动作或者吃的东西。
当时的人们为了更好地习得这种杂糅的词汇,选择用汉语来为这些词注音,并编出口诀以便于记忆。
例如:“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andso)。
”[1]便是典型的例子。
2词汇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词汇手册当属《红毛通用番话》,这是一本总共只有16页的小册子,收录的词汇不到400个[2]。
龙源期刊网 “洋泾浜”的前身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6年第09期上海滩的“洋泾浜”英语,其前身是“广东英语”。
那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使得传统的海外贸易中心广州,成为清朝开关后西方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并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通商惯例。
随着商贸活动的广泛开展,语言不通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障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州商行的中国商人是怎样同洋商进行交流的?那些动辄数万银元的大宗生意又是如何完成的?在长期的交易交谈中,广州商人独创了那种虽然是英语发音,但语法却完全是中国化的混合式“广东英语”,且渐渐地流行起来,变成中西贸易的通用语。
“广东英语”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海船来华的洋人住在广州的时间短暂,所以不愿意或者不能够致力于学习像中文这样一种比较难学的东方语言,就是想学讲一些极普通的生活用语也不容易做到,即使学会,跑到别的国家根本用不着;二是清政府严厉禁止向洋人传授中文,甚至在1759年洪任辉(英国人,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的第一个“中国通”)事件中,以“教授夷人读书,代作控词”罪名,处死为洋人讲授中文并写状词的中国人刘亚匾。
逼迫那些想学中文的洋人,不得不在夜深人静,偷偷摸摸把房间里的灯光遮蔽,以保护中国教师的人身安全。
在进退两难形势下,聪明伶俐的中国商人巧妙地创造性地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贸英语,就是依照汉语的语法习惯,将熟稔常用的英语单词,重新组合成句子,来表达中国人的意思,犹如现在的No zuo no die(即不作不死)。
“广东英语”不讲究文法、句法,句子中混杂着汉语、葡萄牙语、英语、印度语的单词,分别取用其语言里最简单的成分。
广东英语以其特有的活力,合理地在广州口岸生存了100多年,成就了中外一笔笔巨额生意。
不过有时弄得不好也会闹出大笑话,比如一位中国米商向英商卖米(nice),而错说成卖虱子(lice)。
在广州中国商行集中的十三行附近的书店里,曾经发行过一本很畅销的叫《鬼话》的小册子,相当于今天的《英汉词典》。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英语现象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李家琛【摘要】同样处于沿海,青岛和上海一样存在的“洋泾浜”现象,本文总结了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的部分用词个例,对当代的中西语言融合做了分析。
【关键词】青岛 方言 “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现象,上海“洋泾浜”英语曾经在部分区域流行很久并影响到后来。
青岛,作为开放较早的城市,同样存在这个现象,但由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历来没有被命名,只是在方言中体现。
一、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现象看青岛“洋泾浜”英语产生的必然性洋泾浜,原本是上海市一条非常普通的河流名字,后来被作为英、法租界的分界线,逐渐成为了上海租界、十里洋场的另一个名字。
洋泾浜英语产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个地点,从使用功能看依然是一种语言工具,只是因为时间和地点和巧合。
他是上海本地话和外来语言(英语)的相互交融,是本土语言和外来语言在畸形环境下产生的畸形结果,是上海话和英语的相互变形、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正式的语言一般会有字、词、句的规范和法则,而洋泾浜英语突破了各种规定和规范,更加口语化,更加贴近基层民众,在特殊时期方便了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其简单、便利性迅速被民众接受和推广。
上海“洋泾浜”英语从萌芽到大面积流行再到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间经历了一段时间,在特点时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是上海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渊的历史意义大于文化价值,其实用性能也远大于研究价值,作为一个时期的时代产物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样是沿海通商口岸,同样有过被列强统治的历史,同样有中外人士交往的需求,青岛同样存在“洋泾浜”现象。
1898年3月6日,中德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青岛部分区域被租借割让,以德国为代表的列强开始了在青岛的统治和殖民。
政治的沦陷,直接决定了经济和文化的退让,德国在青岛期间营造了欧式风格的建筑,修缮了强大的地下排水系统,自然也在精神层面影响着青岛的语言、文化和风俗,这种影响通过人际交往逐步扩大,青岛话和外国语言的结合自然难于避免,青岛“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