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英语在教学中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衣裳楚楚语陪陪,(by and by)考姆陪陪歇歇来。
(come by and by)多少洋行康八杜,(comprador)片言茹吐费神猜。
清晨见面谷猫迎,(good morning)好度由途叙别情。
(how do you do)若不从中肆鬼肆,(squeeze)如何密斯叫先生。
(mister)滑丁何物由王支,(what thing you want)哀诺王之不要斯。
(I no want)气煞外边穷苦力,(coolie,源于印地语)一言不识独伤悲。
还有一段《洋泾浜英语手册》,大家读过就会认为原来它也就是“沙咸鱼沙(so and so)”了。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洋元钿温得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爷叫泼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其他如阿木林(A MORON),混枪势(混CHANCE),码子(寿头码子,小刁码子等,MOULDS),嗲(DEAR),拉三(LASSIE),大兴(DASHY),噶三壶(GOSSIP),瘪三(BEGSIR),戆大(GANDER),接领子(接LEADS),扎台型(扎DASHING),邋遢(LITTER),蹩脚(BILGE),肮三(ON SALE),三明治(sandwich)等等,都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
洋泾浜英语的特点:1)洋泾浜英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
这是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往中随处形成的,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
2)洋泾浜英语的语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
由于汉语不少方言语音中只有[l],没有[r],洋径洪英语的语音也往往用[l]来代替[r],例如将room [ru : m] 读成[lu : m];将all right 读成[ɔ: l lait]。
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思维一、引言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一种洋泾浜语言。
“中式英语”这个词语在英语里面被称为“Chinglish”,意思是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语言。
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
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在英语的运用中经常会受到中式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干扰,尤其在翻译中这样的毛病比较普遍,比如“When you leave car,please turn off door and window,take your valuable things.(离开车时,锁好门窗,拿走贵重物品。
)”,“Today’s weather is not very good.(今天天气不是很好。
)”,“The classroom is quite hot.(教室里面很热。
)”等等。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中式英语思维的造成往往是学习者在翻译中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二、中英思维对比分析其实,所谓地道的英语,就是所表达的语言符合英语思维方式与习惯。
想要正确运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唯一且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
下面试比较中英思维的差异:1.思维方式:中式思维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
主体意识善于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性出发,以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介于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形式,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
语言上多以“人”为主语,语态上多用主动语态。
而西方人多以客体为认知对象,把自然作为探索和征服的对象,因而主客对分,天人对立,对自然持尊重客观的态度,导致客体意识为主,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由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
所以严格区分主客观,语态上多用被动语态。
2.西式思维喜外露,中式思维喜含蓄。
英语经常开门见山先论述观点态度,再开始叙事表达;而汉语则往往相反。
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上一期写了宁波人写的“洋泾浜语”书《英话注解》,许多人来信说“蛮有趣的”,现在写一篇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
▲曹骧编译的《英字入门》,申报馆同治十三年(1874)印行。
全书分十则:英字源委;单字门;二字拼法门;三字拼法;四五六字拼法;七字以外拼法(言语附);数目字门;点句勾股及异体字考;学语要诀;补论英语六则等“洋泾浜语”作为一般的商业口语,一般交流上不至于发生太大的问题,如果涉及到签订条约或公文往来,那问题就大了。
近代以后的若干年里,中国缺少精通英文的人才,于是,中国政府或上海地方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或公文往来,通常由外国人拟定英文稿和中文稿,由中国人审核修订,中文稿与英文稿会有失偏颇,于是误会不少,纠纷也不少。
于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
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此次约定,汉、英文字详细校对无讹,亦照此例。
《天津条约》签订前,英国人与中国签订条约使用英文,中文文件由英国人帮助翻译,《天津条约》生效后,中国政府必须选派学生学习英文,条件成熟后,英国人不再帮助中国政府翻译中文文件。
于是,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所谓“同文”就是“书同文”,也就是使用相同的文字,当然就是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字;翌年,上海广方言馆成立,所谓的“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的中国人把外国话称之为“方言”。
上海广方言馆聘请外国学者担任英语教习,学生在学校接受严格的、系统的英语教育,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人工部局或上海道署任职,从事翻译工作。
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教何伯森(John Hobson)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主要吸收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校——英华书院(English-Chinese College),培养了一批英语人才。
洋泾浜英语是19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变体很多。
它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
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
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
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洋泾浜英语”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目录1 名称2 演变3 学习4 影响4.1 音译词4.2 音译加意译4.3 有引申意义的5 参考资料6 参见[编辑] 名称主条目:洋泾浜洋泾浜是上海的一条小河流,与黄浦江相连,从今延安东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1]。
在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
租界设置后,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小河两岸,洋泾浜也因此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的河流。
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了。
[2][编辑] 演变最初的洋泾浜英语多为英语和粤语的混合体,这是由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广东地区的职员纷纷进入上海,在与英国商人的沟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泾浜英语。
[3]随后,上海的其他籍商人为了获取直接与外商交流的机会,纷纷学习英语。
而此时,宁波商人也大量涌入上海,出版商看准商机,出版了《英话注解》[4],该手册使用汉字对英语进行注音,由于该书六位作者全是宁波人,因此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
因此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洋泾浜英语由于使用环境的缺失,逐渐被人所摒弃。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对外贸易重新被重视,而此时,人民的英语水平也日益提高,“洋泾浜英语”逐渐成为形容英语不标准的贬义词。
[5][编辑] 学习洋泾浜英语的著名教材当属下段手册,该手册应使用宁波方言朗读,汉字只是用来注音,短短的几句话中涵盖了英语的常用词汇。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利与弊在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达法:1.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开门见山)2.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Give you a littl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
)经过调查研究,这种所谓“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orChinese English)的产生决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一、中国式英语的概念及其成因中国式英语最初指的是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是19 世纪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做生意时所使用的一种贸易语言。
当时,因为国人对于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所包含的英语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翻译方式,具有很大局限性。
李文中1993 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指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中国式英语是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过渡语[2]。
它是二语习得者按自己发展的规则创造出来的含有母语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是属于掌握目的语之前的过渡性阶段———这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中介语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所产生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引起的,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结构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那么第一语言对二语学习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3]。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言形式与结构、使用者思维特征、负载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和典型。
中介语是某一个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个语言体系会不断地向目的语靠近,因此具有个体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赖小燕(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摘要把洋泾浜语言作为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考察,可以管窥跨文化传播形式如何构建了第三文化的雏形。
第三文化回避了文化普世化和文化多元化这两种极端的文化发展趋势,而是在承认话语中心的前提下,以语言传播为基础,进行与异体文化的沟通,从而使自身既保持了独特性,又具有了异质性。
这些特点,使得它可能成为当前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发展方向和态势。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跨文化;第三文化一 跨文化传播及其基础传播学者萨姆瓦给跨文化传播下的定义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信息传播【1】。
据此,跨文化传播的中心课题是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和理解共享的意义系统。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承认文化间存在差异。
因为只有承认差异,才有进行沟通的必要,才能使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更积极主动地寻找彼此的共性与个性。
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认识差异并作出适当的调适和变通,则是跨文化传播顺利实现的基本要旨。
文化冲突论以一贯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方式去看待文化间的身份关系,意图通过统一与同一抹杀掉文化间的差异;多元文化和第三文化则与之相反,二者都强调在建立文化价值共识的基础之上,尊重每种文化的独立地位与品格。
但第三文化相对于多元文化来讲更加寻求在互相参照的过程中认识文化的内在独特性,使各种文化都能通过对话而获得新的资源。
这也是第三文化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 【2】的要旨所在。
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它自然就包含了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在内的文化各个因素之间的传播。
但显然各个因素之间的传播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以某个因素的传播为基础。
要确定究竟以哪个因素作为传播基础非常困难,因为每个文化因素在推动社会进步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索中,传播学家萨姆瓦为寻求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提供了一种思路。
洋泾浜英语与网络英语的比较与分析作者:田丽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1期摘要: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和发展造就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洋泾浜英语。
它是指不讲语法把汉字逐词用英语表达的一种混合语,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有出现了一种新的洋泾浜英语——网络英语。
本文着重对这两种英语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网络英语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1-0053-11、引言洋泾浜本是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位于从前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之间的界河,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成为今日上海的延安东路。
由于外国商人常在附近做生意,同当地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非常频繁,很多没有收到正规英语教育的中国人为外国人打工,只能用不伦不类的英语与其交流,这样一来二去,这种中英混杂的语言,不讲语法把汉字逐词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一种混合语就应运而生,人称“洋泾浜英语”。
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
)。
有这样一个洋泾浜英语笑话,某洋行老板叫司机去大光明电影院去买戏票,他空手而归,说:“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 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老板字字句句都听懂了。
今天的英语学习者听到这些蹩脚的英语会忍俊不禁。
常见的洋泾浜英语还有:where where:哪里,哪里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double horse double tiger:马马虎虎seven up eight down:七上八下go and see:走着瞧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网络英语,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是从正规英语中派生的,有将英语词语字母化,也有利用英语的谐音或转义,也有对一些单词进行简写,对规范英语词汇进行再造的一种新型英语。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语言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世界历史中各个民族发展历程。
在世界史上,原先没有接触的,不同的社会会因为之后开始的贸易进行文化交流。
会因迁徙或战争与海外殖民等方式形成了地域上的邻居与杂居。
法国语言学家,《语言》一书的作者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说过:“使得语言不受任何外来影响而不断发展的理想几乎从来没有实现过,相反,相邻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中常常起重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
”在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方式而导致的接触深度的不同使得语言的接触有了不同的结果。
而世界语言的发展则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语言接触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语言的接触的主要类型语言的接触可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首先,是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也叫作外来词,指音与义都是借用外族语言或者方言的词。
由于这些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的不相邻,所以一般的接触只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多为数量有限的借词。
如“石榴”、“苜蓿”等是汉代从西域借来的词;“佛”、“菩萨”等则是汉代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用语。
“胡同”、“站”则是元代借入的蒙古词汇。
在鸦片战争之后,日常词汇中借词数量不多,但涉及面积却很广泛。
如sofa为沙发,curry为咖喱,jeep为吉普等等。
第二种则是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有着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中许多的人口会成为双语或者多语者。
各个民族的词汇会大量借用,在音系上与语法上会相互感染与趋同。
但是各个语言仍保持着较多数量的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
第三种是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语言替换是不同的民族即氏族与部落等社会共同体之间深度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替换是一个残酷的过程,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着相通之处。
但是在替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愿替换与被迫替换这两种情况。
被替换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称为“底层”。
语言学洋泾浜名词解释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语言学洋泾浜”这个听起来有点特别的词儿。
您知道吗,这“洋泾浜”就像是语言世界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它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存在,而是有着自己独特韵味和特点的。
想象一下,在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在一起。
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交流起来那叫一个困难。
可生意要做,事情要办呀,咋办?于是乎,一种奇妙的语言现象就诞生了——洋泾浜。
比如说,在旧上海的时候,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交道多了,为了能沟通,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那可不是标准的英语或者汉语,而是一种杂糅了双方语言特点的“混血儿”。
这洋泾浜啊,就好比是一道大杂烩。
各种语言的元素被随意地搅拌在一起,语法规则也不那么严格。
可能一句话里,单词的顺序颠三倒四,词性也乱用。
但神奇的是,交流的双方居然还能大致明白对方的意思!咱举个例子,“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就是典型的洋泾浜英语。
按照正规的英语语法,这根本就不对嘛!可在洋泾浜里,它就是能被大家接受和使用。
洋泾浜可不只是在过去的特定环境中才有。
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比如旅游景点,游客们用着不太标准的当地语言和当地人交流,有时候说出来的不就是洋泾浜嘛。
您说这洋泾浜是好还是不好呢?有人觉得它不规范,乱糟糟的。
可换个角度想,它不也为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吗?在特定的情境下,能让交流得以进行,这不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所以啊,语言学中的洋泾浜,就是这样一种独特而有趣的存在。
它虽然不那么正统,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您觉得呢?总之,洋泾浜是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见证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为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
292020年2月 (总第114期 ) 1 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 )是指某一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因与另一群体接触发生了顺向变化。
外语学习是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建构活动,因为语言与认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建构的。
张庆宗(2011)指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一种外语的过程就是适应这种新文化的过程。
因为语言既是表现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
也有人认为文化适应可解释为由于长期接触而导致的文化融合,通过适应或借鉴另一种文化的特点来改变个人、群体或民族的文化,语言交融现象应该是典型的文化适应产物。
因此在洋泾浜化和克里奥尔化的现象中,研究者不难发现文化适应的影子。
文化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研究这些语言文化适应的产物时,甚至发现这些语言产物不仅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新力量,甚至是对语言的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新启示。
2 洋泾浜化洋泾浜语又叫皮钦语(Pidgin ),是指从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中吸收其构成成分的交际语(ContactLanguage )。
洋泾浜语不是任何人的母语,而是在一些有贸易往来需要频繁接触的地区,不同语种的人们为了方便沟通、交流而采用的一种通用语。
洋泾浜语的产生,起初是为满足殖民征服者商业统治的需要。
洋泾浜语的词汇来源于殖民征服者一方的语言,而读音和残缺的句法规则采用了被征服者的语言。
某种程度上来说,洋泾浜语的产生是源于某种意义上的协商与适应。
所以洋泾浜语不同于产生它的任意一种语言,也不可能还原为产生洋泾浜语的任意一种语言。
创造并使用这种“洋径浜从文化适应视角看语言的洋泾浜化和克里奥尔化□ 康洪君 耿碧悦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又称混合语。
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为了交流,人们需要学会一种通用语,洋泾浜语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洋泾浜语功能有限,不够完善,于是在洋泾浜语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较完备的语言——克里奥尔语。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英语现象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李家琛【摘要】同样处于沿海,青岛和上海一样存在的“洋泾浜”现象,本文总结了青岛方言中的“洋泾浜”的部分用词个例,对当代的中西语言融合做了分析。
【关键词】青岛 方言 “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现象,上海“洋泾浜”英语曾经在部分区域流行很久并影响到后来。
青岛,作为开放较早的城市,同样存在这个现象,但由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历来没有被命名,只是在方言中体现。
一、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现象看青岛“洋泾浜”英语产生的必然性洋泾浜,原本是上海市一条非常普通的河流名字,后来被作为英、法租界的分界线,逐渐成为了上海租界、十里洋场的另一个名字。
洋泾浜英语产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个地点,从使用功能看依然是一种语言工具,只是因为时间和地点和巧合。
他是上海本地话和外来语言(英语)的相互交融,是本土语言和外来语言在畸形环境下产生的畸形结果,是上海话和英语的相互变形、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正式的语言一般会有字、词、句的规范和法则,而洋泾浜英语突破了各种规定和规范,更加口语化,更加贴近基层民众,在特殊时期方便了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其简单、便利性迅速被民众接受和推广。
上海“洋泾浜”英语从萌芽到大面积流行再到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间经历了一段时间,在特点时期有一定的存在意义,是上海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渊的历史意义大于文化价值,其实用性能也远大于研究价值,作为一个时期的时代产物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样是沿海通商口岸,同样有过被列强统治的历史,同样有中外人士交往的需求,青岛同样存在“洋泾浜”现象。
1898年3月6日,中德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青岛部分区域被租借割让,以德国为代表的列强开始了在青岛的统治和殖民。
政治的沦陷,直接决定了经济和文化的退让,德国在青岛期间营造了欧式风格的建筑,修缮了强大的地下排水系统,自然也在精神层面影响着青岛的语言、文化和风俗,这种影响通过人际交往逐步扩大,青岛话和外国语言的结合自然难于避免,青岛“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
洋泾浜英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洋泾浜英语是指非正规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英语。
它起源于鸦片战争时期的上海,它是当地人和外国商人、水手、传教士接触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英语。
外国人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往往简化自己的语言,同时夹带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当地人在接受这种语言的同时又把母语的一些规则渗透进来,因此它成了母语与外语在语法、语音、词汇体系上的妥协的特殊语言形式。
它的产生及流行说明了采用这种妥协的方式是学习、使用外语的一种速成的方法。
最起码,它对外语学习,尤其是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洋泾浜英语词汇的特点是:1. 简化发音的复杂性。
2. 仿照汉字的特点,增加了词汇的分析性。
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讲,它消除或是减少了负迁移的影响,同时增加了正迁移的作用。
消除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正是人们梦想中的最佳学习方式。
一、语音方面
往往用l 代替r 。
比如room说成loom, all right 说成all light;辅音收尾的词加上元音,如make 说成makee, much 说成muchee;在动词后面加lo,如:“死了”说成“die-lo”,“付钱”说成“pay-lo”。
这种不规范的发音方式与我们的学生在发音上所犯的错误有着很相近的特点,那就是受到了汉语发音规则、言语习惯的影响。
不同的是,洋泾浜把这种不规范将错就错,而学生的发音错误往往是多次纠正而没有奏效。
允许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码,这将是我们从洋泾浜英语中得到的第一点启示。
在语言教学上不要急于求全求精,应该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规纳为:错——局部错——大部分对——全对。
如英语中you damned fool.(该死的傻瓜),开始可能会读成“又登夫”,对学生记忆这句话来说是极其容易的。
教学过程中在教授正确读音的同时,不妨输入“又登夫”这一类似的信号,可以起到提示与帮助记忆的作用,再如“cinema”读成“新奶妈”。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音上对学生刻意求全求精,使词汇记忆、学习的难度加大,趣味性降低,不利于词汇的积累,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英语学习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因为学习是个人的一种“意义构造”。
人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创造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体现。
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个体将外在语言信息主动内化并与个体大
脑中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过程。
英语语言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蕴涵着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习俗和科技等信息。
这些信息在与个体认知结构的互动中推动着个体认知结构的发展。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和交流中去,同化与顺应英语语言信息,汲取英美社会文化信息的精华,改造自身认知结构,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掌握行之有
效的学习策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促进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
而这一过程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实现,同时生发了“理解”的内涵与能力的。
李阳总结出英语学习的“十大王牌理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即寻
找成就感,建立财富本。
把地道的实用句子总结出来,这叫“寻找成就感”;把刚得到的成就感和已经会说的地道句子统统收集起来,并把它们记录在专门的财富本上。
二、增加词汇的分析性
词汇具有分析性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人们识文就可以断字,望文
则能猜测意,这无需证明。
在洋泾浜英语里注入词汇分析性是一个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成功尝试。
如:汉语“尊敬”有两种英文译法“look up to”和“respect”。
“因为up ( 向上)与与汉语“看中”“高看一眼”有一定联系,日常使用中多用look up to代替respect ;汉语中“鄙视”的英文译法为“look down upon”或“despise”,因为“down”(向下)有小看、低看的味道,人们们往往选用“look down upon”,而导向尽量避免使用“despise”。
可见,洋泾浜英语的分析性、解释性功能是令人吃惊的。
在洋泾浜英语里就出现了下面一些简化得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如:望远镜(telescope)说成“look far glass”;显微镜(microscope)说成“show small glass”;无线电(radio)说成”no wire electricity“;电影(film)说成“electric shadow ”等。
这种表达方法在输出受阻的情况下,能促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中要为学生寻找联系。
这些联系表现为语义逻辑、语言形态、语音、语篇、语境、语法、语用、语言对比、情感体验、应用情景、应用范例等。
缺少联系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会导致结构成分孤立存在。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时数多、学习者时间充足、具
有良好的毅力和强烈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进行高难度和大跨度的教学。
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天3学时),将英语水平低者(包括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培养到较高语言水平。
如听说读写教学,注重实际应用,将动型训练有机融入整个教学阶段。
以精读课为例,通常采用循环性的“听——分析1——背诵——分析2——应用”课堂教学程序,目标是使学习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大脑中相对高质量的语言结构。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第二点启示:用解释代替下定义,可以避免
言语交际中语塞的窘迫;同时也可以在趣味十足的情况下,复习巩
固很多已知单词,它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可以保护其自尊心。
用这种方法学习一个菜名“甲鱼汤”,就以复习到以下这些单词,“soup of swimming animal with round hard cover”。
总之,我们从洋泾浜英语中得到的启示录是: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以引导,逐渐改正;合理地运用错误的方式,简化教学的复杂性。
汉语与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可以说它们之间是一道深不可测的沟,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得多读、多练。
在多读、多练的同时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相信只要坚持运用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