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5.46 KB
- 文档页数:3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阅读练习二:(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阅读练习三:(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长相思》写作背景
写于康熙1682年,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是年轻时。
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
“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像一个赶路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
“身向榆关”写的就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的意思是:“那边”,“那处”,此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
总体来说,这首词写得很动情。
一种相思别样情怀——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纳兰性德是中国古代诗坛上不可多得的才子,她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伟大诗作,其中《长相思山一程》尤为经典。
《长相思山一程》是纳兰性德的一部长诗,歌颂的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相思之情,以及大自然的芬芳、景色美丽为比喻对爱情的渴望。
诗中,纳兰性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别样的相思情感:“一程山水间,行行重相思”,仿佛说明了一种非常深刻的思念之情,就像从远方看到山水时,才会勾起另一半的想念。
纳兰性德在《长相思山一程》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一想二顾等修辞手法,营造出浓郁的相思氛围,表达出了对爱情的真挚思念。
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感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更真实、更美妙的文字传达了相思情怀。
在心里,他总会想象着情侣之间的温暖;他会把自己感受到的爱情之河流洒向宇宙;他会把自己的激动投射到大自然里,表现出自身的情感,以清澈的文字传达出激情澎湃的相思之情。
古往今来,爱情就是一种宝贵的情感,纳兰性德也将自己的爱情投射到大自然中,借助自然的美丽景色,把自己的情感和激情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传达出他对爱情的思考。
纳兰性德把“相思”作为他另一篇经典诗词《长相思》中的一个关键词,相思也意味着他对爱情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深情期待。
它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也代表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也表达了人们的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用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相思情怀,用简练的语言传递出无数的情感,传递出一种美好的爱情感受,于是,让人们在思绪中徜徉,让人们在梦中无限美好,让人们感受到彼此之间无比深沉的相思之情。
山一程水一程全诗“山一程水一程”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全诗内容如下: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7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句注释:1.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2.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程:道路、路程。
3.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4.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5.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6.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7.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8.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9.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参考:上片“山一程,水一程。
”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读者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词人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山水情深??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水情深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第1页共6页、纳兰性德《长相思》拼音版注音+注释+译文+赏析《长相思·山一程》词牌名:长相思|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古诗简介《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二、翻译/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第2页共6页、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三、注释⑴长相思。唐教坊曲,双翅小令。又名《双红豆》。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四、赏析/鉴赏第3页共6页、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第4页共6页、
【古诗词】长相思的写作背景《长相思》是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词的上片开篇就是惊艳之语,词人叠用两个“一程”,突出长路漫漫之感。
这句是化用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李煜只用了山的意象,而纳兰性德再加上了水,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前行的方向,他们一路向山海关出发。
全词最美的是上片最后5个字,历来备受名家推崇。
“夜深千帐灯”写的是帐篷里将士们点起的烛灯,千顶帐篷在塞外,形成了一幅特别的画面。
词人的视角高远,帐内烛光闪闪,每一盏烛光下,都是一颗思归的心。
王国维认为这5个字,写出了“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词的下片写塞外的风雪。
上片中山水一程是空间的跨度,而下片的风一更雪一更,则是时间的维度。
风雪声扰了征人的梦,词人用“聒碎”的动词来形容,凄美异常。
最后一句也是高明之语,由眼前的风雪笔锋一转,想起家乡的宁静,那里没有这样恼人的声响,全词语言质朴,意境高妙。
眼前的“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而心中的“故园无此声”是婉约动人的,两相对比下是词人细腻思归的心。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
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
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朱熹《春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林杰《乞巧》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论语十则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5.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
6.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7.李商隐《常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8.贺知章《咏柳》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上文是关于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