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一种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待遇或偏见,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也在英语语言中有所体现。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代词使用:在英语中,有一些代词是具有性别的,如he(他)和she(她),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某些场合或属性上的优越性,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语言上的区分反映了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3. 夸张的男性标准:在英语语言中,一些词汇和短语经常用来描述男性特质,如strong(强壮的)、brave(勇敢的)、tough(坚强的)等。
这些词汇传递出一种对于男性刻板形象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这些特质上的不足。
这些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反映了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语言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文化内涵凸显出男性主导和女性从属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得以存在和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努力消除这种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性别歧视的倡议和变革。
有些人开始使用gender-neutral(中性)代词,如they(他们)替代he或she,以求达到性别中立的表达。
也有人提倡使用gender-inclusive(包容性别)的职位称谓,如actor代替actor和actress,以避免性别差异。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歧视,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一引言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不同的性别一视同仁,它本身是没有性别歧视的,但使用者赋予它们性别色彩,并扣上“男尊女卑”的帽子。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交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
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早在1923年出版的《语言与结构》一书中就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p121)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原因并了解妇女运动对改变性别歧视的影响。
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一)词法(morphology)1、在复合词(compounds)中的体现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大多是由男性词作为主干。
例如:英国是由男人统治的“kingdom”,虽然英国也有女人统治,但却没有“queendom”。
还比如“freshman” 泛指新生。
即使是女的大一新生也不用“freshwoman”来表达。
另外“man”可指成年男子,同时也泛指人或人类。
但“woman”并没有这样的用法。
此外还有许多复合词都包含有“man”。
例如:“manpower”,“ mankind”,“policeman”,“manmade”,“milkman”等。
人类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但却只用“manpower”来表示人力,完全抹删女性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大家提到“chairman”时,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潜意识里那个“chairman”就是男的。
因为男人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男人都占据着高官要职,如有女性闯入这个领域,前面就要加上“female”以作注明。
2、在词缀(suffix)中的体现综观英语词汇往往以男性为中心。
男性词大多是“无标记的”,可表示男性或中性,即男女两性。
但女性词通常是“有标记的”,只表示女性或女性的某一特征。
女性词的标记是体现在它是由男性词词尾添加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浙江 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 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 语言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男尊女卑”在英语语言中体现摘要: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便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中。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从英语的词语、词汇构词法以及英语谚语等方面论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构词谚语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便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中。
妇女以及妇女的地位受到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否定。
对妇女的歧视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
这些思想一代代地沿袭下来,对社会的语言文化、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英语的词语、词汇构词法以及英语谚语等方面论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男尊女卑”在英语词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它具有可变性及深沉性特点。
语言作为一种体系,属于历史范畴,每个词所具有的属性,都属于一定的历史时期。
同时语言也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男尊女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英语词语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1)英语中常用man,mankind这样的词来概指两性。
从词义上来说,英语中表男性的词语可以兼指两性,涵盖的范围很广。
但表示女性的词语却没有这一功能。
它只能用来表示女性。
例如man这个词即可以表示男性也可以代表女性,可以用来表示总称,而woman则只可以代表女性。
Man(male or human race)woman(only female)He (he or he and she)she(only she)Dog(all the dogs)bitch(female dog only)上面的词语当中,man,he等词都是没任何标志的,可以表示男性或雄性,但同样可以用来表示总称,很明显woman和she也包括在内。
但woman,she却有明显标志,它专指女性,不能用来指代男性,更不能涵盖整体。
(2)以-man结尾的词概指两性。
中⽇两国语⾔中的性别歧视2019-10-08《边疆经济与⽂化杂志》2015年第六期⼀、从⼥旁汉字看性别歧视“嫉、妒”在⽇语中的解释———嫉妒吃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般指不好的⾏为等都⽤⼥旁汉字,⽽以“男”字左偏旁的汉字则少之⼜少。
因此,可以看出⽇语中的⼥旁汉字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作为汉字发祥地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旁汉字呢?根据《辞海》统计得出:汉语中的⼥旁汉字有257个,包含正负⾯评价的⼤概有100字左右。
其中正⾯评价有47个字,负⾯评价有35个字,中性词有18个左右。
《说⽂解字》的统计显⽰⼥旁汉字有239个,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①虽然是对⼥性的赞美,但是就像“⼥⼦⽆才便是德”说的那样,⼥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知识和才能对于⼥性来说并不重要,样貌举⽌才是评价⼥性的基本标准。
④虽然是指⼥性的地位称呼,乍⼀看与性别歧视好像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是对⼥性的侮辱,认为⼥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男性⾯前⼥性的地位是低微卑贱的。
⽽分类⑤中的汉字可以清晰地看出性别歧视的存在。
我们以“奸”为例进⾏分析。
《说⽂解字》中提到“奸,奸,犯淫也。
形声兼会意”。
在我们的常识中⼀般犯强奸罪的应该是男性,可是为什么却⽤⼥字旁呢。
像其他的“媮、姗、嫖、姦”那个样的等字也是同样的情况。
因为创造汉字的是男性,所以让⼥性背负着⽆实的罪名。
⼆、从“彼⼥”和“她”看性别歧视在⽇语中经常使⽤的表⽰⽇本⼥性的她的词“彼⼥”在很久以前是不存在的词。
根据资料调查显⽰,⽇本直到明治初期都⼀直⽤“彼”来共同表⽰男性和⼥性。
之后为了翻译欧美等语⾔⽽创作了表⽰⼥性的第三⼈称代词“彼の⼥”,最后才演变成现在所使⽤的“彼⼥”。
作为翻译语⽽诞⽣的“彼⼥”⼀词,直到明治30年代还不经常被使⽤,并且甚少在⽂学作品中出现。
到了40年代随着⾃然主义的流⾏,使⽤“彼⼥”⼀词的作家的范围开始扩⼤,并且使⽤频率也逐渐增加。
⾃然主义之后“彼⼥”⼀词开始被更多的作家所使⽤,在⼤正以后的⽂坛中使⽤程度达到⿍盛状态。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在英语中表现
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语言的用法、发音、文化传统等方面。
首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用法上。
例如,男性职业往往被用于普通的代词
和名词,而女性职业则通常需要添加一个附加词来强调性别。
例如,“男”医生通常被简
称为“医生”,而“女”医生则几乎总是要被称为“女医生”,这种方式给人造成了一种
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感觉。
其次,在英语的发音上,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由于英语中很多单词和短语含
有“he”或“she”的音素,因此听到相应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相应的性
别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在听到这些词汇的发音上。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某些女性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到不被尊重或排挤。
此外,英语中的文化传统也会导致性别歧视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文学、广告、媒体
等方面,男性往往被描绘成活跃、自信、强壮、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感性和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文化传播对于英语语言中产生性别差异和歧视问题起
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能轻易地被消除。
我们需
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以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教育和文化
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歧视。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英语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才会逐渐拥有
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1.贬女现象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
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
“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
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
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侮辱妇女的地方。
如“妒”、“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
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因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如:贱内、拙荆、糟糠等。
在农村,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我那口子等。
2.两性词序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词序大都遵循着男先女后的原则。
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
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男女有别等。
3.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
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
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
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
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1. 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蓬勃发展, 许多语言学家已将性别、年龄、阶层等作为社会因素来考察其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存在已在众多语言学者们进行的各种调查和实验中得以证实。
现代语言学家们将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 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符号系统(文化)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体现文化, 是文化的编码手段之一。
语言作为一套符号系统, 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任意的。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在1946 年的专著《符号、语言和行为》一书中, 提出了人类运用语言符号的四种指表模式, 即标识、评价、规定和构成, 在这四种指表模式中,语言都完整地反映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及地位。
本文拟选用英、汉两种语料,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2.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异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任何一种文化之中。
社会文化中对性别差异的构筑和认知, 是通过作为其编码手段之一的语言符号系统建立起来并得以加深和传播的, 而语言系统中对性别差异的认同和反映更加深了语言使用者对性别原型的规定。
(Trudgill ,1983)因此,语言和性别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性别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存在,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又反过来促进和加深了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和规定。
2.1 语言标识性别长期以来, 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以勇敢、坚强、独立、主动、好胜、自信等性格特征;而女性则被认为脆弱、依赖、被动、温顺、有耐心。
如,1969 年版的《美国传统词典》中用来说明男性的例子包括“男子气概的勇气”和“男子汉的魅力”。
有关女性的例子则是“女子的眼泪”,“女性的诡计”。
于是,社会对两性所产生的不同期待使男性处于独立的,统治的中心地位;而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 使得女性在语言中处于边缘(marginalized) 地位。
什么是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指因为性别不同而对某一性别的人进行不公正的对待或限制。
性别歧视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不仅破坏了人们之间平等的关系,还使很多事情变得更加艰难。
以下是解析性别歧视的具体内容:
一、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
1.职场歧视:不给女性提供同等的职位或工资待遇,或者在女性怀孕产假期间裁掉她们的职位。
2.谩骂和攻击:针对女性通过在线聊天室或社交媒体的性别歧视攻击总是引人注目。
3.发言和语言:在用以描述女性的话语、声调和措辞等方面,女性往往被侮辱、轻视或干脆忽略。
4.家庭暴力:许多家庭对女性进行的暴力行为是性别歧视的强烈表现。
二、性别歧视带来的影响
1.限制机会:性别歧视会阻碍女性获得社会和职场方面的机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他们失去潜在的机会。
2.对个人自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性别歧视可能会导致个人劣等感、意识形态受损等问题。
3.影响经济:失去工作机会,受到性别歧视的女性往往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导致经济成本的侵害。
三、性别歧视的合法性
或许会有一些公民认为追求性别平等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威胁,然而,这样的观点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因为性别歧视不仅是一种违反个体
权利的行为,也是一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
因此,解决性别歧视的基本办法就是在社会、法律、技术和文化方面
寻求公平、公正和平衡的提升。
整个社会必须寻求各种资源的共享,
同时在科技和文化领域进行相应的变革,从而促进性别平等。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确保性别歧视成为过去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
更加公正和公平。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语言性别歧视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言语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包括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性别歧视体现在对女性的称呼上。
许多语言中,对男性使用的称谓通常表示尊重和权力,而对女性使用的称呼则更多体现了性别刻板定型和不平等。
在英语中,"Mr."和"Mrs."分别表示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但是对于未婚女性,称呼却只有一个"Miss",而男性则没有类似的区分。
这种区分不仅给女性带来了婚姻压力,也表明了传统性别角色在语言中的体现。
语言性别歧视也体现在对女性的贬低和嘲笑上。
许多语言中,对女性的言语风格往往被认为是柔弱和无能的象征。
在英语中,女性使用更多的委婉语和礼貌用语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直接和强硬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自信和权威的表现。
这种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偏见使得女性在言语交流中感到被压抑和不公平待遇。
语言性别歧视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有观念和期待。
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期望扮演柔弱、细腻、依赖的角色,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对这种角色定型的一种体现。
这种定型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也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语言性别歧视并非仅限于对女性的歧视。
在某些情况下,男性也会面临语言性别歧视。
在一些语言中,男性对女性使用的称呼也可能带有侮辱和贬低的意味,扭转了性别歧视的方向。
这种情况下,性别歧视的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
语言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文化内涵。
每个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往往原因于性别角色在文化中的传统定位。
在一些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家庭和私人领域的主要负责人,而男性则被视为公共领域和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这种传统角色分工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对女性的贬低和对男性的赞美,这进一步强化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性别歧视是现代社会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语言性别歧视也是性别歧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语言歧视也得到了很多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与关注。
语言是一面能够反映社会文化与人们心理活动的镜子。
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去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其成因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性别歧视;英语语言Abstract: Sexism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whole society. Sexism language is a part of sexism which has attracted social linguiticians and psychologists’attention.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society which reflects people’s thought and culture.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of sexis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inguistics.Key words: social linguistics; sexism; English language引言语言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基本的价值观。
在二十世纪早期,性别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但是语言性别歧视却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被研究。
语言性别歧视是指从形式、意义以及语言的其他方面对于女性的歧视。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反应了特定时期社会的文化、习俗以及思想模式。
因此,语言性别歧视也同样反应了整个社会的对于女性的歧视的价值观。
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也反应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因此,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关键的意义。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内容虽然是有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在现代男女平等观念下,应该积极寻求变革。
如果依旧固守传统语言习惯中的性别歧视,这必然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发展和实现的。
如果这种语言氛围下的性别歧视不能有效的得到化解和注意,那么纵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推行的男女平等运动,最终都会败给从小所接收到的语言文字的影响。
因此需要努力营造出对女性尊重,以及男女平等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
关键词:汉语言性别歧视影响改进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使用和演变,语言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载体。
“一般认为,语言是属于文化的,或者可以认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合体,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在结构上清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系统。
” [1]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一、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在汉语言中性别歧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语言的使用上偏向于男性语言的指征。
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来看,男女是平等的,那么指征男女两性的词汇应该在同等场合,同样情况下来使用。
但是在汉语言中,很多时候群体性的称谓是以男性词汇来表述,而较少的用女性词汇来表征群体。
比如表达第三人意思的有“他”与“她”两个词,但是日常语言使用中,表达不特定第三方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他们”来指征。
这种现象显然是将男性主导了社会的普遍多数。
其次,语言使用习惯上较多的存在贬低女性的现象。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应该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历史文化的原因导致了再汉语言中存在较多以女性词汇为主的贬义词,具体来讲比如娘们儿、贱人、祸水、泼妇、悍妇、母老虎、孀妇等等。
试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男尊女卑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思想观念,这种关于性别歧视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根深蒂固,并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展现在了我们的语言中。
本文就从称谓、构词、语义、谚语这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标签:汉语英语语言性别歧视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主要载体,能够真实的反映一定时间范围内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向和民族风俗习惯。
性别歧视是由来已久的,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更是被称为“men-made lang uage”,即以男性为主创造的语言。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的构成和用法上有众多不同,但它所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与英语大相径庭。
本文将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呈现出的性别歧视问题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抛砖引玉。
一、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称谓是应用范围最广和最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对一个人或身份的称呼,本应该是平等的。
但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对人的称谓都存在广泛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中国古代,对男人的称呼多为“老爷”、“少爷”、“官人”、“郎君”,而女性则被称呼为“内人”、“贱内”或“拙荆”等带有贬义的称呼。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女子的名讳除了家人之外多不为人知,只用“姓+特定称谓”代替,如女子姓王,则对外称呼在婚前被称为“王小姐”或“王家小姐”等,婚后自己原来的姓则被夫家姓取代,如若丈夫姓李,则被称为“李夫人”、“李太太”或“李氏”等。
同样的,在英语中,男性无论婚前婚后前缀都称呼为“Mr”,而女性则由婚前的“Miss”变为“Mrs”,结婚与否一个称呼就昭告天下,隐私全无,并且姓氏也由原来的随父姓转变为随夫姓,俨然是男性世界的附庸。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女性都处于附属地位,中文中自古以来就把女人称为“红颜祸水”,英语中無论多伟大的女性形象都必须向男权社会让步,如以前的居里夫人,现在的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等。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某个言语团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语言,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语,大都含有贬义。
充分了解这些,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差异,更有助于促进妇女解放运动。
标签:性别;歧视;女权;What is language?——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feeling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a system of sound symbols. [1]——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2]福柯(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歧视性的语言,反映了一种歧视性的现实。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
1). 惯用语方面Robin Tolmach Lakoff ,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在她的著名著作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中指出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存在的差别。
[3]例如:女性不能使用强势感叹词,像,“Oh, dear,” , “My Goodness” 或咒语“damn’or “shit’, 而男性却可以使用。
汉语中也是如此。
例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片中粗话不断,“柱子,你他妈的打歪了。
…”生活中,有些人打电话时可常听到:“你他妈的最近死哪儿去了?” 可女性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生活中很少用这种语言。
在称呼孩子方面,父亲常用祈使句:“儿子,过来”;母亲则会用:“宝贝” or “ 大宝”2)谚语方面:All women may be won.(没有征服不了的女子)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4]3)日常用语方面:For example:说某个观点很好,男性常用:“a great idea” or “a big idea” ;女性在使用上常用:”a great divine”.句子使用中,Woman: “ I’ve got to leave now, haven’t I? ” and probably a man would say, Man: “ I must be off now.”4)偏旁部首:在汉语中,某些带“女”偏旁的字含有地位低下的贬义。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维、认知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观念,即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许多语言中,包括英语。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使用委婉语言:英语中存在一些通过使用委婉语言来描述女性的习惯,这表现出一种道德或文化的偏见。
男性通常被称为“先生”(mister),而女性通常被称为“夫人”(madam)或“小姐”(miss)。
这种称谓的使用可能暗示女性的婚姻状况或者对她们的不同程度的尊重。
3. 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在英语中,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性别歧视。
通常认为,“男性”或“男人”是默认的普遍类别,而女性只是一个特殊的类别。
“他是医生”(he is a doctor)和“她是女医生”(she is a female doctor)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就显示了男性职业的普遍化和女性职业的特殊性。
二、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内涵1. 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的文化观念。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被视为更加独立和有决策权的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传统的照顾和家庭角色。
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2. 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归因于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男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的地位。
男性的词汇和语法更容易成为普遍及中性词汇和语法。
3. 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也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生活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因性别而对个人进行不公平的区分或不公平的对待。
而言语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语言中也存在着对性别的歧视。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自然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法和语言结构上的问题,更涉及到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名词性别和代词使用。
首先是名词性别,英语中的很多名词是有性别区分的,例如“steward”和“stewardess”、“policeman”和“policewoman”等。
这种名词的性别区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强调了男女在特定职业或特定角色中的不同地位。
其次是代词使用,英语中的代词“he”和“she”也是性别化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he”常常被用作中性代词,而“she”则被特指为女性。
这种代词的使用也暗含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定位,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体现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中。
“man of the house”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搭配,这种搭配强调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而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在英语中还存在着很多以男性为代表的习语,例如“the man in the street”、“a man's job”等,这些习语实际上也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除了语言结构和固定搭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上。
英语国家的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坚强、有能力,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需要保护,这种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
相比之下,许多其他语言中并没有这种性别划分,或者性别划分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限于英语国家,而是对整个世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划分产生了影响。
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需要从语言结构上加以改变。
可以采取使用中性化的名词来替代性别化的名词,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来替代“stewardess”,用“police officer”来替代“policeman/policewoman”。
解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的反映这种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
因而从谚语中探索性别歧视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性。
本文从社会地位,言语行为,才智,婚嫁等方面阐述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具体体现,目的是通过对英汉谚语的分析揭示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提高人们关于性别歧视的意识,帮助人们减少,继而消除在日常生活以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标签:谚语;对比;性别歧视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
“性别歧视”(sexism)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朗曼英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它通常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
而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学家把它形象地喻为“民族之明镜”,“语言活化石”。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一本小型百科全书,性别歧视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包括在内。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分别讨论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
一、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方面自古以来,女性就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社会底层。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的一则野餐通知上写道—Good Food! Delicious Women! 将女性比作美味佳肴的说法,在英语里司空见惯,如“A 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 ed wine”(美女无德,淡酒一杯)。
汉语中的“秀色可餐”也反映出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她们如同盘中的食物一样,充当着“软弱被动”的性别角色。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作者:姚炜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3期
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收集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一些埋藏在语言现象下面的语言规律就会显现。
本文就结合汉语与英语的例子,谈一谈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
先来看汉语的情况,在汉语中,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称谓语缺环等几个方面:
一、亲属称谓与男尊女卑
1.男女有别与母系轻视现象
男性女性的差异成为区分亲属称呼的一个基础,表现为性别、系属、姓氏二者为一体,男性与父系儿子系、同姓化相一致,女性与女儿系、异姓化相一致。
父系名称区分细致,母系名称区分简单,父系亲属常不加标记,如“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孙子”“孙女”“侄子”等。
视父系男性亲属为自己人,而母系亲属名称常为有标记的。
如“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等,强调一个“外”字,形成内外有别的现象。
即使是同父系亲属,男女差异也造成称谓的分野。
如父亲的哥哥叫伯伯,弟弟叫叔叔,而父亲的姐姐和妹妹只有一个称呼“姑姑”。
“姑姑”虽与伯叔同姓氏,但因为是女性,她的子女不再延续她的姓氏。
所以,姑姑的子女与舅姨的子女一样均称“表”亲;而伯叔的子女则称“堂”亲。
这种不对称性反映了很强的宗族观念,对女性具有很强的排斥性,歧视女性的倾向非常明显。
2.从夫、从子称呼
女性从夫、从子称呼的现象至今仍有保留,如跟随丈夫称呼其所有的亲属,跟随儿女叫“他大伯”“他二叔”等。
称丈夫的姐妹为“姑”。
社会称谓中,跟随丈夫、儿子称其上属、同事和朋友。
现代口语中的“小叔子”“小姑子”等就是从儿称呼。
夫妻虽没有血缘关系,但长期生活,耳濡目染,感情融合,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
夫妻间的称谓常带有亲昵意味,如“老头子”“老婆子”“孩子他爸”“孩子他妈”“老婆”“老公”等面称,“爱人”“先生”“太太”等背称。
分析夫妻间的称谓语,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如妻子介绍丈夫时常说“我先生”“我爱人”“孩子他爸”“当家的”等,旧时称“官人”“相公”“老爷”的居多,都是尊敬的称呼;而丈夫介绍妻子时却大多存在谦卑的称呼,如“堂客”“屋里的”“烧锅的”“烧火的”“媳妇”“我家的”“婆娘”“做饭的”等,旧时多称“内子(人)”“贱人”“愚妻”“拙荆”“拙妻”“贱
内”“山荆”“荆妇”等。
对比之下,女性卑贱地位彰显无遗。
二、社会称谓与男尊女卑
1.男女情感色彩不同
社会称谓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或语体色彩,男性称谓前一般冠有“大”“太”等,后而冠有“爷”“公’等,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如旧时的“大老爷”“太老爷”“张公”等。
但女性称谓前一般冠以“小”字或与“小”意思相近的字,如“小丫头”“小女子”“小媳妇”“小丫头片子”“小
姐”“小妞”等。
“老”作为一词缀,在中国传统中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但这词修饰男性称谓语和女性称谓语的情感色彩不一样,与男性组合多带有庄重、敬重色彩,如“老爷”“老丈人”“老大人”“老板”等,而与女性称谓组合多带有相反的含义,含有年纪大、戏谑、不尊敬的意思,如“老婆
子”“老妈子”“老娘”“老妇人”等。
现今流行的称呼语“先生”和“小姐”之间的情感色彩也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先生”历来是尊敬之语,但“小姐”却几经沉浮,有尊称,也有蔑称,甚至成为特殊服务的代名词。
2.男权中心观
社会称谓中也存在男权中心观,有男性的大社会泛称,却没有女性的大社会泛称。
有文化、高贵点的称呼“太太”,但也给人一种“四体不勤,富贵墉懒”的联想。
生活中常说的“张太太”“王太太”等的姓决不是她本人的,而是其丈夫的姓,这种雅称是男权中心观一个很好的证明,而称姓张女性的丈夫决不是“张先生”,若称“张先生”,说明其本人姓张。
男女不平等地位在解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带来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我们常接触到一些职衔类称谓,如“省长”“市长”“校长”“经理”“博士”等,口头语言中虽不分男女,但人们一接触这些字眼,第一印象就是男性,因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地位高、荣誉好、体面的职位或职业旧时被男性占据,现在也是男性居多,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
在书面职衔类称谓中,男性可以省去“男”,女性称谓大多在前而加一标记性语素“女”(一般出现在报刊杂志上)。
相反一些服务性、地位低的职业,如“秘书”“服务员”“保姆”“售货员”“接线员”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女性,即使是男性也不加标记性语素“男”。
三、从称谓语的缺环看男尊女卑现象
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出现的称谓语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亲属称谓语缺环与男尊女卑
亲属称谓语中,夫妻或亲属之间的称呼都存在缺环现象。
我们先来看看亲属称呼,父亲的姐妹和父亲的兄弟的称谓不一致、不对等,如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姑”;无论是母亲的哥哥还是弟弟都被称为“舅舅”,出现缺环。
还有,姑姑是父亲的血系,儿子对父亲的姑姑称“姑奶”,对姑奶的丈夫称“姑爷”;姨妈是母亲的血亲,对父亲的姨妈虽然称“姨奶”,却不称姨奶的丈夫为“姨爷”,也是缺环现象。
除以上分析之外,男尊女卑在汉语称谓语中的体现还表现在数量上的不对等,尊重男性的称谓语比尊重女性的称谓语多,女性的骂语比男性的骂语多。
在英语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也在语言中随处可见。
尊称一名男子,无论婚否,只需在其姓(名)前添加Mr.。
面对一名女子时,传统上需要视其婚姻状况,选择Mrs.或Miss来称呼。
也就是说,男性的头衔不必反映婚姻状况,给人一种暗示:男性不论婚否都是健全的,独立的。
女性的头衔则必须反映某种附属关系。
在娘家从父姓,在夫家从夫姓。
有时婚后的女子不仅失去了父姓,甚至有被埋“名”(first name)的可能。
假设“她”嫁给了John Smith,则婚后的“她”很可能被称为Mrs.John Smith。
即使在配偶的一方去世后,称谓仍然显示出男主女次的附庸关系。
人们说Mary is John's widow.虽然John已不在人世,Mary却依然属于John。
但是人们很少说John is Mary's widower,只因这一句颠倒了男女主次之分,不能为英美社会所接受。
另外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无论在男性占多数的工厂还是女性占相当比例的大学、医院,人们多用女性的名(first name)来称呼她们。
尽管一些妇女是教授、医生、主任,但很少有人以她们的姓和职衔称呼她们。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职场上以名称呼一名女子反映了男性的高高在上和女性的不受重视。
现代英语中没有一个男女兼指的单数代词,在规定语法学派大行其道时,
he,his,him,himself等阳性代词被规定用来泛指男女两性以及在指称对象性别不明时使用。
Everyone has his self-esteem.和Anybody can see for himself that Bill is indeed an immoral man.一类的句子被认为是规范的,符合英语语法惯例。
事实上,阳性代词he,his,him,himself作为男女兼指的代词的做法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法定化。
英国议会在1850年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在议会内部应该使用he来兼指男女。
1977年出版的美联社式样书(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也有下列条文use the pronoun'his' when an indefinite antecedent may be male or female.
由于阳性代词被规定用来泛指男女两性以及在指称对象性别不明时使用,女性存在的可能性又一次被忽视了。
因此,我们认为,英语中阳性代词的泛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对称现象是事实上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韩]金炫兑.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2]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词[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木趋势[J].语言文字运用,1995,(3).
[4]王希杰.称呼语的文化色彩和称呼语学[J].语文月刊,1994,(7).
[5]马林芳.谈谈称呼语的不相称性[J].语文月刊,2000,(1).
[6]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1,(1).
[7]常红.正确使用称谓语[A].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剑艺、福为.陌生人交际的礼貌称谓[J].语文建设,1996,(6).
(姚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