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存在着很多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比如,许多英语母语的使用者都倾向于使用“he”,而不是“she”,来表达指代未知性别的人或事物。
这样的歧视对于女性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甚至可能产生种族歧视或性取向歧视。
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像“mankind”,“man-made”,“man-hours”等词汇表达的是人类这个集体,而不是男女性别平等的集体,似乎含有把男性的利益放在更重要的意思,而这些词汇可能会在不经意中培育对女性的歧视。
另外,在英文里还有大量的词汇暗示了男性更为重要的性别歧视现,如“master”,“landlord”,“heir”,“manhood”等等。
这些词汇暗示着,在英文中男性要比女性更为重要,而这种思维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男女平等的态度及行为。
为了消除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有不少语言学家和性别研究学者提出了若干建议。
比如,可以倡导“gender-inclusive language”,即在男女平等的情况下使用英语,比如使用不分性别的“they”或“them”来代替指代未知性别的人,比如使用“human”或“humankind”来代替“mankind”,使用“spouse”或“partner”来代替“husband”或“wife”等。
另外,为了消除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可以尝试使用拉丁词汇,例如“genus”和“species”,可以很好的将男女性别进行分类,但不会存在因此而形成的性别偏见。
为了消除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一些语言学者和教育者建议更多地使用双性词汇,并且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不是对性别不平等的观念。
综上,消除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语言学者应该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而社会成员,教育者也要改变自身的言行举止,使用更加包容性、男女平等的英语词汇,为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一些性别歧视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一些成语和俗语也存在性别歧视。
“man up”(挺起胸膛,勇敢面对困难)这个短语暗示了男性应该勇敢坚强,而女性则被认为需要依赖他人。
类似地,一些关于知识和技能的短语中含有性别刻板印象,比如“fight like a girl”(像女孩子一样去战斗)这个短语被用来贬低男性在竞争中的表现。
这些成语和俗语不仅歧视了某一性别,也对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不公正的认知和价值观。
英语中的一些语法规则和用法也体现出性别歧视。
使用“he”作为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时,这种用法默认性别为男性,而使用“she”时,则默认性别为女性。
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优先地位。
一些形容词和名词的性别化也体现了性别歧视,比如“handsome”(英俊的)和“pretty”(漂亮的)这两个词分别用来形容男性和女性。
这些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相应文化内涵。
在很多社会中,男性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强大的权力,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支持者和依附者的角色。
这种思维方式在英语语言中得到了体现,导致了一些性别偏见的词汇、表达方式和用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和纠正这些性别歧视的语言现象。
一些人试图使用更中性的代词,比如“they”代替“he”或“she”,以避免性别歧视。
一些不含性别偏见的称呼也被提出并逐渐被接受和使用,比如“flight attendant”(航班服务员)代替“stewardess”。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语言性别差异英语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具有性别差异的语言之一。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一、英语词汇中的性别差异1.职业名称的性别歧视2.确立女性特有词汇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是专指女性的,例如“girl”,"lady","mother",等等。
这些词汇的使用并不会引起任何负面情绪,因为它们表达的是女性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1.代词的性别英语中的代词分为主格代词和宾格代词,主格代词有I,you,he,she,it等,宾格代词有me,you,him,her,it等。
在英语中,代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性别区分,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会根据代指的人的性别来选择相应的代词。
例如, "he"和"him"都是用于指代男性的。
英语中的名词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性别区分,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会根据其所指的实物的性别来进行区分。
例如,"father"和"mother","brother"和"sister","king"和"queen"等都是用来区分男性和女性的。
1.语音的高低调英语中的语音分为高音调和低音调,而这两种语音在性别上也有一定的区分。
比如,男性说话时通常会使用较低的音调,而女性则会使用较高的音调。
因此,在英语语言学中,发音可以体现出性别的差异。
2.语速的快慢在英语中,发音的快慢也可以体现出性别的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说话的速度通常比男性快,而且女性的说话语音往往更为纯正。
220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根源刘冰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摘要:语言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会在有特定社会文化意识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本文通过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揭示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现象在语言中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两性不平等;根源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和文化的折射,因而性别歧视所体现出的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自然而然反映到语言中。
所谓性别歧视,《牛津高阶双解词典》(第六版),对它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the unfair treatment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women ,because of their sex.)。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在《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人们对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西方女权主义学者希望通过分析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所折射出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及其根源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姓名中的性别歧视姓名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体现,通常被赋予特别的含义。
在英语中男女取名的差异充分映射出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期望与价值定位。
男性名字通常体现着权力、力量、品行、毅力,比如,Henry(统治者)、Alexander(人类的保护者)、William(意志)等。
而女性的名字如Crystal (水晶)、Flora(花朵)、Tina(娇小玲珑)、Amy (可爱的)、Lily(纯洁美丽),通常展现其娇美柔弱的特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仍以女性的容貌为中心,希望女性对男性顺从依赖,把女性视为男性玩赏的对象,因而为女性取名时会不自觉的带上隐性的歧视。
(二)婚姻称谓中的性别歧视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人们交往时通常称呼成年男性为Mr.,而对成年女性则有已婚和未婚的不同称谓,女性结婚前,人们会称她Miss.,出嫁以后就成为Mrs.,而且女性未婚时用父姓,已婚后冠夫姓,然而男性的称谓却不受婚姻的影响,这将女性视为男性的依附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语言性别歧视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言语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包括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对女性产生负面影响。
语言性别歧视体现在对女性的称呼上。
许多语言中,对男性使用的称谓通常表示尊重和权力,而对女性使用的称呼则更多体现了性别刻板定型和不平等。
在英语中,"Mr."和"Mrs."分别表示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但是对于未婚女性,称呼却只有一个"Miss",而男性则没有类似的区分。
这种区分不仅给女性带来了婚姻压力,也表明了传统性别角色在语言中的体现。
语言性别歧视也体现在对女性的贬低和嘲笑上。
许多语言中,对女性的言语风格往往被认为是柔弱和无能的象征。
在英语中,女性使用更多的委婉语和礼貌用语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使用直接和强硬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自信和权威的表现。
这种对女性语言风格的嘲笑和偏见使得女性在言语交流中感到被压抑和不公平待遇。
语言性别歧视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有观念和期待。
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期望扮演柔弱、细腻、依赖的角色,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对这种角色定型的一种体现。
这种定型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也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语言性别歧视并非仅限于对女性的歧视。
在某些情况下,男性也会面临语言性别歧视。
在一些语言中,男性对女性使用的称呼也可能带有侮辱和贬低的意味,扭转了性别歧视的方向。
这种情况下,性别歧视的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
语言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文化内涵。
每个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往往原因于性别角色在文化中的传统定位。
在一些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家庭和私人领域的主要负责人,而男性则被视为公共领域和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这种传统角色分工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对女性的贬低和对男性的赞美,这进一步强化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随着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普遍,国家也在推动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得到消除或改善,但性别歧视在许多语言中,尤其是英语,仍然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浅析,解释性别歧视如何出现在英语中,并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
首先,应该说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主要存在于词义和语用上。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词汇经常会建立性别的比较关系,把男性视为比女性优越的一方,而把女性视为次等的一方。
比如,man、boy、father、uncle都被视为有着高贵身份的词汇,而woman、girl、mother、aunt 是被视为弱小者的词汇,从而突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
其次,英语语用经常会把男性以“单数”来表示,把女性以“复数”的形式来表示。
比如,可以用一个单词表示“男人”,但同样用一个单词表示“女人”,这种处理方式也反映出英语性别歧视的现象。
此外,英语语言文字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可以在语法、文化等方面发现。
英语语法上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受限用法中,当受限词组中出现男性代词时,女性代词会被遗漏掉。
比如, he、him、his指代男性时,she、her不在表达范畴之内,从而表明女性在受限用法上被歧视。
英语文化上的性别歧视表现在会计行业和护理行业的称谓中,比如,“会计”应该是“accountant”,而“护士”常被称作是“nurse”,这也显示了英语文字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的现象,所见现象表明,性别歧视已经深深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字中,它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词义、语用、受限用法和文化等,都像一层漆,以及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男性优越感造成的支持。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语言文字的性别歧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人们应该以重视平等的态度,努力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试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男尊女卑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思想观念,这种关于性别歧视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根深蒂固,并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展现在了我们的语言中。
本文就从称谓、构词、语义、谚语这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标签:汉语英语语言性别歧视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主要载体,能够真实的反映一定时间范围内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向和民族风俗习惯。
性别歧视是由来已久的,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更是被称为“men-made lang uage”,即以男性为主创造的语言。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的构成和用法上有众多不同,但它所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与英语大相径庭。
本文将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呈现出的性别歧视问题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抛砖引玉。
一、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称谓是应用范围最广和最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对一个人或身份的称呼,本应该是平等的。
但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对人的称谓都存在广泛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中国古代,对男人的称呼多为“老爷”、“少爷”、“官人”、“郎君”,而女性则被称呼为“内人”、“贱内”或“拙荆”等带有贬义的称呼。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女子的名讳除了家人之外多不为人知,只用“姓+特定称谓”代替,如女子姓王,则对外称呼在婚前被称为“王小姐”或“王家小姐”等,婚后自己原来的姓则被夫家姓取代,如若丈夫姓李,则被称为“李夫人”、“李太太”或“李氏”等。
同样的,在英语中,男性无论婚前婚后前缀都称呼为“Mr”,而女性则由婚前的“Miss”变为“Mrs”,结婚与否一个称呼就昭告天下,隐私全无,并且姓氏也由原来的随父姓转变为随夫姓,俨然是男性世界的附庸。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女性都处于附属地位,中文中自古以来就把女人称为“红颜祸水”,英语中無论多伟大的女性形象都必须向男权社会让步,如以前的居里夫人,现在的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等。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某个言语团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语言,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语,大都含有贬义。
充分了解这些,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差异,更有助于促进妇女解放运动。
标签:性别;歧视;女权;What is language?——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feeling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a system of sound symbols. [1]——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2]福柯(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歧视性的语言,反映了一种歧视性的现实。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
1). 惯用语方面Robin Tolmach Lakoff ,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在她的著名著作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中指出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存在的差别。
[3]例如:女性不能使用强势感叹词,像,“Oh, dear,” , “My Goodness” 或咒语“damn’or “shit’, 而男性却可以使用。
汉语中也是如此。
例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片中粗话不断,“柱子,你他妈的打歪了。
…”生活中,有些人打电话时可常听到:“你他妈的最近死哪儿去了?” 可女性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生活中很少用这种语言。
在称呼孩子方面,父亲常用祈使句:“儿子,过来”;母亲则会用:“宝贝” or “ 大宝”2)谚语方面:All women may be won.(没有征服不了的女子)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4]3)日常用语方面:For example:说某个观点很好,男性常用:“a great idea” or “a big idea” ;女性在使用上常用:”a great divine”.句子使用中,Woman: “ I’ve got to leave now, haven’t I? ” and probably a man would say, Man: “ I must be off now.”4)偏旁部首:在汉语中,某些带“女”偏旁的字含有地位低下的贬义。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维、认知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偏见和歧视观念,即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许多语言中,包括英语。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使用委婉语言:英语中存在一些通过使用委婉语言来描述女性的习惯,这表现出一种道德或文化的偏见。
男性通常被称为“先生”(mister),而女性通常被称为“夫人”(madam)或“小姐”(miss)。
这种称谓的使用可能暗示女性的婚姻状况或者对她们的不同程度的尊重。
3. 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在英语中,谓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性别歧视。
通常认为,“男性”或“男人”是默认的普遍类别,而女性只是一个特殊的类别。
“他是医生”(he is a doctor)和“她是女医生”(she is a female doctor)之间的语言表达差异就显示了男性职业的普遍化和女性职业的特殊性。
二、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内涵1. 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分工和性别身份认同的文化观念。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被视为更加独立和有决策权的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传统的照顾和家庭角色。
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2. 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归因于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男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的地位。
男性的词汇和语法更容易成为普遍及中性词汇和语法。
3. 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也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关。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生活中。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因性别而对个人进行不公平的区分或不公平的对待。
而言语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语言中也存在着对性别的歧视。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自然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法和语言结构上的问题,更涉及到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名词性别和代词使用。
首先是名词性别,英语中的很多名词是有性别区分的,例如“steward”和“stewardess”、“policeman”和“policewoman”等。
这种名词的性别区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强调了男女在特定职业或特定角色中的不同地位。
其次是代词使用,英语中的代词“he”和“she”也是性别化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he”常常被用作中性代词,而“she”则被特指为女性。
这种代词的使用也暗含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定位,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体现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中。
“man of the house”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搭配,这种搭配强调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而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在英语中还存在着很多以男性为代表的习语,例如“the man in the street”、“a man's job”等,这些习语实际上也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除了语言结构和固定搭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上。
英语国家的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坚强、有能力,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需要保护,这种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
相比之下,许多其他语言中并没有这种性别划分,或者性别划分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限于英语国家,而是对整个世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划分产生了影响。
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需要从语言结构上加以改变。
可以采取使用中性化的名词来替代性别化的名词,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来替代“stewardess”,用“police officer”来替代“policeman/policewoman”。
英语性别歧视开题报告英语性别歧视开题报告1. 引言性别歧视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存在于各个领域,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表现得多种多样。
首先,很多职业名词和动词形式仅限于男性,如"policeman"、"fireman"等,这种表达方式暗示了这些职业只适合男性从事。
其次,一些形容词和副词也存在性别偏见,如"strong"、"brave"等被普遍用于形容男性,而"weak"、"timid"则常用于形容女性。
此外,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和成语也存在性别歧视,如"man up"、"act like a lady"等,这些表达方式强化了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
3. 性别歧视的原因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非偶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过去的社会中,男性在职业和社会地位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语言中的性别偏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此外,英语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也受到了男性的影响,导致了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性别偏见。
4. 性别歧视的影响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性别歧视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阻碍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发展。
其次,性别歧视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使得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过于狭窄,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
5. 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要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推广使用性别中立的职业名词和动词形式,如"police officer"、"firefighter"等,以消除对特定性别的偏见。
试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一)历史原因历史上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
在男性言语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权利意识,他们在话语运用过程中,意图实施其自认为应有的权利去实现对别人的控制;而女性话语则是平等的,言语的运用意在表明对所谈到的人或事物的兴趣、态度、关注等等,对她们来说,语言是交流思想,保持友谊的手段。
(二)社会分工不同在西方,社会长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现象。
男性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似乎他们更适合从事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女性身材较小,比较文静、温柔,似乎适宜从事与人的再生产有关的劳动,所以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男性在经济上就占了主导地位,垄断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公共领域;女性则处于附属地位,这一社会特征反映在语言上,就表现为英语性别歧视语言的大量存在。
(三)宗教思想在西方国家的文明发展中,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
基督教教义以男性为主体,处处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是男性,为了不让他感到孤单寂寞,上帝从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性去帮助和陪伴他。
所以,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一)词和构词上的性别歧视在英语的词汇和构词方面存在着语言的性别歧视。
例如man的使用范围相当广,它不仅可以表示男性,而且可以泛指人。
用man来泛指所有的人,明显是把男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女性融化在男性世界之中。
而man的对应词woman,专指妇女,不能表示人类,如若用woman来指男性,则带有贬义,例如:Li Ming is an old woman.李明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
在构词上,也能看到对女性的歧视,例如:女性(female)就是由男性(male)派生而来的。
男性词总是无标记的,相反女性词汇是有标记的,女性词往往以男性名词为词根,加上相对固定的后缀而构成,以阴性后缀“-ess”为例,常见的有:author和authoress。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摘要: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的词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地,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语言。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东西方国家,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英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作者也简单列举了一些性别歧视语的变化。
人们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这些变化表明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妇女得到了认可。
关键词:性别歧视形态学差异语义学差异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被看做是弱势群体,在许多方面都备受歧视。
毋庸置疑,语言也体现了这种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指不平等的陈述,尤指对女性的偏见。
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女权运动以来,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罗宾·莱考夫的著作《语言和女人的地位》,唯一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他解释道,在英语中,男性的语言构成标准,然而女性受到歧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以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本文旨在让人们意识到性别歧视是如何贯穿于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并且号召更多的有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
二、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词汇犹如一块化石,记载着古老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人优于女人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词已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
接下来,作者将从派生词、合成词、词序来探讨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派生词在描述两种性别的一对词中,如prince和princess,hero和heroine,steward和stewardess等,通常,阳性词是无标记的,阴性词是有标记的。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4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5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6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7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8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0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11 Humor and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2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13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14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15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6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17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8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19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2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21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22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23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24 《可以吃的女人》女性主义解读25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26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27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28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29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30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3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32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33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34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35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36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37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38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39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40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41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42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43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44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45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46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47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48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49 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索尔贝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50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51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5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53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54 流行语的翻译55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56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57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58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59 《瓦尔登湖》生态批评视角分析60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61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62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63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 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6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65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66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67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68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69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70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71 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72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73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7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75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76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77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78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79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80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81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82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83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84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85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86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87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88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89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90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91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92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93 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9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95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9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97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98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99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100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01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02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03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04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105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106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107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08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109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110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11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112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113 Comparin 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14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115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16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17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118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119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120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121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22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123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124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125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26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127 从《变形记》透视家庭环境对塑造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128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129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130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131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132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133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34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135 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136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137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138139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40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41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42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43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李尔王》中弄人的形象分析144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45 比较研究中美商务谈判中决策过程的异同146 英语委婉语浅析147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148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149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150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151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52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153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154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155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156 商标语的翻译157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158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159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16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161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162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163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64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165 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166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167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68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169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70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171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172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173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174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175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176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17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78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79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180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81 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感召力182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183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184 通过《蝇王》看人性185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186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87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88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89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190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91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9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93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94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195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196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197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98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99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20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