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中,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表达方式或语法规则,其隐含或明显地体现了对特定性别的歧视或偏见。
女性在这些表达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上的性别歧视问题。
一些职业名称或职位被默认为男性,比如“policeman”(警察),“fireman”(消防员)等,这些单词中均包含了“man”(男人)一词,忽略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贡献和存在。
这种命名方式暗示了这些职业是男性主导的,给女性在担任这些职业时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日常表达中,英语中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短语和成语。
“man up”(勇敢面对)这个短语强调了男性应该表现出勇敢的一面,暗示了男性的强壮和坚韧;而类似的短语中很少有女性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给男性设立了一种标准,他们被期待着具备坚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而女性则很少有类似的表达。
在语法规则中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he”(他)常常用作不特定性别的代词,这种假设中存在一种默认男性的偏见,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在动词的形式上也受到限制,比如“he cooks”(他做饭)和“she cooks”(她做饭),动词形式上的差异暗示了在烹饪的领域中女性才是规定的。
英语中一些描述女性的词汇也往往带有贬低和歧视含义。
“bitch”(母狗)一词在日常口语中常用来指责女性,离开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对女性的侮辱。
这种使用方式反映了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对女性的人格进行了不公平的贬低。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1.姓名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中⽇两国语⾔中的性别歧视2019-10-08《边疆经济与⽂化杂志》2015年第六期⼀、从⼥旁汉字看性别歧视“嫉、妒”在⽇语中的解释———嫉妒吃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般指不好的⾏为等都⽤⼥旁汉字,⽽以“男”字左偏旁的汉字则少之⼜少。
因此,可以看出⽇语中的⼥旁汉字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作为汉字发祥地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旁汉字呢?根据《辞海》统计得出:汉语中的⼥旁汉字有257个,包含正负⾯评价的⼤概有100字左右。
其中正⾯评价有47个字,负⾯评价有35个字,中性词有18个左右。
《说⽂解字》的统计显⽰⼥旁汉字有239个,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①虽然是对⼥性的赞美,但是就像“⼥⼦⽆才便是德”说的那样,⼥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知识和才能对于⼥性来说并不重要,样貌举⽌才是评价⼥性的基本标准。
④虽然是指⼥性的地位称呼,乍⼀看与性别歧视好像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是对⼥性的侮辱,认为⼥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男性⾯前⼥性的地位是低微卑贱的。
⽽分类⑤中的汉字可以清晰地看出性别歧视的存在。
我们以“奸”为例进⾏分析。
《说⽂解字》中提到“奸,奸,犯淫也。
形声兼会意”。
在我们的常识中⼀般犯强奸罪的应该是男性,可是为什么却⽤⼥字旁呢。
像其他的“媮、姗、嫖、姦”那个样的等字也是同样的情况。
因为创造汉字的是男性,所以让⼥性背负着⽆实的罪名。
⼆、从“彼⼥”和“她”看性别歧视在⽇语中经常使⽤的表⽰⽇本⼥性的她的词“彼⼥”在很久以前是不存在的词。
根据资料调查显⽰,⽇本直到明治初期都⼀直⽤“彼”来共同表⽰男性和⼥性。
之后为了翻译欧美等语⾔⽽创作了表⽰⼥性的第三⼈称代词“彼の⼥”,最后才演变成现在所使⽤的“彼⼥”。
作为翻译语⽽诞⽣的“彼⼥”⼀词,直到明治30年代还不经常被使⽤,并且甚少在⽂学作品中出现。
到了40年代随着⾃然主义的流⾏,使⽤“彼⼥”⼀词的作家的范围开始扩⼤,并且使⽤频率也逐渐增加。
⾃然主义之后“彼⼥”⼀词开始被更多的作家所使⽤,在⼤正以后的⽂坛中使⽤程度达到⿍盛状态。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在英语中表现
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语言的用法、发音、文化传统等方面。
首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用法上。
例如,男性职业往往被用于普通的代词
和名词,而女性职业则通常需要添加一个附加词来强调性别。
例如,“男”医生通常被简
称为“医生”,而“女”医生则几乎总是要被称为“女医生”,这种方式给人造成了一种
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感觉。
其次,在英语的发音上,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由于英语中很多单词和短语含
有“he”或“she”的音素,因此听到相应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相应的性
别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在听到这些词汇的发音上。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某些女性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到不被尊重或排挤。
此外,英语中的文化传统也会导致性别歧视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文学、广告、媒体
等方面,男性往往被描绘成活跃、自信、强壮、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感性和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文化传播对于英语语言中产生性别差异和歧视问题起
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能轻易地被消除。
我们需
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以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教育和文化
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歧视。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英语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才会逐渐拥有
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谢元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础英语学院,广东435002)要〕本文首先分析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1)忽视女性的存在;(2)把女性视为男的附属;(3)贬低女性。
然后从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三方面来分析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背的社会文化根源。
最后说明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能只靠人为地对语言本身进行改变,而主应该靠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来完成。
键词〕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2)03-0040-05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紧密相连(Trugill:7)。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
因此,社会上存在着较严重的性观念,语言中便折射出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
《美国传统辞典》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因此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性的歧视。
本文试图通过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途径。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忽视女性的存在据许多文字材料的暗示,是男人创造了世界和语言,因此社会和语言把男性放在了中心的位视了女性的存在。
英语中用“he”及其相关的语法形式来指一个性别不明的人或泛指任何人就很好的佐证。
例如:a.Everyone should dohisbest.b.When everyone contributeshisown ideas,the discussion will be a success.c.Each student will do better if hehasa voice in the discussion.类似的词还有:man(人,男人),man-to-man(人与人),prehistoric man(史前人),brotherhood谊),chairman(主席)和policeman(警察)。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自然而然地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并不鲜见,它体现在词汇、语法、语用和修辞等方面。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阐述,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让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词汇。
在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是带有性别偏见的。
“hero”(英雄)通常用来形容男性,而“heroine”(女英雄)则用来形容女性。
同样,“master”(主人)和“mistress”(女主人)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即使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词汇,也可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痕迹。
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更是对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误导和强化。
英语语法中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在英语中,名词和代词的性别在语法上是非常明显的。
“he”(他)和“she”(她)两个代词就直接显示了性别的不同。
这在使用上造成了一些困扰。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性别,就需要使用“he or she”(他或她)这样的短语来替代,这无疑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
一些职业名称和头衔也存在性别歧视的情况。
“policeman”(警察)和“fireman”(消防员)都暗示了这些职业都是男性的,而“stewardess”(空姐)则暗示了这个职业是女性的。
这种语法上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在词汇的表达上存在,更是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体现。
除了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性别歧视,英语中的语用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描述某些特质和行为时,男性通常被认为更加积极,勇敢,果敢,而女性则被认为更加温柔,细心,敏感。
这就导致了在使用语言时,对于不同性别的人产生了差异化的表达。
在一些固定的表达和习惯用语中,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倾向。
“like a girl”(像个女孩一样)这样的表达就暗示了女性的行为表现是有一定贬低的。
这种性别歧视在语用上的体现,也无形中加强了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浅析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随着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普遍,国家也在推动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得到消除或改善,但性别歧视在许多语言中,尤其是英语,仍然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浅析,解释性别歧视如何出现在英语中,并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
首先,应该说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主要存在于词义和语用上。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词汇经常会建立性别的比较关系,把男性视为比女性优越的一方,而把女性视为次等的一方。
比如,man、boy、father、uncle都被视为有着高贵身份的词汇,而woman、girl、mother、aunt 是被视为弱小者的词汇,从而突出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
其次,英语语用经常会把男性以“单数”来表示,把女性以“复数”的形式来表示。
比如,可以用一个单词表示“男人”,但同样用一个单词表示“女人”,这种处理方式也反映出英语性别歧视的现象。
此外,英语语言文字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可以在语法、文化等方面发现。
英语语法上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受限用法中,当受限词组中出现男性代词时,女性代词会被遗漏掉。
比如, he、him、his指代男性时,she、her不在表达范畴之内,从而表明女性在受限用法上被歧视。
英语文化上的性别歧视表现在会计行业和护理行业的称谓中,比如,“会计”应该是“accountant”,而“护士”常被称作是“nurse”,这也显示了英语文字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的现象,所见现象表明,性别歧视已经深深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字中,它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词义、语用、受限用法和文化等,都像一层漆,以及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男性优越感造成的支持。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语言文字的性别歧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人们应该以重视平等的态度,努力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人称“语言化石”。
因此,人们常将语言学和考古学等同视之。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再现人类的早期生活,重温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先民的历史,反映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通过观察语言中关于“男”“女”“夫”“妻”“嫁”“娶”“外”“表”等词语的词源、字源和语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男”与“女”汉语的“男”字反映了男子在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从词源上看,“男”与“农”上古读音相近,属同源词。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男子成了主要劳动者,因此,“男”“农”同源是有语音和语义根据的。
至于“男”的字源上看,《说文》将其分解为“从田从力”,表明男子是在田里用力劳动的人。
其实,“力”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写法均象“耒”(古代一种形状象木叉的农具)之形,故“男”的字源实际上本指用耒在田里耕作的人。
汉语的“男”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而语言中那些表示“女人”的基本词汇恰恰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先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下半部象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段玉裁语),或象“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就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且常常跪着侍奉男性。
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催生出了奴隶这一阶层,并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加剧了氏族的分化。
在氏族社会行将崩溃之时,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常因为负债,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剥削阶级作抵押品,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一道,成了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
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又”在甲骨文和小篆中均为右手的象形),在甲骨文中象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
“女”“奴”同源还可以在“妾”字上找到佐证。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作文800字英文回答: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a prevalent issue in language, where certain words or expressions are biased towards a specific gender. This discrimination can be seen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examples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In English, gender discrimination can be observed in the use of pronouns. The pronouns "he" and "his" are often used as the default pronouns to refer to both genders. For example, when referring to a doctor, people may say "he" instead of using a gender-neutral pronoun like "they." This implies that the profession is predominantly male. Similarly, the use of terms like "fireman" instead of "firefighter" or "policeman" instead of "police officer"reinforces gender stereotypes.Furthermor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also evident in job titles. Many professions have gender-specific terms, such as "actress" for female actors and "waitress" for female waiters. These terms reinforce the idea that certain jobs are more suitable for one gender over the other. This not only limits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but also perpetuates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In Chines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is also prevalent. One example is the use of honorific titles. In Chinese, there are different honorific titles for men and women. For instance, "先生" (xiānsheng) is used to address men, while "女士" (nǚshì) is used to address women. This distinction implies that men hold a higher status than women.Additionally, Chinese idioms and proverbs often contain gender biases. For example, the idiom "男尊女卑" (nán zūn nǚ bēi) translates to "men are superior, women are inferior." This idiom reinforces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and perpetuates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The impact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is significant. It reinforces gender stereotypes, limits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and perpetuates gender inequality. It is crucial to address this issue and promote gender-neutral language to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equal society.中文回答: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内容虽然是有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在现代男女平等观念下,应该积极寻求变革。
如果依旧固守传统语言习惯中的性别歧视,这必然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发展和实现的。
如果这种语言氛围下的性别歧视不能有效的得到化解和注意,那么纵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推行的男女平等运动,最终都会败给从小所接收到的语言文字的影响。
因此需要努力营造出对女性尊重,以及男女平等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
关键词:汉语言性别歧视影响改进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使用和演变,语言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载体。
“一般认为,语言是属于文化的,或者可以认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合体,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在结构上清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系统。
” [1]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一、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在汉语言中性别歧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语言的使用上偏向于男性语言的指征。
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来看,男女是平等的,那么指征男女两性的词汇应该在同等场合,同样情况下来使用。
但是在汉语言中,很多时候群体性的称谓是以男性词汇来表述,而较少的用女性词汇来表征群体。
比如表达第三人意思的有“他”与“她”两个词,但是日常语言使用中,表达不特定第三方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他们”来指征。
这种现象显然是将男性主导了社会的普遍多数。
其次,语言使用习惯上较多的存在贬低女性的现象。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应该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历史文化的原因导致了再汉语言中存在较多以女性词汇为主的贬义词,具体来讲比如娘们儿、贱人、祸水、泼妇、悍妇、母老虎、孀妇等等。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英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章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举例说明了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最后针对性别歧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性别歧视;性别语言;语言发展Sapir-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意识形态的影响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二)社会化偏见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英语中有:Prince/princess;actor/actress;host/hostess;heir/heiress;hero/heroine;usher/usherette等等。
汉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旧中国时代,女人结婚后随夫姓,张氏、李氏等。
2.在表示男女性别的对应词或词组中,表示阴性的多具有贬义和轻蔑的色彩,很多和性欲有关。
如king(国王)——queen(王后、女王、雌猫);master(主人)——mistress(主妇、情妇);sir(先生)——madam(女士、夫人、鸨母);a public man(担任公职的人)——a public woman(娼妓); the play the man(显示出男子气概)——the play the woman(表示出女人的态度——哭泣和害怕等); bachelor(未婚男人,暗示自由,听上去有快乐和冒险的意味)——spinster (老处女,可表示年老、孤独、无聊、脾气怪异)。
班级:0904班学号:09501222姓名:史正芳社会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提要:语言即人们所说的话,从人们所说的各样的词语及俗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中所暴露的问题—性别歧视问题。
下面从(字)词出现的时间、词的排序、词的偏旁、俗语等方面了解性别歧视。
关键词:词语俗语性别歧视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本文将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一、性别歧视的表现首先,男“他”的出现要早于女“她”。
这就说明女子地位低下,都没有可以代表自己性别的文字。
在女“她”出现前,所有的书籍中都用“他”代表所有人物的性别,后为了辨别作品中的人物性别才创造了代表女性的“她”。
其次,“奸”“婊”“嫖”“娼”“妖”等字都带有淫秽或贬低之意,而它们都是女字旁,这也就表相出对女性的歧视,甚至可以说是侮辱.第三,从词语的排列顺序上也可以看出性别的歧视。
如“夫妻”“公婆”“哥嫂”“子女”“男女”都将代表男性的字置于最前,这不也表示歧视吗?第四,古语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
古代女子嫁人前跟父亲的姓,嫁人后随夫家的姓,如蒋王氏(蒋为夫姓,王为父姓),而且还剥夺了女子学习知识的权力,不准女子有自己的见解、思想、想法。
第五,有些词语或俗语也含有性别歧视。
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最毒妇人心”、“男尊女卑”等明显表现出对女子的歧视,对女子的不公平。
还有一些流行于现代社会中表示某人性格时的词语中也含有性别歧视的成分,像“娘娘腔”“男人婆”等,类似于这样的词语中都有一些表现女子特征的词。
二、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后,男女的社会分工有了不同,有些事女子不可以做,而且也做不了,因此,女子就要依附于男子,女子地位就开始下降。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男子的作用越来越大,创造的经济效益很多,男子也就越来越强势,而且取得了统治权及统治地位,因此他们变得尊贵,而女子就相应的变得卑微。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
性别歧视也体现在英语语法中。
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中,he(他)常常被用作通用的
代词,即使指代的是男女都有的事物。
这使得女性在表达中更容易被忽视或缺席,反映了
对于男性的优先性和女性的较低地位。
类似地,许多动词和形容词都有男性和女性的形式,如manly(男性特征的)和womanly(女性特征的)。
这种语言上的划分也给人们灌输了一种对于“男性气质”的推崇,而对于“女性气质”的贬低。
英语中一些习语和成语也充斥着性别歧视。
“throw like a girl”(像女孩子扔东西)这种说法暗示女性体力较弱,低估了女性的潜力。
再如,“boys will be boys”(男孩就是男孩)这句成语暗指男性有些冲动、粗鲁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女性则被要求更为
收敛和规矩。
这些成语和习语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女的期待和评
价有着明显的偏见。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这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
这些
偏见和歧视对于社会的性别平等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关注和反思,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某个言语团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语言,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语,大都含有贬义。
充分了解这些,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差异,更有助于促进妇女解放运动。
标签:性别;歧视;女权;What is language?——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feeling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a system of sound symbols. [1]——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2]福柯(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歧视性的语言,反映了一种歧视性的现实。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
1). 惯用语方面Robin Tolmach Lakoff ,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在她的著名著作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中指出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存在的差别。
[3]例如:女性不能使用强势感叹词,像,“Oh, dear,” , “My Goodness” 或咒语“damn’or “shit’, 而男性却可以使用。
汉语中也是如此。
例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片中粗话不断,“柱子,你他妈的打歪了。
…”生活中,有些人打电话时可常听到:“你他妈的最近死哪儿去了?” 可女性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生活中很少用这种语言。
在称呼孩子方面,父亲常用祈使句:“儿子,过来”;母亲则会用:“宝贝” or “ 大宝”2)谚语方面:All women may be won.(没有征服不了的女子)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4]3)日常用语方面:For example:说某个观点很好,男性常用:“a great idea” or “a big idea” ;女性在使用上常用:”a great divine”.句子使用中,Woman: “ I’ve got to leave now, haven’t I? ” and probably a man would say, Man: “ I must be off now.”4)偏旁部首:在汉语中,某些带“女”偏旁的字含有地位低下的贬义。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因性别而对个人进行不公平的区分或不公平的对待。
而言语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语言中也存在着对性别的歧视。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自然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法和语言结构上的问题,更涉及到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名词性别和代词使用。
首先是名词性别,英语中的很多名词是有性别区分的,例如“steward”和“stewardess”、“policeman”和“policewoman”等。
这种名词的性别区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强调了男女在特定职业或特定角色中的不同地位。
其次是代词使用,英语中的代词“he”和“she”也是性别化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he”常常被用作中性代词,而“she”则被特指为女性。
这种代词的使用也暗含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定位,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体现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中。
“man of the house”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搭配,这种搭配强调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而对女性的忽视和边缘化。
在英语中还存在着很多以男性为代表的习语,例如“the man in the street”、“a man's job”等,这些习语实际上也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除了语言结构和固定搭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上。
英语国家的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坚强、有能力,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需要保护,这种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体现。
相比之下,许多其他语言中并没有这种性别划分,或者性别划分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限于英语国家,而是对整个世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划分产生了影响。
解决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需要从语言结构上加以改变。
可以采取使用中性化的名词来替代性别化的名词,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来替代“stewardess”,用“police officer”来替代“policeman/policewoman”。
浅析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摘要: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风貌,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语言,可以发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本文以汉字系统中的“重女轻男”、职业称谓以及习语中褒贬的不平衡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性别歧视。
关键词:汉字;职业称谓;性别歧视;产生原因语言文字不仅记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积淀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
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
的确,从汉字的构造可以看出性别歧视的痕迹,被打上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甲骨文“女”字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上身直立,两臂交叉放于胸前。
从众多以女字为偏旁的汉字也可看出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歧视。
本文仅就有关古代女性地位的部分汉字和熟语,来考察这一现象。
一、汉字系统所反映的性别歧视女旁汉字以其形象性负载着早期人类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汉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变迁,而且形象地反映出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形成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
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汉字系统“重女轻男”,以“男”作偏旁构成的字只有“甥”“舅”“嬲”等几个。
而以“女”为偏旁构成的字仅在《说文》中就多达238个。
下面我们就以感情色彩来分类,分析“女”旁汉字所传达出的的内涵。
(一)表褒义的字词从“媒、妁、妍、姱、嬿、娈、妩媚、婆娑、妖娆、娉婷、婀娜”等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化中认为“女子之好”多为“相貌之美”或“姿态之好”。
少量的含“女”的字词也提及了性格举止等方面的要求,如“姁姁、娖、娴、娓娓”等。
但是这些性格举止方面的要求也基本上是以封建时代男性的审美要求为核心的,以男性的评价体系为标准。
(二)表贬义的字词“女”部首的字也有许多表示不雅意思的字词,如“婪、奸、妄、娼、妓、妖、嫉、妒、姘”等。
考察一下汉字的起源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是和封建社会女子低微的地位有关的。
其中“妓、婊、娼”等以“女”部为偏旁,表示她们是女性中的一类,尚可理解。
但“贪婪、嫉妒、邪恶”等并非女性的专利,却全嫁祸于女性,甚至将表示男性道德败坏的“嫖、奸、嬲”等字也强加于女性,足以见得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侮辱。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性处于美色的观赏地位,是主体,而女性则是被观赏者。
因女性处于娱悦他人的地位,故有了一批赞美和贬抑的用词。
(三)表中性意义的字词:含“女”部件的中性字词又可分为以下几类1、与女性有关的亲属称谓,如:“奶、妈、娘、妻、姊、嫂、娣姒、姑嫜”等。
表示称谓的词语有很多,这也许和女性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和承担的责任有关。
甚至某些重男轻女的观念就直接体现在女孩的名字上,如“迎娣、招娣、换娣”不一而足,但是“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观念和愿望却是一致的。
2、与女性相关的活动,如:“媒、娶、婚、娩、婴、妊娠”等。
封建时代的女子,其地位多和她从事的生育方面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如:嫡。
从统治阶级到普通家庭,从军事到政治无不代表着高低迥异的社会地位和伦理观念。
有些描述女子活动的字明显地体现着对女性的贬低,如:嬔fàn:鸟类下蛋。
它把“人”异化成与鸟兽无异,足以见得女性社会地位之低下。
3、指称姓氏、人名、水名、植物名和官名等,如:“妘、姚、姞、嬴”是专门的姓氏用字。
“妫:水名,在河北”、“姒:古代称姐姐或丈夫的嫂子”、“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古代称妾,旧时称以歌舞为职业的女子”、“姜:植物名”等,这些字除有以上的意思外,还可兼指一种姓氏,如上古八大姓:姜、姬、妨、似、赢、姑、姚、妘。
除这些指称姓氏的汉字之外,“姮娥、女娲”是传说中的的女神;“姜嫄”是传说中后稷的母亲;“嫘祖”是传说中黄帝的妻子。
这些古代女子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名和姓,足以证明女子在远古时代是很受尊敬的。
“嫔、嫱、婕妤”是宫中的女官或皇帝的嫔妃。
这些字词或多或少被笼罩着神圣的光环。
4、表示国家、地区、剧种的字。
如“有娀”为国家名,在今天山西运城;“婺江”是江西的一个水道名称;”婺州”指元代以前的浙江金华一带;“婺剧”是浙江地方戏;“婺绿”是江西婺源的一种绿茶。
二、职业和称谓的不对称体现的男尊女卑中国社会从《周易》起,就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认为宇宙万物按照阴阳划分为两类,如:天―地、日―月、男—女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立概念,如:刚—柔、动—静、美—丑等。
这种辩证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观念、行为等。
在社会行业上也因性别差异而表现出职业称谓的男女不平衡现象,主要有两方面(一)代表受人尊敬、人们向往的职业或象征权力地位的,如:皇帝、将军、教授、博士。
但如果是女性任职的话,则要在前面加“女”字以示区别,如:女皇帝、女将军、女教授、女博士。
但却很少见在前面加“男”字来表示区别的说法。
相反,一些地位卑微、受人轻视的职业却大多是女性从事的,如:妓女、舞女、招待、等。
某些职位、官衔和称号在社会生活中本是男女都从事的,可在人们意识中却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提到位高权重、受人尊崇的的职业,就成了男性专属,而那些不光彩、地位低下的职业理所应当为女性所有。
且在同行业但地位不同的职业中这种歧视更为明显,如:医生—护士,飞行员—空姐。
前者地位高于后者,单说时前者默认为男性,后者则固化为女性。
在漫长的男权社会,男性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普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
虽然现在我们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那些受人尊崇的职业,在语言中也明显表现出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倾向,如在政治领域,国家的机要人员几乎全为男性。
(二)亲属称谓的不平衡由于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卑微,因而汉民族更重视父系亲属的称谓。
父系亲属称谓分类较细,如父辈中男性分“伯”、“叔”,女性则合称为“姑”。
与母亲同辈的男性统称为“舅”,女性统称为“姨”。
称呼女性方面的亲戚,一般会在前面加上“外”、“表”字。
另外,在亲属称谓中,男称多是直接采用基本称谓,女称则在男称末尾补缀“女”字,如:“外甥女”;还有用男称兼指男女,如:“儿孙”泛指后代;长辈统称为“父辈”,以及“父老乡亲”等。
这些亲属称谓也体现着“先男后女”的原则,如男女、夫妻等。
汉语中还有一些专门用于男性和女性的词语,如“休妻”、“贞节”、“烈女”、“节妇”。
显然,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受重男轻女的思维定势影响的。
三、习语中的褒贬不平衡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固定化了的语言模式,凝结着民族信息和智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习语是汉语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运用很广泛,不乏有关女性的习语,但却大都表现出了对女性的负面看法。
(一)用来描写女性的1、约束女性的,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2、贬低女性的,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最毒不过妇人心、红颜祸水、水性杨花、狐狸精等。
(二)为数不多的几个用于男性的习语也是表达褒扬意思的,如男儿膝下有黄金、浪子回头金不换、男儿有泪不轻弹。
( 三)男女都提及的,如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郎才女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由比可知,社会对女性更多的是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对男性则不然。
道德一方面要求女性从一而终,另一方面男性却可以三妻四妾。
许多谩骂的言语也都是以女性为攻击目标的,可以说是认为女性地位卑贱的一种下意识的体现。
这有力地证明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没有受到公正对待,被男性所品评,受社会歧视。
四、产生原因这些表达褒贬含义的字词和习语的存在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主要有:(一)社会原因1、与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有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妇女在社会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男性在社会经济中获得了支配权。
从此女性地位逐渐衰落,致使人们在观念上形成了对女性的偏见。
另外,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通过各种形式传递和作用于社会成员,使性别歧视观念长久地持续下去,根植在每一代人心中。
这从一些含“女”的汉字可以窥见“奴、婢、妾、娼、妓”等。
2、女性经济地位的丧失。
妻妾成群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产物。
姬妾的存在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而根源则是女性经济地位的丧失。
自从母系社会解体、父系社会开始,男性掌握了家庭经济命脉,女人的地位就开始衰落了,逐渐在社会生活中依附于男性。
(二)文化原因:儒家伦理观念的要求。
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价值观念和道德礼教观念深刻影响着封建社会的妇女观念。
儒家除了进一步贬低女性的社会价值外,还把女性纳入了男权社会“人伦”和“人欲”需要的价值体系中。
此外,儒释道三家妇女观和世俗社会妇女观的合流,也逐渐将人们对于女性的歧视合法化。
(三)心理原因:重男轻女的伦理观念。
原始社会末期重男轻女的愚昧观念形成,并制约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影响之深及于文字。
“嫉妒”、“奸诈”、“妄”等字词本无男女之别,但却都取“女”旁来构字,足见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由于性别歧视观念的影响,使社会对男性的心理行为有着更高的评价,而女性的心理行为却总是少有社会价值。
并且在社会生活中习惯性地认为男胜于女,使女性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从而削弱了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并在语言文字中也有所反映。
但只有消除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偏见,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才能得到真正妥善的解决。
五、小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社会决不会造出歧视妇女的词汇。
因此,歧视女性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使用者,是社会、是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观念,以及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深地影响着汉民族的道德观念,在语言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地位达到真正平等以后,广大女性或许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这些语言上的歧视也将逐渐退出历史。
参考文献:[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董来远,汉字的文化解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刘志成,文化文字学【m】,巴蜀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