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409.00 KB
- 文档页数:19
浅析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
按通常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建水库;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跨流域调水。
而这两种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水安全存在三大问题。
(1)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城乡之间季节之间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水资源供求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
加上水资源季节变化很大,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梅雨季节和台风期间。
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与供水系统的分离,造成用水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节水工程严重滞后。
(2)洪涝灾害始终是心腹之患。
由于我国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使得东部平原地带的洪涝可能性增大。
加上防洪与排水分属两个系统、两个部门,步调难以一致,加剧了城市、城镇受涝程度。
(3)水环境恶化的势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污水排放脱离水资源统一管理,造成污水排放总量失控。
2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必将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的75%将向城市集聚,对城市供、排水能力的需求也必然扩大,对水环境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未来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生活、生产的用水,更多的要考虑城市生态的用水,如城市绿化用水,城市河道生态循环用水等等。
从长远分析,城乡供水矛盾、洪涝问题、水环境恶化等三大安全问题将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管理水资源体制,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包括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和地下水回灌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
更好地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乡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1.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温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看,人民生活水平将显著提高,加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用水需求迅速扩大,特别是城市环境生态用水增长迅速,相应的对水的需求量要达到28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超过20%。
浅析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摘要:水是一切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物质,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资源。
人类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生活环境获得维持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水。
如果没有了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将不复存在。
关键词:水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科技投入我国是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占有水量仅为2200m3,是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在地区上呈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就同一地区而言,降水量和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而且有连续枯水年和连续丰水年的特点。
这给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能够自然应用和通过相对简单的工程措施就能应用的水资源总量大打折扣。
近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农业生产日新月异。
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就是水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用水总量急剧增加,水资源紧缺形势日益加剧,河水干涸、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另一方面废弃物和污水总量急剧增加。
由此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地面沉降、酸雨的降临。
目前,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用水总量在一定时期内还要继续增长。
根据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我们必须要保护好水环境。
只有良好的水环境,才能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充足优质的水资源。
保护好水环境,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水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级政府的工作,而是全民族、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树立全民意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
保护水环境,就是保卫我们的生存环境。
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子孙万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家都讲究吃绿色食品、喝矿泉水、纯净水、住环境优美。
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了相应地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海省矿泉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浅析◆ 罗银飞1 王占巍2 董高峰1(1.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西宁 810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青海西宁 810001)摘 要:青海省矿泉水是区域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兼具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属性。
本文在系统梳理青海省矿泉水类型、成因的基础上,对青海省矿泉水的开发利用发展方向做了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青海省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既要立足青海省特殊的生态和地质条件,又要统筹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共同协调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研究青海省矿泉水的空间展布、时间演化规律、成因机理、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损益和生态环境损益。
科学制定开发利用及管理政策,是青海省矿泉水开发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该项研究成果可为青海省矿泉水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可为西北其他类似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矿泉水;技术—经济—环境评价;青海省青海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北起祁连山主脊,南到唐古拉山一带,西至阿尔金山,东达积石山,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与甘肃省、东南部与四川省相接,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是我国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通道。
此外,青海省地理位置上涵盖了三江源区,是“中华水塔”,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地。
但是,受限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待提升。
如何实现生态和水资源保护的同时,立足青海省的现实条件,寻求绿色经济的发展,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学者和政策决策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
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者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得益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青海省内地下水在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中,经过复杂的水—岩交互作用,形成了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矿泉水,这为青海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019年第12期(总第569期)1榆中受水区水资源现状榆中受水区境内本就非常缺水,年平均气温量为6.7℃,雨水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50~450 mm ,蒸发量却高达1 341 mm )、地下水少(盆地径流系数为0.5~1.0),流经该区域的水量难以被利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3.8 m 3,占甘肃人均占有量的8.6%,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7%。
同时,由于地理气候影响,榆中县就算有雨水,其中有90%的量被黄土层所吸收、蒸发,极少部分才会转成有效水或渗入成为地下水。
目前,榆中县具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包括1.1亿m 3的过境水、0.24亿m 3地表水,共1.75亿m 3。
但实际上榆中县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总量约有15.52亿m 3,可利用的仅有0.41亿m 3,以河川为主,其余的要不就是深埋过深,或是已被矿物污染,无法被利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量激增,导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受到极大影响。
在本区几乎已无全新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
而集雨工程的运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可以说水资源在榆中县已相当匮乏,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
如果只靠当地区域的水资源来节水、挖潜等,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兴建引洮供水工程,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工业、生活、农业用水的窘态,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2引洮供水一期榆中县配套工程简介榆中县配套工程涉及面广,从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拓展,共经过隧洞13座、暗渠15段、倒虹吸3座、渡槽2座以及输水管道1条,取水点位于高崖镇桑家庄,经过25.38 km 后穿过榆中县大山,再汲取了两个水库的水量(南坡湾调蓄水库、兴隆调蓄水库)。
这一项工程是2016—2017年的重点工程,即榆中县配套工程,其任务是以该工程,充分利用榆中县的2 771万m 3水量,工程总投资达10.26亿元。
邱庄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摘要:水资源状况的日趋严峻及水质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针对邱庄水库水资源现状,提出水库水资源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Abstract: the status quo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severe for people’s heal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QiuZhuang reservoi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water resources reservoir.Key words: the water resources, water quality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近年来人们十分注意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源地水环境质量问题,为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作努力。
1、水库水资源及其利用1、邱庄水库枢纽工程概况邱庄水库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城北20km的还乡河出山口处,是还乡河流域唯一的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25km2,总库容2.04亿m3,兴利库容0.65亿m3。
水库以防洪供水为主,是引滦入唐跨流域引水工程中的调节枢纽工程,水库地处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中间位置,水库上接26.3Km的引滦入还工程,下连25.44 Km的引还入陡工程。
引还入陡工程是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组成部分,总长度25.44km其中人工渠道12.2km,陡河西支天然河道输水总长度13.24km。
浅谈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水资源的科学论证工作是节约用水、可持续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并且水资源科学论证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重要措施,对保证建设项目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水资源论证工作中,要遵循论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进行合理的论证。
本文阐述了水资源论证的涵义及其目的,对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以及加强水资源论证的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
标签:水资源论证;目的;内容;措施水资源论证是为取水许可制度服务的重要工作,对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营期间水量和水质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并且对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障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资源论证的涵义及其目的1、水资源论证的涵义。
水资源论证是指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专业活动。
我国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根据《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水利产业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水资源论证法规。
2、水资源论证的目的。
水资源论证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许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置条件,是加强水资源事前管理,有效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源头的重要手段,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提供技术咨询意见,保证取水许可科学、合理审批。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主要是:(1)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分析论证建设项目用水量合理性;(2)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建设项目退水情况及其对水环境影响进行论证分析;(3)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
开展水资源论证,不能理解为不让当事人用水,或让当事人少用水,而是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保障当事人的合理用水。
二、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水资源论证包括地表水水资源论证和地下水水资源论证。
水资源论证报告分为:地表水资源论证报告和地下水水资源论证报告。
对地表水而言,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论证范围:(1)水文评价区间。
浅析珠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措施摘要: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受自然条件和工程条件的影响,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
近年来,水资源污染、浪费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态势,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造成了阻碍。
因此,相关部门需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价值,探索更加高效的保护技术与管理手段,促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污染、浪费问题得到良好控制。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保护措施1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在全国七大江河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长江。
单位面积产流量位居全国第一。
但时程分布不均,汛期(4月至9月)平均径流量占比年平均径流量高达80%。
珠江流域缺乏大型湖泊、洼地,径流调蓄能力低,平均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为了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科学利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用水保障,达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并实现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理想目标,进而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其作用发挥。
2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流域水体污染风险大珠江流域水体水质总体情况较好,八成以上河流水质在Ⅲ类及以上。
但是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底,其中珠江三角洲等地的部分城市水源合格率较低。
部分农村地区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及生活污水污染水源。
随着流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也进一步加重,水污染治理面临较大挑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流域供水安全。
2.2水资源工程建设不完善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珠江流域缺乏大型湖泊、洼地对径流的调蓄作用。
珠江干流大型水利工程还在陆续建设中,调节性能较低的中、小型工程和塘坝供水能力占比较高。
珠江干流上游天生桥一级、龙滩等工程对流域径流调节起到关键作用,但中游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施工建设期,调节能力有限。
安阳市作为河南省引漳受水区的重要城市,在引漳供水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安阳市地下水超采严重,当地水资源已基本没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因此,在节约用水、治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优先用足漳河水等域外水资源,逐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对促进安阳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
针对引漳入豫一直存在的分水比例低、特别是引岳入安用水严重不足等问题,应加快补齐引漳供水工程短板,用足用好漳河分水指标,全面提升引漳供配水能力。
一、漳河上游流域概况漳河属海河流域南系漳卫南运河水系,发源于山西省,上游分浊漳河、清漳河两大支流,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成漳河,向东流入岳城水库,至馆陶县徐万仓村东南汇入卫河。
浊漳河分为南源、西源和北源3个分支河流,在平顺县王家庄乡流出山西省,成为河南、河北两省界河。
南源、西源、北源上分别建有漳泽、后湾、关河3座大型水库,拦蓄水总库容6.87亿m 3。
此外,还有位于山西省潞城、平顺、黎城三县市交界处浊漳河河谷中的辛安泉,该泉群涌水长度约16km ,多年平均涌水量10m 3/s 。
在枯水季节,浊漳河的河道基流,主要靠辛安泉涌水量维持。
清漳河分为东源和西源,经黎城县下清泉村流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在涉县合漳村与浊漳河汇合。
岳城水库是漳河上唯一的控制性大型枢纽工程,1962年开始蓄水,1970年建成。
水库总库容13亿m 3,兴利库容6.73亿m 3,为河北、河南两省共用水库,是河北省邯郸市和河南省安阳市重要的水源地。
漳河上游山西省境内建有水库总库容达13亿m 3。
河南、河北两省在漳河两岸的六大引水灌区,引水能力达210m 3/s 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前,漳河上游水事纠纷多、争水矛盾比较突出。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漳河水资源,1989年6月,《国务院批转水利部〈关于漳河水量分配方案的请示〉收稿日期:2019-06-21作者简介:段付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灌区技术管理和水资源评价。
浅析河南省安阳市漳河水量分配现状及对策段付德,李孝然(河南省安阳市漳南灌区管理处,455000,安阳)摘要:当前,漳河水资源日趋紧缺,供需水矛盾较为突出。
□王婧雅收稿日期:2020-12-11作者简介:王婧雅,女,汉族,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摘要水资源论证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沧州市由于严重缺水,开展了基坑降水水资源论证工作,现对项目基坑取水的合理性、取水量的计算、用水退水的合理性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坑取水;论证;建设沧州市属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近年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先后实现了引黄入冀、南水北调、水源置换、非常规水利用等,使地下水超采现象得到治理,但必须保护和利用好当地水资源。
水资源论证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保证水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基坑取水水资源论证是通过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项目降水需求,分析建设项目基坑取水的可行性、取水对区域水资源、其他用户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退水情况以及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
1.基坑取水水资源论证的必要性1.1基坑取水的目的获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地面建筑物或地下建筑根据设计和规划需进行基坑开挖时,因为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面,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为保证基坑能在干燥条件下施工,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需抽取浅层地下水以降低水位,一般情况下水位需降至开挖底部1m 以下。
1.2论证的必须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河北省取水许可制度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项目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并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水资源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是取水许可证审批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项目取、用、退水分析,明确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当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是否对周边环境和用户造成不良影响,并提出可靠性建议。
2.基坑取水水资源论证要点2.1取水合理性分析基坑中的地下水一般赋存在浅层含水层中,基坑取水是为了降低基坑地下水水位,实现项目干场作业,为施工提供条件,根据建筑物规模,参照《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施工规范》降水深度控制在基坑底面以下不小于1m 。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 关键词:水资源 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 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如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化将会同时另外两个系统朝正负两个方向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仅提供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d)、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力.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态系统退化将会产生水土流失和渠库淤积(1)、汛期降雨的调节和水源涵养(m)能力的降低等。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系统需求(n)与供给(o)的密切关系更是不言而喻的。
图1 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
二、水资源合理配音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 1.基本原则 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中的地表水、地下水、洪水以及经过高新技术处理后的脱盐水。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对稀缺水资源 的(水量与水质)需求日益激烈。因而,对已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日显重要,有必要依据社会目标制定有效、公平的经济策略。经济效益是衡量在给定资源条件下创造的财富量,而社会公正则体现在社会各行业各单一团体中对总的财富的分配。水资源的许多分配结构都试图体现这种有效与公平的结合。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换句话说,在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在任何其他部门也应是相同的。如果不同,社会将分配这部分水给能产生更大效益或回报的部门。由此可见,对水资源的利用应以其利用效益作为经济部门核算成本的重要指标.而其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或效益)作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使水资源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但是,这种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 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可持续原则可以理解为代际间的资源分配公平性原则,它是以研究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消耗的资源总量与后代能获得的资源量相比的合理性,反映水资源利用在度过其开发利用阶段、保护管理阶段和管理阶段后,步入的可持续利用阶段中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个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应使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受到破坏。
2.主要任务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竞争提出的,其实施通过水资源配置系统来实现。由于水本身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所涉及的相当广泛,而对其研究的主要任务则包括:
社会经济发展:探索适合本地区或流域现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推求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及社会对经济产品的可能需求。
水资源需求:研究现状条件下的各类用水结构、水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和措施,预测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同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
水环境污染:评价现状水环境质量,研究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标准,分析各经济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率及排放总量,预测河流水体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和环境容量。
水价:研究水资源短缺地区由于缺水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水的影子价格,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水价制定依据,分析水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水价对水需求的抑制作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工程布局: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供水结构分析,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各种水源的联合调配,各类规划水利工程的合理规模及建设次序。
供水效益:分析各种水源开发利用所需的投资及运行费,根据水源的特点分析各种水源的供水效益,包括效益、农业灌溉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水工程的防洪、发电、供水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保护准则研究,生态耗水机理与生态耗水量研究,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供需平衡分析:在不同的水工程开发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确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围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单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证率、供水水源构成、缺水量、缺水过程及缺水破坏深度分布等情况。
水资源管理:研究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费、水费计收标准和实施办法,培养合格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人才等。 技术与方法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开发研究,如评价模型、模拟模型、优化模型的建模机制及建模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GIS高新技术的。
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涉及江河流域规划中主要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编、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江河流域总体规划、水资源供需预测与评价、灌溉规划、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规划、水力发电规划、航运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控制性枢纽的主要工程参数及建设次序的选择、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价与综合分析。此外,还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制度,水费及水资源费制度,水管理模式与机构设置,水权市场,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优化调度,控制性枢纽的多目标综合利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防汛、水量与水质监测)等内容。因此,水资源合理配置贯穿了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
三、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1.合理配置的目标量度 依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其目标应满足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目标的量度应以同时满足这三个原则为基本计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