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
- 格式:doc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3
内蒙元宵节风俗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的元宵节风俗既保留了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习俗,也融合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
以下是内蒙古地区在元宵节时的一些典型习俗:
1. 祭月祈福:蒙古族在元宵节有祭拜月亮的传统,虽然信仰体系有所变迁,但对日月的崇拜和通过祭祀祈求吉祥、平安与丰收的习俗仍然延续。
2. 篝火晚会:在正月十五晚上,特别是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村落中,人们会聚集在篝火旁进行祈祷活动,祝愿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并且在祈祷后载歌载舞,举行欢快的聚会。
3. 共吃元宵:如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内蒙古人在元宵节也有吃元宵的习俗,象征着家庭团聚和睦,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4. 赏灯猜谜:元宵节期间会有观赏花灯和猜灯谜的活动,市民们纷纷走上街头,参与热闹的闹元宵活动,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以及参加富有文化气息的猜灯谜游戏。
5. 燃放烟花:烟花是节日庆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宵节夜晚,人们会燃放烟花以增添节日气氛。
6. 民俗表演:部分区域还会举办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展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以上习俗综合体现了内蒙人民在元宵节这一传统佳节中的欢乐与和谐氛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褐煤资源分布与生产情况到1995年底,中国已探明的褐煤保有储量达1303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3%弱。
中国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西南部的云南省境内。
1. 中国褐煤资源的形成时代从中国褐煤的形成时代看,以中生界侏罗纪褐煤储量的比例最多,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4/5,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东北三省紧密相连的东三盟地区。
新生代第三纪褐煤资源约占全国褐煤储量的1/5左右,主要赋存在云南省境内。
四川、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也有少量第三纪褐煤,华东区的第三纪褐煤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东北三省也有部分第三纪褐煤。
在侏罗纪褐煤中极少有早中侏罗纪褐煤,一般均属晚侏罗纪褐煤。
中国侏罗纪褐煤资源的特点是含煤面积大,煤层厚。
如内蒙古东部的胜利煤田,其煤层总厚度达20~100m以上。
最厚处可达237m。
晚第三纪褐煤资源的特点是除云南省境内的昭通煤田和小龙潭煤田等煤层厚度大,其可采总厚度可达50m以上外,其余绝大多数煤田的煤层厚度不超过10m.且矿点多而分散、煤层埋藏浅,适合于小型露天开采。
早第三纪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山东省境内,分布面积少,多为中小型煤田,煤层埋藏相对较深。
大多适宜井工开采。
2.中国褐煤资源的地质勘探状况和煤层赋存情况据地矿部门的资料表明,中国对已有褐煤资源的勘探程度不高,在全国近1300亿t的褐煤储量中,经过精查勘探的地质储量(A十B十C级)还不到褐煤总储量的6%。
有90%以上的褐煤资源只经有普查或详查勘探,故其储量级别不高,可靠程度较低。
鉴于大多数褐煤资源的硫分较低,S t.d一般在1%以下,因此如何加强勘探和合理开发我国褐煤资源,将对褐煤的洁净燃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褐煤的综合利用(如液化、气化等褐煤转化工艺)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地质勘探资料显示,中国褐煤的埋藏深度普遍较浅,—般都不超过数百米,其中有不少距地表只有十几米甚至几米,而不少褐煤煤田适于露天开采,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且还可增高生产的安全性。
Vol.53,No.06. 2019·80·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19.06.46浅谈内蒙古中东部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季新宇 韦舒畅 刘宇晨 张世琦 李红宇(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600)摘 要 对于内蒙古中东部特色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主要就是依托于自然风貌之上,对当地的人文特色以及专项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搜集。
而在中东部特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重点分析特色旅游资源的含义,杜绝特色资源等同于特色产品问题的出现,进而保证少数民族权益问题,为内蒙古中东部特色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内蒙古;中东部;民族特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6-80-02对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而言,特色旅游项目的核心主要是游牧民俗,该项旅游项目不仅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而且也符合当前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
为了促使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特色旅游项目稳定发展,文章主要结合相关发展策略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目前中东部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的问题1.1 要注意克服常见的片面性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在评价资源环节中,往往还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
第一,大多数人通常所认为的风景名胜区就是自然保护区,从而在将自然保护区定义为景区进行营销工作。
第二,将民俗文化定义为民族文化,以至于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物质民俗,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因素。
第三,着重偏好地区人们的心理爱好,忽视了对资源真正价值的实现与发挥。
1.2 旅游资源分布问题分析对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而言,最为典型的就是游牧民俗资源,经过实际调查发现,游牧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地域集中性。
在人们最常听到的呼伦贝尔与科尔沁草原上,往往有着浓厚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游牧民俗旅游资源通常较为集中。
第二,民族汇聚性。
民族汇聚性主要集中在蒙古族与鄂温克族,基于空间视角来看,两个地区联系紧密,但是因为自身民族特色显著,进而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游牧民俗文化。
乌兰浩特市区域分析发表时间:2019-02-11T17:09:24.45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作者:包巧云[导读] 在峻秀雄奇的大兴安岭南麓,辽阔富饶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巍然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誉为“红城”的乌兰浩特市。
近年来乌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137400)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大兴安岭南麓,辽阔富饶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巍然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誉为“红城”的乌兰浩特市。
近年来乌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本文通过对该市区域特征,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和问题,重点对产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进行了简要剖析。
关键词:区域优势;发展1.区域优势1.1交通发达,地缘优势明显有铁路、公路、国道在境内纵横交错。
111国道、302国道以及省际大通道贯穿市区,至阿尔山一级公路建设完成,乌市至珲春高速公路已列入《东北振兴地区规划》。
全市所有嘎查村中,80%以上已通柏油路,乡村道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与北京、呼市、哈尔滨、长春等大中城市均有直达列车。
阿尔山至蒙古乔巴山铁路已列入国家铁路网建设规划,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欧亚大陆桥之一。
乌兰浩特机场建设标准为4C级,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了至呼市和北京航班,与乌市毗邻的阿尔山机场正在建设,航空运输优势突出。
过境公路和市、乡道路及县区公路共1633.6公里,这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
1.2自然资源丰富乌市土地辽阔,耕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潜力巨大。
地处大兴安岭有色金属重点成矿区,所在兴安盟被列为国家16个重点找矿区的第5位,已发现有22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为煤炭、石灰岩等;煤田分布在霍林河中下游,已探明1.43亿吨,远景储量4亿吨。
按照地质成矿规律,该区域蕴藏非常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1.3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历史悠久,蒙元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
有成吉思汗庙、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民族解放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旅游景点,已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黄金旅游区。
扎哈淖尔工业园区简介一、扎鲁特旗概况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北部,东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南望京、津、唐三地,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是东北亚资源富集区和重要的能源基地。
全旗土地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9.2%。
辖11个苏木镇、16个国有农牧林渔场,260个嘎查村分场、2个街道办事处。
扎鲁特旗是一块富饶的热土,大兴安岭南段山脉横亘北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资源总量占通辽市的80%。
全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是中国最美丽的山地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中部属丘陵地带,农牧结合,物产丰硕;南部为坨沼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
扎鲁特旗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经济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
工业经济以扎哈淖尔工业园区、鲁北工业园区为平台,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后加工、农畜产品、风电、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建材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地,工业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进不断巩固提高,扎鲁特大地正在掀起改革和建设的新高潮。
扎鲁特旗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游牧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在这片希望田野上的31万各族人民正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筑巢引凤,抢抓机遇,辛勤耕耘。
日新月异的今天,扎鲁特面临着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扎鲁特旗物丰超凡、商机无限。
富集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已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
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扎鲁特将本着“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热诚期盼与国内外客商、朋友和有识之士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宽领域的经济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
二、扎哈淖尔工业园区概况扎哈淖尔工业园区位于扎旗最北部,是霍林河煤田的核心区,距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177公里,东与新建70万吨电解铝厂相临,距国道304线17公里,距霍林郭勒市30公里,西距白音华工业园区90公里,北与鲁霍公司、扎哈淖尔分公司等重点企业相临,南临霍林河水库及罕山自然保护区。
水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
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
有近千个大小湖泊。
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
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
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
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
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
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
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
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
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
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第一标准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
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 。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 。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
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该地带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3个省区(今后还将包括港、澳和台湾省)。
内蒙古乡土地理知识要点参考答案1.C2.A3.A【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草原辽阔,牧场宽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人民住的是蒙古包,地面坦荡,一望无垠,故选择答案A。
3.土地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乱占耕地;草场退化严重等现象,其中草地利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过度放牧、载畜超载,草场退化。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草地的分布及存在的问题。
4.B【详解】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中部水草丰茂,这里牛羊成群,毡房点点,是我国的草原牧区,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故选项A、B、C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B6.B【分析】5.马铃薯原产于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内蒙古武川县有”马铃薯之乡“称号,影响马铃薯生长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该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候温凉,故选B。
6.根据题干可知,武川县海拔为1589米,海拔高,气温低,呼和浩特位于河套平原,海拔低,气温高;武川县位于阴山北侧,受冬季风影响大,冷空气堆积,气温低,呼和浩特位于阴山南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武川县规模小,人口和工业少,废热少,呼和浩特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工业发达,热岛效应更强,所以武川县比呼和浩特市区年均温低;也会受到寒潮的影响。
故选B。
【点睛】农业的生产往往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特点,受气候和地形复杂多样的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7.(1)边境二亚热带季风气候(2)林地水土流失或土地石漠化(3)①(4)①西南多,东北少。
②达拉特地区比内蒙古东部地区纬度偏低,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更充足。
【分析】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及主要煤田一览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均居全国第 2 位.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主要分为两大块:鄂尔多斯市的低变质烟煤; 东部地区的褐煤。
鄂尔多斯市拥有神府东胜煤田的北半部和准格尔煤田,神府东胜煤田的煤种为不粘煤,准格尔煤田的煤种是长焰煤。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褐煤带,分布着十几个大型褐煤田以及大量的中小褐煤田。
鄂尔多斯市的不粘煤和长焰煤,以及东部地区的褐煤都属动力煤种。
内蒙古的炼焦煤主要分布在桌子山煤田和乌达煤田,探明储量不大,其中桌子山煤田的焦煤预测储量很大,找煤前景广阔。
在内蒙古的煤炭探明储量中,低变质烟煤占53%,褐煤占45%,炼焦煤占2%。
全国煤炭探明地质储量为10189亿吨,内蒙古2247 亿吨。
全国尚未探明煤炭预测地质储量45521 亿吨,内蒙古亿吨。
全国尚未探明的褐煤预测地质储量亿吨,内蒙古亿吨。
全国尚未探明的低变质烟煤预测地质储量亿吨,内蒙古9004 亿吨。
全国尚未探明的气煤预测地质储量亿吨,内蒙古亿吨。
全国尚未探明的焦煤预测地质储量亿吨,内蒙古亿吨。
以下为内蒙古主要煤田:大雁煤田:呼伦贝尔牙克石西南,探明地质储量36 亿吨,煤种为褐煤。
宝日希勒煤田: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探明地质储量41 亿吨(其中26 亿吨适合露天开采),煤种为褐煤。
呼山煤田: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旗交界处,探明地质储量23 亿吨,煤种为褐煤。
伊敏煤田: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探明地质储量48 亿吨(其中25 亿吨适合露天开采),煤种为褐煤。
伊敏煤田是我国第一个采取煤电联营的方式建设的煤田,通过建设坑口电厂,将褐煤就地转化成电力输出。
伊敏五牧场煤田:探明地质储量53 亿吨,煤种为长焰煤和褐煤。
红花尔基煤田: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探明地质储量27 亿吨,煤种为褐煤。
呼和诺尔煤田:呼伦贝尔,范围跨鄂温克旗和新巴尔虎左旗,探明地质储量104 亿吨,煤种为褐煤。
扎赉诺尔煤田:呼伦贝尔满洲里市,探明地质储量83 亿吨,煤种为褐煤。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李秋月;潘学标;王丽;李克南【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1()S1【摘要】内蒙古地区有不同类型草地,也有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对气候变化敏感,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对当地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05年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资料,计算内蒙古地区湿润系数,综合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近45a来,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T≥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荒漠、半荒漠、草甸草原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及森林类型区面积呈减少趋势。
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季延长给内蒙古东部湿润区的农林业生产带来机遇,但大部分地区荒漠化趋势加剧,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给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新的风险。
【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气候变化;内蒙古;气候资源;湿润度【作者】李秋月;潘学标;王丽;李克南【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相关文献】1.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J], 李克南;杨晓光;刘志娟;王文峰;陈阜2.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近35年牧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J], 金磊3.内蒙古通辽地区近45年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J], 夏莹;张连霞;王俊;邰文河;李莉4.1961-2015年内蒙古通辽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J], 萨日娜5.基于SPEI的内蒙古地区近55年干旱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J], 郭晓萌;佟斯琴;包玉海;任晋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省(区)。
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并划入西部地区后,西部地区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就由9个增加为10个省(区、市)。
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
一是根据地理位置(包括地形和风俗特点),二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
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其实有两种分法:如果研究经济问题,应该这样分:东部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有: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有: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如果纯粹按地理位置来分,应该这样分:东部是: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西部是: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需要注意的是,广西位于沿海,可以是东部的,但是经济水平却远远落后与其他省市,所以把它划为西部;还有黑龙江和吉林,也有东部和中部两种分法。
东北三省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东北三省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历史话题2010-09-04 15:36:55 阅读27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928年12月29日,东北地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张学良统领下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随即将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即“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为辽宁得名开始。
辽宁省,省会沈阳。
全省下辖59个县;吉林省,省会吉林,省辖市有长春、吉林,全省下辖18个县1个旗;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全省下辖龙江、绥兰、黑河、呼伦4个道,21个县,6个设治局。
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次年,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
1934年伪“满洲国”调整行政区划,将东北三省划为14个省和两个特别市: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吉林省、热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龙江省、滨江省、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新京特别市、哈尔滨特别市。
1939年伪“满洲国”再度调整行政区划,将东北14个省和两个特别市更改为19个省和一个特别市: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吉林省、热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龙江省、滨江省、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东安省、北安省、四平省,新京特别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南京民国政府迅速撤销原伪“满洲国”在东北地区19个省和一个特别市的行政区划,决定将其合并成9个省级行政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
辽宁省(省会沈阳市,辖4市22县),省辖市:锦州、营口、鞍山、旅顺,县治:沈阳、抚顺、本溪、海城、盖平、铁岭、辽中、金县、辽阳、复县、锦县、绥中、北镇、兴城、义县、锦西、盘山、新民、黑山、岫岩、庄河、台安,境内大连、沈阳二市系直辖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沈阳市于1947年6月升直辖市。
安东省(省会通化市,辖2市18县),省辖市:通化、安东,县治:新宾、通化、桓仁、辑安、临江、长白、抚松、海龙、柳河、东丰、凤城、宽甸、安东、辉南、清原、金川、蒙江、孤山。
内蒙古自治区
【知识点的认识】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 2400 公里,南北跨度1700 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地总面积为 118.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 8 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 4200 公里.1947 年 4 月 23 日至 5 月 3 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纬度,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处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之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
【命题的方向】
例:从东往西,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变化规律是()
A.草原、森林、沙漠B.森林、草原、沙漠
C.草原、沙漠、森林D.沙漠、草原、森林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交界的国境线长达 4200 多千米.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城市,为开展边境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答:内蒙古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山地,降水较多,森林茂盛.中部的多数地方水草丰茂,是广阔的草原牧场,这里牛羊成群,毡房(蒙古包即毡房的一种)点点.阴山山脉是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重要分界线.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自阴山向西,气候干旱,沙漠面积较大.
故选:B.
点评:考查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景观分布,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概况,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牧场.
1/ 1。
中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及98个矿区2010-04-12 19:50:52 阅读18 评论1字号:大中小13个大型煤炭基地及98个矿区名单1、神东基地:神东、万利、准格尔、包头、乌海、府谷矿区2、陕北基地:榆神、榆横矿区3、黄陇基地:彬长(含永陇)、黄陵、旬耀、铜川、蒲白、澄合、韩城、华亭矿区4、晋北基地:大同、平朔、朔南、轩岗、河保偏、岚县矿区5、晋中基地:西山、东山、汾西、霍州、离柳、乡宁、霍东、石隰矿区6、晋东基地:晋城、潞安、阳泉、武夏矿区7、蒙东(东北)基地:扎赉诺尔、宝日希勒、伊敏、大雁、霍林河、平庄、白音华、胜利、阜新、铁法、沈阳、抚顺、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矿区8、两淮基地:淮南、淮北矿区9、鲁西基地:兖州、济宁、新汶、枣滕、龙口、淄博、肥城、巨野、黄河北矿区10、河南基地: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矿区11、冀中基地:峰峰、邯郸、邢台、井陉、开滦、蔚县、宣化下花园、张家口北部、平原大型煤田12、云贵基地:盘县、普兴:、水城、、六枝、织纳、黔北、老厂、小龙潭、昭通、镇雄、恩洪、筠连、古叙矿区13、宁东基地:石嘴山、石炭笋、灵武、鸳鸯湖、横城、韦州、马家滩;积家并、萌城矿区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储量丰富、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配套工程设施。
规划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处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担负向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
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处于煤炭消费量大的东中部,担负向京津冀、中南、华东地区供给煤炭。
蒙东(东北)基地担负向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供给煤炭。
云贵基地担负向西南、中南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
概 述 2006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8℃,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值,比常年同期(2.1℃)偏高1.7℃;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4.6毫米,较常年同期(18.2毫米)偏多。上半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秋旱持续或发展,下半月全国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大部地区旱情缓和或解除;月内,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出现大到暴雪,局地受灾较重;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局地发生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一 基本气候概况与特点 1. 全国大部地区月降水量偏多或接近常年同期 11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4.6毫米,较常年同期(18.2毫米)偏多。月降水量,东北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河以南大部等地在20毫米以上,其中江淮东部、江南南部和东北部、华南北部和东部等地有100~200毫米;全国其余地区不足20毫米,其中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西藏西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图1)。 与常年同期相比,黄淮大部、江淮大部、江南南部和东北部、华南大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等地降水偏多3成至2倍;西南东南部、华北北部以及内蒙中东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辽宁西部和南部、山东半岛、陕西中南部、西藏西南部、新疆西南部和北部等地偏少3~8成;全国其余地区基本接近常年(图2)。 本月前期全国降水量普遍偏少,中后期降水过程较多。下旬,全国及广东、福建的旬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江苏、安徽、四川为历史同期次大值(表1)。
图1 2006年11月全国降水量实况(毫米) 图2 2006年11月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2. 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高 11月份,除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和四川西北部等地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略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西北大部、华北北部、黄淮、江淮大部、江南东北部、华南南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西藏西北部等地气温普遍比常年同期偏高2~4℃,新疆北部偏高4℃以上(图3)。全国月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值,浙江、海南两省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上海、新疆、广东月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次高。月内前期各省气温明显偏高,其中11月上旬,全国及河南、湖北、甘肃、新疆4个省(区)旬平均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中旬广东、广西、云南、青海、新疆5个省(区)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值(表1)。
图3 2006年11月全国气温距平分布图(℃) 降水量 最大值 次大值 最小值 次小值 11月上旬 11月中旬 11月下旬 全国及福建、广东 江苏、四川、安徽 11月 平均气温 最高值 次高值 最低值 次低值
11月上旬 全国及河南、湖北、甘肃、新疆 安徽、湖南、宁夏
11月中旬 广东、广西、云南、青海、新疆 全国 11月下旬 海南 11月 浙江、海南 上海、新疆、广东
表1 2006年11月全国各省(市、区)旬、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极值情况表 注:全国平均气温及降水量采用省(市、区)面积加权平均方法计算。 3. 全国大部地区月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 月日照时数,西北地区中东部、西南地区东南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西藏西部等地普遍在200小时以上;西南地区东北部、江南北部等地在100小时以下,其中四川东南部和重庆中部不足50小时;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有100~200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国大部地区月日照时数接近常年,仅云南中东部偏多50小时以上(图4)。
图4 2006年11月全国日照时数距平分布图(小时) 二 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1.前半月我国中东部旱情严重,中后期干旱缓和或解除 今年入秋以来,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中东部地区发生大范围干旱。11月上半月,西北、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和华南大部基本无降水,同时上述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2~4℃,西北北部偏高4~8℃。雨少温高导致西北东北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及内蒙古中部等地普遍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图5)。截至11月14日,全国因旱共造成647.3万公顷农田受灾,494.8万人、271.2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其中,山东、广西、河南、安徽等省(区)干旱面积较大,部分地区旱情较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11月1~20日,山东省平均降水量仅为5.5毫米,平均气温为10.8℃,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全省秋旱发展迅速。截至11月14日,山东省有200多万人、116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72万公顷,其中重旱51万公顷。广西从8月中旬开始,降水量持续偏少,发生了严重的秋旱;11月全区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多,但有效降水少,对旱情抑制作用弱。截至11月8日,全区有81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因旱870.2万人受灾,240.5万人、14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89.4万公顷,绝收7.0万公顷。 11月15日以来,南方地区自西向东出现持续性阴雨天气,降雨量一般有40~70毫米,局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达110~200毫米, 给南方干旱区带去了丰沛的降水,有效改善了土壤含水量,南方地区前期旱情基本解除。11月22~27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其中,新疆天山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以及河套的局部地区出现10~30毫米的雨雪天气;黄淮地区出现了40~70毫米的降水,部分地区降水量达90~110毫米。这次降水过程有效缓和了淮河以北大部地区旱情(图6)。
图5 11月15日全国气候旱涝监测图 图6 11月30日全国气候旱涝监测图 2.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出现大到暴雪,局地受灾较重 11月22~27日,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新疆北部和西部、西藏东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北部、内蒙古中部、山西大部、河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了5~10毫米的大到暴雪,其中新疆库车、拜城、新和县等地出现了20年一遇的大雪,积雪厚度达30厘米以上,局部地区达60~70厘米(图7)。降雪造成阿克苏、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城市交通受阻、多条高速公路关闭、客货车停运、机场关闭和航班延误,部分土夯民居屋顶出现垮塌现象,蔬菜大棚被积雪压垮,秋菜受冻,牲畜被迫冬季转场;尉犁县的暴雪,造成676人受灾,倒塌房屋42间,死亡牲畜1882头,直接经济损失55.5万元。 另外,11月10~11日,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日喀则地区江孜、康马、仁布等县遭受雪灾。共造成3.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被困人口155人,直接经济损失34.3万元。
图7 新疆南部遭遇20年一遇大雪(新华网) 3.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 11月份,我国西南东部、江南大部、江淮、黄淮大部、华北大部、西北东南部等地雾日普遍有2~4天,其中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安徽等地的部分地区达6天以上(图8)。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西南东部部分地区偏少2~3天,全国其余大部地区的雾日天数接近常年(图9)。大雾天气对部分地区的交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11月全国因雾引发交通事故导致12人死亡。
图8 2006年11月全国雾日分布(天) 图9 2006年11月全国雾日距平分布(天) 4、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局地发生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11月全国共有6个省(区)的局部地区发生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灾害,其中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灾情较重。 11月19日夜间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出现冰雹天气,农作物受灾面积1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2万余元。 11月20日,广东省遂溪县遭龙卷和冰雹袭击,最大风力达12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5万元。同日,龙卷和冰雹还袭击了广东省清新县部分地区,造成树木被吹倒,房屋瓦顶被击穿和部分农作物被毁(图10)。 11月22日凌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受龙卷、冰雹和局部暴雨的袭击,共有8000人受灾,倒塌房屋15间,损坏房屋15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9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73.9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51万元。 11月26日,广东省龙门县出现强雷雨大风并伴有冰雹和龙卷,造成房屋倒塌,农作物严重损毁。同日,广西博白县遭雷雨大风袭击,造成6.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10公顷,绝收10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
三 气候专题影响评价 图10 11月20日特大冰雹袭击广东清新县(新华网)
三 气候专题影响评价 1. 气候对农业影响 11月上半月,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气温偏高,冬作物区大部旱情持续发展,造成冬小麦和油菜幼苗长势较差。15日以后,黄河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旱情缓解。下旬,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久旱的冬麦区大部旱情缓和,利于小麦分蘖和安全越冬。 北方冬麦区大部上半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墒情适宜区的冬小麦旺长明显,而无灌溉条件的小麦长势明显偏差。下旬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相当于给北方冬麦区进行了冬灌,麦区大部墒情明显好转;同时,降温过程缓和了麦播以来气温持续偏高的局面,使冬小麦得到了低温抗寒锻炼,利于安全越冬。但低温、寡照天气不利于温室蔬菜生长;另外,目前华北北部仍存在旱情。 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大部上半月多晴少雨,利于晚稻收获、晾晒;但大部地区入秋以来,降水持续偏少5成以上,旱情不断发展,冬小麦、油菜等作物苗期生长受到不利影响,部分地区小麦出苗率低,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素质较差;同时江南和华南的秋冬种进度也比较缓慢。下半月,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降水天气,旱情基本解除,冬小麦和油菜产区墒情改善;但持续的阴雨天气,不利于冬小麦、油菜形成壮苗。
2. 气候对植被影响 极轨气象卫星监测显示:2006年11月下旬,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大部、华南西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植被长势较去年同期差;东北中部及甘肃南部、四川北部、海南等地植被长势比去年同期好(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