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0
收稿日期: 2014-07-01; 改回日期: 2014-12-24项目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4CB440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90073, 41372198)和中山大学高校基本事业费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李庶波(1989–), 男, 博士研究生, 从事构造热年代学研究。
Email: lishubo@ 通信作者: 张玉芝(1984–), 女, 博士, 主要从事岩石大地构造研究。
Email: zhangyz@ doi: 10.16539/j.ddgzyckx.2015.03.008卷(Volume)39, 期(Number)3, 总(SUM)146 页(Pages)460~469, 2015, 6(June, 2015)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 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李庶波1, 2, 王岳军1, 2, 张玉芝1, 3, 张立敏1, 2, 梁 浩1, 2, 邱 惟1, 2(1.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2.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3.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 南太行山地区地处华北陆块中部, 是研究华北岩石圈减薄、克拉通活化期间山脉隆升与剥露机制的理想场所。
本文对太行山南麓的中生代岩浆岩和元古宙变质岩开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获得了相关样品的磷灰石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
研究表明, 南太行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集中在75~32 Ma 之间, 峰值径迹长度在11 μm 以上, 为宽带单峰分布。
综合考虑裂变径迹反演, 南太行山地区初始隆升始于100 Ma 前, 晚白垩世以来的剥蚀去顶量在3 km 以上。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孟元库;汪新文;陈杰【摘要】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
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
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
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Apatite fission track rmochronolgy analysis from 12 samples in Well Qincan 1 of Qinshui basin,com-bined with the apatite -zirc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from 9 samples of Shijiazhuang Xingtai,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lift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was unbalanced.Moreover,Taihang Mountains experienced pre-Cenozo-ic denudation-peneplaned process to uplift-erosion of the Paleogene,till the rapid uplifting of the Neogene. Since 23-18 Ma,Taihang Mountains main body formed.The rapid uplifting occurred in Taihang Mountains during the Pliocene,about 4 000 m uplifting and the average rate of uplifting 0.18mm/a.The Neogene uplif-t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was attributed to three factors:① the remote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 collision;② the geothermal cooling;③ the structural loads.The Cenozoic uplifting eventsar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djacent basins and mountains,a regional uplifting event in North China.【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4页(P15-28)【关键词】裂变径迹;新生代;隆升速率;沁水盆地;太行山【作者】孟元库;汪新文;陈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P597.3太行山的隆起是华北地区新生代以来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事件,它的隆起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矿产资源分布息息相关。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白冰;王清斌;赵国祥;刘晓健【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2015(0)9【摘要】作为国内最大的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蓬莱9-1构造中生界花岗岩的构造演化直接制约着储层的分布及好坏,而区域构造演化证实花岗岩在整个新生代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和改造过程。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该构造中生界花岗岩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新生代热史分为4个降温期和2个升温期共6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可将新生代构造演化进一步划分为稳定期(65~51 Ma)、低速隆升期(51~34 Ma)、高速隆升期(34~18 Ma)、沉降期(18~5 Ma)和成藏期(5 Ma至今)5个阶段。
不同隆升期花岗岩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高速隆升期剥蚀速率可达110.7 m/Ma,新生代平均剥蚀量约2 260 m。
成藏研究证实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成储成藏有着密切联系,隆升期的风化壳形成和沉降期的泥岩沉积使花岗岩具备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成藏期的新构造运动又为油气的运移和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页数】10页(P1098-1107)【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构造演化;剥蚀量恢复;新生代;蓬莱9-1构造【作者】白冰;王清斌;赵国祥;刘晓健【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刘阵;张洪美;何金有;何登发;温佳霖;马渭;王永飞2.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刘阵;张洪美;何金有;何登发;温佳霖;马渭;王永飞;3.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制约——来自伊盟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王少轶;程银行;吏成辉;李艳锋;张天福;程先钰;杨君4.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吏成辉;程银行;王铁军;王少轶;张天福;程先钰;张夏炜;李艳锋5.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张怀惠;张志诚;李建锋;唐建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隆升时代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位于华南克拉通东南缘,是一个古元古代中期的花岗岩质杂岩体。
磷灰石是伏岭岩体中比较常见的矿物,它是一种包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因此可以用裂变径迹来确定它的年龄。
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裂变产生的径迹来确定磷灰石的形成年龄的一种方法。
当磷灰石中的钍和铀裂变时,会释放出α粒子,这些粒子沿着自己的路径将磷灰石晶格中的原子撞击并形成一个微小的裂变径迹。
通过对磷灰石中裂变径迹数量的测量,可以计算出它的形成年龄。
在绩溪伏岭岩体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量分布比较均匀,且数量较高,表明它们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的。
通过对样品的测试,测定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平均数量为7400个/mm2,根据磷灰石的裂变常数计算得到磷灰石的形成年龄约为2.7亿年前。
综合地质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多种证据,可以确定绩溪伏岭岩体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
这个时期是华南地区构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伏岭岩体的形成与华南地区古元古代的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研究华南地区古生代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太岳山脉中段中生代—新生代隆升演化裂变径迹约束
赵俊斌;魏荣珠;张成龙;闫涛;高宇辉;杜艳伟
【期刊名称】《西北地质》
【年(卷),期】2024(57)3
【摘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研究太岳山脉中段构造隆升与剥露过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块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果表明:太岳山脉中段自中侏罗世末期以来经历了持续隆升剥露过程,并受到了热事件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太岳山脉中段中生代—新生代共经历了4期快速隆升剥露:165~112Ma、103~85Ma、80~50Ma及28Ma以来。
样品裂变径迹年龄与海拔高程呈正相关关系,隆升速率为8.4 m/Ma。
剥蚀速率从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14.9~18.1m/Ma 逐渐增加到始新世以来的50.5~64.7m/Ma,太岳山脉中段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隆升过程具有多期性,总体上呈加速隆升的特点。
太岳山脉中段中生代—新生代的隆升史与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西地块的同期演化史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汾渭裂谷系的快速沉降相耦合。
【总页数】14页(P237-250)
【作者】赵俊斌;魏荣珠;张成龙;闫涛;高宇辉;杜艳伟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P597.3
【相关文献】
1.吕梁山脉中北段元古代花岗岩体隆升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2.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3.新生代阿尔金山脉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4.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5.贺兰山、秦岭山脉新生代伸展隆升及断层摩擦生热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方法探讨东大别山地区中、新生代构
造抬升样式
佚名
【期刊名称】《核技术》
【年(卷),期】2002(025)007
【摘要】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方法对东大别山地区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和其空间分布样式及对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示踪意义的初步探讨,并改进了传统的径迹统计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为59.4±3.4-105.6±9.8Ma,具有跨度较大以及由东向西趋向增大的特点;研究区自95Ma以来其构造抬升是缓慢且不均匀;晓天-磨子潭断裂中部在第三纪可能有逆冲;断裂活动应是该区构造抬升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页数】6页(P531-5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74.19;TL816.4
【相关文献】
1.中新生代南北天山差异性抬升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张玲;杨晓平;万景林;郑德文
2.南北构造带北部香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抬升事件 [J], 赵晓辰;刘池洋;王建强;赵岩;张东东;王磊;邓煜;郭佩
3.青藏高原东缘甘孜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王一伟;梅刚;谢启兴;周晓珂;王刚
4.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高洪雷;刘红旭;何建国;田明明;车永飞
5.下扬子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单元及构造变形样式 [J], 吴林;陈清华;庞飞;史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高洪雷;刘红旭;何建国;田明明;车永飞【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4(21)1【摘要】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 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 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 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总页数】12页(P249-260)【作者】高洪雷;刘红旭;何建国;田明明;车永飞【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97【相关文献】1.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2.青藏高原东缘甘孜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王一伟;梅刚;谢启兴;周晓珂;王刚3.大兴安岭北段中新生代隆升与剥露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吴环环;胡道功;吴学文;游报捷;常鹏渊;张蒙4.新疆阿尔泰青河—富蕴地区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J], 徐芹芹;季建清;孙东霞;赵磊5.山西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任星民;朱文斌;朱晓青;王玺;罗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西昆仑山中、新生代幕式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王彦斌;王永;刘训;傅德荣;王军;王世成【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1(020)001【摘要】The low-temperature (i.e.<110℃) thermal history of the Tianshan and West Kunlun Mountains has been studied by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of 7 granite outcrop samples. Fission-track ages for these samples range from 9.6±0.8 to 89.2±2.3 Ma with mean track lengths varying from 7.9±3.7 to 11.6±1.9 μm.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ges from various geographical regions suggest difference in styles of cooling during the Mesozoic-Cenozoic. The geological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a from the Tianshan and West Kunlun indicate that there occurred an uplift the Tianshan in the Cretaceous and another uplift in the Tianshanand West Kunlun in the Miocene.%通过对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西昆仑山新疆—西藏公路出露的7个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了天山、西昆仑山脉低温(<110℃)热历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
应用
1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概念
磷灰石裂变径迹,即Fission Tracks或FTs,是由高能中子和其他离子束所产生的放射记录,即能够在矿物中持续保存,并且可以被观察到并识别出来的典型微米级小型特征。
它们是指矿物内空隙中的微小裂纹,形成这些微小裂纹的原因是中子和其他离子束在捕获反应中穿过矿物时,会导致原子核碰撞或裂变反应,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矿物熔融或引起介质的拉裂,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
2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是地质古代放射同位素技术的开山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ission Track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已经成为地质古代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近年来在地质科学领域有重大的进展。
Fission Track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古地壳深部变形过程,是计算造山带隆升速率和形成造山带时代的重要依据,它可以用矿物样品中生成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来确定当前振幅,以推断变形的度和量。
根据不同的裂变时间,计算出造山作用的持续时期,从而确定当前的应变历史以及地壳的古代构造演化过程,这便是应用Fission Tracks在识别古造山作用构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3结论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一种由高能中子和其他离子束引起的有效研究古代变形过程的技术,其定义了一种新的方法,用来辨别历史构造过程,并可用来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
我们相信,今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将为世界的构造古老研究带来深刻的贡献,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构造历史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它是一项高效能的、省时的、有效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