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突发伤寒疫情的应急处理_陈祖府
- 格式:pdf
- 大小:111.66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在疫情爆发时,及时采取有效的疫情应急处理措施对于控制疫情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的一个范文,供参考。
一、疫情概述1.1 疫情爆发地点:某县城或地区1.2 爆发时间:20XX年XX月XX日1.3 病例数量:已报告病例XX例(其中伤寒XX例,副伤寒XX例)1.4 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重症病例XX例,死亡病例XX 例1.5 疫情传播途径:食物、饮水和接触传播二、疫情应急处理措施2.1 疫情报告与发布2.1.1 及时报告:各级卫生部门要及时收集和上报疫情数据,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汇总和发布。
2.1.2 透明公开:疫情信息应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发布,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指南和建议。
2.1.3 各级应急响应: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应急响应,并及时调拨医疗资源和人员支援。
2.2 疫情监测与调查2.2.1 快速反应:卫生部门要迅速组织人员对疫情发生地进行现场调查,尽快确定疫情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2.2.2 增加监测频率:加强对疫情发生地区的卫生监测,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及时发现新增病例。
2.2.3 知识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减少感染的风险。
2.3 病例隔离与治疗2.3.1 医疗资源调配:根据疫情的发展和所需的医疗资源,及时调配人员和医疗物资,保障患者的隔离和治疗条件。
2.3.2 严格隔离:对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严格隔离,避免疾病的传播。
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医务人员感染。
2.3.3 综合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加强患者的支持治疗和营养支持。
2.4 疫苗研发与接种2.4.1 加强疫苗研发:相关疫苗研发机构要加强对伤寒和副伤寒疫苗的研发工作,争取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2.4.2 优先接种:疫苗研发成功后,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人群的易感性,优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这两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特定地区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制定和执行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针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的应急处理预案,以供参考:一、预案目的及基本原则1. 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应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疫情传播和死亡风险。
2. 基本原则:科学应对、及时发布、全面调查、强力控制、合理分级、疫情闭环。
二、应急组织与指挥体系1. 应急组织:成立指挥部,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应对工作,确保信息畅通、资源有序调配。
2. 指挥体系:设立疫情应急指挥部,包括指挥部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指挥部由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应对策略,协调调配相关资源。
三、应急响应级别与措施1. 应急响应级别:(1)一级响应:疫情暴发且传播范围广泛,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二级响应:疫情暴发但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仍具有一定危害性。
(3)三级响应:疫情发生但传播范围较小,潜在危害有限。
2. 控制措施:(1)一级响应:全面封控疫情区域,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和上报,隔离病例,集中医疗救治,强化卫生防护,开展大规模消毒等措施。
(2)二级响应:启动疫情预警,组织疫情调查,落实病例报告和隔离治疗,开展社区和学校的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加强传染源和环境的消毒工作。
(3)三级响应:开展疫情监测和早期预警,对疫情流行区域加强卫生防护,组织疫情调查和病例追踪,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强化个人卫生防护意识。
四、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1. 建立疫情监测机制,及时采集、上报和分析疫情数据,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及时、全面。
2. 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通报,落实报告制度,建立病例报告修订流程,确保报告稳定和及时。
五、疫情防控措施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快速诊断、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措施。
2024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一、疫情背景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该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可通过食物、水源、空气等途径传播。
疫情发生后,病毒迅速传播,导致大量人群感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应急处理原则1. 简明扼要:应急处理预案应简明扼要,清晰明了,方便理解和操作。
2. 统一指挥:市、区、乡、村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层层负责。
3. 科学防控:依据疫情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 全民参与:动员全民积极参与,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5. 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疫情信息,坚决打击谣言和虚假信息。
三、应急组织机构1. 疫情指挥部:设立市级、区级、乡级三级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各类资源和支援。
2. 应急小组:设立市、区、乡、村四级应急小组,负责疫情监测、防控、市场供应和群众服务。
3. 抢险救援队伍:成立由医疗、防疫、物资保障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持续跟踪疫情,并提供紧急救援和支援。
四、应急措施1.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依托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及时掌握疫情发展态势。
2. 人员管控:对疫情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
3. 环境消毒:加强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环境的定期消毒,阻断传播途径。
4. 疫苗接种:加强对疫苗的生产和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5. 宣传教育: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
6. 物资保障:保障疫情防控所需的各类物资,如口罩、消毒液、检测试剂盒等。
7. 医疗救治:加强对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五、组织协调1. 各级指挥部要加强协调,确保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2. 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3. 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协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4. 社区、村委会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宣传、消毒等工作。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一、疫情传播防控措施1.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认识,增强居民自我防护能力。
通过多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疫情的相关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勤洗手、佩戴口罩、定期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
2. 实施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与报告机制,加强对发热患者的排查工作,特别是近期外出或接触史的人群。
鼓励医疗机构快速报告疑似病例,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3. 加强卫生健康监测对有接触史、症状明显的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或送往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并加强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工作,做好健康监测、医学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确保疫情的控制和隔离。
二、应急救治措施1. 确保医疗资源供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支持,确保物资的供应,做好卫生防护设施的消毒和更新工作。
同时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加强对医疗工作者的心理疏导,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和专业知识来应对疫情。
3. 加强病例的救治和康复护理对于确诊病例,给予及时的救治,并加强对病情危重患者的监护和护理工作。
建立健全康复体系,对病愈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确保其身体恢复,避免后续并发症。
4. 强化医疗废物处理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防止二次传播。
三、社会组织与群众参与1. 进一步加强疫情信息公示和发布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减少不实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2. 促进社区自救互救鼓励社区居民组织起来,互相关爱和帮助。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加强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加强科学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疫情防控措施的认知。
通过宣传手册、海报、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传递正确的预防知识和信息。
四、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1. 建立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挑战。
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降低伤寒副伤寒的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防治应急处理方案。
二、工作目标1.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伤寒副伤寒病例,降低病例死亡率。
2.加强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监测和预警,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3.提高公众对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三、主要任务1.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提高报告敏感性。
(2)开展疫情主动监测,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排查。
(3)建立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
2.强化病例诊断和治疗(1)加强医疗机构病例诊断能力,提高病例诊断准确率。
(2)完善病例救治流程,确保病例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卫生管理,防止水源污染。
(2)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3)加强垃圾、粪便处理,减少病媒生物孳生。
4.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宣传。
(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加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单位的健康促进工作。
5.建立应急处理机制(1)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卫生健康、教育、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的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2.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投入,保障监测、救治、宣传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提高病例诊断和治疗水平。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针对伤寒和副伤寒的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疫情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收集、上报疫情信息。
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2. 病例诊断和治疗:制定详细的病例诊断和治疗方案,确保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病例。
3.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例的接触史和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4. 预防控制措施: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包括隔离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强化个人防护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措施等。
5. 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知识和防护措施。
6. 物资储备和调配:建立伤寒和副伤寒的防控物资储备体系,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并根据需要及时调配。
7. 指挥体系和应急响应:建立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制定应急响应措施。
8. 国际合作与沟通: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保持紧密联系,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
以上是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的一些基本内容,具体的预案应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
第 1 页共 1 页。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模版伤寒和副伤寒是两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其传播途径包括食物、水源和接触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力强,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为了有效应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制定一份应急处理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模版。
一、疫情监测和报告1.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定期收集相关的疫情数据和信息。
2.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疫情,确保信息传递畅通。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享疫情数据和信息,提高疫情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
二、疫情调查和诊断1. 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快速调查,确定病例来源和传播途径。
2. 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确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
3. 分析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三、疫情控制和防范1. 加强食品和饮水卫生管理,消除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2. 设置有效的隔离措施,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封控,限制人员流动。
3. 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四、疫苗接种和药物应用1. 推广并加强伤寒和副伤寒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2. 根据疫情情况,及时调配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五、公众宣教和媒体报道1.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公众宣教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
2. 指导媒体进行疫情报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准确传递防控措施。
六、组织协调和资源保障1. 成立疫情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疫情防控工作。
2. 调动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和医疗队伍参与疫情防控。
3. 确保疫情防控所需的物资和装备的供应,保障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
七、后续措施和总结评估1. 疫情得到控制后,组织疫情的后续处理工作,包括清理、消毒和监测等。
2. 对疫情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以上是一份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模版,通过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疫情调查和诊断工作,采取有效的疫情控制和防范措施,推广疫苗接种和药物应用,开展公众宣教和媒体报道,组织协调和资源保障工作,以及进行后续措施和总结评估,能够有效地应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伤寒和副伤寒疫情的应急处理,以下是一个简要的预案:
1. 制定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畅通疫情上报渠道,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做好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患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找出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确定疫情的范围和传播情况。
3. 迅速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对确认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4. 加强疫情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提供防控知识和应急处理指导,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 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确保医院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医疗设备和药品,加强医学救治能力,针对疫情做好物资储备和调配工作。
6. 加强社区防控和卫生监督:组织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卫生监督,确保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标准。
7.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应急处理预案,具体的实施措施和细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调整。
在预案执行过程中,应根据疫情的发展动态随时调整预案,确保有效应对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2024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其疫情的爆发和传播对社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2024年可能出现的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制定出一份详细的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份____字的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供参考:第一部分:疫情预警与监测1. 早期疫情预警机制1.1建立高风险区域监测系统,对有可能暴发疫情的地区进行监测,包括农村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
1.2强化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在发现可疑病例时立即报告,并加强和相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
1.3定期开展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感染病例的数量、分布和传播趋势。
1.4密切关注国际上的疫情发展动态,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和应对策略。
2. 疫情监测和数据分析2.1建立全国统一的伤寒和副伤寒疫情监测平台,及时收集各地疫情数据并进行分析。
2.2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流,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
2.3建立密切联系机制,及时了解各地疫情发展情况,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第二部分:疫情应急响应与处置3. 疫情预警与级别划分3.1制定伤寒和副伤寒的疫情预警等级制度,根据疫情的传播范围、感染风险和危害程度来划分等级。
3.2根据疫情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疫情应急响应,动员相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参与疫情控制工作。
4. 停止传播源与个案管理4.1查验已患病感染者及疑似患病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
4.2追踪已接触过感染者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监测。
4.3对病例的密切家庭、社区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和健康检查。
4.4对已知的传染源进行追踪调查,加强对环境相关场所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5. 传播路径的切断与防控措施5.1加强个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伤寒和副伤寒的认知,宣传正确的手卫生、饮食卫生和居住卫生知识。
5.2浸泡食物的应急处理,在疫情发生地区加强对市场和商贩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一、预案背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在特定条件下,如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等,伤寒可能迅速蔓延,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伤寒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病例,控制疫情扩散。
2. 确保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提高公众对伤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4. 维护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组织机构1. 成立伤寒爆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下设疫情监测组、病例处置组、宣传教育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伤寒病例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日向疾控中心报告疑似病例信息。
2. 病例处置- 确诊病例需立即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 医疗机构对确诊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
- 病例隔离期间,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3. 环境消毒与卫生整治- 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场所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 加强公共设施卫生管理,确保供水、供餐等环节安全。
4. 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伤寒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 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5. 物资保障- 确保防疫物资供应充足,包括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
- 加强对防疫物资的采购、储存、分发和管理。
6. 信息发布-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 定期向公众通报疫情进展,增强公众信心。
五、应急响应1. 一级响应:当发生伤寒暴发疫情时,启动一级响应,全力控制疫情。
2. 二级响应:当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但仍有扩散风险时,启动二级响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3. 三级响应: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风险降至较低时,启动三级响应,恢复正常秩序。
六、预案实施与监督1.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1.贵州省黔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黔南,558000;2.贵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者简介]陈祖府(1955~),男,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监控】一起突发伤寒疫情的应急处理陈祖府1,雷承德1,朱臣凯1,谷永香1,扬翠富2,邹志庭3[摘 要] 目的:调查暴发原因,检验《黔南州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效果。
方法:组织有关人员组成疫情指挥领导小组、疫情调查处置组、医疗救治组、卫生监督组、行政组等,按《预案》有关措施要求组织实施。
结果:本起突发伤寒疫情共发病145例,无死亡病例。
6个病例血培养检出伤寒杆菌。
村民饮用水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超标,供水管道破损处的污水中检出1株伤寒沙门氏菌。
疫情处置措施到位后3d,发病迅速下降,疫情在一个伤寒的最长潜伏期内终止。
结论:流行原因是由于该村饮用水供水管道破裂造成饮用水污染所致,疫情报告晚延误处理是造成疫情扩大的主要原因。
按《预案》实施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 伤寒;突发疫情;应急处理[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07(2006)03-0331-03AN EMERGENT RESPONSE TO AN OUTBREAK OF TYPHOID.CHEN Z u-fu,LEI Cheng-de,Z HU Chen-kai,et al. Qiannan Prefecture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Guiz hou Prov ince,Qiannan,558000.A bstract:Objective:To realize the reason of this outbreak,and to check up the effect of《T he emergent measures w hen meet-ing an outbreak of infection in QianNan P refecture》.Methods:T he interrelated members were o rganized to build up the leading team,investigation team,medical treatment team,supervisory team,administration team etc.and to deal with the epidemic using the cor responding measures in《T he emergent measures when meeting an outbreak of infection in Q ianNan P refecture》.Results: 145people were involved in this outbreak,but nobody died.T yphoid bacillus was found in6cases while doing the blood culture. T he amount of the bacillus and coliform in drinking water w as over the standard,and salmonella w as found in the sewage of the breakage of the flow pipe.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decreased rapidly3days after the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and the epi-demic typhoid was stopped within the long est delitescence.Conclusion:T he epidemical reaso n is that the burst of the flow pipe of the drinking water which causing the water pollution.Also,the delay of reporting the disease impacted the disposal for the epidemic in time,w hich is the main reaso n caused the spread o f epidemic situation.T he effect is remarkable w hen following the《T he emer-gent measures when meeting an outbreak of infection in Q ianN an P refecture》.Key words:T yphoid;Outbreak of epidemic;Emergent response 2004年4月中旬,贵定县德新镇德新村发生一起突发伤寒疫情,共发病145例,流行持续时间40d。
接到疫情报告后,根据《黔南州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疫情级别响应要求实施应急响应。
现将情况报告于下。
1 应急响应方法1.1 先期处置 贵定县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组织人员于接到报告的当日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并于2h后将初步调查情况报告贵定县卫生局和贵定县人民政府。
同时上报州疾控中心。
州疾控中心于接到报告后2h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初步调查,并将初步调查情况与贵定县卫生局、疾控中心磋商,达成疫情级别和处置的初步意见,并报县人民政府和州人民政府,启动《黔南州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按照相应疫情级别实施应急响应。
1.2 人员组织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卫生、教育、宣传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应急领导小组。
贵定县卫生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疫情调查处置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监督组。
德新镇人民政府组织村组行政干部组成行政组。
省、州疾控中心派员现场指导处理。
1.2.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指挥与协调。
1.2.2 疫情调查处置组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验、饮水及村寨周围环境卫生消毒、易感人群应急预防接种等;1.2.3 医疗救治组 在德新镇卫生院设立临时隔离病房收治病人开展医疗救治。
同时落实防护和控制院内感染措施;1.2.4 卫生监督组 负责对德新镇有关饮食餐馆、小吃店及零食点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县城食品卫生监督检查;1.2.5 专家组 由流行病学、临床内科、检验科等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对病例的诊断、疫情的分析、级别的认定和方案的制定等;1.2.6 行政组负责组织、宣传、发动群众配合卫生部门开展调查、疫情处置和医疗救治。
2 结果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2.1.1 基本情况 贵定县位于黔南州北面,德新镇德新村座落于贵定县北面,距县城9km,平均海拔1114m。
德新村为一个大自然寨,有2个组。
共407户1699人。
居民居住密集,卫生条件较差。
一些地方可见禽、畜圈、厕所粪水和生活污水流淌。
寨中有一所小学(德新小学),有学前班及1~6年级学生607人,教职工34人,校内未设食堂,无住校生,学校门口有卖小吃的小摊点。
该村既往未发生过类似病例,村民近5年来未接种过伤寒疫苗。
该村村民有普遍喝生水习惯。
2.1.2 发病经过 4月10日,该村有1例20岁女性出现发热、头痛,自购药物治疗(药名不详),之后病情不减,持续发热。
4月13日德新小学1学生出现类似病症,4月15日又有2名学生出现发热,但能坚持上学。
4月16日上午,德新小学组织学生外出到贵定县烈士陵园春游,其中有发热病症的3名学生也参加春游。
之后,学生中不断出现“发热”病例,至26日已累计发病21例,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即报告当地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
4月27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即赶赴现场;初步了解情况后于当日上报州疾控中心。
州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启动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2.1.3 发病情况2.1.3.1 罹患率 4月10日至5月20日,共发病145例,无死亡病例。
罹患率6.2%。
2.1.3.2 时间分布 首例病例4月10日发病,最末1例病例为5月20日。
发病高峰在4月28日至5月2日,占发病总数的45.5%(图1)。
图1 德新村伤寒发病时间分布2.1.3.3 发病人群分布 发病的145例中,男性81例,女性64例;最小年龄1岁零8个月,最大68岁。
其中0~5岁10例,6~10岁48例,11~15岁42例,16~20岁9例,21~25岁4例,26~30岁10例,31~35岁8例,36~40岁4例,41岁以上10例。
主要集中在6~15岁年龄组,发病90例,占发病总数的62.1%;小学生发病91例,占发病总数的62.75%,农民发病54例,占37.25%;汉族143例,苗族2例;2.1.3.4 地区分布 德新村寨村民发病54例,罹患率为3.18%,占发病总数的36.5%。
德新小学学生发病91例,学生罹患率14.99%,占发病总数的62.75%。
2.1.4 实验室检验 4月27日县疾控中心采10例发热病例血样检验: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零,血清肥达氏试验有2例0>1∶160,H >1∶320。
采村民饮用水2份:细菌总数850cfu /ml 、大肠菌群120(M PN )。
4月28日省、州疾控中心采10例住院病例血标本培养,6例培养出伤寒杆菌。
同时采集了德新小学校门出售的4份冰袋、学生春游饮用的矿泉水、居民住处地面污水、渗液、厕所渗液等标本,除污水检出1株伤寒沙门氏菌外,余均未检出沙门氏菌。
2.1.5 居民饮用水源调查 德新村居民、学校学生和教职工饮用水均为同一水源。
该水源是从山上引下的泉水,经密闭的管道引到该村顶部1个200m 3的蓄水池,蓄水池周围种有农作物。
有3根主管将水引到寨中供村民及学校人员饮用。
其输水管道始建于1987年,寨中有多处分支管道有破损,接头渗漏,进入学校的一分支管道破损,破损处浸泡在厕所、禽畜圈流出的渗水里,但一直未进行过维修。
该村为白天供水,夜间关闸。
饮用水从未进行过加氯消毒。
德新小学南面有1水龙头,学生经常口接水龙头饮水。
2.2 临床救治2.2.1 病例处置 145例病人,住院隔离治疗88人。
在村寨隔离治疗57人,无死亡病例。
2.2.2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是发热、畏寒、乏力、头痛、头昏、表情淡漠、少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体温38℃~38.9℃有39例、39℃以上有106例,10例有肝肿大、15例有相对缓脉,无脾肿大及玫瑰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