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四
- 格式:doc
- 大小:3.00 KB
- 文档页数:1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2)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要成为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是否明白,听的时候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表情考虑是否温和,容貌与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真诚,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敬业,遇到有疑问考虑是否向人请教,临到发怒时考虑是否麻烦的后患,见到可欲的东西考虑该不该得。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好象追赶不上,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象伸手碰到滚烫的水。
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
避世隐居来磨练他的志节,实践道义来贯彻他的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曾见过这样的人。
”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请教伯鱼(孔子的儿子)说:“你在老师那儿,听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
他问:‘学了《诗》吗?’我回答:‘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诗。
又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问:‘学了《礼》吗?’我答:‘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礼》。
素说《论语》:为政篇(十四)为政第二0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二、释解先师说:“为政君子需要从天文、地理和人伦亲情至善谐和的角度,理解体悟先王圣贤行政的仁德义理智慧,从先王圣贤行政的依道顺情而谐和周遍之中,掌握顺天时、合地利、彰人文的成德大道。
因此,为政君子是从天道四时循环的永恒之中,从地载万物生息的有常之中,行'仁之为人’的周遍而忠信自然的人文之大道,不会丢开天文、地理、人道而盲目地拘谨于朋比而附群的小道。
普通民众百姓因不能觉知到天文、地理、人伦的永恒有常,不能见到天文、地理、人伦的周遍的义理,只能通过为政君子的政令教化而附群自利,仅仅安心于己心的朋比自在,而不知天、地、人谐和自在的忠信周遍。
”三、释字周《说文》:周:密也。
从用口。
职留切。
:古文周字从古文及。
段注:密,山部曰:“山如堂者。
”引伸训为周致也。
《左传》:“晏子曰: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以周与疏反对。
又襄二十七年:“春胥梁带使诸丧邑者,具车徒以受地,必周。
”杜皆云:“周,密也。
”按,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
从用口。
善用其口则密,不密者皆由于口。
古文周字,从古文及。
及之者,周至之意。
《广韵》:周:周匝也。
又至也,备也,遍也,密也。
又姓。
汉字“周”从用、口。
陈英杰在《字源》中说,有学者认为“周”字形像方格纵横、刻画文采之形;或认为字像界划分明之农田,其中小点像禾稼之形。
甲骨文中用为方国名,金文中即指姬周。
《说文》训为“密也”,义即周匝、周密。
并说“古文周,从古及字”,因而周的本意之中含有行动、逮住、抓住、把握的含义。
张自烈在《正字通》中引《易·系辞》“知周乎万物“,《白虎通》“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对向也”,《管子·枢言篇》:“先王贵当,贵周。
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注,深密不测故周也。
又忠信为周。
论语集解(十四)微子第十八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马曰:微、箕,二国名。
子,爵也。
微子,纣之庶兄。
箕子、比干,纣之诸父。
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
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仁者爱人。
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
】2.柳下惠为士师,【孔曰:士师,典狱之官。
】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孔曰: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孔曰: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凤麟按:二字《正义》夺。
】;孟氏为下卿,不用事。
言待之以二者之间。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
】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曰:桓子,季孙斯也【凤麟按:据《正义》补。
】,使定公受齐之【凤麟按:据《正义》补。
】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
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
】来者犹可追。
【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
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凤麟按:所谓狂而肆者,极意敢言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包曰:下,下车。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凤麟按:四字《正义》夺。
】使子路问津焉。
【郑曰:长沮、桀溺,隐者也。
耜广五寸,二耜为耦。
津,济渡处。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马曰: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问於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子贡说:“能做到贫不谄,富不骄,怎样?”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也不错。
但是如果能做到贫而乐,富而礼,则更加好。
”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你呀,已经可以和我谈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
【评析】一个人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在今天仍然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人要有点精神,不能做物欲的奴隶。
他在这段文章中对富人提出的要求,我觉得也是非常适当的,对于今天的中国富人也非常有醒脑的作用,因为今日中国的为富不仁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面对慈善事业,中国大陆的富人们显得异常的冷淡,我想不能不说与他们缺乏对儒家思想的了解有关。
只是对于这段文章中要求“贫而乐”稍微有点不同的看法。
这里面有积极的因素,不为物欲所动,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材等,但是也有消极的东西,就是不求进取,安于贫穷,甚至以穷为荣,这是非常不妥的。
在文革中之所以会出现“宁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
”的政治>,不能不说是受了这一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关于财富的态度上面,我非常欣赏一句西方的>“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做金钱的主人。
”有钱是好事,只要适当使用,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不要仇富,也不要以穷为荣。
论语宪问第十四【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14•1 宪(1)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
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
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1)怀居:怀,思念,留恋。
居,家居。
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4.1 宪问耻①。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③?”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①宪:原宪,孔子的学生。
②谷:做官者的俸禄,此处指做官。
③伐:自夸。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
孔子说:“政治清明,领薪水做官;政治不清明,做官,就是耻辱。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没有了,可以是仁吧?”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若说是仁,那我不知道。
”这章讨论了什么是耻,什么是仁?孔子引以为耻的就是那种左右逢源,见风使舵,贪财好利而缺乏原则的人。
而对于“仁”,仅仅去掉“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四种行为还不够,尽管一个人去除这四种行为已经很难了,但还说不上是真正的“仁”。
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乃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左传》记载了公子重耳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论语宪问有妻妾,有家财,便不思复国了。
他的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故事的意义与本章相同。
晋文公享受着荣华富贵,美人相拥,而全然忘记了他的复国大业,将一行跟随他征战的随从忘之脑后,此时的晋文公真的是被短暂的安乐冲昏了头脑。
所以姜氏以自杀的行为劝重耳男儿当有抱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只是留恋安逸而失去了远大的志向,那么就算读了万卷书,也不见得能做出什么光辉的业绩。
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谨慎。
”这也就是乱世之中保命安身之意,与道家相同。
可见孔子虽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不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赤膊上阵,蛮干一场。
人在年轻的时候多不能懂得这个道理,以为这就是软弱、怯懦,而不知那种一时逞强的“刚强”之人,常常是不会持久的。
学会“审时度势”,也并非坏事。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语;有好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论语为政篇14解读在《论语》为政篇第14节中,孔子谈到了君主臣下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这一节中的对话发生在孔子与弟子曾子之间。
在对话中,孔子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品质,同时也强调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助力的重要性。
孔子提到了君主的品质。
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意味着君主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识,与人为善并吸纳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为自己的朋友和辅佐。
这表明一个君主应该以德行和学识作为与人交往的基础,并且应该尊重并借助有能力和德行的人来辅佐自己的治理。
接着,孔子强调了臣子的责任和忠诚。
他说:“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意味着臣子应该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不应该因为恐惧或利益而背离对君主的忠诚。
一个忠诚的臣子应该始终帮助君主实现他的政治目标,并为公众利益而服务。
这一节中还提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助力的重要性。
孔子说:“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句话表明臣子应该具备真诚的心态,在君主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能够理性地进行讨论,为君主提供客观的建议。
这强调了一个忠诚而又有思想的臣子对君主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在《论语》为政篇第14节中,孔子强调了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一个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和学识,尊重并借助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来辅佐自己的治理。
而忠诚和助力是臣子对君主的重要责任,臣子应该始终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为君主的政治目标而服务。
通过这一段对话,我们能够理解孔子对于君主和臣子关系的价值观和准则,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启示和指导。
日课《论语·学而》14子曰:“君子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⑵焉,可谓好学也已。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⑴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时指“有德之人”。
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还是指有德者,很难分别。
此处大概是指有德者。
⑵正——《论语》“正”字用了很多次。
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必例外。
一般把“正”字解为“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朱熹《论语集注》:好,去声。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
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
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李敬峰:《论语》中出现“好学”之处颇多,但只有两处是对“好学”的解释说明,此为一处,另一处为子张》篇,其中有云:“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此章讲“好学”乃是笃志于学,即好学之法,即敏事、慎言和就正于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讲的好学并非是指向知识性的学习,而更多强调的是在事上磨练。
孔子之所以重视“好学”,乃在于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那些善良的品性必须经过“学”,方能归于中道,否则就容易滋生弊端。
此意与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之意是相通的,人质朴的本性须经文明的教化和升华,才能达到文质的和谐。
一,【勤勉励学】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解】皇侃义疏说:“学而不寻思其义理,则罔然无所得也。
……不学而思,终卒不得,使人精神疲殆也。
”后人多沿袭这个说法,而杨伯峻先生把“罔”释为“受骗”,把“殆”释为“缺乏信心”。
此说似可疑,因无训诂依据。
窃认为这个“殆”与“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3·5)的“殆”完全相同。
疑、罔(惘)、殆,三字义近而有别。
“疑”是怀疑而不能确定,“罔”(惘)是迷惘而不知所以,“殆”是迷惑而陷于偏执。
“殆”的“迷惑”(口语所谓糊涂)义,典籍中常见,而人多误解。
参看“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章(3·5)。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糊涂。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解】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温,寻也。
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说明此人已经有了分析归纳、研究推理能力,有了独立的见解。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郑玄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
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仅预先记诵疑难杂说,以备学生提问,不能温故而知新,实不足以为人师。
但“故”,非仅指本人学过的知识,而是指前人发现、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只有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即“温故而知新”,才是真正合格的老师。
【译文】孔子说:“在寻绎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二,【立身行道】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说解】入则孝,出则悌,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
”又:“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昧爽而朝,慈以旨甘。
日出而退,各从其事。
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则弟子入,是朝夕由己之室进入父母之室问候父母,故曰孝。
《论语》(十四)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diān pèi)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