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离骚实词知识点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
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在离宫闲居之时所作,其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屈原的离骚思想,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离骚》的实词知识点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实词的使用频率《离骚》中的实词丰富多样,从词频角度看,一些常见的实词如“我”、“吾”、“子”、“彼”等使用频率较高。
同时,由于《离骚》是一部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因此一些表示动作、状态、情感等的实词如“行”、“游”、“思”、“忧”等也出现频繁。
2. 实词的古词句表现《离骚》是一部具有浓厚古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因此其中的实词古词句表现较为突出。
屈原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古词句,如“吴”、“毛”、“微”等等,使得全文具有浓厚的古代韵味。
3. 实词的诗歌表现《离骚》是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其中的实词在诗歌表现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其中大量的实词都表现出了鲜明的诗歌特征,例如“风”“雨”“鸟”“花”等,使得整个作品在形式上更具诗歌的美感。
4. 实词与情感表现《离骚》是一部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实词在情感表现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思”、“愁”、“悲”、“忧”等实词在作品中贯穿始终,诉说着屈原内心的矛盾与苦闷,情感真挚动人。
5. 实词的意象表现《离骚》中的实词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是对意象的表现。
其中的实词如“风”“雨”“露”“霜”等都成为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增加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离骚》是一部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学杰作。
通过对《离骚》中的实词知识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为我们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离骚》的实词知识点分析将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好地把握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离骚》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一、注音干()禄干谒()肄()业消弭()乖()张敷衍塞()责砥()砺()訾()詈()鲜()为人知勖()勉规矩()矫()揉造作商榷()裨()益无稽()之谈邮戳()镣()铐奢侈()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离骚》一、注音謇()朝谇()而夕替蕙纕()揽茝()偭()侘()傺()溘()死鸷()鸟方圜()忍尤()而攘诟()兰皋()芰()荷二、通假字(老规矩,自己整理…)三、文学常识楚辞《楚辞》香草美人四、释义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偭()规矩而改错()固()前圣之所厚()苟()余情其信()芳芳()菲菲()其弥()章()岂()余心之可惩()五、名句补充并翻译、亦余心之所善兮,。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3、民生各有所乐兮,。
,岂余心之可惩?4、制芰荷以为衣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
5、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六、、拓展延伸(要求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高中语文离骚的知识点总结《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离骚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离骚的知识点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语文知识点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语文知识点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语文知识点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高一离骚课文的读后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
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
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
离骚知识点大全 离骚,是古代文人屈原在秦朝的时候写下的一篇抒发自己愤慨和思考的长诗。离骚一词既可以解读为离去的悲伤,也可以解读为思考的远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离骚这个主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离骚中包含的知识点。
1. 屈原与离骚的背景:离骚是屈原在被流放的时候写下的一篇长诗。屈原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离骚中折射出了他对江山民生、世道沦丧的忧虑,以及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悲愤。
2. 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辞章华丽、意境丰富以及旷达激昂的情感表达。屈原通过巧妙的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离骚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离骚与哲学思考:离骚中蕴含了许多哲学思考的内容,例如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道德的思考等等。屈原通过描绘自己的遭遇和挣扎,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了宇宙的奥秘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4. 离骚对后世的影响: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骚的思想触动了许多文人墨客,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离骚的影子。
5. 离骚的现代解读:离骚虽然诞生于古代,但其内涵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联系。离骚中所表达的痛苦和愤怒,与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有着共通之处。通过对离骚的现代解读,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启示,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
总结起来,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代表了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情感,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通过对离骚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之美,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思考。离骚的知识点大全,是一个庞大而又深入的主题,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对离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离骚》是屈原所写的一篇古典文学名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之一。
作为一首典型的文学作品,离骚中蕴含了许多语言文字、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点。
1. 文言文的语言特征离骚是一篇文言文,因此,进行离骚的阅读和解析,需要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征。
(1)词汇的古代特色:文言文中有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例如,“匏土”、“艾棕”等。
在阅读时,需要了解其原义及使用背景,避免对文意理解产生干扰。
(2)句式的复杂性:文言文长句子多,涉及到从句、定语等多种语法成分。
理解时,要逐步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句意。
(3)修饰成份的使用:修饰方法繁多,有用形容词、副词、定语等修饰名词的,也有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的。
需要学生们逐步建立对修辞手法的敏感度和观察力,并掌握它们的运用场景及方式。
在阅读离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些修饰成分的运用。
2. 诗歌的韵律与修辞离骚是一篇诗歌作品,具有韵律和修辞的特点。
通过学习离骚,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韵律及修辞手法的了解。
(1)韵律的掌握:离骚的韵律为五言诗,每句诗共五个字,其中第二、四字押韵。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离骚的韵律,同时,还要看到韵律背后的文学意义,即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韵律表现诗歌内在的情感。
(2)修辞手法的运用:离骚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比喻、象征、拟人等。
在解析诗歌时,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目的和程序。
3. 文化背景的理解离骚是一篇描写屈原流亡生活的作品。
在阅读离骚时,还需要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那个时期对屈原、楚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影响和历史意义。
(1)屈原的思想和作品:屈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离骚直接反映了屈原因反对秦国把楚国并入中央政权而流落异国的情景和心情,并且寓意深刻,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历史文化的变迁:离骚所描绘的时代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和政治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和变化。
离骚知识点《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优秀4篇)《离骚》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句子,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4篇《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篇一主要的一些观点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
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
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
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
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
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
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较高理想。
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
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
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较强烈的控诉、较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D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离骚》这部长篇叙事诗,共有十六回。
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在楚国内外奔走,经历了种种苦难和磨难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屈原的离愁别绪,寄托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抒发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离骚》的作者屈原动情地述说了自己怀才不遇、晋升无门,最终由于政治上的斗争而失去领导地位,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这部诗史诗具有悲壮的色彩,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秩序混乱时代的批判。
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成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
一、《离骚》的特点1. 神话色彩:《离骚》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使得整部诗歌文采斐然,富有空灵神秘的意境。
2. 抒情性:《离骚》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甘,表现出激烈的抒情性格,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
3. 理想抒发:《离骚》中的“思无邪、不忠信、委蛇诈、闭争讼”,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于世间纷扰的不满,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离骚》的主题1. 爱国主义:《离骚》中表现了作者对辗转南北、仕途坎坷的生活,对故国的深情厚爱。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国家的挚爱,对于民族的眷恋。
2. 国家兴亡:通过《离骚》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及时局的批判。
3. 人生悲欢离合:《离骚》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表现了对悲苦生活的怨愤,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离骚》的意境1. 空灵神秘:《离骚》借助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创造出了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给人以脱俗之感。
2. 动人悲壮:《离骚》中夹杂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悲壮抒发,表现了一种激昂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动人而悲壮的意境。
3. 世态炎凉:《离骚》通过作者的自省与感怀,展现了世态炎凉的意境,令人对纷繁世界产生了一种感伤。
4. 孤寂苍凉:《离骚》中的“翼飞翔”、“思无邪、不忠信、委顺诈、闭争论”,表现了一种孤寂苍凉之感。
四、《离骚》的艺术手法1. 神话色彩:《离骚》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神话、传说、典故等描绘出了一种脱俗的意境。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归纳大全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突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模样)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可不能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离骚》知识点总结_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 )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 )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 )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 n)郁邑余侘(ch )傺(ch )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 )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 )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一、常识(1)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受着《》的某些影响。
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都。
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一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二、知识总结1、字词苗裔(yì) 孟(zōu) 庚寅(gēngyín) (kuí) 肇(zhào) 扈(hù)辟芷(pìzhǐ) (qiān pí) (mì)皇:大。
离骚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离骚》是中国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属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诗歌。
在这个时代,楚国处于战乱不安的状态,楚国国君于关陇之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先秦时期也是中国各个思想流派兴起的时代,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碰撞。
因此,这个时代的背景对于《离骚》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离骚》的创作思想与风格《离骚》是一部以屈原在逐臣之年所作的一部诗歌,在创作思想上,屈原表现出对于现实状况的痛苦和失望,同时借助诗歌来倾诉自己的抱负与感情。
在风格上,《离骚》采用了较为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同时表现出了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三、《离骚》的主题和内涵《离骚》的主题非常丰富,其中既包括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又包括了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倾诉,同时也包括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在内涵方面,《离骚》也包括了对于自然、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揭示。
四、《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影响《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不仅在诗歌韵律、修辞手法、意境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
同时,它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五、《离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离骚》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哲学思想上,《离骚》所反映的既有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虚无之说,也有墨家的兼爱之思,同时也涉及了对于自然、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在文化内涵方面,《离骚》不仅表现出了屈原对于楚国古代文化的挚爱和对于历史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势。
在总的来看,《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内涵,既包括了文学、哲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于《离骚》的研究与推敲,不仅可以开阔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离骚姓名:学校:专业:学号: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离骚《离骚》语言艺术特色《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语文知识点一: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以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主;用采摘和披挂江离和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用婚期中途变卦比喻君主失信。
语文知识点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语文知识点三、全诗以四句为一节,多用“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离骚》重点词语语文知识点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语文知识点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语文知识点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语文知识点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离骚语法知识点解析:Step by Step Thinking离骚是古代文学巨匠屈原创作的一篇长篇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离骚的语言结构独特,其诗句运用了许多复杂的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使得这篇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语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从离骚中选取几个典型的语法知识点,逐一进行解析。
1. 词语的增删与替换离骚以其凝练的语言风格而著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词语的增删与替换,使得整个诗歌更加精炼。
例如,在第一段中,屈原使用了“固时俗之防,犹闻远怨”这样的表达方式,将“闻远怨”替换为“固时俗之防”,使得语言更加深刻。
2. 并列结构的运用离骚中经常使用了并列结构,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在第二段中,屈原运用了并列结构来描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伤:“日以继夜,年不齐岁”。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3. 反问句的使用离骚中还使用了反问句,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在第三段中,屈原使用了反问句“何经历之衰也?守予者谁?”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和无奈。
这样的反问句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哲理和思考的空间。
4. 对仗的形式离骚中使用了对仗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韵律优美。
例如,在第四段中,屈原使用了“心之忧矣,疢如毒药;”的对仗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5. 比喻与夸张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例如,在第五段中,屈原使用了“吾将因之,揽于大植”来比喻自己将会陷入困境之中。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只是离骚中的一部分语法知识点,这篇抒情诗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语言运用之独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通过分析离骚中的语法结构与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语言,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离骚高中知识点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所作。
其作品蕴含了诗歌、哲学、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丰富的内容,被誉为“大雅之神韵,伟大之诗篇”。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也需要学习和掌握《离骚》作品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下面就将总结整理一下。
一、屈原与《离骚》的背景屈原,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就是他的代表之作,是他写下的一篇长篇史诗,反映了其时社会政治、人民生活和他的个人经历。
在学习《离骚》时,需要了解屈原与《离骚》的背景,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风格和屈原的作品思想。
二、《离骚》的思想内涵《离骚》被誉为“大雅之神韵,伟大之诗篇”,除了其文学价值外,其思想内涵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绝望的爱国情感、对人类厄运的关注、对精神解脱的追求、对自然景观的诗意描写等。
在学习《离骚》时,需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并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以及其强烈的自我价值观。
三、《离骚》作品结构《离骚》作品篇幅较长,从结构上将其分为五大部分:开篇的哀叹、屈原与巫山之神的对话、屈原离开家园、屈原的流浪生涯、屈原再次呼唤巫山之神。
在学习《离骚》时,需要理解其作品结构,受其启发,为自己的写作增添层次和厚度。
四、《离骚》的表现手法《离骚》中,屈原使用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比兴等。
这些表现手法是屈原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文艺作品中的展现手段。
在学习《离骚》时,需要理解其表现手法,受其启发,为自己的写作增添动人之韵。
五、《离骚》对后世的影响《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唐代诗人李白、苏轼、辛弃疾、元代诗人郑锜等都曾受《离骚》的影响,创作了众多的经典之作。
在学习《离骚》时,需要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受其启发,为自己的写作增添古韵风华。
六、《离骚》的现实意义《离骚》中,屈原对于当时政治腐败和民众苦难的抨击,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的描绘,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离骚》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一)、简介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名
平,字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
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
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出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
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
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
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
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
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
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
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
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
破郢都,屈原悲愤之极,遂自沉汨罗江,
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
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是我国积极浪漫
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
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
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世界人民的隆重
纪念。屈原爱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
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
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
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更
加明显。
(二)、关于“楚辞”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楚
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
式,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楚辞渊源于中国江
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打破了《诗经》那种
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
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
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
成分和浪漫色彩。屈原的作品有《离骚》
《九歌》《九章》《天问》等。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
《离骚》为代表,后来便称为“骚体诗”,
骚体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在屈原的影
响下,又产生了一批楚辞作者,又宋玉、
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作品中,
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
大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
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运用美人香
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
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
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
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离骚”的含义,司马迁在《屈原列
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
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
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
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
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
屈原的自叙传。
(四)、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已经归并成为了七个大
国,都想统一中国。在七国中,秦国最强,
楚国最大,齐国最富。韩、赵、魏三国小。
屈原是楚王的同性贵族,起初颇得怀王的
信任,是国君的近臣。后因小人诬陷而被
放逐,对黑暗现实不满,楚国政治腐败,
首都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灭
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
江而死。
二、总结本诗的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错”通“措”, 施行。 规矩而改
错。
(2)“圜”通“圆”, 何方圜之能周兮。 (3)“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郁邑余 傺兮。 (4)“离”通“罹”, 遭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 (5)“章”通“彰”, 明显。 芳菲菲其弥章。 2、重点词词义 (1)太息:叹息。 (2)掩涕:泪流满面。 (3)修 :修洁而美好。 (4) 羁:麻将声; 马笼头。 (5)揽茝:采集芳芷。 (6)灵修:神仙,指君王。 (7)谣诼:造谣、诽谤。 (8)工巧:善于取巧。 (9)绳墨:木匠用的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10)周容:苟合取容。 (11)初服:为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12) 傺:失意的样子。 (13)溘死:突然死去。 (14)流亡:随流水而消逝。 (15)方圜:方和圆,方枘和圆凿。 (16)忍尤而攘诟:忍受责骂,蒙受耻辱。 尤:责骂。让:忍受。 诟:侮辱。 (17)伏清白:保持清白。 伏:保持。 (18)行迷:走迷了路。 (19)离尤:遭受指责。 离,通“罹”,遭受。 (20)芰荷:荷叶。
(21)陆离:修长的样子。
(22)游目:放眼观看。
(23)四荒:指辽阔大地。
(24)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
(25)余虽好修 以 羁兮:虽,唯。
(26)謇朝谇而夕替:謇,古楚语的句
首语气词。
(27)既替余以蕙 :以,因为。
(28)虽九死其犹未悔:虽,即使。
(29)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
彼,在那里。
(30)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31)亦余心之所善兮:之,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
3、一词多义
虽(1)余虽好修 兮以 羁兮:只是。
(2)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
修(1)怨灵修之浩荡兮:长。
(2)余独好修以为常:修饰。
(3)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相(1)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2)悔相道之不察兮:xiang 观察。
4、古今异义
(1)浩荡: 古:荒唐。如,怨灵修之
浩荡兮。
今: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改错: 古:改变措施。如, 规
矩而改错。
今:改正错误。
(3)工巧: 古:善于取巧。如,固时
俗之工巧兮。
今:技艺巧妙。
(4)穷困 古:处境困窘。如,吾独
穷困乎此时也。
今:经济困难。
(5)流亡 古:随着流水而消逝。如,
宁溘死以流亡兮。
今: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
家乡或祖国。
(6)陆离 古:修长的样子。 如,长
余佩之陆离。
今:形容色彩繁杂。
5、词类活用
(1)余虽好修 以 羁兮:马缰
绳和马笼头。(名—动)约束、束缚。
(2)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
屈; 使……抑。
(3)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
发)为……而伏;为……而死。
(4)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
使……高。
(5)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
长。
6、文言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
置)不知吾。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
陆离兮:(定语后置)即“岌岌之冠”;
即“陆离之佩”。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余虽好修 以 羁兮,謇朝
谇而夕替:(被动句)被约束;遭贬黜。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
句),“题解”的主语是“吾”。
7、有关成语
(1)九死一生:形容处于极其危
险的境地; 形容幸免于死的人很少;濒
临死亡; 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2)誓死不贰:立誓至死不生二
心。 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8、本诗主旨
本诗为《离骚》节选的部分,
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
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
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
向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
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9、写作特点:运用了比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