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76.62 KB
- 文档页数:4
离骚文言知识点总结一、离骚的主题离骚的主题非常丰富、深刻,涉及了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追问。
在主题方面,离骚体现了诗人屈原的宏大思想,表现了其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爱国情怀离骚中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思考。
诗中“伐鼓直视尸复起,逢时斫斧壮心摧。
贼夷未诘心日虚,守滩射雁遇良晖”,表现了诗人对中国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情祝福。
2. 追求自由离骚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七月既存,有象暴虎;一之日不可亏,谨此爱惜”,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对束缚的反抗和求解。
3. 忧国忧民离骚中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和悲叹。
“伐鼓直视尸复起,逢时斫斧壮心摧。
贼夷未诘心日虚,守滩射雁遇良晖”,诗人以其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遭遇,表现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切。
4. 捍卫尊严离骚中还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尊严和追求的捍卫。
“一之日不可亏,谨此爱惜。
直怳乎中,溜览四方,逾矢喜下”,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的捍卫,表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珍视和捍卫。
二、离骚的结构离骚的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包含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和抒发。
在结构方面,离骚主要分为九章,每一章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严谨而丰富的艺术结构。
1. 第一章:譬喻比兴第一章主要通过富有譬喻和比兴的手法,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失序,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 第二章:直言抒怀第二章主要通过直言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人民命运的追问和担忧,通过对自然界风雨雷动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
3. 第三章:自我反省第三章主要通过自我反省的手法,反思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命运,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尊严和信仰的捍卫和追求。
4. 第四章:抒写理想第四章主要通过抒写理想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离骚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离骚》的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
他在楚国政治上曾是齐国宰相,但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而被逼害,最终投江自尽。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离骚》。
二、《离骚》的题材《离骚》是屈原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长诗,它描述了屈原在楚国被贬前途茫茫、意气飘零的心情,表达了他对楚国政治乱局的忧虑与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痛苦。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以充分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挣扎、忧愁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离骚》的风格《离骚》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在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思想方面都展现出了屈原的出色才华。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形成了华丽、丰富、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诗中还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四、《离骚》的意境《离骚》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符号,深刻地表达了孤独、寂寞、忧愁、挣扎等情感。
全诗的意境优美、深远,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美感。
同时,屈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手法,展示了对历史、文化、人生的深层思考和感悟,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诗人的个人情感,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五、《离骚》的影响《离骚》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对后世文学、艺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学士对《离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模仿、继承和发扬,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此外,它还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如绘画、戏曲、音乐等,为后人所传颂和演绎,广泛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六、《离骚》的价值《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历史和人文价值。
它不仅通过描绘古代社会政治乱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也通过探讨人生真谛,传达了宽广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生理想。
离骚的文言知识点总结一、《离骚》的题目及背景《离骚》一词中的“离”字,原指“离别”之意,后引申为“离奇、离异”等含义。
而“骚”字在此处可以理解为“悲凄”、“扰动”等意,也可以指代词或曲的意境和意境的扩散。
整个诗篇的题目表明了屈原离散离异的心情、境遇的落寞凄凉,描绘了他在心灵世界中的动荡多变和内心的苦闷痛苦。
二、《离骚》的体裁和特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散文诗。
它的体裁在一定程度上介于诗与赋之间,它继承了先秦时期乐府的骚体文学传统,融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离骚》一文使用了许多古代文言词汇和句式,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精练,并且意境幽远,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三、《离骚》的内容及主题《离骚》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屈原自身的遭遇、心路历程和对时局的忧虑展开,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全文以屈原的思想情感为主线,抒发了作者在意外被流放时的无奈和彷徨,对家国破灭和人生命运的苦楚感叹,以及其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时局的忧虑等。
《离骚》以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引发了对道德、政治、人生、伦理等多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四、《离骚》的文言知识点总结1、古代文言词汇的使用《离骚》中运用了许多古代文言词汇,如“怀瑾”、“精金”、“凝负”、“綦暮”等,这些词汇多为古代文言词汇,反映了作者对古代文言的熟悉和运用。
2、句式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文言句式,如“宁逝为鸟兮,弃名与利兮”、“吾草树之本乎兮,岂乐夫落佚兮”,这些句式具有典型的古代文言特点,句式多为并列句、倒装句、排比句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古代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等,比如“千里逝兮,吾望望兮”,“肆出此下民兮,愿死以谢天”,这些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4、意象的运用《离骚》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文言意象,如“繁鸟逝兮,人莫识兮”、“萧条兮蕰黍、露坚兮藁麦”,这些意象在文中用以突出作者的感情和境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离骚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离骚》的主要内容《离骚》是由《离骚》、《天问》、《卜居》、《卜居》四篇组成。
其中,《离骚》是全篇的开篇之作,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
《离骚》以屈原的心灵独白为主线,通过他对自己身世的描述和对楚国政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和国家兴亡的深刻认识。
在《离骚》中,屈原首先描述了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他出生在楚国贵族世家,却因为朝廷政治斗争被流放,这种身世的矛盾使他产生了诸多的感慨。
接着,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以及对历史名人的追思,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他通过对自己的思考,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机会,奋发向上,不要轻言放弃。
同时,屈原也对楚国政治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他认为楚国政治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是导致楚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他通过对楚国政治的描述和批评,暗示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善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唯有改变人们的品行和民风,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二、《离骚》的重点知识点总结1.文学风格《离骚》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形式上,《离骚》采用辞赋的形式,辞赋是中国古代骚体诗的一种,它具有古朴高远的特点,以古代宫廷音乐的方式吟唱。
辞赋的韵律调子饱满悠扬,音律优美。
《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在内容上,《离骚》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屈原的思想理念,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国家的关怀之情,具有较高的哲理性。
整篇作品在音韵、意境、结构和情感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2.语言特点《离骚》语言简练,古朴高远。
在辞赋这种古代中国音乐诗歌传统的影响下,《离骚》运用了优美、悠扬的韵律和华丽、雄浑的辞藻,如同音乐般流畅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离骚知识点总结大全《离骚》,又名《离骚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长篇抒情诗。
屈原在楚怀王朝任宰相的时候,由于遭受到政治打压,于公元前278年投河自尽。
《离骚》则是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所作的抒情诗歌,其中融合了对现实的哀叹和对理想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对《离骚》的内容、文学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离骚》的内容《离骚》是一篇长篇抒情诗歌,全篇共包括九章。
内容主要讲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失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述离。
屈原在《离骚》第一章中描述了自己被流放的遭遇,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2、怀远。
此章中屈原回忆起了古代圣贤的事迹,对于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抒发。
3、怀归。
屈原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进一步展现了对离故乡的思念之情。
4、怨歌。
在这一章中屈原表达了对楚国政治腐败的愤怒和对自己遭遇的不公的抱怨,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5、九歌。
这一章是《离骚》的重头戏,屈原在其中借鉴了古代神话和传说的素材,展现了对辽阔的想象和对理想国家的追求。
6、九辩。
屈原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沉痛,同时也反映了对理想未来的期许。
7、九思。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的感触和对心灵的诸多抒发,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和对理想的追求。
8、九歎。
屈原在这一章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政治的关切。
9、祭神。
这一章是《离骚》的结尾,屈原在其中祈祷上苍降福祖国,申诉自己的遭遇,并希望未来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离骚》的文学特点《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文学特点十分鲜明。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性。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歌,其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于政治失意、流离失所的抱怨和对于理想未来的追求,情感真挚、激昂澎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离骚》节选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离骚〔先秦〕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
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因我采白芷加我罪名。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群臣都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诽谤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屈原离骚知识点总结一、内在主题1. 爱国主题《离骚》是一部表达忠诚爱国情怀的长篇抒情诗。
作为楚国的守护神屈原,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楚国的兴衰命运感到忧虑和痛心。
诗中屈原多次表达了“奋勉何人,倚心而息”的情怀,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忠诚和担忧。
2. 个人抒情《离骚》中穿插了大量屈原个人的抒情情感,描绘了他的内心痛苦和无奈。
诗中屈原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迷茫和无奈,表现了他的孤独和苦闷。
3. 命运之思《离骚》对命运和人生意义展开了深刻的思考。
屈原在诗中反复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不可抗拒,表现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和对宇宙规律的想象。
二、艺术特色1. 抒情浪漫主义《离骚》是中国古代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深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抒情诗的独特魅力。
2. 雄浑豪放的风格《离骚》诗风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屈原运用了雄浑豪放的词藻描绘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现了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
3. 奇思妙想的表现手法《离骚》中不乏奇思妙想的表现手法,如屈原描绘的“麟角折,麒麟殆”,“传人何乐,叹尔好逑”,“抚玉有瑕,弄珠有裂”等,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
三、历史背景1. 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字正则,国名平,楚国人。
他是楚国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早年随楚怀王征伐秦国,后曾任楚怀王的宰相。
后因遭受政敌的陷害,屈原被谗言贬斥,最终以投汨罗江自尽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自杀的文学家。
2. 楚国的政治局势《离骚》创作于楚国的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处于割据混战的状态,朝代更迭,政治动荡,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屈原身为楚国宰相,深感国家危机,因此在《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兴亡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3. 屈原文化的传承随着汉唐以来屈原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屈原文化。
《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中国文学瑰宝。
离骚知识点总结离骚知识点(总结10篇)离骚知识点(一):难句翻译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我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完美的.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齐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能够挫败的吗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完美)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完美)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一样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坚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貌)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离骚知识点(二):离骚名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知识点归纳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抒发了自己的抒情思想,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意和抒情气息的世界。
《离骚》创作于战国时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对《离骚》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离骚》的背景《离骚》的创作背景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争霸不休,人民生活困苦。
屈原身处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中,他对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悲愤,因此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抒情情感。
二、《离骚》的艺术特色《离骚》在艺术上有着许多突出的特色。
首先,它的写景手法非常巧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在描绘上而言,内容更丰富多彩。
《离骚》的情感强烈,屈原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抒情性,更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内心。
三、《离骚》的主题《离骚》的主题是以屈原自己的人生遭遇和内心感受为中心展开的,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不甘,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悲愁。
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审视和关注。
四、《离骚》的价值《离骚》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艺术手法都为后人所借鉴和发扬。
五、《离骚》的影响《离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古代,它在当今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无论是文学界、历史界还是哲学界,都对《离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六、《离骚》的诗歌形式《离骚》采用的是楚辞的韵文形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规范。
这种形式要求韵律和平仄的运用非常严格,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韵律手法。
七、《离骚》的文学价值《离骚》通过艺术手法的丰富运用,成功地将作者自己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人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离骚》这部长篇叙事诗,共有十六回。
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在楚国内外奔走,经历了种种苦难和磨难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屈原的离愁别绪,寄托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抒发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离骚》的作者屈原动情地述说了自己怀才不遇、晋升无门,最终由于政治上的斗争而失去领导地位,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这部诗史诗具有悲壮的色彩,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秩序混乱时代的批判。
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成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
一、《离骚》的特点1. 神话色彩:《离骚》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使得整部诗歌文采斐然,富有空灵神秘的意境。
2. 抒情性:《离骚》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甘,表现出激烈的抒情性格,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
3. 理想抒发:《离骚》中的“思无邪、不忠信、委蛇诈、闭争讼”,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于世间纷扰的不满,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离骚》的主题1. 爱国主义:《离骚》中表现了作者对辗转南北、仕途坎坷的生活,对故国的深情厚爱。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国家的挚爱,对于民族的眷恋。
2. 国家兴亡:通过《离骚》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及时局的批判。
3. 人生悲欢离合:《离骚》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表现了对悲苦生活的怨愤,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离骚》的意境1. 空灵神秘:《离骚》借助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创造出了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给人以脱俗之感。
2. 动人悲壮:《离骚》中夹杂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悲壮抒发,表现了一种激昂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动人而悲壮的意境。
3. 世态炎凉:《离骚》通过作者的自省与感怀,展现了世态炎凉的意境,令人对纷繁世界产生了一种感伤。
4. 孤寂苍凉:《离骚》中的“翼飞翔”、“思无邪、不忠信、委顺诈、闭争论”,表现了一种孤寂苍凉之感。
四、《离骚》的艺术手法1. 神话色彩:《离骚》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神话、传说、典故等描绘出了一种脱俗的意境。
离骚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二、重点实词。
1. 掩涕。
- 掩面垂泪。
涕,眼泪。
(长太息以掩涕兮)2. 修姱。
- 修洁而美好。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3. 鞿羁。
- 喻指束缚、约束。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4. 谇。
- 谏诤。
(謇朝谇而夕替)5. 替。
- 废弃、贬斥。
(謇朝谇而夕替)6. 忳。
- 忧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7. 侘傺。
- 失意的样子。
(忳郁邑余侘傺兮)8. 溘死。
- 突然死去。
溘,突然、忽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三、重点虚词。
1. 之。
- 结构助词,“的”。
如“帝高阳之苗裔兮”。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
-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恐年岁之不吾与”(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
- ④代词。
如“怨灵修之浩荡兮”(代指楚王)。
2. 以。
- 连词,表并列。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蕙纕”与“以揽茝”并列)。
- 连词,表目的,“来”。
如“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来追求邪曲)。
- 介词,因为。
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张仪因为用一个张仪就可抵汉中之地,请求前往楚国)。
四、通假字。
1. 错。
- 通“措”,措施。
“偭规矩而改错”。
2. 邑。
- 通“悒”,忧愁苦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圜。
- 通“圆”,圆形。
“何方圜之能周兮”。
五、古今异义。
1. 浩荡。
- 古义:荒唐。
如“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 工巧。
- 古义:善于取巧。
如“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技艺巧妙。
3. 穷困。
- 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如“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六、词类活用。
1.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动词)- 名,取名;字,取字。
离骚的知识点总结一、作品简介《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传世之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篇诗歌共上5篇,下10篇。
《离骚》以之名,实际上是“离骚”之书是屈原在离别之际写的《离骚》以及他离别的心情。
二、作者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生活于中国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楚国的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后随楚怀王定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从政游说,屡遭贬谪,终因愤政而投江自尽。
他的文学水平、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抒发感情的文学风格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一位巨人。
三、《离骚》的内容《离骚》有上、中、下三部分。
上卷为先题,中卷为离骚,下卷为思旧。
《离骚》全篇虽然以离别之情为主题,但描述了主人公的两次出走,以及在各个场景中对所见所闻的感慨和隐喻,包含了对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的悲愤。
诗篇表达了屈原对权力斑斓礼节的厌弃,以及对祖国兴亡的忧虑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1. 语言艺术:《离骚》用典辞繁密,用典丰富,语言既返古又多新,使全篇诗歌表达充满诗意。
2. 意境独特:《离骚》通过意象的烘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深受感染。
3. 音韵美感:《离骚》更由于诗句运用押韵和平仄,表现出了独特的音韵美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 抒发情怀:《离骚》寓情于景,寄情于物,通过屈原的个人情感和指物隐喻,抒发对国家兴亡、自身遭遇、理想国家的追求和对权贵腐败的厌弃之情。
五、《离骚》的意义1. 文学意义:《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学习的典范。
2. 哲学意义:《离骚》表现了屈原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对时代的关怀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对后世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艺术意义:《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式为后人提供了无穷的艺术启示,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六、《离骚》的翻译与研究《离骚》自诞生之初便备受关注,其研究和翻译工作也从未停歇。
离骚文言知识点归纳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韵味。
离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哲学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领悟。
以下是离骚文言知识点的归纳:一、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比较,揭示出事物的特点和内涵,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感染力。
例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里用“萧瑟”和“秋风”比喻人世之间的变幻无常。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性化的形象,使文章充满生动感。
例如:“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3.借代:用一事一物代指另一事一物,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斯人也,乐只君子兮”。
4.排比:通过把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成分放在句子中相连,加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连啸清晓兮,发音表志。
”5.反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强调和加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抑亦无辞,而愿固辞”。
6.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华容峻命,将何用哉!”二、意境描写1.自然景物描写:以山川河流、天地日月等自然景物描写为载体,通过与人的关系和情感结合,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2.纵横对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表达出人生境遇和情感的变化。
4.心灵之旅:通过以人的内心感受和思考为起点,展开一场精神层面的旅程。
三、哲学思考离骚以自然、人、情感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1.存乎我者: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应该基于对自身真实内心的认识和表达。
例如:“前年受象,崔嵬岁首,言告反侧,北齐高士。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例如:“人谁无父,物谁无主?”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实自我的内在信念,而不是盲从。
综上所述,以上是离骚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涵盖了修辞手法、意境描写和哲学思考等多个方面。
离骚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离骚的学习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体味诗人的智慧和情感境界。
离骚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作品背景《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是屈原在秦灭楚之后,因不满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状而写的一篇感怀之作。
在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下,秦国强大,楚国灭亡,这对屈原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二、主题思想《离骚》以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表现出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冲突:“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等,这些诗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2.对逆境的抗争:“愿言思壮观”,“正声出戎楫”,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坚定向前的决心。
3.对生活的热爱:“瑶台银阙谁敢论,一清发轫遥相属”等诗句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对自我价值的思考:“矫矫虎臣,既成以有礼”、“吾良辰之未落,韶光迅移”等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三、艺术手法《离骚》的艺术手法非常多样,其中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多方面的技巧。
1.形式:《离骚》采用了辞赋的形式,采用的是长篇叙事诗的形式,每章篇幅不等,但都是辞赋形式。
2.语言:《离骚》使用了辞赋中雅丽的词藻和华美的修辞,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意境:《离骚》的意境丰富多彩,从自然景物到思想感情,无一不体现出屈原诗歌豪放的个性。
四、艺术特点《离骚》具有下面一些突出的艺术特点:1.高度的抒情性:《离骚》是屈原一篇高度抒情的作品,整篇诗歌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丰富的形象:《离骚》中运用了很多的艺术形象,如形色、物象、心象等,这些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卓越的艺术成就:《离骚》的艺术成就卓著,它在思想深刻、艺术性强等诸多方面都堪称是屈原绝妙的杰作。
五、历史价值《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它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离骚》是中国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属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诗歌。
在这个时代,楚国处于战乱不安的状态,楚国国君于关陇之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先秦时期也是中国各个思想流派兴起的时代,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碰撞。
因此,这个时代的背景对于《离骚》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离骚》的创作思想与风格《离骚》是一部以屈原在逐臣之年所作的一部诗歌,在创作思想上,屈原表现出对于现实状况的痛苦和失望,同时借助诗歌来倾诉自己的抱负与感情。
在风格上,《离骚》采用了较为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同时表现出了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三、《离骚》的主题和内涵《离骚》的主题非常丰富,其中既包括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又包括了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倾诉,同时也包括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在内涵方面,《离骚》也包括了对于自然、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揭示。
四、《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影响《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不仅在诗歌韵律、修辞手法、意境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
同时,它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五、《离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离骚》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哲学思想上,《离骚》所反映的既有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虚无之说,也有墨家的兼爱之思,同时也涉及了对于自然、人生、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在文化内涵方面,《离骚》不仅表现出了屈原对于楚国古代文化的挚爱和对于历史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势。
在总的来看,《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内涵,既包括了文学、哲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于《离骚》的研究与推敲,不仅可以开阔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离骚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学习《离骚》,掌握其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离骚》中一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形容水势大,也形容广阔或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指技艺巧妙。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经济困难。
4、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三、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动词,给……取名、取字。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品质。
3、纫秋兰以为佩佩:动词用作名词,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鞿羁:名词用作动词,约束。
5、鸷鸟之不群兮群:名词用作动词,合群。
6、伏清白以死直兮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7、步余马于兰皋兮步: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
8、回朕车以复路兮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四、一词多义1、虽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即使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崇尚,爱好谣诼谓余以善淫善于,擅长3、修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4、以肇锡余以嘉名介词,把乘骐骥以驰骋兮相当于“而”,表承接既替余以蕙纕兮介词,因为夫唯灵修之故也连词,因为5、之怨灵修之浩荡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鸷鸟之不群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助词,的何方圜之能周兮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五、特殊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离骚中知识点总结目录1. 作者介绍2. 《离骚》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3. 《离骚》的主题思想1. 作者介绍《离骚》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国的贵族,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学识。
在政治上,屈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他曾经多次进谏楚王,劝其不要与秦国结盟。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阴谋和诬陷,最终导致了屈原的自杀。
他临终前写下了《离骚》,这部作品充满了他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离骚》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2. 《离骚》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离骚》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屈原和一些虚构的形象。
屈原在作品中是一个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的形象,他在文学上表现了自己的感慨和理想,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对时局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也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离骚》中还有一些虚构的形象,如大宗伯、巫山、岑参等,他们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3. 《离骚》的主题思想《离骚》的主题思想非常丰富。
作品以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情感为线索,描绘了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作品中体现了对当时社会通病的抨击,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揭露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此外,《离骚》还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
结语《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作,它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珍品,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凭借他深邃的思想和声情并茂的写作技巧,创作了这部千古绝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离骚》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离骚》这部杰作能够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离骚》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5.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6.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二、古今异义的词
1.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今义:技艺巧妙。
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这样。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
转折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高耸的样子。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岌可危)。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三、重点词语
1.谇:谏争。
替:废弃,贬斥。
謇朝谇而夕替
2.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偭规矩而改错
3.溘:突然,忽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
4.尤:责骂。
攘,忍受。
忍尤而攘诟
5.伏:守,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约束
鸷鸟之不群兮合群
2.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在早上,在晚上
既替余以蕙纕兮用香蕙
3.动词作名词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
4.形容词作名词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和圆凿
5.为动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为……哀痛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
6.使动用法:
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步余马于兰皋兮使……缓行
7.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推崇,看重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加高,加长
五、重点虚词
之: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固时俗之工巧兮/鸷鸟之不群兮/何方圜之能周兮/悔相道之不察兮/及行迷之未远/岂余心之可惩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申之以揽茞代词,我
亦余心之所善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固前圣之所厚助词,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句式
1.宾语前置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定语后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之”作标志)
3.状语后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谣诼谓余以善淫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乎”相当于“于”)
4.被动句
謇朝谇而夕替(意念被动)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意念被动)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4、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8、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9、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10、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1、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2.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3、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4、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5、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6、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7、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8、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9、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20、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21、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品行的句子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2、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句子是: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3、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表明要使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4、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5、表达人生在世虽然各有各的乐趣,但诗人唯独把爱美德当做常态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6、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7、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