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超声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00.34 KB
- 文档页数:5
超声波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波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超声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治疗方式,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超声波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医学诊断中,超声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超声波通过产生高频机械振动,能够在人体内部形成实时图像,对器官和病变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评估。
此外,超声波无辐射,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因此成为了一种非常安全、方便且经济的诊断方法。
例如,在妇科领域,超声波可以快速识别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辅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在心脏病领域,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准确诊断。
除了在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波在医学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是超声波消融技术。
通过将超声波传导到患部,能够在不开刀的情况下破坏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式无需切口,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恢复快且效果显著。
该技术尤其适用于肝癌、前列腺癌等局部病变的治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此外,超声波在物理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超声波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细胞通透性和加速组织修复的效果。
因此,在康复和运动医学中,超声波经常被用来治疗肌肉骨骼损伤、关节炎等疾病。
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和恢复功能,缩短康复时间。
不仅如此,超声波还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如化疗和放疗,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而超声波治疗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精确破坏肿瘤细胞,对周围正常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超声波在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肌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这为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展望未来,超声波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波在分子医学和基因治疗领域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将超声波与纳米材料结合,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精确编辑和药物的准确释放,为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低频超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董虹美;王志刚
【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11)9
【摘要】随着对低频超声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深入,其在肿瘤治疗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低频超声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616-618)
【作者】董虹美;王志刚
【作者单位】400010,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400010,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低频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白文坤;申锷;胡兵
2.低频超声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进展 [J], 石林;姜藻;吴巍
3.超声造影剂微泡联合低频超声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徐理敏;王利英
4.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覃凤娴;刘小勇;陈翔
5.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李大欢;许良璧;刘雪影;唐山;邓超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年3月第23卷第3期JClinUltrasoundinMed,March2021,Vol.23,No.3·综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神经调控技术已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癫痫、抑郁症)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仍存在tDCS深度浅、TMS精度受限等不足。低强度超声(lowintensityultrasound,LIUS)在脑神经疾病治疗中具有无创、高空间分辨率及高性价比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该技术在脑神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LIUS的概念、原理和生物学效应超声波通常指20kHz以上的声波,其强度可以用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强度(ISPTA)、空间平均时间平均强度(ISATA)和空间峰值脉冲平均强度(ISPPA)表示。LIUS在不同研究中的定义有差异,本文将LIUS的强度范围设定在10W/cm2以下。高强度聚焦超声能量较高,可以消融特定大脑区域组织以消除运动障碍和慢性疼痛,但其产生的组织损伤往往不可逆,故其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受限。而LIUS可使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该过程可逆[1],且不会对组织造成机械或热损伤。脑组织和颅骨组织之间的声速差异较大,超声波在穿过颅骨的过程中大幅衰减,改变了波束形状,从而降低了超声诊治脑部疾病的性能[2]。LIUS可同时使用多个超声波传感器,弥补了声波在颅骨中的衰
减,并利用头骨改变声波方向以实现对大脑深处的刺激[3]。超声波的生物学效应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非热效应主要包括空化和辐射力。空化描述了声场与气泡的相互作用,包含惯性空化和非惯性空化,惯性空化处可产生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引起组织损伤;在非惯性空化中,气泡振荡会产生热量、微流和局部剪切应力。辐射力是由动量从超声场传递到物体上而产生,其效应大小与局部时间平均强度成正比[4]。Constans等[5]研究发现在LIUS诱导的神经刺激实验中产生的热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明非热效应的重要作用。Krasovitski等[6]
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WSW-124-119)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市,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通讯作者:马勇,E-mail:zhongyi-my@263.net ·综述·超声促渗理论在中药经皮给药中的应用进展鲁俊山(综述)马勇(审校)摘要查阅近年来超声电导法对中药透皮吸收作用影响的有关文献报道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导入在西药方面的研究较多,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显示了超声电导法对中药经皮给药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从而为研究超声电导对中药的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中药经皮给药的科学内涵,拓展中医外治法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超声电导;经皮给药;中医药[中图法分类号]R944[文献标识码]AProgress on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penetration-promoting theoryin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LU Junshan,MA YongOrthopaedic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 Recent reports about influence of ultrasonic conductive methods on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action were referenced,analyzed and summarized.In recent reports of the literature,more researches were on western medicine,less on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but all show that ultrasonic conductivity has effect on the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action.Ultrasound conductive methods have a certain penetration promoting action on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It showe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Ultrasonic conductivity;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经皮给药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方法,又称透皮治疗系统[1],因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被胃肠道破坏,减少给药次数,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因而成为现代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低频超声经皮给药仪的研制
李凯扬;王钊
【期刊名称】《中国仪器仪表》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频超声经皮给药仪的设计,介绍了该给药系统作用的原理以及系统的结构,提出了具体的设计参数及相应的电路.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李凯扬;王钊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7
【相关文献】
1.低频超声经皮给药治疗进展 [J], 孔杰;温见燕;张建彬;叶志东
2.经皮给药多功能肺炎治疗仪治疗肺炎患儿的效果 [J], 徐清怡;占洁洁;周骏
3.经皮给药治疗仪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在腹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J], 徐素琴
4.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研制 [J], 包家立;梁文权;胡巧红;高建青
5.低频超声经皮给药仪设计 [J], 李强;李凯扬;王钊;李良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第卷第期中药超声透入疗法的研究进展李丽玲(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湖北黄石)关键词:超声透入疗法;中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药物超声透人疗法(),又称药物声透疗法、药物超声促渗疗法,是指利用超声波促进药物经发肤或粘膜吸收的一种新型药物促渗技术。
世纪年代,这项技术开始应用于运动医学,经过近年的研究和应用,药物超声透入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传统经皮给药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方式。
关于超声透入促渗技术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目前未见有系统的专题综述报道,仅在周氏撰写的“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的一文中有所提及[]。
笔者经过对—年年间的核心期刊检索结果显示,该项技术的中医临床应用报道始见于世纪年代中期,后逐渐被临床医家应用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的治疗。
为了验证超声中药透八疗法的治疗效果是中药本身的作用,还是超声的物理治疗效果,在世纪年代末,有学者[]还进行了超声中药透入的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就中药超声透人疗法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等对其作一介绍和探讨。
中药超声透入疗法的作用机理超声波促进中药透皮吸收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目前有学者[]认为。
超声波可能通过致热作用、机械作用、对流运输和空化作用来促进皮肤渗透性的增加。
.致热作用又称热效应。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药物介质、皮肤、皮下组织能将超声波变化为热能,导致这些部位血管扩张,皮肤毛孔、汗腺导管口径扩大,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
.机械作用又称机械影响、辐射压作用。
超声波的高速振动,改变皮肤层结构,使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在这种应力下变得无序化,增加渗透性。
另有理沦认为,介质和其他粒子在吸收超声波能量的同时产生辐射压力。
药物分子在辐射压力作用下被推动穿过皮肤.也可能药物分子与细胞膜在高速振动中产生冲击波,导致药物分子增渗。
.对流运输又称声微流作用。
一个多孔介质,在超声波作用下,会使周围微粒和液体产生旋转和流动,称作声微流。
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作用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是一种新兴的医疗技术,被广泛用于皮肤护理和美容领域。
它利用低频超声波和聚能肽的特性,通过电导系统将能量传递到皮肤深层,以达到修复和改善皮肤的效果。
这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源于对皮肤老化和问题的深入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出现皱纹、松弛和色斑等问题。
传统的护肤品和疗法往往只能表面改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而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新的希望。
聚能肽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可以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
通过低频超声波的作用,将聚能肽导入皮肤深层,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的出现。
同时,超声波的振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改善皮肤的光泽和色素沉着问题。
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的应用非常简单方便,只需要将电导仪轻轻滑动在皮肤表面,即可完成治疗过程。
整个过程无痛无创,不会对皮肤造成任何损伤。
而且,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种肤质和年龄段的人群,可以有效改善皮肤松弛、皱纹、色斑等问题。
除了在美容领域的应用,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面部痤疮和痤疮疤痕的治疗,这种技术可以促进痤疮疤痕的修复,减少炎症反应,恢复皮肤的光滑和平整。
对于湿疹和皮炎等皮肤炎症性疾病,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再生和抗炎作用,减轻症状,改善皮肤的健康状况。
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它不仅可以改善皮肤问题,还可以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对于一些皮肤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由于这种技术的创新性和复杂性,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作为一种先进的皮肤护理技术,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它的出现为解决皮肤老化和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健康和美丽的皮肤。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聚能肽超声电导系统(低频)将会在未来发展壮大,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福祉。
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及护理成效分析超声电导经皮给药(Sonophoresis)是一种通过超声波辐射加速和增强药物透皮输送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近年来,对于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中,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对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的疗效及护理成效进行分析。
1. 超声电导经皮给药原理超声电导经皮给药是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使药物渗透皮肤屏障,进入皮下组织、血管等深层组织,从而实现药物输送的一种方法。
在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中,通过超声电导经皮给药,可以将抗生素、消炎药物等直接输送到感染部位,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加速药物的作用,从而有效治疗感染。
2. 疗效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肺部感染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超声电导经皮给药,可以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增加药物的疗效。
超声波的作用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有助于消除感染炎症。
超声波的作用还可以增强细胞对药物的吸收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3. 临床案例以一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为例,通过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显著缓解,肿瘤的生长速度也得到有效控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疼痛感明显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肿瘤的生长也得到了明显的抑制。
二、护理成效分析1. 护士角色的重要性在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中,护士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护士需要对超声电导经皮给药技术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正确地操作超声设备,准确地控制超声波的强度和频率,确保药物的有效输送。
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患者护理3. 家属教育在超声电导经皮给药辅助治疗过程中,家属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需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超声电导经皮给药的治疗原理和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0-582X(2002)10-0139-04低强度超声波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Ξ时兰春,王伯初,杨艳红,戴传云(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育部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摘 要:低强度超声波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新的热点研究领域。
超声波作用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机械传质作用、加热作用和空化作用。
研究发现低强度超声波可以促进底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化反应物进入及生成物离开酶活性中心的过程,提高酶的活性;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强物质运输,促进有益物质的生成;提高整个细胞的新陈代谢效率,加速细胞生长;增加细胞膜的透性,有助于细胞对药物的吸收。
因而可以将之应用于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肿瘤的生物治疗中。
文中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在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此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低强度超声波;生物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Q681文献标识码:A 超声波是高于人耳听觉上限阈值的声波,也是物质介质中的一种弹性机械波,在金属探伤、水下定位、化学与化工、医学诊断与治疗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超声波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较高强度的超声波已在破碎细胞,使酶失活和基因转移方面得到了较好应用。
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宽,许多研究者对低强度超声波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也日益感兴趣,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低强度超声波还具有可促进酶的生物活性、刺激细胞生长、增加细胞透性等特点[1-16]。
笔者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同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向。
1 低强度超声波作用的物理机制超声波在物质介质中传播时形成介质粒子的机械振动,这种含有能量的超声振动在亚微观范围内引起的作用有:机械传质作用、加热作用和空化作用[2]。
这些作用的强弱与超声波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加热作用:超声波在介质内传播的过程中,其能量不断地被传播介质吸收而使介质温度升高,在生物反应过程中,超声波引起介质升温不是其作用的主要方式,但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在瘦身中的应用效果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是一种先进的美容仪器,它被广泛应用于美容行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应用是在瘦身中。
瘦身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丽目标,而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通过其特殊的工作原理,可以起到瘦身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在瘦身中的应用效果。
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运用了声波技术,将低频声波传导至皮肤深层组织,对脂肪细胞进行有效的破坏。
具体而言,低频超声波通过使脂肪细胞内脂肪纤维受到频繁的振动,进而破坏脂肪细胞的结构,使其脂肪分解并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这种作用可实现非接触式的脂肪溶解和排除,帮助人们达到瘦身的效果。
首先,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能够减少脂肪团块的体积。
在使用美容仪时,通过长时间持续的低频超声波作用,破坏脂肪细胞,逐渐减小脂肪团块的尺寸。
经过连续使用,患者可以观察到体形变瘦的显著效果。
这对于那些在特定部位囤积有大量脂肪的人来说尤为有效,帮助他们塑造更加匀称和健康的身材。
其次,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可改善肌肤质量。
脂肪细胞的减少会让瘦身部位的肌肤更加紧致和光滑。
当脂肪细胞破坏后,多余的脂肪会逐渐被代謝,使皮肤恢复柔软和弹性。
与传统的减肥方法相比,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在瘦身过程中能够同时改善肌肤质量,使身体变得更加年轻和有活力。
此外,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还可以改善淋巴循环,促进代谢。
脂肪细胞的分解和排除需要配合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
通过低频超声波的刺激,可以加速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脂肪代谢物的排出。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还可以让身体更好地排泄废物和毒素,促进整体健康。
此外,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也能够减少橙皮组织(即蜂窝组织)。
橙皮组织是指由于脂肪组织堆积导致皮肤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尤其在臀部和大腿部位较为常见。
使用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可以通过破坏脂肪细胞并促进淋巴循环的方式,减少橙皮组织的产生,使皮肤更加平滑。
总的来说,低频超声理疗美容仪在瘦身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
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
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
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黄铭朱希强(发表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年第18卷第4期Vol.18 No.4 19)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
方法: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各种促透方法如何能发挥最佳促透效果,及应用中存在问题。
结果:各促透方法均有优缺点,适宜条件下,对某种或某类药物促透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结论:各促透方法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化学促透剂;离子电渗;超声;前体药物;脂质体透皮吸收是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它不但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可以降低病人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维持稳态血药浓度。
经皮给药可提供一种长期的给药方法,并可随时停止给药,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给药方式。
药物透皮吸收率低是这种给药方法的主要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人们对透皮给药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改进,完善了许多有效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现将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1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指通过促吸收剂来增加药物吸收,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
其促透机理为: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变性,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
促透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醇类、亚砜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酮类、有机盐类等。
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Turanen[1]等报道了2种新的促进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实验表明这2种物质均能促进5-氟尿嘧啶的吸收。
饱合的甘油单醚[2]也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促进剂,该物质是从深海鲨鱼中提取的混合物,其促透效果优于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
较新的促透剂还有d-萜二烯、2-甜没药萜醇、薄荷醇[3]等。
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氮酮(Azone),其促透机理为:氮酮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导致结构松散,流度增加,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4]。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
《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低频超声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屠熙1尹芹芹2张文胜2综述黄华1审校1(四川人学电气信息学院医学信息工程系,成都610065)2(四川人学华西医院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成都610041)《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6期摘要低频超声可以增强包括大分子药物在内的许多药物的透皮传输,其主要机制是超声的空化作用,大多数人认为是通过改变角质层角化细胞排列结构来提高皮肤渗透能力的。
低频超声透皮给药已被人们用于离体实验和动物活体实验,到日前为止,无论是小分子透皮传输还是大分子透皮传输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但是真正通过低频超声透皮导入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报道很少,需要更进一步大量的临床试验以确定其安全性与实用价值。
一旦其安全性得以证实,合适的低频超声透皮仪研制成功,低频超声快速透皮必将成为一种安全、有效、可控、经济的新型给药方式。
关键词低频超声超声导入空化作用增透效应中图分类号R318.6;R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15(2008)06-1474-051引言所谓超声透皮给药,是指超声可以增强包括大分子药物在内的许多药物的透皮传输。
最早文献报道超声透皮要追溯到1954年,Fellinger和Schmidt用超声成功导入氢化可的松药膏治疗手指关节的多发性关节炎[1]。
后来一系列实验证明超声对很多药物的渗透都是有效的[2]。
虽然,20kHz-16MHz频率范围内的超声都曾被用于提高皮肤的渗透系数,但是人们发现低频超声(f<100kHz)的增透效应更好[3,4]。
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三位科学家在1995年8月美国《科学》第11期上首次报道了利用低频超声波介导,成功地将胰岛素透入皮内的试验后,利用低频超声介导透皮给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引起广泛重视,并且大量基础研究已证实该种方法在给药途径上的优点。
低频超声导入法不仅能用于像利多卡因[5]、肾上腺酮这样的低分子量药物的透皮注入,还能用于胰岛素[6]、γ-干扰素和红血球生成素这样的高分子量蛋白的透皮注入。
本文就低频超声给药系统的促渗机制、实际应用及其安全性的论证做一综述。
2低频超声透皮给药机制低频超声对组织生物效应的机制包括:热效应(thermal effects)、空化(cavitation)作用、声流作用(acoustic streaming)、衰减(attenuation。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当低频超声用于透皮给药时,空化作用是最主要的机制。
2.1空化作用的原理空化作用分为稳态空化和瞬时空化[7]。
稳态空化是指空泡的周期性膨胀和振动,而瞬时空化是指空泡的膨胀和破裂。
角化细胞(keratinocytes)脂质分子层界面处空化气泡(Cavicationbubble)的振动引起皮肤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的振动,造成角质层脂质结构排列的无序化;在界面处空化气泡破裂产生的冲击波也有助于角质层脂质排列的无序化;空化气泡的振动能使大量的水穿透进入无序化的脂质区域形成水性通道,药物通过这些通道的扩散要比正常脂质通道快得多,因此,超声波导入法比被动扩散渗透效率高[8]。
2.2空化作用发生的位置大多数人都认为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角化细胞脂质双分子层。
但也有人认为在低频超声处理过程中,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祸合剂(超声换能器和皮肤之间的液体)中[9]。
空泡的最大半径由超声频率和声压幅度决定,在低频超声处理条件下(超声频率为20-100kHz,声压幅度1 x105-2.4x105Pa),估计最大空泡为10-100μm。
因为皮肤角质层的厚度大约为15μm,比空泡尺寸小,所以在低频超声处理过程中空化作用不太可能发生在角质层中(见图1)。
还有人认为空化作用不太可能改变角质层的结构,原因是角质层细胞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瞬间空腔,细胞问通道宽度仅0.O1-0.03μm,相反汗腺的直径有5μm,故有人认为当汗腺管口被软膏或胶封住时,汗腺管中充满着液体,药物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通过汗腺从汗腺壁上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网,而不再向下扩散进入真皮层。
因此空化作用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低频超声对药物透皮增强作用的研究低频超声透皮给药已被人们用于离体实验和动物活体实验。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小分子透皮传输还是大分子透皮传输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3.1对小分子药物的透皮渗透作用Mitragotri等[2]实验证明用低频超声波(20kHz,125mW/cm2,100m是,脉冲1h)使7种化合物对人离体表皮的渗透系数提高3-5000倍。
表1中所列数值可知低频超声波使这些物质的皮肤渗透性获得较大的提高,亲水性物质提高更显著,这是因为超声渗透的空化作用在皮肤角质层脂质区产生水溶性通道,亲水性物质更易通过。
目前普通透皮给药制剂中这几种药物的被动扩散系数<0.02cm/h,而超声导入渗透系数可达0.O1-0.07cm/h,说明通过超声促渗可达更好的临床效果。
Fang等[11]应用连续、间断及不同强度低频超声(20kHz)模式对离体裸鼠皮肤进行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丙酸氯倍他索透皮给药实验。
结果显示:低频超声波显著提高了该药在裸鼠皮肤上的通透性。
在同样的能量下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低频超声均可显著地影响药物在透皮时的渗透性和皮肤上的残留药物量。
实验还发现间断性给予低频超声比连续性给予更能提高皮肤的渗透性。
但是针对不同的药物,两种超声给予方式对其促渗效果是不同的。
Bouncand等分别用连续和脉冲式低频超声波(20kHz,2.5W/cm2)促进芬太尼和咖啡碱透过人离体表皮和无毛小鼠皮肤,效果显著。
但脉冲式低频超声波对芬太尼的促渗效果更好,而对于咖啡碱连续或脉冲式的效果相当[12]3.2对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增强作用早在1992年Tachihana就已报道在动物实验中采用超声波促渗成功地导入胰岛素。
后来,Mecelligott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经过24h的低频超声,胰岛素也不会被破坏[13].Mitragotri等[2]利用双相药池法研究低频超声波促进蛋白质大分子透过离体皮肤。
结果显示,低频超声波(20kHz)可以提高皮肤的渗透性使大分子蛋白质透过皮肤,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替代传统给药途径的方法,它使控制给药治疗如胰岛素、干扰素(分子量17000Da)、红细胞生成素(分子量48000Da)等成为可能。
此外还有关于猪血清白蛋白、促性腺激素类似物(GnRGa)、肝素[14]等大分子药物透皮传输的成功报道。
最近Kost等报道了利用低频超声(55kHz)透皮给药法进行局部麻醉剂-EM LA透皮传输的临床研究[15]。
他们随机选取了42个人作对比实验,三组为超声预处理后涂上1g的EM LA,观察时间分别为5,10,15min;一组为不采用超声处理,直接涂上药膏60min后观察。
分别对每组使用20g的针做疼痛测试,同时监测用55kHz低频超声预处理皮肤lOs后局部麻醉剂EM LA 的渗透速度。
通过对疼痛指数和病人参数分析,发现前三组和后一组的数据统计上没有太大差异,也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映。
从而得出结论利用低频超声透皮给药法进行局部麻醉剂EM LA透皮传输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方式。
他们还利用低频超声波导入法进行了胰岛素透皮传输的临床研究。
3.3超声增透效应的扩展应用----超声透皮抽取组织液利用低频超声透皮抽取组织液,分析测量组织液中的成分代替抽血测量血中的相应成分,这样不仅可以免除患者抽血的痛苦和感染的危险,而且可以实现相应成分的连续监测。
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是葡萄糖检测,实验证明在超声预处理之后采用真空负压能抽取到足够的组织液进行连续的葡萄糖监测[16]。
M itragotri等[17]以老鼠为实验对象评估了超声透皮抽取葡萄糖与血糖之间的相关性。
无论是在低血糖区还是在高血糖区,葡萄糖透皮流量都与不断变化的血糖水平保持着很好的相关性。
预测血糖值与测量血糖值之间呈线性关系(r=0.97)。
最近,Lost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在超声预处理之后采用被动扩散法收集葡萄糖,超声处理位置处的葡萄糖流量平均为11nmol/cm2*h-1[18]3.4低频超声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超声透皮给药系统分为两类[2]:一类是超声和药物同时应用于皮肤上,这是低频超声给药系统第一种有效模式。
但这种类型的促渗效果随着超声的关闭而减弱,需要病人携带一个便携式的超声装置。
第二类是预处理超声透皮模式,即在使用药物之前照射超声。
使用这种方式,皮肤处理儿个小时之后仍然保持较高的渗透能力,病人无需穿戴便携式的超声装置。
目前研制的超声透皮给药仪大多数采用第二种模式。
吴弥群和朱贞国采用低频超声治疗仪,频率29.5kH z,功率0-20W可调,超声辐射面积为0.196cm2.随机分组对65例应用低频超声1%碘化钾溶液治疗复发性手足癣与65例用2%酮康吟霜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研究。
4超声透皮给药的安全论证低频超声透皮给药被人们用于离体和动物活体的实验较多,但是真正通过低频超声透皮导入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报道很少,一是缺少合适的超声透皮导入仪,更重要的是需更进一步的大量的临床试验以确定其安全性与实用价值。
Singer等应用不同强度能量和不同直径的传感器在狗身上进行低频超声的言法试验,研究发现小传感器头应用高强度的超声波可引起皮肤类似二度烫伤的反应,皮肤出现红斑和水泡;在显微镜下发现皮肤有乳头状突起、真皮水肿、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毛细血管扩张,可导致表皮坏死;持续高强度可出现明显的皮下坏死,而使用大面积探头(10cm2)未产生明显的损伤。
低频超声在小强度下能安全地促进药物透皮,产生微小的似风疹样的皮肤反应。
[3]Sami:等使人离体皮肤分别接受低频超声波辐射(20kH z,1.25mW/cm2,100ms/s)1h和5h,测量辐射停止后12h透过皮肤至接受池中的水流量.同时测定表皮电阻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1h辐射后表皮在2h后即恢复正常值;电阻为正常的72%。
而在辐射5小时的实验中,表皮的渗透性在辐射后2h约为正常的6倍,12h后降低到正常的2倍;电阻降低较大,辐射停止时约为正常的5%,2h后升至10%[21]。
由此表明低频超声波不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的长时间改变,但还须进一步研究。
Boucaud等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人体皮肤和无毛大鼠皮在低频超声波(20kH z,0.25一7W/cm2,连续或脉冲)的结构变化。
结果显示鼠皮肤在超声强度2.5W/cm2时出现轻微、短暂的红斑,24h后观察到更深层的损伤(皮肤和肌肉的坏死)。
强度为2.5W/cm2时人皮肤样品未见变化,说明在同样超声条件下大鼠皮肤比人皮敏感[22]。
低强度(≤2.5W/cm2)的低频超声用于促进局部透皮药物吸收是安全的。
而在高强度下,由于局部温度升高可导致皮肤灼伤。